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说课稿(推荐5篇)

时间:2020-04-27 21: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印度》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印度》说课稿》。

第一篇:《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教学过程

前测

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翻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

我国也是季风气候,同样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

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到印度的农业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据此你对我们家乡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课件,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

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印度》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印度(二)》,下面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说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课,整个第九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同样的国情,人口多,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快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本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印度的气候,进一步分析印度的工农业分布、发展等情况,对学生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着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理念,制定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

2.会分析印度水旱灾害贫发的成因

3.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图和资料,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进一步探讨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展示地图,学生在图中讨论说出农作物的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运用地图,组织学生自学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然后分组讨论探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4.组织学生自学,用实例说明印度高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的辩论,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侧重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此阶段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务缺乏全面性,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们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

以上是本人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大家知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还必须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及学情分析,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采用以下方法:

1.分组讨论、辩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辩论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

2.组织学生自学,适时进行辅导。

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对于教学程序的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三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观看反映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巨大的图片,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印度是如何解决本国的温饱问题的呢?②其工业发展又是如何的呢?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一.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尽量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设计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学生读图自学课文完成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板图,在板图中师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组织学生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展开辩论,探究印度的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通过辩论突破教学难点(相信印度的绿色革命内容学生辩论中也应有所涉及)

第三步。对印度农业与季风气候、地形关系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组织学生看自学课文,教师提问以下两个问题:

①印度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②印度农作物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能收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效果,其中第二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归纳出本组答案,然后师生共同点评,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组织学生自学,看图和阅读课文,完成课本中的第1、2题,其中第三题涉及到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另一教学重点,教师可采用先让学生看图9.31农作物分布图和图9.32矿场资源与工业的分布图,然后组织学生探讨,采用师生互动探讨的办法,由学生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三.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掌握,然后学生举例说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我是这样小结的。

小结:

让学生分组小结,然后每组以书面形式呈现总结内容,与其他小组共享。

《印度》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印度》说课稿4

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 1951 年到 20xx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2.比较分析 1 月、7 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 38 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绿色革命 ” 2、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 ” 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

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 3 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印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

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

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

1、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为线索,不远万里前往西天取回真经,“西天”指古代的天竺国,就是现在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的舞蹈、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泰姬陵、新德里城市风光等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识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中闪烁北回归线。

(1)地理位置: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部分讲解。(让学生找出印度的邻国,加深地理位置的印象)

(2)通过“唐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进一步引出印度地形,让学生探究分三大地形区:即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3.用提问、讨论及谈话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提出问题:(1)印度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为什么还会缺水?

(2)20xx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且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的泰姬陵,这座昔日洁白通透的建筑近年来为何已开始发黄?

(3)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且是世界上第二软件大国,但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的脚步都比较迟缓,阻碍因素是什么?(人口众多、水旱灾害频繁)

A.让学生对柱状图和表格资料的分析归纳。

B.为后面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人口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

4.用读图分析法展开“水旱灾害频繁”内容的学习。

展示印度季风课件,教师相继提出三个问题:

①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②印度的降水变化受什么影响?(主要受季风的影响)

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什么风有关?(与西南风的强弱)

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渐进式提出,让学生读图,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最终共同归纳得出原因:

① 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水灾

② 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旱灾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格。

5.课堂小结及练习:(略)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印度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

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地区

2.海陆位置

3.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山地——喜马拉雅山

中:平原——恒河平原

南:高原——德干高原

4.河流:恒河流域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人文和自然环境概况

2.人口特点及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水旱灾害频繁

原因、危害、措施及影响。

【《印度》说课稿】相关文章:

1.印度课程说课稿

2.《印度》说课稿范文

3.《印度》地理说课稿

4.地理课《印度》说课稿

5.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二)》说课稿

6.七年级地理下《印度》说课稿

7.印度教学反思

8.地理课件《印度》

9.印度名言名句有哪些

第二篇:《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1

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

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 -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从 1951 年到 20xx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 .3.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 比较分析 1 月、7 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 38 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 ” 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

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 3 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 你学了什么? 2. 你的体验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印度》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教学过程

前测

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翻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

我国也是季风气候,同样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

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到印度的农业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据此你对我们家乡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课件,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

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印度》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印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

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

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

1、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为线索,不远万里前往西天取回真经, “西天”指古代的天竺国,就是现在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的舞蹈、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泰姬陵、新德里城市风光等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识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中闪烁北回归线。

(1)地理位置: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部分讲解。(让学生找出印度的邻国,加深地理位置的印象)

(2)通过“唐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进一步引出印度地形,让学生探究分三大地形区:即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3.用提问、讨论及谈话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提出问题:(1)印度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为什么还会缺水?

