第一篇:伦理学演讲稿
病人的权力
主讲内容:病人权利的概念
病人权利的内容及义务
如何保障病人权利的实现
病人权利的概念:病人权利是指病人在医疗卫生中应享受的在法律上认可或伦理上可得到辩护的要求或权益。病人权利是法律概念,也是伦理学概念.病人权利的内容:病人享有必要的和相应的医疗与护理的权力
病人享有参与医疗和对疾病认知的权力
病人享有医疗自主和知情同意的权力
病人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力
病人享有拒绝诊疗和实验的权力
病人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力
医疗权是病人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命健康权的延伸。不能保证公民起码的医疗权,健康权就是一句空话。除了宏观上的医疗权和健康权,医疗权和健康权还有微观上的特定权利。其特定的权利包括几个方面:
1、任何病人都享有医疗权利:
2、病人享有的医疗权应是平等的:
3、病人有获得尊重人的医疗服务的权利:
知情同意权是病人自主权的延伸,集中体现了医生对病人和病人自主权的尊重。
作好知情同意权可以保护病人和受试者避免到伤害,最大限度地保护并有利于社会中所有的人,有助于行使病人的自主权,有助于增进医患关系。
病人的保密权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为患者保密;
二是对患者保密;
三是保守医务人员秘密。
病人的保密权是自主权的延伸,对病人的隐私保密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孩子感冒进医院,没接受任何检查,就收到一纸让人心惊胆战的病危通知书。记者调查发现,抱怨医生随意下病危通知的患者还不少,而在各大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有患者质疑,到底怎样的病情可以下病危通知?有没有统一的标准?草率下达病危通知,难道是医生想推卸责任?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病情可以下病危通知书呢?据了解,现存的医疗管理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此做出相关的明文规定。而多数医院则是由具有处方权的患者主管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决定是否下发“病危通知书”。换句话说,发不发病危通知书由医生一个人说了算,并没有必要由上级医师加以监督,或相应的医院管理制度加以制约。于是,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不断的社会背景里,一纸病危通知书就成了医生们常用的自我保护“挡箭牌”。这也就是说医生为了自我保护而扩大病人的病情,从而侵犯了病人对疾病认知的权利。
第二篇:伦理学作业
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的发展
教育科学系11级人文教育三班张亚芳1115403034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是公正的法官。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究其推动道德发展的因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因素占重要地位。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对客观认识我国的道德现状,加快推进道德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道德进步与发展的远因。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量的方面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直接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促进了劳动者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造成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扩大人们认识世界的眼界,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尤其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科学观,始终以一
种新的思维方法普遍支配社会的思维方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新思维、新概念、新标准、新看法。第二,从质的方面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巨大发展和划时代的飞跃,必然在道德上创造一个新的可能性:为旧道德的消亡和新道德的产生准备了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职业道德产生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逐渐增强,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高等职业。各种职业的出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职业关系,为了调整职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各种关系,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协调,职业道德就应运而生了。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生,产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与此相适应,职业道德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有的还形成了专门的职业伦理学,有力地推动了道德进步。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具有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不同社会形态的道德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同时,对不同阶级的道德发展道路和趋势也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使用的是及其简陋的工具,以及最原始的方法。表现出淳朴的道德品质。进入文明时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原始的生活及生产方式被取代,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时候,社会道德就沦落了。社会主义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物质生产资料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般地说,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往往会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而不断提高、愈益进步。与此相反,剥削阶级的道德则往往不能随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却与日俱增地表达最卑下的利益,纵容最卑鄙的行为。
最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直接表现社会的道德水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依据,也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标准。其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有条件。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有利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科技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科技发展对道德的作用是在一定社会制 度中,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介而实现的。因此,科学技术对道德的作用必然要受到该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性质的影响和制约。其二,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因此科学技术对道德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创造利用科技成果的人的道德状况的制约。其三,科学技术是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的认识成果和智慧结晶。