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讨论
(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思路,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齐读课文最后用一句话说:“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怎样的故事呢?读4~7自然段。
3、交流汇报
4、补充有关唐东杰布资料。
5、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藏戏的传奇故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了解唐东杰布,感悟藏民对他的爱戴。
五、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藏戏的特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讨。
①“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②舞台简朴;
③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④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⑤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2、交流汇报
3、交流搜集到的藏戏资料
4、感情朗读,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使课堂学习更有效。“交流藏戏资料”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藏戏,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六、学习第一部分,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齐读三个反问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改成: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2、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情感。
七、朗读全文,体会写法
1、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 师生合读:21自然段。
2、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3、背诵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八、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九、作业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板书设计:
藏戏
怎样形成:唐东杰布
独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运用象征、夸张)
背景 剧情 固定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一出戏演三五天
1.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
2.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3.故宫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
5.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6.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0.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索溪峪的野》教案(人教版)
篇2: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
篇3: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了解作者笔下的北京胡同;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文中生动描写北京胡同的语句,从而了解北京的胡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描写家乡小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北京胡同的照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朗读感受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语段。
2、朗读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两个语段
3、学生结合文中作者的描写谈自己对北京胡同的感受。
(学生自由言,教师将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1、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家乡的小巷?
2、全班交流,并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3、朗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
1、仿照例句“如同在电脑上写字,少了些许麻烦,也少了见字如人的温情”的格式,写两句话。
2、为什么“快乐并不因为富贵而多一点”,而“胡同里的一切都故旧,却不因此而少了快乐和温情?”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2【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通读课文和复习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较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抓住对题目、重点段和中心句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3.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了解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反对“数字”迷信。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总分结构;举例子和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明确、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侧重点
1.对题目的分析;对重点段的分析;对三部分中心句(兼有过渡作用)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文章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解说:本文在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并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为:1.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要敢于创造,要有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
3.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
在艺术上,该文亦有独到之处:1.结构清晰严密:①采取总分式;②全文分四部分,第1段是“纲、”;③第2、3、4部分开头的句子均为该部分的中心句,概述了该部分的内容,且起到上下过渡的作用。2.拟人化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数字”当作生命体来解说,从“身世、情趣、遗憾”三个方面,使解说显得亲切、易懂。在说明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使不易了解的古代数字知识变得通俗好懂。3.语言准确、丰富而生动,充分显示了科普小品的艺术特色,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上述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解释课题《数字杂说》,了解‘“杂说”的含义。
②分析第一部分。熟读(三遍以上);把该段分成两层;画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总说,全文的纲。
③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④精读第二部分。
A.将课文读一遍。
B.依据该部分内容,设计“数字的发展过程”图表,项目有时间、地点、创造者、称谓、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等六项,并完成填表任务,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C.研究第9自然段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一是指出词的含义,二是分析它是否可以省略或被置换。这些词语依次是:广泛、迄今、尚、独特而悠久、很可能、隔位字、又、大同小异。
⑤精读第三部分。
A.将课文朗读一遍,再默读一遍。
B.“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两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C.研究句子:“此处聊举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一则,以为助兴。”指出它的主谓宾,解释“聊、五行、五方、以为助兴”等词。
D.体会说明文中举例子的好处
⑥精读第四部分。
A.将课文默读一遍,再朗读一遍。
B.画出该部分的中心句。
C.查词典,弄清“占星术”的意思,由此推出“占数术”一词的意
D.熟读最后一段,举出“占数术”的两个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⑦小结迁移。
A.简要概括全文各部分的内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B.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以下一项或数项内容:①数字发展过程给我的启示;②总分式的说明结构有何好处;③科普小品的语言特色;④列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各五个。
(解说:上述自读程序是一个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与部分、面与点不断交错结合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而且突出主攻方向,可收到很好效益。)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课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总体把握
①课题《数字杂说》中的“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的,正好对应。
②结构上的总体把握详见前“自读导言”中的“解说”部分,不重复。
③第二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第四部分的中心句为:“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3.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成语;科学精神的体现。
②难点:对古代各种记数法的理解;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占数术”,即通过数字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解说:本处点拨主要针对“自读程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发。)
【自读思考】
1.把课题换成《数字趣谈》或《数字解说》,行不行?为什么,
2.把课文第五段放到最后,行不行?为什么?
