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菌教案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 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教学目标 1.知识:
(1)概述肺通气的过程;(2)描述呼吸运动的原理;(3)说出平静时和运动后呼吸频率的不同,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2.能力:
(1)通过演示“呼吸”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知识介绍,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比赛吹气球,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增强自己的肺通气能力。
设计思路
1.以多媒体课件引入能引起悬念,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应该时时不忘探究。虽然在本节课中没有探究活动,但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体现探究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材料,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会引出新的问题,整个一堂课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3.通过课堂反馈可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查漏补缺。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其小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进入中学后,同样面临这种状况: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习目的复杂多样,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差。加之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较多,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这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教学重点
①描述呼吸运动的原理;②概述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第一过程(即肺通气)。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法设计
(1)引导探究法
本课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采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作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体验、阅读、比赛和交流讨论等活动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2)演示教学法
本课教学以重点知识“呼吸运动的原理”为核心,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呼吸运动的模型(两种状态都应有);2.制作多媒体课件(呈现呼吸的动态过程及吸气和呼气两种状态,便于对比)3.购置气球和软尺;4.胸廓的骨骼模型。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吸气、呼气的动态过程。
师:请大家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针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稍停片刻)
生甲:我想知道外界的气体是怎么进入肺的?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排出去的? 生乙:肺为什么能够扩张和收缩?生丙:我想知道人体细胞是怎么获得氧气的?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很多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三)学习新课
课件显示: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问:什么叫肺的通气呢?
(一生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叫肺通气)课件显示:1.肺泡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问: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什么?(生答: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没有肌肉呢?(生答:没有。)既然没有肌肉,肺泡能不能主动地扩大?(生答:不能。)出示:一只未吹的气球。
师:就像这个气球一样,气球自己能不能从外面主动地吸入气体,把自己吹大呢?请一学生来吹一下,吹大后,再把气放掉。(生答:不能。)那到底是什么外部力量让肺泡扩大的呢? 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提问:吸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呼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吸气、呼气与胸廓变化有何关系?(生答:略。)
学生小结: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这说明吸气和呼气与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有关。
师:我们就把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称之为呼吸运动。课件显示:2.呼吸运动。
(1)概念: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又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通气呢?
(引导学生看图10—5及相关文字,同时分组讨论如下问题。)课件显示:
①胸廓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②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容积有什么改变? ③为什么吸气时外界气体会进入肺,呼气时肺内的气体可以顺利排出体外?这与胸廓容积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吗?
师:胸廓能够扩大和缩小,这是胸廓的功能,它有这一功能显然跟它的结构有关,胸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生答:略。)是哪一部分引起胸廓运动的呢?(生答:肋间肌)需要说明的是: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在安静状态下进行的平和呼吸,是由肋间外肌舒缩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演示这个过程。
用课件再演示一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课件显示:
讨论:①哪些因素会改变胸腔的容积? ①胸腔容积的改变如何影响肺泡的形状? ③肺泡的形态与气体流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课件显示:(2)原理
肋间外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肺容积扩张和缩小→气体进出肺泡(即肺的通气)。
师: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即呼吸运动)是如何完成肺通气的,还知道通过测量胸围差可以间接反映肺通气量的大小,如何更直接知道肺通气量的大小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每一组选一个人参加。每个人先尽力深吸一口气,然后对着气球吹气(不能换气)直到不能吹出为止。用手捏住口子,不要让气跑了。气球里面的气体量就是你的肺通气量即肺活量,怎样算出具体的数值呢?(激励学生:曹冲小小年纪能称出大象的体重,你们肯定也能算出自己的肺活量!时间关系,请同学们下课后再交流自己的方法。)如何增大自己的肺活量呢?(通过体育锻炼)设问: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有程度之分,有快慢之分吗?什么时候快些?什么时候慢些?引起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回答。)
(四)教学反馈与矫正、巩固
分发:平和呼吸时呼吸运动过程表,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交流完成情况。课件显示:表格的答案。(点击空白处即出现)
(五)小结
这一节课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当初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相信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还有不清楚的吗?请提出来,我们一起帮助解答。(留足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并帮助解答。)现在请同学们用最简短的语言,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一生答: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六)布置新课题
通过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的通气,即外界的新鲜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到肺泡,肺泡内的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肺泡内的氧气又是怎样到达人体细胞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到达肺泡内的?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探讨的内容。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让学生沿着探究之路顺藤摸“瓜”,找到了自己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路上,学生学会了与同伴相处、交流,学会了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存在的不足
初一学生还未学习物理,对“体积变化引起压强改变,气压差引起的气体进出”等物理知识不知道,导致学生在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时,思维明显跟不上,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透切。
第二篇:《细菌》教案
《细菌》教案
单位:黑河市逸夫中学 姓名:龚
玉
洁
时间:2005年10月19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三.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沟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沦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部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议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分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阶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第三篇:细菌教案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在学习显微镜的发明和巴斯德实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对于细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无法将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画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讨论为主,要重视学生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案例的设计思路
以一系列的生活实例出发,提出疑问,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让学生用显微镜亲自观察身边的细菌,进而了解细菌的特征,理论上,这样会具有很好的教
学效果,但实际操作会有较大难度。因此可以让学生观察细菌的永久涂片以及细菌形态结构图片。
细菌的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过程,可以借助课件画面展示,这样可以化静为动,易于学生接受,从而突破了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新授
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课本58页~59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戏剧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2)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②芽孢的形成过程;③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第四篇:《细菌》教案
细菌及危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设计对照试验,对试验结果做出合理预测和分析;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项统一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细菌的繁殖;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三、教学难点
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四、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引导探究法、自学指导法
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侯老师的疑问:干涸的池塘中下雨之后就会有鱼,这鱼是如何来的?是自发产生的吗?