科学技术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但同时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不可穷尽性。人们在认识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和不可预测的因素。由于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在某些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近期或远期的负面效应,给人们的道德带来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道德进步的深刻内在动因,决定道德进步的历史总趋势。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室友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当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到旧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时,就会引起旧的生产关系发生本质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必然会带来新的道德关系和道德体系,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的进步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三篇:伦理学讲稿
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而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则被告知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
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无聊的时光如何打发?于是这群耳濡目染于当时美国反越战**的学生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看守”学得好快,如果看过任何一部关于监狱电影的话,这都是看守的狱警常用的策略。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
而在斯坦福大学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这已经不是一场cosplay了,不是一次愉快的暑假回忆,不是一次舒服的打工经验,而是一次噩梦。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直到试验的第六天,一名年轻的女士的到访。
当津巴多的女友ChristinaMaslach接到津巴多的邀请参与斯坦福监狱试验的研究项目时,心里为之一动。
但她还是答应了津巴多帮忙做一些访谈。为了对访谈有所准备,她在试验进行了大约一周之后的周四晚上来到了斯坦福监狱。一开始的印象是平静,与其中一名看守进行了交谈之后,她的感觉是这是一位礼貌、友好和让人愉快的好人。
而这晚负责轮班的是昵称为JohnWayne的看守,斯坦福监狱最“臭名昭著”的狱警。尽管耳闻JohnWayne的作为,Christina见到了JohnWayne之后却感到非常震惊(absolutelystunned):与传闻相反,JohnWayne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但直到她开始试验观察时,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他戴着黑色的墨镜,手持警棍,身穿制服,放声嚎叫,痛骂犯人,让犯人报数时表现出一种粗暴的态度。
当时正当洗浴时间。洗浴房在监狱外,看守把犯人用脚镣锁成一列,每个人都戴上头套,完全看不到环境的情况。再把他们带到洗浴房。津巴多通过观察窗看着发生在监狱的情形,兴奋地对他的女友说:“快来看,看一下现在要发生什么!”“看到没有,这场景是太棒了!”但Christina却把头转过去,不忍再看,心里充盈着一种冰凉而作呕的感觉:如此残暴的场景让她感觉到一种女性置身于男权世界所产生的无力感。
随后,离开了试验现场后,津巴多想要知道Christina对整个试验的评价。但他得到的却是出乎意料的愤怒、恐惧与泪水:“你对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太糟糕了!”辩论、争吵,Christina感到害怕,面前这个不再是她熟悉的爱人,那个以爱生如子闻名斯坦福的温柔而敏感的心理学家。他们之间的立场从来没有如此巨大的对立和分歧,他们之间的争吵从来没有如此剧烈,如此漫长,留下如此巨大的创伤,她甚至无法想象以后会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
这场争吵的结果是津巴多最终屈服了,从他监狱长的角色、从他对试验理性的准确和客观的追求中脱身而出,向他的爱人道歉,并且决定在第二天早上终止试验。召集所有与试验相关的人一起,反省整个过程:一场模拟的试验是如何逐步演化成一个真正的监狱,一个如此严重的疯狂之地(madhouse)?
既然说是“臭名昭著”的心理学实验,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它们为何会“臭名昭著”。斯塔福监狱实验–狱卒”的暴力行为超出预想,导致多位“犯人”精神崩溃。
小艾伯特实验–导致小艾伯特开始害怕长绒毛的家兔,对着曾经抚摸过的小狗大叫,他甚至不敢触碰皮毛大衣、棉花甚至是头发。对后期小艾伯特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米格尔伦实验–当悲试感到内心煎熬想要退出实验时,主试没有允许被试退出,而让被试继续实验。导致了被试的心理受到伤害。
这些实验所带来的伤害就是心理学研究所需要讨论的伦理道德问题。当紧张、痛苦和身体伤害在研究中出现时,道德问题就应该被关注。
首先,新事物的形成过程中,总是要经过一番探索和牺牲。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才得以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心理学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今天熟知的一些理论,背后不乏一些沉重。但正是这些沉重,才让我们如今可以相对轻松。于我们而言,在苛责的同时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于他们而言,没有他们,谁去承担。没有承担,我们何去何从。
当然,也并不是说我们为了有成就就可以罔顾伦理和道德,只是在探索一个未知领域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样造成的后果。
而造成后果的同时,已经为时已晚,而有时候,哪怕预见了可能的后果,也会因为一些限制不得不去做这样的选择。
最后,对于所有做出的牺牲我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对由此促进人类发展的贡献都表示无比的感谢。
第四篇:伦理学提纲
伦理学提纲
1、公共管理伦理学与行政伦理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前身是行政伦理学,是在行政伦理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公共管理伦理学又不同于行政伦理学。因为行政伦理学完全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研究方面。公共管理伦理学既是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学,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的形态。一方面,公共管理伦理学在社会治理了的普遍意义上思考伦理社会到来的历史必然性,试图发现伦理社会所应该拥有的全新的社会伦理结构,探讨社会治理及其制度伦理化的基础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伦理学又把重心放在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研究上,研究公共管理者职业道德生成的基础和前提,试图为公共管理者提出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因而又是一门对行政伦理学有着继承关系的新型职业伦理学。
2、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类意味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
公共管理以为将拥有一种全新的制度,它不同于“权治”和“法治”,改变了以往管理关系中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或者说是,在公共管理中,控制关系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日益生成的服务关系,管理主体是服务者,而管理的客体是服务的接受者。所以,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管理关系,是一种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学既是一门职业伦理了学又是伦理学的新形态”?