3.把课文第1段中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分别换成“历史、趣味、不足”三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用课文中的成语造句。
5.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的句式,以《少数人不讲公共卫生》为题,写一段话。
6.若要写一篇科普小品《月亮杂说》,请列出写作提纲,并写出第1段。
篇4: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卜算子·咏梅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充分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三、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已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教学这首词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篇5: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天安门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篇6: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草虫的村落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二、课前准备
录音:夏日里的虫鸣声
大自然的图片
摘抄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
二、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
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
听录音──虫鸣,读句子。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
(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
(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
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
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
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出示课文开头: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三、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篇7: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 副板书:词牌、题目。横排中间加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体会如何停顿。)
4、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5、生像老师这样读词。边读边想像画面。
6、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深秋的明月无情的落下,留给诗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这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明月、树枝、乌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中有景啊,板书“景”。“惊鹊”“鹊”即被惊醒会怎样呢?(离开树枝,鸣叫)这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啊!(板书“声”)不写啼而啼自现。乌鹊对月光十分依恋,月食时乌鹊会惊叫不安。“别”这是怎样的一种别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明月的离别有着多少的不舍呀!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这里面有景、有声、更有情啊(板书)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两句)(从你的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恬静优美的山间夜景。)
2、炎热的夏夜,行走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听着蝉鸣虫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深深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啊,我仿佛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对谁说丰年?
(小青蛙对大青蛙说:“爸爸妈妈,你们捉了那么多害虫,使水稻长得好,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功劳。”大青蛙说:“孩子,多学本领,多捉害虫吧,我们可是这些庄稼的卫士呀。”师:多么尽职尽责的父子呀!)
(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闻着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够丰收,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师:好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老伴说:“孩子他娘,闻着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是呀,再也不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了。”)
(天真的孩童对父亲说:“好香的稻花呀,终于可以有白米饭吃了。”“呵呵,就你嘴馋。”)
4、小结:人人展望着丰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指导朗读)
5、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真是天随人意呀,瞧,天变了,怎么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
(豆大的雨点,榆钱般的雨点,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师: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有了这场及时雨,水稻一定能够大丰收了。”作者不但写出了两三点雨,也写出了天气变化的过程。“七八个星天外”“七八个星”说明什么?
生:说明星星很少,有乌云遮住了星星。
师:是呀,滚滚的乌云遮住了明月,挡住了星星,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7、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树枝和乌鹊对明月那么依恋,明月依然告别,明月是无情的告别吗?(不是,明月是主动地告别,心甘情愿地告别,她要把天空让给乌云和大雨。)好一个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别出了一场及时雨,别出了一个丰收年。)
8、天要下雨,赶路的辛弃疾怎么办?(找地方避雨)(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旧时茅店社林边”。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还用担心淋雨吗?(唉,太美了!这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和谐,皆大欢喜。)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词。
9、再次感情诵读全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看,同学们都陶醉在你的朗读中了。)
(这首词流传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我们来用不同的身份朗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为农民的丰收而喜,可词人一生的梦想又有几人知。(出示《破阵子》,听朗读,比较和西江月不同的画面。)
可怜辛弃疾“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可又有几人理解他的雄才大志呀,到头来只能白发生。
从词中我们了解了一位词人,洞察了一个时期。每一首宋词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唐诗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 乌云 阵雨 景
喜 声
丰年 情
篇8: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篇9: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 “独自愁” 悲伤、压抑
“香如故”
篇10: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注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残疾(jījí)瞥(piēpiě)见挣扎(zhāzhá)从(cōngcóng)容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忐忑不安刻骨铭心十指连心泪流不止怒目圆睁不由分说一如既往尴尬叮嘱
3、多读几遍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5、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想一想每次的用意是什么?
