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的内容。
三、内容分析
1.教师提问: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2.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②教师提问: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④教师提问: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棗“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篇:《故乡》教案
《故乡》
教学目标:分析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教学重点:从各种描写中领悟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闰土和杨二嫂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及探究他们变化的原因。
二、自学指导
(一)1、2、闰土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性格特征?中年闰土又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3、是什么原因使闰土由“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三、自学指导
(二)1、2、杨二嫂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昔日的杨二嫂具有什么性格特征?今日的杨二嫂又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3、是什么原因使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呢?
四、自学指导
(三)1、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东西?说明当时的百姓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2、他们都变了,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五、课堂小结
六、随堂练习
第三篇:故乡教案
七上:《春》、《济南的冬天》、《散步》
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黄河颂》、《社戏》
八上:芦花荡、阿长与山海经、背影、桃花源记、三峡
八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海燕、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送东阳马升序、岳阳楼记 九上:沁园春雪、故乡
九下:孔乙己、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四篇:《故乡》教案
故
乡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课前学习:
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检查预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总是很亲切的,你心目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学习自由谈论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加以补充 利用已有的资料先谈
第二块: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结构。(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可作恰当的点拨。)讨论、交流记录。
第三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无穷的魅力,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哪一个人物写得最好?(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每一个人物分析比较)学生讨论,比较辨析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文中主人公“闰土”这一形象:岁月能给人留下什么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我们一起来找找看闰土具有什么变化,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具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品味,讨论,交流 4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难点,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感悟,欣赏,归纳,概括
课后学习:自己分析其他人物的写法,试说说鲁迅刻划人物的特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读课文 教学步骤 昨天我们了解了闰土的变化,你们觉得其他人物有什么变化吗?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方法的运用)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其他人物对表现闰土的作用。找出文中议论部分的语段,体会其含义,说说这些语段的作用。划出相关语句,讨论其含义。找出课文中所要求背诵的语段,认真朗读,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背出来。朗读,背诵
第二块:拓展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简介鲁迅的其他作品,激起学生的兴趣 听讲读经典,可以让人永难忘记。在名著中汲取营养,是读书的好方法,你想阅读鲁迅的哪部作品呢? 制订阅读计划
课后学习:
1、选取一篇你喜欢的鲁迅小说,认真阅读。读后讲给同学听。
2、以“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主题,写一篇学习心得。
第五篇:《故乡》教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故乡”是个很美丽的字眼,一提到故乡,同学们都想起了什么?(亲人、美景、美食),变化也是故乡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的家乡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一代大文豪,鲁迅,他的家长在二十余年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有哪些变化呢?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鲁迅的故乡。
展示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关于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条件下分析文中对比写法的作用。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篇文章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毒害,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知识大比拼。
1、鲁迅,原名______,字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秕谷、猹、獾、髀、嗤笑、惘然、恣睢。(解释词)
三、教学内容.同学们,一篇优秀小说的基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同学的提前预习,本篇小说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我、我的母亲、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等),刚开始老师就已经提示过大家,“变”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其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最大,我们接下来就逐一分析
1、请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自由组合,给同学们六分钟时间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闰土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看谁回答的最全最完整。
(1)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说话滔滔不绝,动作干脆利落。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羽毛,还告诉我许多稀奇的事情,对“我”友好、热情,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2)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灰黄的脸,眼睛周围肿的通红;破毡帽,薄棉衣,像是松树皮的手。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动作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喊我“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很无奈,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闰土由一个天真活泼的英雄少年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所迫的木偶,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个天真的孩子永远消失了呢?文中就有相关的语句,请同学们快速寻找,看看咱们班谁是第一个破案高手,谁是小福尔摩斯。
总结:多子,饥荒,岢税,兵,匪,官,绅。
教师提示:还有呢?闰土对“我”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受什么的影响?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和束缚。
3、教师总结。的确,这也跟《故乡》创作的社会背景有关,(展示社会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之后,封建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仅仅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同时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人们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在这种双重压迫下,人们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同时没有政治权利的日子中。
4、但是,对于这种毒害的根源,闰土认识到没有?(没有),对这种没有觉悟的国民,鲁迅是怎样一种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那么同学们在鲁迅的其他作品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藤野先生》中围看枪毙同胞的中国人,《药》中把革命党人的鲜血制成人血馒头给孩子治病的中国人。
5、那么杨二嫂变了没有?变了,同学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
由一个漂亮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的圆规。
我们可以想到原因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回答:是一样的)
6、猜猜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闰土“我”“杨二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判断作品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看他在文章中所占篇幅的多少,而是看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是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不是跟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有关
7、那么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1)以杨二嫂的自私、尖酸和刻薄来对比衬托出闰土的淳朴厚实。
(2)从更深的意义上展示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示出封建传统礼教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3)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对鲁迅由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分析,用到了许多描写方法,若时间允许,进行写作小练笔,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对比的手法要体现出来)
(4)若是时间不允许,结尾,因为他们的心灵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因为他们向困难的生活低头屈服了,所以他们的生活注定是不幸福的,再次老师希望同学们:
寄语:不管身处何境,愿同学们都能坚守住灵魂的那一方净土,用心品味,用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