当公共管理伦理学思考公共管理者的职业和行为时,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存在的;当公共管理伦理学致力于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探讨时,他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的形态。事实上,公共管理伦理学把这两方面的思索和探讨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它既是一门职业伦理学,同事又是伦理学的新形态。
4、社会自治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自治是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出现的契机,由于社会自治,原来那种政府和国家垄断的社会治理局面被打破,国家和政府被置于同社会自身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进行竞争的关系之中,出现了公共管理主体的二元化局面。公共管理的社会自治内容向政府提出了这样一种要求:政府必须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跟多的权力,方便他们为社会自治组织提供跟多公共服务机会和自由度。这样一来,这样一来,社会治理的垂直结构转变成水平的横向结构,从而使管理组织之间的平等和宽容开始取代传统组织的那种严格的排他性,传统组织的纪律在很大程度上也为组织自身自觉的自律所代替。
5、为什么说公共管理伦理学放映了二十世纪的现实要求?
新的社会现象需要有新的科学认识,因为,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理造车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对社会治理者来说,心理上会出现严重的失衡。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一门直接认识公共管理本质特征的学科,它需要在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放映来自社会中的客观要求,认识公共管理的现实实践,并为其制定行为规范,以促进公共管理这种模式朝着健全和完善的方向迈进,当公共管理伦理学承担起自己的学科使命时,就可以大大缓解历史转型时期官员,官吏穷奢极欲的末日心态,就会使自在的历史转型过程获得明确的方向,并转化为行动。所以说,是客观的历史进程提出了构建公共管理伦理学的要求,反过来,这一学科,又能积极地作用于现实的人类历史转型运动。
6、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权力关系、法律关系与伦理关系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
公共管理的伦理关系是不同于权力关系、法律关系的。公共管理中的权力关系是公共管理组织结构所决定的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结构性联系。公共管理中的法律关系是由国家法令和公共管理中的内部章程,规定,条令等所规定的的制度关系。与这些关系不同,公共管理的伦理关系则是建立在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普遍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基础上的,是体现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关系。对于公共管理的主体而言,公共管理伦理关系是以伦理精神为主导和以法律、权力为支持的新型伦理关系。在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活动是以伦理精神和服务原则为主导的,在服务原则之下,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平行关系。
7、与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相比,公共管理中伦理关系发挥作用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的确定,首先是在组织群体的层面上,但其目标是要深入群体的内部。也就是说,在群体的层面上,为群体的性质、职能、职责进行定位,然后进入到群体的内部,使群体的每一个成员的职能、职责都明确化。伦理关系在公共管理组织中的作用路线是以个人为起点的,通过个人而实现组织成员间的积极合作和有效协调,然后上升到群体的层面。在群体之间也是通过个人来促进群体间的积极合作和有效协调的。所以,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路线是,从群体到个体,从集体到个人,而伦理关系的作用路线则是,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集体。
8、为什么说,法治之中包含着走向德治的逻辑必然性?
法治和德治是互助的,法治是德治的可操作化,德治是法治的升华。法治中只有包含对德治的追求是,才是健全的法治;德治只有以法治为前提和手段时,才得以实现。
法律不能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已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也因此有了不周延的性质。公共管理这种社会治理活动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治理活动,他不是殚精竭虑的控制治理对象,而是通过治理主体的自我约束、限制来保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所以,公共管理必然会选择德治作为自己的社会治理标记。
9、服务型社会如何实现德治和法治的统一的?
公共管理致力于公共服务,对公共管理来说,法律是体现了伦理精神的法律,道德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道德,他们之间的统一是以服务精神的形式贯穿在公共管理活动之中。服务型社会用道德的权威统摄着权力的权威和法律的权威,从而使法律社会德治化。在服务型社会中平行的包含着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并实现三种关系的整合,从而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它不仅依靠法律,他的动力直接源自于伦理精神,权力和法律只不过是贯彻伦理精神的必要手段,从而形成一个在伦理了精神统摄下的法治和德治的相统一。
10、公共管理者如何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
在现代社会,职业活动是人的社会生命获得的主要途径。公共管理者自愿接受公共管理价值体系,他把德制内化为自我行为标准,德治中所贯穿的 伦理精神,就是他的灵魂。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其他社会角色在他从是公共管理职业之后,都是这种职业活动的支持力量或辅佐因素。
公共管理者职业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把对社会责任义务的承担放在首位。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去发现和完善他的社会生命,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把其职业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社会生命的内容。
11、为什么说公共管理者不是“社会公仆”?