6、认真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写在空白处并与同学交流。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即:多读几遍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品质。最后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2、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是那么善良,我们可以从多处描写中体会到他们的美好心灵。读文找出相关句子,抄写在下面。
父亲的善良:
碧云的善良:
“我”的善良:
3、认真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三、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根据故事的结尾,请你展开想象,“我”回家后会怎样向父亲诉说?写一段父子俩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
温暖一生的赠与
余艳琰
很多年前,我在整理照片时,发现了一张很老的照片,上面有母亲、我和4个妹妹。在母亲的回忆中,当时的情景又仿佛再现我的眼前。
那是1959年的圣诞夜,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当时母亲带着我们姐妹离开父亲已经一个多月了。那个时代单亲母亲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周围的人都用歧视的眼光看我们一家。可怜的我们就住在贫困的温尼伯湖小街区里。那段时间夜里警报声不时响起,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
圣诞夜,外面下雪,房间里的光亮是圣诞树微弱的灯光,圣诞树扎得很简陋。母亲给了我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她希望能给我们更多的礼物,但是吃饱才是最重要的。忽然她身子微微一抖,搂着我开始大声哭泣。
这时,有人敲门。原来是那个“丑女”。这是母亲对楼上那个女人的称呼,因为她总打扮得很俗很艳。母亲擦干眼泪让她进来。
“女士,”她说,“我知道你的生活很艰难。你因为要照顾孩子而无法去教堂。你现在马上去教堂吧,我会照顾好你的孩子们的。你的大女儿告诉我,你很想去教堂。”
母亲相信了她的话。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结局也并非是母亲沐浴着圣诞之光做完祷告回来。她刚进教堂就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她怪自己为什么相信那个“丑女”。她一点也不了解那个女人。她急急忙忙地跑出教堂,在雪夜里狂奔,心揪得紧紧的。“我为什么这么傻,把孩子们留个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她想象得出:家里满是身份复杂的各色人物和醉鬼,孩子们哭着叫妈妈,那个丑女狂笑着踱着步。
不一会儿,母亲已跑到楼梯口,她听到孩子们的尖叫声!天哪!她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母亲飞一般奔上去,猛地推开门。她见到了和想象完全不同的景象,她首先看到了脸上堆满微笑的我,我就是尖叫的那个,然后是我的妹妹们。当她看到地面。惊呆了:礼物!好大一堆的礼物。堆放在我们那简陋的小房间的地上!母亲愣了,好久说不出话来,“这是怎么……回事?”那个“丑女”什么也不说,只是微微笑着。“我像傻瓜一样误会你……”母亲哭着说。“我只是站在这里说说话。是那些流浪汉、清洁工、乞丐们送礼物给你和孩子们的。你们每人至少有八件礼物。”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
后来,母亲从他人的口中得知,楼上的那个“丑女”早已跟整个街区打过招呼。哀求人们来帮助我们。她的善心感动了人们,所以人们慷慨地赠与我们礼物。
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那故事永远没有结局。她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张照片,仿佛故事的结局就藏在那张照片里。
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圣诞夜,我们被礼物的海洋包围着。你可以从我和妹妹们惊喜地尖叫声还有母亲的笑容里知道这些礼物的意义。就是那群身份卑微的人,给了我们一个永生难忘的圣诞节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那才是我们一辈子的礼物……
请从下面的语句里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
(1)“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当时,母亲的内心:
(2)“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那是因为:
(3)“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因为:
你怎样理解画线那句话的意思?
