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菌和病毒》教案 (6)(定稿)
《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3.通过分析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细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细菌:
细菌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土壤里、空气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动物的体表、体内都有细菌在生活着。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十几亿个细菌。然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小了,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
大约1000千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
1、细菌与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杆形的(叫杆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细菌的结构。
(二)结构 单细胞个体。
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有:
荚膜,具保护作用;鞭毛,运动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叫分裂生殖。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有机物丰富、温度适宜),经过20-30分钟细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这么快的繁殖。
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3、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叶绿素,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
如果细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动物的遗体而生活,叫腐生。例如: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等。腐生细菌在堆肥、沤肥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细菌是从活的动物、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则叫寄生。例如:结核杆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结核。
4、细菌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尽管细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却很大,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自出现以来就进行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植物被动物吃掉后,有机物又进入了动物体,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稳定,为什么?
生活着的生物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动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动、植物的遗体并没有积累起来,而是很
快地被分解了,这就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的功劳。腐生细菌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碳就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了循环
对人类来说,大多数的细菌是有益的。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也有一些细菌对人类不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例如: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们掌握了细菌的有关知识,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活动,减少或避免细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用物理、化学方法灭菌,在食品工业、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二、病毒:
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2、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3、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三、小结:细菌是个体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细菌是单细胞个体,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细菌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细菌,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细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我们掌握了细菌的知识,就可以利用细菌为人类服务,并减少细菌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第二篇:5.细菌和病毒 教学设计
细菌和病毒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做好实验记录。2.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3.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繁殖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乐于从小养成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2.能说出细菌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正确判断哪些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2.能举例说明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3.能举例说明或体验人类是如何利用一些技术、设备杀菌、消毒的。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到了快入冬的季节,大家有时就会患上流行性感冒,你们知道流行性感冒时怎么引起的吗?正是由于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才使我们患上了感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和常见的植物与动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及课件。(出示有关细菌的问题卡)(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2.请同学们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活动过程: a.活动开始,(1)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2)通过图片观察、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进一步增强对细菌的感性认识;
(3)让学生从身体大小、生活环境、繁殖特点等方面将观察到的细菌与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比较,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记录细菌的特点;
(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对细菌特点较一致的认识。b.设计图表,认识细菌的特点。并填写记录表。c.交流:让学生说清是怎样知道细菌的特点的。d.小结:
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小、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许多细菌可以成对、成链、成簇等形式生长。多数细菌繁殖迅速,细胞表面具有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壁,此外,有的细菌还具有荚膜、鞭毛和芽孢等结构。
三、认识细菌繁殖的速度
1.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迅速,现在我们先来看一段细菌繁殖的视频。
2.你能想到什么办法用身边的材料模仿细菌的繁殖吗?(往透明杯里放豆、折报纸)
3.假如一个细菌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你能根据对折报纸的办法所得到的细菌繁殖数量,计算出细菌繁殖所需要的时间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在21页表中 所患疾病 主要原因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
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四、让我们更健康:
1.判断23页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 2.学生判断、汇报
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 回家制作酸奶
驻操营小学
刘帅
第三篇:《细菌》教案
《细菌》教案
单位:黑河市逸夫中学 姓名:龚
玉
洁
时间:2005年10月19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三.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沟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沦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部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议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分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阶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第四篇:细菌教案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在学习显微镜的发明和巴斯德实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对于细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无法将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画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讨论为主,要重视学生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案例的设计思路
以一系列的生活实例出发,提出疑问,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让学生用显微镜亲自观察身边的细菌,进而了解细菌的特征,理论上,这样会具有很好的教
学效果,但实际操作会有较大难度。因此可以让学生观察细菌的永久涂片以及细菌形态结构图片。
细菌的生殖及芽孢的形成过程,可以借助课件画面展示,这样可以化静为动,易于学生接受,从而突破了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新授
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课本58页~59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戏剧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2)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②芽孢的形成过程;③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第五篇:《细菌》教案
细菌及危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设计对照试验,对试验结果做出合理预测和分析;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项统一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细菌的繁殖;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三、教学难点
巴斯德“细菌实验”的再次探究。
四、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引导探究法、自学指导法
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侯老师的疑问:干涸的池塘中下雨之后就会有鱼,这鱼是如何来的?是自发产生的吗?
过渡:其实,人们对细菌的产生也有类似的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细菌有关的知识。
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2、学习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看书P58:思考
①、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细菌?②、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对你有什么启发?
过渡:虽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是细菌究竟从何而来,人们并不清楚。其实关于细菌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而且前几天还让我郁闷了一把。
3、实验探究:细菌究竟从何而来?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我在家煮了一锅排骨汤,由于到朋友家去玩,到周日才回家。结果不幸发生了,我发现放在空气中的肉汤就这样自然变坏了。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肉汤变坏的呢?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学生:是细菌)肉汤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空气)我把锅盖盖的很好呢,细菌怎么会进去?!我觉得肉汤中的细菌是肉汤中的物质变来的,细菌是自己产生的。您们觉得呢?(空气中的细菌跑到肉汤中的。)
过渡:现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通过实验证明究竟谁正确。你们准备怎么证明你的想法?现在讨论一下。(一会之后,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补充纠正。估计学生会照着书本上的来讲解。)
补充问题:①、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书本的?——看书本的同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的更清楚;自己想出来的记忆更牢固。②、肉汤装好之后要不要对装置加热处理,为什么?——要加热处理,防止实验器具上面有细菌存在,排除干扰。③、两个装置,你预计有几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它们分别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肉汤都变坏,则说明细菌是自发产生的;若只有 敞口瓶变坏则说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吧。(演示PPT)确实如大家所说,肉汤中的细菌是空气中的细菌落入之后形成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细菌的产生,那么你知道哪些细菌呢?
学生表述。
4、学习细菌的形态、大小
教师:出示PPT,展示几种常见细菌,指导学生对细菌按照形态进行分类,细菌分几类?
学生回答。教师再展示几种细菌,及时练习。
教师过渡:我们现在通过画面看的细菌都很大,其实这都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图片,比实际放大了好多倍。细菌个体本身很微小的。
学生依据PPT学习细菌的大小的知识。
教师:刚才了解了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你还想了解关于细菌的哪些知识?
5、学生自学书本,完成自学知识导图
6、将学生完成的知识框架图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你所学到的关于细菌的知识。要求:①、每讲一个关于细菌的知识点讲完之后再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②、一个学生讲完之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③、最后教师再辅助PPT展示,补充纠错,加深学生的理解。
7、最后,教师小结。学生完成黑板的板书补充。
8、布置作业。P61:
1、3.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