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
(2)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途径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的信息。
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4)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科学创举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难点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二、教法分析
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法分析
1.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进行讨论和辩论。
2.收集相关材料、图片和影视资料等,训练学生掌握从多种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视频导入新课。
2.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有人认为郑和比哥伦布伟大,有人认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题目。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充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利用表格导入第二个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至被人称为“水过无痕”。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本活动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我将学生按同意和不同意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两组学生分别将自己准备的资料加以整理,准备足够的证据,每组派三名代表阐述各组的观点,并由主持人最后陈述,教师也随时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
设置本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口头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历史问题。本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最后我陈述自己的观点,来小结这部分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以达到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
3.感悟历史,交流反馈。
郑和精神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我以情境分析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情境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的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们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情境二
在20xx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人们开展纪念郑和的活动。(展示图片,让各小组选取其中一个情境进行探讨。)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4.主题升华,情感飞扬。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现代海军装备图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加强对现代海军建设取得成就的自豪感和对中国经济腾飞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五、教学反思
师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教师的总结中结束课程。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的爱国精神,还要为国家繁荣昌盛、为世界的和平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课后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今后将如何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本次探究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辩论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的。师生各司其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由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说课稿】相关文章:
1.《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说课稿
2.郑和下西洋历史故事
3.哥伦布航海的故事
4.《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读后感四篇
5.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历史文化故事
6.有关历史第23课郑和下西洋的学点测试题练习
7.历史人教版历史说课稿
8.浅析郑和下西洋与长乐的关系论文
9.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种文化象征
第二篇:《郑和下西洋和》教案
郑和下西洋和
戚继光抗倭
[课标内容] ①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① 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采用故事法、讨论法、列表举例法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 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 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三篇: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 学 设 计
永顺县民族实验学校
胡春娥
王池跃
[教学内容]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知道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成功原因、意义及戚继光抗倭背景、概况、原因意义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史实材料及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理解、概括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共同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享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郑和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及戚继光精忠报国誓死捍卫祖国人民生命财产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热爱
祖国的情感态度。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法、比较法,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化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主题歌,听后启发诱导学生,引入课题。
提问:你知道他是谁么?他创造了什么样的航海壮举?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板书:郑和下西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成功原因;
2、戚继光抗倭背景、概况、原因意义等(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带着目标自学
(一)郑和下西洋
1、结合图片和地图,初步了解伟大航海家郑和及西洋的地理范围。
提问:结合课文,“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指现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2、结合课文,先引导启发学生,然后再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和目的。
提问:结合课文回答,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和目的是什么?(学生先阅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讨论交流后回答)
板书:根本条件及目的
3、结合课文和地图,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了解他带去了和换回了哪些物品,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提问:结合课文第二段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怎样?(小组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总结
4、结合图片,分析、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意义。齐读: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意义 板书:历史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
1、介绍戚继光生平事迹
2、分组讨论:倭寇是指什么人?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在
书上做好笔记)
3、结合图片和课文,诱导学生了解戚继光的主要事迹及其抗倭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
4、结合图片,理解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即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
提问:福建人民修建平远台纪念戚继光,他为什么会受到人民的崇敬?