公共管理者是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治理者,对于他们需要从职业活动主体的角度来加以认识。他们既不是社会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仆人”。把他们描述为“社会公仆”是不正确的。只有把公共管理者看做社会治理职业的从业者,才能使他们放弃任何特权意识,进而在平等的基础上获得普遍的服务精神。公共管理在职业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实的平等关系。虽然治理体系结构上还存在着层级,但公共管理者之间并不因治理结构上的层级差别而造成职业人格的不平等。在公共管理这一社会治理体系中,他们都以公共管理这一职业活动的从业者的身份出现,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通过他人来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关系,只有礼貌谦让,尊重互助的形式开展真诚的合作才能保证每一个公共管理目标的真正实现。
12、为什么说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管理者职业活动的使命?公共管理者如何实现他的职业使命?
1.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意味着对作为个人的私人的超越,也同样意味着对非公共利益集团、特定的私人组织和群体的超越,她立足于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立足于全社会共有、共享、共利、共需的利益要求,公共管理职业活动所要处理得问题,就是消除一切不利于公共利益实现的因素,为着公共利益积极地、创造性地实现提供保障。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的职业活动既不属于个人的自利目的,也不在所在组织、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在本质上是“公共的”,特别是它的理想形态,从目的到行为到工具刀组织构成到奉行的原则等等,都死凸显出公共性质。
2.在公共管理的,组织设计上,是以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为指导原则的,只有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突出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才能保证一切公共组织都是实现了有机整合的和具有总体性的整体。公共管理需要通过一切制度化的手段消除职业的神秘性,从而使自己成为拥有最充分的开放性和透明性的社会治理活动,让公共管理中一切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的因素能够迅速地暴露在公众面前。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技术规范和文化规范要以制度的形式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有机的执业规范体系。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在公共利益实现的目标追求中要仅仅把服务作为全部职业活动的终极旨归,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室一切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涵。公共制度安排要赋予公共管理者的充分自主性。
13、公共管理中存在着哪三种责任义务类型?
行政责任义务、法律责任义务、道德责任义务。
14、为什么说公共管理活动是公共管理者对责任义务的选择? 公共管理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是由他所承担的责任义务所决定的,然而公共管理者的主观选择是建立在对他个人的岗位和职位上的责任义务有着明确意识的前提下的。他有选择公共管理这一职业的自由,一旦做出公共管理的职业选择,自由意志就为职业意识所取代。而且公共管理者对责任义务的选择并不是单纯地从他自身的所有主观条件发出而做的选择。之所以把它称为选择,是为了把它同管理型治理模式中那种对责任义务的被动承担区别开来。
15、公正实现的途径有哪些?管理型社会模式与公共管理在公正实现途径有什么区别?
1、人的德行、公正制度化的追求 2、2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上基本上是把公共的秩序寄托在制度化的追求中,而这种秩序的实现方面,则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公共管理得以实现的途径恰恰在于公共管理者能够把基于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的要求转化为道德命令在公正的问题上,是由于公共管理者把公正转化为他的道德责任义务,所以,开辟了一条公正秩序实现的个人途径。
16、为什么说只有道德行为才是自由的?
只有理性直觉的行为,即与社会理性完全契合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由、自主的行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基于人的道德存在和道德直觉。而只有人在道德存在和道德直觉中才会有真的自由,才会赋予人的行为以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道德行为时根源于人的道德存在而做出的行为选择,他在根本上超越了自由与必然的矛盾。道德与人的行为选择自由之间是互为条件的。
17、什么是伦理冲突?在人的职业活动中是否存在伦路冲突?
