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1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体验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计算圆锥体积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难点: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比较分析,归纳概括
教学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水或沙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一麦堆,问:你有办法知道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二、探究新知
1.猜想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生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提出疑问:圆锥和圆柱都有圆形底面,侧面都是曲面,他们的体积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2.探讨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关系。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用倒水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情况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组内议一议:通过实验,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达成共识。再组织学生在全班内交流。
教师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教师提问:“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这句话是对的吗?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才是对的。
3.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所以圆锥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你能写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汇报:V圆锥=V圆柱=Sh。(板书)
4.教学教材第11页,最下面的例题。
(1)组织学生读题目,理解题意。
教师指导:近似圆锥体形的小麦堆,可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小麦堆的体积。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小麦堆的底面积:3.14×2×2=12.56(立方米)
小麦堆的体积:×12.56×1.5=6.28(立方米)
(4)教师指出:求圆锥的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讲解古代人们计算的方法。
结合讲解,进行思想教育:早在2000年前,我国人们就会计算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了,是多么了不起啊!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第12页的相关练习,学生完成,教师根据情况进行
调整。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
V圆锥=V圆柱=Sh
小麦堆的底面积:3.14×2×2=12.56(立方米)
小麦堆的体积:×12.56×1.5=6.28(立方米)
答:小麦堆的体积是6.28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