五、相关链接
一张电影票
蒋溢轮
雨细细地下着,灯光迷蒙。我悠闲地向电影院走去。
电影院门口,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一件灰色的茄克衫,手里捏着钱,不声不响地站在雨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牵着他的衣角。
等退票的人很多,我刚走近电影院,不少人凑上来问我有没有余票,我一个劲儿地摇头。我只有一张票,怎么能给人呢!谁知这时,男孩的父亲迎向了我。
“有票吗?”男子低声地问,声音带着点企望。
小男孩仰起头,急切地看着我,深深的眸里闪着温柔的光,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望着我渴求的眼神,热切的神情,我的“没有”哽在喉咙口上。
我突然记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是这样的细雨迷蒙,灯光冥冥,我也是男孩这样的年龄,不同的是,牵着我的手等退票的是母亲。顿时,那种遥远的热切的记忆渐渐涌向心间,我的心柔柔地震颤了。那次,是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叔叔把票给了母亲。当母亲付过钱接过票时,我是多么欣喜雀跃啊!这时,一种崇高的感情在我心间升腾,我突然感到把票让给这个男孩是我的责任似的。
我将手里捏着的票递给了孩子的父亲。
男孩的脸放光了。“谢谢叔叔!”
“没什么。”我答,情不自禁地伸手拍了拍男孩的头,仿佛大哥哥对小弟弟那样。
看着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向电影院走去,我抬腕看了看表,离开映正好还有五分钟。我心里涌上一种恬淡熨帖的感觉,那是一种做了一件应该做值得做的事的感觉。
回家的路上,我没有撑伞,任细雨丝丝地洒落在我身上。我吹起了口哨,看着街灯闪烁的光晕,树枝摇曳的碎影,突然感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和亲切。
篇11: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冬夜读书示子聿》所描绘的景象。
4、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5、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文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领悟古诗所蕴涵的“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设计理念:
1、赋予文本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新课程中的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读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基于《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而且都是七言绝句,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所以我将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为重点,并在教学时有意让学生明白学古诗的步骤和方法,然后在第二课时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方法教学《观书有感》。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限度的激发,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学习成功体验后,会喜欢上古典诗文,从而喜欢上古典文学,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阅读品位。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以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为主,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二课时让学生自学《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教学有四大版块组成:一是紧扣词语,读通古诗;二是读明诗理,指导运用;三是读出诗情,再现情景;四是背诵古诗,总结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受到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又在课外学会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大家背诵自己喜欢一首的古诗。
2、如果说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瑰宝,那么唐诗就是这个瑰宝中最闪亮的一颗!这是因为它不仅给我们营造了美的意境,还因为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一种信息,一种启示!能把你从所学诗中的收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吗?(随意指名回答自己的收获)
3、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因为你们不仅记住了诗,更主要是因为你们还读懂了诗人。相信你们在今天的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收获!
4、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课文插图,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告诉大家,图中的老者是陆游,他旁边的孩子是他的儿子。
5、你对陆游知道多少?
是啊!从第一单元《示儿》一诗中,我们知道了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表现他忧国忧民的伟大诗篇,那么,作为父亲,今天他又会向我们展现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在插图旁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紧扣词语,读通古诗
1、读通诗题
要想知道,图中所讲的故事,还得从题目着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2、读顺诗句
陆游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从诗句中寻找答案。
① 自由读诗句,学会诗中的生字。
②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停顿,诗的韵味。
3、读懂诗意
①学习理解第一、二两句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始:才
②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③学习理解第三、四两句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④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4、再读深化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根据小组代表的讲解,对发言同学纠正,帮助其他同学加深理解记忆。
5、背诵古诗
设计游戏,一名学生讲自己喜欢一句诗意,其他学生背诵它送对应的诗句。(顺序可以打乱)
三遍过后,指名学生背诵
三、读明诗理,指导运用
1、你从陆游教育儿子的话中得到了什么收获?
小组讨论,推选代表交流,做如下预设:
① 要学习古人学习时的刻苦精神
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的确,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②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④小组代表交流,老师相机引导
总结: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注重实践。(板书)
2、梳理所得
听了这些同学的介绍,我想,你的脑海此时一定会浮现很多成语、名言或者故事吧!可以在书上空白处写一写。
交流总结:
①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
孜孜不倦 不遗余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②在两句诗中包含着许多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讨论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名言,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③出示成语“纸上谈兵”
小组讨论赵括为什么会失败?
由此可见,诗中揭示的不仅仅是读书道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呢!
