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优质教案

2020-10-23 15: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在柏林》优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柏林》优质教案》。

《在柏林》优质教案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

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字词教学

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ì)”“咔(kā)嚓(chā)咔嚓”。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ABAB式的拟声词。“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

2.阅读理解

《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3.表达运用

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预习提纲

(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及图片,了解战争的危害。

(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14在柏林)

3.介绍作者。

(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情况。

(2)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读一读。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

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举动

神志不清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咔嚓咔嚓

提示:“咔嚓咔嚓”是拟声词,说说你积累的ABAB式的拟声词。

(2)课件出示句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句,注意纠正读音及短句。

②引导学生理解“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③指名学生读第二句,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④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生1: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地做各种动作。

生2:不假思索:文中指小姑娘不经过思考,毫无顾忌地嘲笑他人。

⑤齐读这两句话。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生: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分三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句子,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场景。

2.指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一起读这句话。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男子都到哪里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健壮”男子。

生: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生:为故事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3.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用“______”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

(1)学生快速默读,画出句子。

(2)学生交流,读句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3)交流。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生1: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生2: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可看出。

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板书:虚弱多病)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生: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板书:嗤笑)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

预设: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老妇人是不是有经神病,怎么没有人跟着一起。

老头可能想:我的夫人已经失去了三个孩子,现在没人照顾,你们不同情,竟然还嘲笑我们。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思考:

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生: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板书:神志不清

傻笑)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3.请同学们自己用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老妇人的身份,是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

生2: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

生3:老妇人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生4:老兵要上前线,无人照顾生病的老妇人。

4.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提示: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更让人感受到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5.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第3自然段,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

2.指名回答。(板书:真相)

提示: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比较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1)找两名学生读这两句,思考:这两处“静”有什么区别?

(2)提示: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在流血。(板书:静)

4.小结:从老妇人的遭遇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因战争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这种痛苦引起了列车上所有人的共鸣,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苦难。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对文章两处“静”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词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四、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提示: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

3.总结: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制止战争,渴望和平。

五、导读回顾,感悟技法

1.指名读导读,提出导读问题: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同桌交流批注。

3.学生反馈,教师引导:

从情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设置悬念: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因为他们都上前线了,从而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人物的刻画上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老妇人因为战争失去了三个儿子而神志不清。

从老兵的控诉中,不仅解开了看不到健壮男子以及老妇人神志不清的谜团,还道出战争毁灭了一个家庭,甚至毁灭了千万个家庭。

从最后对车厢的描写中,警醒了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苦难。

【设计意图】

小说情节大多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这是一篇小说,虽是虚构的,但来源于现实存在过的战争。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带来的苦难,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去发现战争带来灾难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以战争为主题,根据你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小说等,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在柏林》是一篇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给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其故事情节发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如何用小说的手法来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三点考虑:

1.品读语言,感悟主旨。以小说第一句话为例,“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不到一个男子?这是不合常理的。作者这样写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课文最后老兵的痛诉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男子,更是点明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这句话中还有一个不合常理的地方:“缓慢”,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以留白让学生结合战争这条线进行想象、品味。

2.巧用语言,把握情感。小说中每一处语言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意义,那么文中老妇人反复在数“一、二、三”,这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为何要不停数这三个数?这三个数到底有没有特殊的意义?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三个数展开,引导学生猜想老妇人可能在等待三个孩子,可能因没有等到而失望,导致神志不清等。

3.品析句子,领悟主旨。课文倒数第2段中老兵的痛诉可以说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点明主旨的所在。学生阅读时对句子中重要信息的捕捉非常重要。因此,教学时,把课文重点句子的分析放在此处,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提取真相中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是无法抹平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呼唤和平。

下载《在柏林》优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柏林》优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柏林读后感

    在柏林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读了奥莱尔的《在柏林》一文。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柏林》一文主要记叙了:一位战时后备役老兵和他身体虚弱的妻子在火车上,......

    《在柏林》与《走出沙漠》教案(合集5篇)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

    优质教案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优质教案 第一课时 寨乐中学 王邦 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

    优质教案

    优质教案 课题 《如果我能飞》 一、活动目标: 1、 体验大胆想象“如果我能飞“的乐趣。 2、 理解诗歌内容,尝试进行仿编。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4、激发幼儿创新......

    优质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图形》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

    六年级语文在柏林教学设计

    15、在柏林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

    柏林创意设计

    柏林创意设计:政府和企业是幕后推手 知名企业热心资助 柏林的“老佛爷”位于市中心的高档商业区,其规模和地位不逊巴黎总店。2004年1月,该店启动“时尚实验室”(LABOMODE)项目,以帮助有潜力的年......

    为什么在柏林创建大学(5篇模版)

    为什么在柏林创建大学? 在当时的学者们看来,在柏林建立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是很自然的。因为其他欧洲各国在首都建立大学已成为传统。此外,柏林具有建立一所优秀大学的良好基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