学生回答出抗倭意义
5、讨论: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分组讨论自学成果、展示成果
五、课文回眸
先结合板书梳理课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和全面把握,然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航海概况及抗倭概况)以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巩固消化。
六、课外扩展
结合季风和洋流的有关地理知识,诱导学生回答问题。郑和下西洋一般都选择秋冬出发,夏季返回。你认为郑和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答:因为秋冬之时,亚洲大陆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郑和船队可顺风顺水而去;而夏季时,亚洲大陆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他们又可借助风势顺流而回。
第四篇:《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看过倭》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看过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①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培养同学们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史论今,引导同学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同学们运用历史,借鉴历史的能力。
③采用课堂互动、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培养同学们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同学们收集戚继光的资料,提高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同学们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展示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图片,体会中国的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以及不屈的民族抗争精神。【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教法】
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扮演小记者,指图讲述郑和郑和下西洋概况,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导入新课
导入:视频 “一带一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
师有激情的启发引导:丝绸之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开创以来一直是东西方交往和贸易的重要通道。汉代至隋唐以陆路为主,到宋元时期逐渐转移到海上,特别是到了明朝前期,我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到顶峰。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明朝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请同学打开课本第95页齐读一下课题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 确立目标1、2、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绿字标题,找出本节课学习目标。为了便于记忆老师把它整合为三个板块。学生齐读。
海上史诗—— 郑和下西洋— 睦友好 海上壮歌 ——戚继光抗倭— 御外辱 海上悲歌—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 鸣国耻 ★教学过程 {新授}
一、海上史诗—— 郑和下西洋— 睦友好
1、郑和像
一生介绍。(从人物入手,以人带事,更容易引起初一学生的兴趣)
2、西洋概念
地图上形象直观介绍西洋的范围。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⑴ 自己阅读课文95页到96页,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切记一定要边阅读边圈画知识点。小组内交流。准备接授采访。(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⑵ 师扮演记者检查自学情况 目的
派遣人
起止时间 出发地 次数 活动范围
比欧洲航海家早多长时间
⑶利用材料设置情景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胆发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基础)
②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客观条件)③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各船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主观因素)
3、合作探究
⑴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存粹是为了炫耀国威。没有任何意义;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促进了经济的开发,他的做法应继续下去。你如何看待?
依据材料引导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
沿途的百姓纷纷用香料、珊瑚去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郑和到过而聚居了更多的华人、华侨,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⑵利用表格对比郑和下西洋与世界航海家 歌伦布航海,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郑和的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充分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
4、观看郑和下西洋视频感悟郑和精神
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可以从郑和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呢? 百折不挠、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自强不息、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 团结合作、开放交流、和平宽容、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5.展示郑和下西洋古迹和各地纪念郑和下西洋图片。
师总结过渡:大家的写的很好。今天我们追念郑和,不仅仅是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更重要的是纪念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因明朝的日渐衰败而悄然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海上危机。
过渡:那面对敌人的入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版块的学习抵御外辱——话冲突。
二、海上壮歌 ——戚继光抗倭— 御外辱
1、利用下图解释倭寇概念并列举出他们的罪行。
倭寇来了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抢劫的财物)满千船。日本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12、学生自学戚继光抗倭有关知识
• 小组合作(阅读课文98页,列出学习提纲)
• 温馨提示:学习一个历史事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 原因、人物、时间、简单经过、结果、意义(影响)
4、合作探究
想一想: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提示: 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的性质、指挥者的才能、作战部队等等
5、利用戚继光豪言壮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6、正确评价戚继光民族英雄
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让生明确只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才能堪称民族英雄。
过渡语:戚继光抗倭并没有挽救明朝国力的衰落,随之而来的是海上更大的危机让我们走进第三篇章
三、海上悲歌—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 鸣国耻
1、让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自学圈画并记忆 侵略者是哪个国家? 手段有哪些? 时间是哪一年? 取得了什么利益?
2、澳门回归图片说明
