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篇2: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
观察图片。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分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
观察世界地图,谈发现、谈猜想。 ?
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探究 发现
篇3: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
师:欢迎大家来到《探索·发现》节目现场,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长着古怪的植物。
生2:发出古怪的声音。
生3:一些人游览后,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师:事实是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陆地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书写板书——海陆变迁)
(展示课件)实验探究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生:人为因素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师:为什么加水后插小旗的位置会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师:如果海平面下降,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师:这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了加水,还有什么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师:这是我们人为的,自然界中会不会自己发生呢?
(展示课件:实验二)
生:地壳的下沉。
师:如果地壳上升,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
师:实验二研究证明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壳的运动。
师: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课件:实地考察)
师:观察荷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地区图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来分析一下幽灵岛为什么会忽隐忽现呢?
生:地壳的运动。
师:我们知道了幽灵岛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为什么此地地壳如此活跃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吻合。
师:你有什么猜想吗?
生:以前可能是一块大陆。
师:最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展示课件: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猜想跟魏格纳的猜想不谋而合。可见大家非同寻常。
篇4: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确立:大陆漂移假说
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
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准备)
利用投影仪,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学生看图思考解决问题,了解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将大陆漂移的过程通过电脑动画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学生易于掌握理解,直观形象生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指导
依据课程标准,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实物投影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动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活动
活动材料:1个地球仪、1张描图纸、一支笔、1把剪刀
实践活动: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将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吻合,演示这两块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确定依据:课前活动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为大陆漂移提供证据。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问:谁知道成语:沧海桑田的含义和来历吗?
沧海桑田就是指海陆变迁,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引用成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看图思考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中国东南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陆地变成海洋)
篇5: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内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24
一、情景导入k
温故知新:在图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问:它们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吗?各大洲、大洋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史,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z
二、新课讲解M
(一)沧海桑田N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Z
1.海陆变迁的原因:l
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Y
2.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图2.13~2.15实例举证,解释原因。(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Q
(导学):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p
(讲解):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隆起形成高山。X
(导学):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B
(讲解):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陆地,海平面上升成为海洋。R
(导学):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I
(讲解):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化。9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b
1.读图2.16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和图2.17 难道仅仅是巧合吗?L
(导学):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P
(讲解):南美洲大陆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凸出部分几乎是吻合的。s
阅读材料: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2.读图2.18 大陆的漂移p
(导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7
(讲解): 大陆的漂移: 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分裂,漂移——6500万年前分裂成若干块,——继续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继续变化着。A
(导学):大西洋是怎样形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12487113
(讲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陆分裂后,缓慢的漂移分离,非洲大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逐渐分离造成的。太平洋逐渐变小。=
3.活动:读图2.19和2.20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都有古老地层相似性和相似的动物,说明什么问题?
(讲解):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