伦理冲突:存在着合乎道德的或者违背道德的两难取舍问题。不存在伦理冲突:许许多多的伦理冲突的现象在职业选择行为中都是不存在的,职业活动主要不是从属于社会的一般的原则和规定的,在职业分化比较充分的边界上,一旦涉入到职业活动自身,就告别了这些冲突。
第五篇:伦理学读书笔记
伦理学读书笔记
Oliver Lee
一.道德相对主义
1.标准的相对主义:人类社会并不存在普遍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进行
跨文化的评价,而只能按照行为方式、社会习俗所处的文化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否则,产生投射错误。
2.认识的相对主义:它不仅承认文化是多样的,人的社会和心理特征是由文化决定的,而
且激进地认为,不存在人类思维和人性,反对人类心理统一性的概念。
3.道德相对主义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它一方面把道德见解相对化,另一方面将相对主义观
点绝对化;
4.反对盲崇权威的价值观,强调用事实说话,以展示不同的人、民族怎样用自己的标准来
评价自己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这就要求准确地描述事实,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框架,而是要用对方文化内部的语言、标准来理解这种文化中的社会行为。
二.利己主义
1.心理学利己主义:任何人自愿的行动最终都是由他对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望所引起的。格
劳孔讲故事: 吕底亚牧羊人得到隐身戒指——正义并不是人心甘情愿的。
2.快乐最大化论。欲望满足论:吸毒成瘾的人,最想吸毒,但并不符合其利益。欲望并非
总是自利的,可能是利他的,更可能是损己的,甚至根本无实现的可能性的。
3.在许多情况下,追求个人利益并非总是最合乎理性的,而且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有时会导
致不合理的结果。例如“囚徒困境”。
4.伦理学利己主义: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它最大限度地符合行动者的个人利益。
5.伦理学利己主义自相矛盾。(需要理解)。
三.功利主义
1.“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
事者的幸福;这些行为不仅要包括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而且也包括政府的每一种设施。”——边沁
2.经典表述: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中,它能最大限度地
增加“大众幸福”。
3.幸福:内在主义(伊壁鸠鲁Epicurus:灵魂无纷扰living in serene happiness);外在主义
(aristotle:幸福取决于外在客观而非内在主观)。
4.优点: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循环论证;解决了道德与义务的关系。缺点:忽略个人;
快乐成为唯一的欲求。
5.行为功利主义:行为的道德价值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道德判断应该以具
体境况下的个人行为的经验效果为标准,而不应以它是否符合某种道德准则为标准。
6.准则功利主义:道德判断不应以某一特殊行为的功利结果为标准,而应以相关准则的功
利效果为标准。规则不能因为特殊情况的需要而被放弃。
四.康德主义
1.善良意志:按照普遍的规范性原则(道德律/义务)行动的能力。被称作“无条件的善”。
2.真正具有道德价值的行动是体现或表达了善良意志的行动,即行动的动机必须是出自并
仅出自善良意志;善良意志除了让行动服从普遍法则本身以外,别无其它选择,这个法则必须是绝对命令。
3.绝对命令Ⅰ 的表述:我必须以这样的方式行动,按照这一方式,我也能够要求我的准
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4.我们判断行动者能否始终如一地要求普遍原则成为一个普遍法则。如果能,则上述行动
道德上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5.绝对命令Ⅱ的表述: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行动者在行动中从不将任何人仅仅
作为手段。
6.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一个理性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由行动的权利。违背他的意志,就
是冒犯了他的尊严,没有将他作为目的自身对待。
五.关怀伦理
1.弗洛伊德:男孩子对道德规范的内化比女孩子更为严格。皮亚杰:法制观念一般在小女
孩心里远比男孩子的心里发展得少些。
2.男性的道德是公正伦理,女性的道德是关怀伦理。公正伦理拉开了人际距离,关怀伦理
缩小和消除距离。
3.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逻辑形式:A:W关怀X;B:
X承认W关怀X。
4.关怀必须与公正合作,既需要关注“饥饿”,更需要反思导致“饥饿”的制度原因。在中国差序的仁爱模式中,过分强调关怀,助长了私德兴盛。
5.道德教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
六.德性伦理(virtue)
1.古希腊伦理学相信理性是实践智慧的源泉,有德性的生活与理性生活分不开。(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孟子: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加信。)
2.基督教开始后:神学的德性(爱与服从)是最重要的德性。
3.文艺复兴后,人们不再讨论品质,而讨论何为正确的行为。于是,规范伦理学中的功利
主义和康德主义成为主流。
4.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使人生更美好,是成功人生所必备的特质,幸福就是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获得内在善的手段;儒家认为,德性是成人的标志。
5.伦理生活的四个维度:伦理生活的品质赖于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及重视伦理问题,在理
论及具体的情况中他都能做成熟及正确的伦理判断,他也有足够的动机去实践所做的判断。他还培养了行善的习惯。
七.自然主义Natural law theory
1.Morality is based on human’s nature.2.Natural Rights.Thomas Jefferson.Comments: 我们要读书。不读,单凭听和想,难以得到新的、多的、完整的、基本正确的智慧,创新也无从谈起;但读书太多,毫不批判,等于事倍功半了。20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