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柏林读后感
在柏林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读了奥莱尔的《在柏林》一文。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柏林》一文主要记叙了:一位战时后备役老兵和他身体虚弱的妻子在火车上,妻子在不停地大声数着:“一、二、三。”别人以为是神经病。后来老兵解释道:“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通过这一个小片段,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感受到了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战争使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毁灭。
我们在如此和平的年代里,应该为幸福生活而高兴。应该在这样的年代里努力学习,报答那些为美好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要提倡和平,反对战争,让蓝天充满欢乐的笑声,让大地充满新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家园和谐美好。
第二篇:搭车去柏林读后感
昨晚花了一夜的时间看完了,真的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坚持
让我也有种想背包旅行的念头,虽然明知道这很不现实
有太多太多的舍不得,让我无法放下
也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让我拿来当借口,无法向前走
我无法想像可以放弃一切去旅行?
我无法想像只有少得可怜的钱可以去旅行?
我无法想像如果真的要背个包去旅行,到底要装多少东西才够?
我无法想像搭车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搭你一程?
我无法想像旅途中有什么危险的事发生?
有太多未知的东西让人却步
也许是我想太多,虽然我只是想,而没去行动
就好像海贼王,无法知道前方有什么,但却让人期待兴奋的冒险旅行
我也能有这样的勇气么?
现在的社会很现实的,就算我在夏湾写着个“拱北”牌子
也不会有人愿意让我搭车,除了的士吧.这样做似乎很白痴
我曾经很向往西藏,因为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就只是很去想去那儿看看
我对那儿并不了解,也没特别注意西藏的资料
也许是我觉得并没机会会去的吧
这次看完书后,让我想去的地方还是西藏
可有太多的太多的原因去不了
现在没有那么时间,没有那么多钱可以用
也没有相机之类的工具可以让我拍下风景物
也没有准备去旅行的工具等等
更重要的是没有准备去旅行的心
我在想如果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这些能准备好么?
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或许几天就够了
不需要用太多钱,可以尝试厚着脸皮去搭车,就算失败也是一种体验
不需要太多的东西,简简单单就好,又不是长年旅行
不需要给自己太多想法,本来旅行就是随意的想一想,似乎这些借口都已不成借口了
嗯.我太多三分钟热度了.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否在热度中
一年后是否真的可以背个包就踏上旅行呢?
就让这篇日志来看看我一年后会怎样吧.
第三篇:《柏林日记》读后感
读史书,可以了解最轰轰烈烈的战事和一系列的事件。但有些细节,从史书中是无法了解到的。《柏林日记》中的许多情节,可以称作二战密闻,或者二战轶事。(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柏林日记》的作者,二战期间美国驻柏林记者威廉·L.夏伊勒,同时也是《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的作者。前者详实地记录了战争期间的见闻,后者则取材于前者。日记真实,细腻,全面而具体,并配有大量的老照片,这更增加了它的可读性。日记中,有举世皆知的大事件的经过,也有鲜为人知的生活小事。
对于日记,许多人感兴趣的是它的真实性,隐秘性。而对于二战如此隐密的事件,在当时,这种日记是为纳粹所忌讳的,因为它披露了最真实的情感和事件。夏伊勒在战争中不平凡的日子里,记下了他所闻所感。所幸的是,这本书在今天得以流传于世。
通过日记,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当时战区消息封锁之严密,对统治者来说,是统治之需,称霸的必要,而对人民来说,则是被牵着鼻子走的不知情人。市民们被希特勒别有用心的宣传所鼓舞着,对和平充满着信心,对希特勒的战争名目深信不疑。日记中多处记录了消息过滤的“愚民”过程,只播想让你知道的,不播不想让你知道的。这是作为记者的夏伊勒所亲眼目睹的一幕幕事件。
犹太人在那个年代所受的非人的迫害,在日记中随处可见。无疑,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倾向,反战,反纳粹,象所有的平民一样,渴望和平。对希特勒的勃勃野心,作者是毋庸讳言的。同时,又对战争中英、法、俄等领导者的软弱的做法感到惋惜,对希特勒非同一般的领导才华和战争策略也投以了赞许的眼光。
作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作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战地记者,有幸亲身体验那场举世瞩目的战争。并且记录了这一战争的过程,用他敏锐的眼光分析这一战争的实质。而我,也是幸运的,经朋友介绍,读到了这本书
第四篇:柏林之围读后感
《柏林之围》读后感我在暑假期间读了《都德短篇小说选》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柏林之围》,这部短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的一个老人贯穿了全文,那就是菇沃上校。这个老人是一个特别看重荣誉和爱国主义的人,当他听说法军战败后,当即中风倒下。她的小孙女和医生为了他的病情,不断编谎话。在普军包围巴黎时,他们说是法军包围了柏林。普鲁士兵进巴黎时,老上校以为法军凯旋,于是,他穿上军装准备迎接凯旋归来的法国士兵,而他看到的却是一队队普鲁士士兵行进在巴黎的街道上,这晴天霹雳,使老人的心猝然停止了跳动。
这篇小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视角的运用,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精练也成为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爱国诗人陆游,他在老年时仍不忘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但始终没能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幕,最终在抗金的呼声中病终。他不也是和菇沃上校一样,热爱祖国,但终究心愿未成,含恨而死。我很敬佩他们爱国的高尚情操。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向菇沃上校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爱国思想。努力学习,争取做国家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第五篇: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写写帮推荐)
《搭车去柏林》读后感
花了大部分时间看完了《搭车去柏林》这旅行小说,心里有着无限的激动,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坚持。一个美国籍的中国小伙子和一个纪录片导演刘畅,在2009年夏天一路只靠这陌生人的帮助,从北京到德国柏林,用招手搭车的方式前进,共搭车88次,途径13个亚洲与欧洲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耗时3个半月,行进16000多公里,最终抵达柏林。我多么想放下一切念头,背上行囊,带上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踏平高山,游过海洋。
我真的无法想像只有少的可怜的钱可以去旅行。我无法想像如果真的只要背一个包去旅行。我无法想像搭车的几率是多少。有太多的惊讶给了我。其中有一句话“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我很认同。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观的改变,生存的压力等等会让我们在想做的时候却力不从心。我认为,人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被当时的物质诱惑所俘虏。
在路上的收获,就是重新 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的过程。其实换个方式想一想,我们的路和他们非常相似,一定要精心努力,靠着自己的双脚踏踏实实的走出一条路。但在这个路途中每一天都是未知的,这样充满未知的旅途才是这旅途最精彩的部分。旅途是经历着幸运与不幸运,当你还在埋怨前一分钟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或许后一分钟就能遇到转机,体会这样的落差感是人生的一种领悟。
我们快要毕业,我们的旅途才刚刚开始。生活中,就是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的。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也是不断有得到和失去的。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回忆是没有任何力量的,但是它可以温暖我们的心,就让这三年的一切,剪辑成一部黑白电影,永远保留下来,在落寞的时候供我们回忆、取暖。我很喜欢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才能飞翔。”
一部书让我联想很多,也让我有了不少的冲动去面对未来的日子。我想也会找到一个同伴陪伴着我飞翔,在旅途上展现出美丽一道彩虹,留给后人无限的激情,和敢去拼搏的动力。我爱这本书,我爱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