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了 教案
《别了,不列巅尼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鲜而奇特的变化。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登陆网站,新闻给我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风云、观察社会变化的窗口。报纸、广播等媒体是传播信息、反映世界的窗口,而新闻、通讯是传播信息反映社会变化的常用形式。索取信息,了解世界,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以及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把握新闻和通讯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报刊的能力,使我们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了解世界。本单元四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新闻、通迅特点的平台,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去索取信息,了解世界。同时,新闻的语言准确鲜明简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好素材。《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新颖的立意,详细的描述了中英双方在香港举行交接仪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注意细节的交代与气氛的烘托,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二、学情分析:
本文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比较多,学生了解不多,这使他们不易体会出文中所蕴涵的强烈民族自豪感,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出发,去揣摩体会重点词句,进而体会作者为祖国逐步的完整、统一而自豪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本篇通讯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闻时代背景,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仔细体会中英双方的交接仪式及作者的所用的语言,教育学生莫忘国耻,积极进取。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六、课时:一课时
七、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听《东方之珠》
2、播放香港回归经典时刻的视频并提问:
(1)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你们的心情如何?
(2)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作为记者,你该怎样去报道这样的事实呢?
(二)知识积累
回顾有关“新闻”这种文学体裁的知识
1、新闻的定义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特征
4、新闻的六要素
5、新闻的构成部分
(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原文内容解释题目的含义
明确:“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别了”,用拟人手法,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吻,另外还是主谓倒装,起了如初强调的作用,表明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本文正文由的那几个部分组成,加以概括: 明确: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附板书设计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四)局部探讨,品味语言
1、齐读导语,掌握语言的精确性、体会情感
2、品味主题部分蕴含深厚感情,非常耐人寻味的句子。(合作学习)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特成为历史的陈迹。
明确: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明确: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明确]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代表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4)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明确]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五)对比手法
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背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4、7、11地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七)结束
1、结束语
2、看幻灯片,听歌曲,创设情景,体会情感
(八)作业布置
写一则校园消息,要求简明报道事实
(九)教学后记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10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明确新闻与新闻特写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回顾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特写
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语言高度概括、篇幅短小,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新闻特写,形象性、文学性、感染力比新闻强,常带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篇幅较长,描写细腻。
二、课文分析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1、本篇新闻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用典:含义丰富。毛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意在指美国在中国作威作福的时代过去了。本文活用了这个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虚实结合:从字面上看,是指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这是现实的场景。“不列颠尼亚”是轮船的名字,但作者仅仅是向一艘船告别吗?“不列颠尼亚”的离去,同时也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
结,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终被洗雪。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2、本导语的新颖之处
散文式的开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开篇点题,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同时也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概述英方撤离香港的过程的?时间顺序,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写作是本文主体部分的一大特色。
展示了六个不同的场景。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添马舰营区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方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香港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4、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巧妙的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另一写作特色。
5、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细节描写是本文主体部分的第三大特色。
①“面色凝重的彭定康”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6、本文的结语部分,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三、课堂小结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相融合 导语
散文式的开头
开篇点题
主体
以时间为顺序
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结合 结语
现实场景与历史意义的结合
第三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课文 “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1.视频导入:播放香港回归的纪录短片,再现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2.历史背景介绍:同学自己谈谈对香港回归这一段历史的相关认识、了解,教师视情况做适当补充。
3.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以文字的形式,通过“新闻”这一体裁将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大盛事记录下来的。
二、文体知识
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新闻专指“新闻”,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新闻、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2、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因
how:何果
3、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简明性:语言简明扼要。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4、新闻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新闻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新闻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三、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结构:按照刚才所学习的新闻的结构,找出课文中它所对应的各个段落。
导语:第1段;主体:2——10段;结语:第11段。
2.把握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分层,并归纳它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是现实场景,哪些是背景材料。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例如:
①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②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③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3.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只作适当引导补充。主要想由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小结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特别的。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向世人宣告了中国主权的回归。正如课后所说:“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在祖国华诞60周年的今天,这一历史让我们倍感自豪,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六、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比较分析这则新闻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不同。
第四篇:《永别了,袜子》教案
大班《永别了,袜子》教案
活动目标:
1、2、喜欢故事,体会对朋友依恋的感情,尝试说说自己的友情。乐意帮助寻找“袜子”,并仔细解读画面,提高观察、记忆等综合能力。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解读封面、引出活动:
1、袜子,是一个陪伴的朋友。
我给大家带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永别了袜子》 大家有穿袜子吗?为什么要穿袜子呢?(保暖)那这本书里的袜子到底是什么呢?