只有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才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认识落后就要挨打。{课堂小结} Ⅲ 课堂小结 屏显知识结构。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和平交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强而不霸,弱而不欺的海洋强国形象,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树立了一面镜子。然而明朝没有抓住机遇,到明朝中后期国力逐渐衰退,随之而来的是海上危机,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属于暴力冲突。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晰地看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平交往另一种是暴力冲突。从明朝对外关系的逆转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伍了。让我们记住落后就要
挨打的教训。我们一定要敞开国门,不断吸纳各国先进文化,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和谐相处,少一些冲突。世界才能太平。
师生齐读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只有国力强盛才能掌握外交主动权。21世纪依然是海洋世纪,中国要走海洋强国之路。我们每个人只有像郑和一样有毅力、有梦想,像戚继光一样有颗爱国之心,中国才会有希望。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海洋梦、中国梦早日实现。{课堂检测} 选择
1.印尼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个 地方叫“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 一事件有关:
A.靖难之役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土木之变 2.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 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4.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占城
5、与英雄的交流
郑和我想对你说 …
戚继光我想对你说…
第五篇:《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读后感四篇
读后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读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之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郑和下西洋这个星期,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本书。他讲述了在14XX年7月11日的中午,35岁的郑和率领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东非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故事。他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而这段旅行和探险,被人们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原名马和,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昆阳县。他的爸爸从郑和懂事起,就给他讲述自己横渡西洋、访问西洋各国、去麦加朝觐的故事。每当郑和听完故事,都会在心里激动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去西洋,去麦加朝觐!”虽然他嘴里不告诉任何人,但自己却在悄悄地做着准备:学习游泳、造船、航海知识…… 在郑和35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他立马调遣了沙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还带了许多中国的名贵物品,如瓷器、丝绸、漆器、青铜器、玉器等。当中午来临时,27800余人和航船两百余艘,在郑和的率领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世界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的壮举。这途中,给郑和沿海各国带去了友谊、特产和先进技术,还帮助明成祖朱棣扩大了贸易市场,恢复和发展了同许多国家的关系,稳定了沿海一带的局势,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读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宝船队在辽阔的大海上行驶的情景;在我的耳中,仿佛响起了巨浪无休止的轰鸣……我也想坐船去西洋,一览沿海国家的风景、特产,了解当地习俗。我要向郑和学习,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是要努力学习,最终成就梦想!南昌路小学 四(2)班 姚欣怡
6次下西洋的郑和
郑和(1371一1435),本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初入宫当太监,因在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中立过军功,赐姓郑。1405年(永乐三年)率水手、官兵2.78万人,乘“宝部”63艘,通使“西洋”,两年后返回。以后又6次下“西洋”,至1433年,总共28年间,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麦加,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1435年6月29日(明宣德十年六月初四日)郑和与世长辞。
由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想起
翻开一本本心爱的邮册,我总仿佛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映入眼帘的,满是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精致的邮票。其中最令我心动的,是一套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邮票,它色彩斑斓,画面上,一派气势非凡的景象:百舸争流,千帆齐发,浩浩荡荡。右上方是一幅标着航线、金黄色的地图,左上方是一个戴着官帽身着官服,手中拿着一卷书,目光十分长远的人物。他,就是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郑和!看到这,我不禁浮想联翩……听爸爸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比西方的哥伦布航海早八十年,这个壮举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都比西方强得多。六百年前,泉州,东南沿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郑和就是从这里跨海远航下西洋的。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是个十分繁华的古城,是东南沿海国际贸易的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时的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世界第一大港,其繁华富饶可想而知。然而,打开历史丛书,我难过地得知:明朝的衰落,清朝的腐败,政府的黑暗,使本享有东方雄狮之称的中国成了不堪一击的虚弱大国。泉州,整整五百多年不再现往昔的辉煌。原来热闹非凡的贸易市场已无人问津,本是喧闹无比的海港只有几只小木船在游荡,昔日盛开的刺桐花黯然凋落……二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唤醒了沉睡五百多年的泉州古城,从那天起,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栋栋接踵而至,在泉州大地冲天而起。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横空出世,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机场港口毫不逊色,工业区、开发区、石油化基地、高科技园区等许多一流的经济开发区如雨后春笋,各行各业风起云涌、兴旺发达。泉州铁观音的茶香飘向五湖四海,芦柑的甜美滋润让外国人赞不绝口,秀美娇艳的花卉走出国门,龙眼的甜蜜沁心让世人乐不思蜀,精美绝伦的陶瓷享誉中外,纺织服装业名扬四海,制鞋业名气之大无人不晓……泉州港热闹非凡,沿海大道风光无限,孤独的小舟已渐变为一艘艘万吨巨轮,它们满载着五花八门的货物乘风破浪驶向往日郑和走过的航道,泉州港又是一派“涨海声中万国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今年来又相继荣膺“最佳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那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名胜古迹和新开拓的景点,每天敞开双臂热情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昔日的泉州,曾令世人刮目相看。今日的泉州,辉煌远胜六百年前。七下西洋的郑和,如果泉下有知,难道不为历经坎坷的今日泉州,感到惊叹和欣慰?!有勤劳勇敢的父辈,有志向高远的我们,我相信,我的集邮册里,除了《泉州开元寺镇国塔》《木偶》《古代帆船》《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等邮票外,还会有越来越多关于展示泉州辉煌的精美邮票!2005-10-16
读后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读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之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