引导学生明白: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④介绍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成功范例,如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的故事,技术高超的医生等。
四、读出诗情,再现情景
1、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那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问的人。(板书: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2、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仅用了28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像这样说明一个道理的诗,它和我们通常学得写景抒情诗是不同的,我们称它为说理诗。
在这简单的28个字里,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看来,为了儿子子聿,大诗人陆游可真是用心良苦啊!想想看,陆游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儿子子聿说呢?(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女生读、男生读。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插图所描绘的故事
4.写一写
有两个个孩子,都读六年级,一个姓张,叫张三,另一个姓李,叫李四。张三呢,他总是觉得学习太苦,太枯燥了,于是整天贪玩,成绩一落千丈。而李四呢,他觉得只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足够了,所以他只顾读书,从不参加班队活动。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你能够结合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所积累到的成语、名言和故事,好好的劝说他们一番吗?请你以“张三呀,……”或者“李四啊,……”作为开头写一段话。(在两个人中,可任选择其一写一写。)
五、背诵古诗,总结学法
1、陆游在诗中教育儿子的道理,对我们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让我们把这首诗记在心中吧!
自由背,小组背,指名背,集体背。
2、这节课大家学得比较好!你从这节课中除了陆游教育儿子的道理外还有什么收获呢?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认识诗人
②读通古诗
③理解诗意
④领悟道理
⑤指导生活
⑥背诵再现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背诵并默写《冬夜读书示子聿》。
2、预习《观书有感》
七、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篇12: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了解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自的特点,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句子,读熟课文,理解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现在虽是初春,可冬天刚刚离去,老师相信大家对漫天飞舞的冬雪,一定不陌生,记忆中,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种事物留给人们印象却不尽相同。雪在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吧!
二、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记住了在上节课捕捉到的很美很特别的词语,还会读吗?
出示:滋润美艳 如粉、如沙
磬口的腊梅 决不粘连
目光灼灼 蓬勃地奋飞
消释、褪尽 旋转、升腾
指名读,当一生竖着读时,问:你读的方式不同,是竖着排列的词连起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复习课文内容: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请大家再读读这些词,两幅不同的雪景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
美艳的东西一定最先吸引你的眼球,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美丽的江南的雪世界里,去感受它的独特的景致吧!
三、学习1—3自然段。
1、先读读第1自然段,找到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板书:滋润美艳)
2、“滋润美艳”怎么理解?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呢?
相机出示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色彩的词上,闭上眼,放飞想象,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呀?
4、放眼望去:在那广阔的雪野上,那裹满白雪的山茶树上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覆盖的梅花枝头,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皑皑的腊梅丛中,你还看到了 ,近处,在你踩踏的白雪下,你看到了 。白雪映衬着山茶热情的血红,深黄的磬口腊梅呼应着一片雪白,你会说江南的雪真是 (生说)。咦,明明是冬季,冰冷的白雪中杂草不是枯黄的,却是——(冷绿),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在那白茫茫的雪野下,那一抹冷绿让你能触摸到什么信息呢?
5、透过这些雪中的花儿、冷绿的杂草让我们触摸到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与生机,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雪中蕴含的生机呢?
生说,相机出示句子: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蜜蜂”怎么会在这江南的冬季里看到呢?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抓住“仿佛”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呢?
7、这是“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作者由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了花的明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虽不是春天,可是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板书:蕴含生机)
你能把这种春的气息传递给大家吗?读读看
8、还有哪句话,展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呢?
出示句子: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抓住“隐约”、“处子的皮肤”,感受雪的滋润与生机。)
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那是涌动着的鲜活的生命。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还有健康的特点。
9、此时此刻,我不仅想起了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想真实地置身于这江南的雪野中吗?擦亮你的眼睛,调动你的情绪让我们陶醉其中吧(出示PPT:江南雪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用最投入的情感化作最动人的声音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师读暖国的雨…,生接读江南的雪…)
10、鲁迅的童年,少年是在家乡浙江绍兴度过的,那地方正是江南,成年的鲁迅,为了振兴中华,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异乡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鲁迅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儿时的雪,他还会很自然地想起什么呢?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做什么?