二、看书听赏、引发理解:
1、你觉得要丢掉“袜子”吗?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看看这个故事,说这个故事的是这个男孩,这个男孩说 我养了一只兔子我叫它袜子,它和其它的兔子不同,它的两只耳朵耷拉着,像一双袜子,所以我叫它袜子
袜子是一直陪着我的朋友,在我很小的时候它就跟着我了,但是最近我发现它笨头笨脑的,也不会踢球也不会打牌,我决定扔了它 孩子们,每个小朋友小时候都是一些玩具陪伴着自己,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有什么玩具吗? 大家说说自己小时最爱玩的玩具
这个男孩说要把袜子扔了,你们觉得要不要扔呢?
2、你的朋友还在吗?
男孩说我决定在今天带袜子散步的时候顺便扔了它,但是袜子不知道,它以为我们只是在树林里溜达溜达,顺便捡点花花草草搭个小木屋什么的,一路上袜子慢慢腾腾的,如果我的袜子可以飞跑起来。两只耳朵迎风飘起来那肯定会帅极了,可是我的袜子依然是在慢腾腾的,所以我决定扔了它.树越来越多,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森林的深处,我确定袜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跟袜子说你今天不能跟我回家了,可是无论我怎么说袜子总是抿着它小小的嘴看着我,一刻也不离开我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从身上拉了一根毛线,这样它就不能跟着我了,于是我头也不回的就跑了,可是我跑着跑着我就又想起了袜子,一只兔子在黑黑的森林里会有什么情况,我念念不忘我的袜子,所以我就跑回树林,可是糟了,等我回去袜子不在了
大家说袜子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三、观察图示、寻找“袜子”
1、树林里的“袜子”在哪儿。
于是他在森林里大声的喊着袜子,但是森林里一点袜子的声音也没有,他吓坏了心想我一定要找到袜子,走着走着发现了四块草地,袜子到底在哪块草地上呢? 要帮小男孩找到袜子,必须要有过目不忘的本身,一会我给大家线索,大家一起帮小孩子找到袜子
线索1:袜子是在森林里丢掉的(去掉没有树林的草地)
现在大家一起每四个人分成一组,手拉手坐到一起,用颜色给自己的队起上名字,回答正确队来前面拿小雪花,一个雪花一分,看看哪队能赢
线索2有一块草地是有两棵树,这块草地上是没有袜子
走着走着又出来5号和6号草地
线索3 有骨头的草地可能有袜子 留下2号和5号 线索4 有较多棵树的草地上有袜子
5号
2小木屋的“袜子”在哪儿。
有五个小木屋,来看看袜子的脚印是在几号小木屋里
3、兔群里的“袜子”在哪儿。四.找到袜子
回家
小男孩终于找到了袜子,抱起袜子就说我们回家吧,我把袜子一下子背起来,袜子好像聪明了好多,抱紧我的头我就跑起来,袜子的耳朵像两只袜子迎风飘起来,帅极了,于是我大声说,袜子请你永远别离开我!五
总结
这本书的名字是《永别了袜子》刚才开始问的,小时候经常陪你玩的玩具想起来了吗?以后你念念不忘的东西还会有很多,小时候你念念不忘的朋友现在还在吗?