过渡:其实,人们对细菌的产生也有类似的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细菌有关的知识。
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2、学习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看书P58:思考
①、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细菌?②、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对你有什么启发?
过渡:虽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是细菌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并不清楚。其实关于细菌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而且前几天还让我郁闷了一把。
3、实验探究:细菌究竟从何而来?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我在家煮了一锅排骨汤,由于到朋友家去玩,到周日才回家。结果不幸发生了,我发现放在空气中的肉汤就这样自然变坏了。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肉汤变坏的呢?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是细菌)肉汤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空气)我把锅盖盖的很好呢,细菌怎么会进去?!我觉得肉汤中的细菌是肉汤中的物质变来的,细菌是自己产生的。您们觉得呢?(空气中的细菌跑到肉汤中的。)
过渡:现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通过实验证明究竟谁正确。你们准备怎么证明你的想法?现在讨论一下。(一会之后,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补充纠正。估计学生会照着书本上的来讲解。)
补充问题:①、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书本的?——看书本的同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的更清楚;自己想出来的记忆更牢固。②、肉汤装好之后要不要对装置加热处理,为什么?——要加热处理,防止实验器具上面有细菌存在,排除干扰。③、两个装置,你预计有几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它们分别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肉汤都变坏,则说明细菌是自发产生的;若只有 敞口瓶变坏则说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吧。(演示PPT)确实如大家所说,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细菌落入之后形成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细菌的产生,那么你知道哪些细菌呢?
学生表述。
4、学习细菌的形态、大小
教师:出示PPT,展示几种常见细菌,指导学生对细菌按照形态进行分类,细菌分几类?
学生回答。教师再展示几种细菌,及时练习。
教师过渡:我们现在通过画面看的细菌都很大,其实这都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图片,比实际放大了好多倍。细菌个体本身很微小的。
学生依据PPT学习细菌的大小的知识。
教师:刚才了解了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你还想了解关于细菌的哪些知识?
5、学生自学书本,完成自学知识导图
6、将学生完成的知识框架图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你所学到的关于细菌的知识。要求:①、每讲一个关于细菌的知识点讲完之后再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②、一个学生讲完之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③、最后教师再辅助PPT展示,补充纠错,加深学生的理解。
7、最后,教师小结。学生完成黑板的板书补充。
8、布置作业。P61:
1、3.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细菌教案
细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比较法、小组讨论观察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过程
导入
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进行消毒?(消灭细菌)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关于细菌还有许多知识,今天让我们走进细菌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细菌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细菌无处不在,那我们能用肉眼观察到他们吗?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82页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1、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到底有多小呢?分享资料,体会细菌的大小。从生物学的角度,细菌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呢?
细菌的形态观察:展示细菌的形态图,了解细菌的三种形态。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生殖
既然细菌是单细胞生物,那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观察: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学生说出生殖的特点:分裂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学生谈启示
回忆上节课学过的适宜细菌生存条件(水分、有机物、适宜的温度)
冬天天气寒冷那细菌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环境的呢?引出芽孢结构。
观察: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和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从生殖特点和芽孢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它的分布广泛相适应的特点。小结谈收获: 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2、巴斯德实验
3、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4、细菌的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