11、默读2-3自然段感受一下: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你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来体会
12、用雪堆塑成的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文中哪里能看出?(很洁白、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13、回味一下:你还在雪中做过哪些趣事呢?(生说)你的心情怎样?
14、可当遇上连日的晴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雪人消释不见了,你心情会怎样?
15、是啊,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也是——(生说)
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才变得永恒,令人向往,令人追求,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借着对江南的雪的回味,是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情怀呢?(美好的追求)
三、学习第4段。
回到眼前,此时的鲁迅正置身于朔风凛冽的异乡北京,看到的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1、放声读读第4段,读到那充满灵性的句子旁写下你内心的感受吧!
2、交流感受:
(1)朔方的雪是独立的。
出示句子: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①“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粉”和“沙”有着什么特点?
②“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抓住“撒”来感受。(板书:独立)
什么原因雪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天气干燥且寒冷)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北方的环境,会是怎样的?(环境恶劣)
还有哪个词也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联想?(旋风)
(2)朔方的雪是奋斗的。
旋风是大风吗?感受过这种风中,在这么狂躁这么残暴旋风中,万事万物会有怎样的表现?说说它们的不同,这几个词,让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朔方冬天呢?朔方的雪在这凛冽的天宇下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①——“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不是乱飞,而是“奋飞”,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奋飞)
②——“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冰冷的大雾中却包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个比喻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旋风愈来愈猛,愈来愈烈,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不仅在奋飞,还在---(生说:旋转、升腾),不仅仅在雪野上,更旋转升腾到了哪里?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呀!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势?(生说:磅礴、壮美等)请你用最饱满的热情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感受朔方雪景那种震撼的气势吧:(出示PPT:朔方雪景图片)
纵然晴天之下,日光之中,也消释不了它,眼前的雪还是脆弱的吗?不是,是什么的?
-----是勇敢地、是不屈的、是奋斗的…
⑤让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回到当时那个年代——1925年,那会是个怎样的年代呀!你会想到哪个词来形容它——黑暗、残酷。身处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面对冷酷的现实,鲁迅看到这不屈的朔方的雪,他的内心在呐喊,他会说:----(板书:不屈的奋斗)
激情朗读:
广阔的雪野中,那朔方的雪,不就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吗?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凛冽的天宇下,那朔方的雪,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勇敢抗争的斗士吗?纵有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⑥今天,我们循着鲁迅的笔香,游赏了江南、朔方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优美、朔北的壮丽,然而作者鲁迅更欣赏哪里的雪呢?(学生试说)
师提示:在文中由江南的雪写到了朔方的雪时,作者用了哪个词?(但是)它一般与谁联用(虽然)那么你能说说吗?
虽然江南的雪 ,但是朔方的雪 。
鲁迅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敢于与黑暗的社会不屈地抗争,不正是因为他善于从眼前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到震撼人心的力量去与黑暗战斗吗?这也将给我们以启迪。
四、总结写法:
1、欣赏鲁迅笔下“江南雪景”、“朔方雪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后,对于雪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清晰起来,作为一名文学巨匠,我们又从鲁迅这篇《雪》中的文章中,学习到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呢?
(交流:对比,拟人,实写+想象)
2、书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爱思考的你一定有收获。这奋飞的雪又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走近鲁迅——搜集鲁迅的作品读一读。
23 雪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蕴含生机
朔方的雪 独立奋飞 不屈的奋斗
篇13: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8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⑵ 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⑵ 感悟文章内容,了解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⑶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目标:
品味文章内涵,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培养初步的语言感悟和鉴赏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鲁迅。
1、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什么景色的吗?(雪)师:聪明!反应快。这就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来写冬雪的诗句。
2、记忆中,雪给你又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雪给人们带来这么美的想象,历来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美与喜爱,
3、在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个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名字,他就是鲁迅,(课件出示简介)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24年12月24日,北京的一场大雪,使鲁迅情思涌动,写下了这篇如诗如画又充满哲理的散文诗《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去赏雪景,悟雪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写了那几种雪?