第五篇:别了,司徒雷登 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得信息,如何在新闻中解读事件的真相,感悟生活的内涵成为语文教学的又一重大任务。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彰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基于以上特点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人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新大纲要求
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并提高概括能力。②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③情景创设法:用视频、图片、课堂语言等构建情景,创设氛围,将学生紧紧包围在其中,让学生体会我们不仅在阅读一篇作品,更是在阅读华夏民族的自强史,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拿到了打开知识世界的钥匙,从而通向终身学习之路,走向成功,这是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 ①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②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线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③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以教材为基础,延伸阅读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有效、清晰,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人。
情景导人法。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 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期间不慎摔倒的3张图片,学生会很惊讶地看到外国领导人的尴尬时刻,也会立刻想追问她摔倒的原因,于是趁势导入说“其实曾经摔倒的是中国人,而且我们用了 150年的时间才爬起”。我相信学生们的爱国心会迅速地被唤醒,由此全情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接着教师简单叙述香港历史,最后多媒体展示邓小平的经典名言:“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我想任何一个学生看到这段话都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鼓掌。设置这样的导语目的在干,让导语不只具有导人文本的作用,同时可以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作用,将历史和现实对接,彰显华夏民族弓虽大的生命力。第二环节:新闻知识介绍与积累。
这个环节分别向学生介绍新闻特写的定义和特点、新闻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学生接触得很多,但大多源于兴趣,随意性很强,没有建立对此类文体的系统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本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健全自己的学习系统。
第三环节:速读文本,筛选信息。
本环节由三个问题构建基本框架。
问题一,速读全文,找出行文线索,并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案预设: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香港回归的过程,重点记录了末任港督离港的情形。
问题二,根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螺充计,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到7月l日0时l分的两分钟时间聚焦了世界的目光,本文哪段记录了这一时刻?为什么没有重笔描绘这一场面?
第一个小问题仍然是考查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浏览课文后会很快找出答案。而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对学生来说,解决它有一定难度,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一张著名的照片(一张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我要读书》,作者:解海龙),然后提示学生,以此种类比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答案预设:以英方的角度来作为描述的重点,能够凸显对比的作用,显示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在展示新闻的过程中,独特的新闻视角可以更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深思,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问题三,回归的仪式只需要几分钟,可是我们分明听到“我离开你已经太久了,母亲”的歌声回荡在耳边,文中的哪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这分别的长久? 答案主要涉及到本文的新闻背景,旨在培养学生分类别筛选信息,品味语言的能力。引入相关历史资料,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更具历史的厚度。答案预设: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干 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代表英国女皇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第四环节:精读文本,涵咏情感。以提问带动学生思考探究。
问题四,“零度写作”是新闻人的基本职业准则,这并不是说新闻中不可以带有个人情感色彩,那么本文是怎样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自豪与激动的? 这个问题涉及全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答案,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与追问。答案预设: ①副词的魅力。
学生对副词的品味有困难,教师可以用初中已学习过的知识来点拨学生。事例: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矫锰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尚”“只”强化了情感,凸显了作者的愁苦。以上的提示,让学生迅速体味到了文中“最后”“永远”等副词的作用,感受到面对屈辱的结束,国人的自豪。
②数字的力量。
本文数字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一、时间的精确性。以时间为线索,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体现了庄严感和严肃性。
二、150的变化。
教师点拨,第l段“ 150多年”,第7段“ 156年前”,最后一段“ 156年5个月零4天”,以上数字上有什么变化?答案显而易见,越来越精确的表述,体现了自豪感和爱国心也在逐渐地增加。③对比的妙处。
对比是最好的凸显情感的手法,教师点拨,诗歌中的对比手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谈笑间,桔槽灰飞烟灭。”(举例可以让学生完成,教师提示和帮助)以上铺垫,学生可以很快找到答案。“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第七段等等。这些对比,采用一扬一抑的方法,将华夏民族的崛起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面前。④细节的作用。
新华网北京2007年7月l日电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香港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劝。!O年来,香港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国际社会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问题五,阅读上面的一则新闻,思考本文运用了大量细节的好处? 关于细节的作用,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品味本文环境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节的作用。它们虽然所占文墨不多,但是却蕴藏了丰富的情感。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将其挖掘出来,将会加深他们的感悟,提高鉴赏能力。
另外,“本文题目的妙处?”“作者为什么将交接仪式称为‘日落仪式’?”等问题,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在追问和提示的过程中巧妙地提出,帮助学生深入地品味文本,挖掘其思想内涵。
五、说作业
原则是学以致用。“值此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写一篇关于天安门国庆庆典的新闻特写,500字左右。”练习写作,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将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和新闻评价贯穿在文章中,让所学知识最终回归于实践。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左右两个版面,左面书写新闻类文章的特点和结构要点,目的是重点强调,突出基础。右面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随着教师提问的深入,逐渐在黑板上完善答案。帮助学生写作,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