2、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评:有的同学放声地读,有的同学默读,还有的同学边读边做上记号,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选择的学习方式都是的)
3、读着读着,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作品的语言也很特别。读着鲁迅文章中的语言,你有什么发现?(交流难读的句子,指导读流利)(评:同学们不仅在读着,还在思考着。)鲁迅生活在五四时期,正值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阶段,许多语言和今天的说法不一样是难免的,但我们可以按今天的说法去理解。比如:“否耶”就是“是不是呢”,其他的词语你也能像这样换一换吗?
4、初步感受了语言的特色,文中出现的这些生词,你会读吗?
出示:滋润美艳 如粉如沙
磬口腊梅 决不粘连
目光灼灼 蓬勃奋飞
消释、褪尽 旋转、升腾
指名读,当一生竖着读时,问:你读的方式不同,是竖着排列的词连起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这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非常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两幅雪景图----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请女生齐读左边一竖排的词,男生齐读右边的,想象画面,两幅雪景图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
你最熟悉哪里的雪?行,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美丽的江南的雪世界里,去感受它的独特的景致吧!
三、学习1—3自然段,品读语言。
1、先读读第1自然段,“江南的雪”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把最能表现特点的句子做上记号,并且圈出最能突出特点的词语来。
2、在交流之前,老师有个疑问想你们解决一下:作者开篇就写了江南的雪吗?明明是在写雪,这写暖国的雨的两句话不就是多余的吗?去掉可以吗?
3、老师明白了,写暖国的雨是为了衬托并引出江南的雪,雨是单调的,哪江南的雪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板书:滋润美艳)“滋润美艳”怎么理解?看看这个词语,从字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那“滋润美艳之至”呢?美到极致,不仅是水分多而滋润,更表现在丰富的色彩上,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呢?
相机出示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色彩的词上,闭上眼,放飞想象,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呀?生想象说
4、放眼望去:在那广阔的雪野上,那裹满白雪的山茶树上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覆盖的梅花枝头,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皑皑的腊梅丛中,你还看到了 ,近处,在你踩踏的白雪下,你看到了 。
白雪、鲜花,艳丽、洁白,互相衬托,你会说江南的雪真是---- (生用词语概括)。带着这种美的想象谁来读读看?
咦,明明是冬季,冰冷的白雪中杂草不是枯黄的,却是——(冷绿),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在那白茫茫的雪野下,那一抹冷绿让你能触摸到什么信息呢?
5、透过这些雪中的花儿、冷绿的杂草让我们触摸到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与生机,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雪中蕴含的生机呢?
生说,相机出示句子: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蜜蜂”怎么会在这江南的冬季里看到呢?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抓住“仿佛”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呢?
7、作者由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了花的明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板书:充满生机)
你能把这种春的气息传递给大家吗?读读看。
8、虽不是春天,可是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难怪作者会说----读
出示句子: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师追问:青春的消息是什么?
“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很健康。
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江南的雪是美艳的,是滋润的,雪野中涌动着勃勃生机!生动的比喻,写得多有生命力呀!
9、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想真实地置身于这江南的雪野中吗?擦亮你的眼睛,调动你的情绪让我们陶醉其中吧(出示PPT:江南雪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美的不仅仅是画面,还有这诗一样的语言,美美地读一读吧!----生配乐读 江南的雪…)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4: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在简介了林海音后,我让学生确定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后,就进步文本的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从哪一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感受?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落展开学习。
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这种方法并会运用。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弄明白作者借了哪些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开始,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来回答,我点了几个表达能了强的学生以第3、4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告诉学生怎样体会这种表达方法,在后面部分的学习中,基本上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完成。在学完文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知道怎样借景抒发自己了感情了吗?大部分学生能从文中受到一点启发。我再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了一篇练笔《家乡的一景》,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写法尝试写篇小习作。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