(2)20xx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且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的泰姬陵,这座昔日洁白通透的建筑近年来为何已开始发黄?

(3)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且是世界上第二软件大国,但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的脚步都比较迟缓,阻碍因素是什么?(人口众多、水旱灾害频繁)

A.让学生对柱状图和表格资料的分析归纳。

B. 为后面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人口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

4.用读图分析法展开“水旱灾害频繁”内容的学习。

展示印度季风课件,教师相继提出三个问题:

①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②印度的降水变化受什么影响?(主要受季风的影响)

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什么风有关?(与西南风的强弱)

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渐进式提出,让学生读图,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最终共同归纳得出原因:

① 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水灾

② 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旱灾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格。

5.课堂小结及练习:(略)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印度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

1. 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地区

2. 海陆位置

3. 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山地——喜马拉雅山

中:平原——恒河平原

南:高原——德干高原

4. 河流:恒河流域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 人文和自然环境概况

2. 人口特点及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水旱灾害频繁

原因、危害、措施及影响。

《印度》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先来说说教材

印度这节课,学科特点突出、理论性强、重点、难点还比较集中。教材中的四个模块(展示课件)比较侧重于展现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安排了各种图形13幅,4处活动练习和1个阅读材料,意在让学生运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等自然特征(展示课件),分析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原理(展示课件)。强调了粮食生产与人口、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展示课件),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地的关系(展示课件),突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安排,也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影响农(工)业布局的因素”奠定了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学到的第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日本,而印度的古代文明多姿多彩,现代经济发展也备受注目。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的比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中考、高考要求掌握的国家之一。在学习了日本之后,对印度的分析,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征,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一章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印度又是我国的邻国,并且与我国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了解她,对了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后看看目标

(展示课件)在《认识国家》这一部分,课标总的要求有九条。其中,有五条在《印度》一课中可以落实。(课件展示具体内容)

据此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一线”。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那么这一主线就是“印度突出的地理特征”。(课件展示具体内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是(课件显示具体内容):

接着说说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的设计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新理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教”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教就是为了不教!)教法学法的设计,要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既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中实践新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运用了图表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角色扮演法、谈话法、巩固复习法、讲解法等,立足于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巧妙探究情景和方式,通过“图片音乐欣赏”、“我来问,你来答”、“课堂论坛”、“挑战自我”、“知识拾贝”等活动,让学生在“看”“听”“说”“议”“想”“练”中,达到眼动、耳动、口动、情动、脑动、心动。

最后请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这节课,我从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入手。“摇头yes点头no”!(展示课件)学生们会很好奇地问:“哪儿有这样的怪事儿呢?”这种怪事就发生在印度。(展示课件:第三节印度)然后,播放音乐和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印度的初步印象。(展示课件:伴随印度音乐显示一组图片)用奇怪的现象、独特的音乐和典型的图片吸引住学生,对印度形成初步的感知。

进入新课的第一个标题“世界人口大国”。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在学习过《世界的人口和居民》之后,根据材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征对学生来讲并不是难事,学生自己来总结,能锻炼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比老师直接告知结论更好。为了帮助学生对人口特征的分析,我展示出了四幅图(展示课件)①是课本上活动中的图形,②想让学生有个想象的认知,③对原图进行了加工,④是我特意改造的。通过它们(指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印度的人口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小结。(展示课件)印度人口多,居世界第二位,增长速度快。

随后,出示“印度部分资源、产品和人均占有量”表格。处理书本上36页活动4的内容。为使学生对这些数据有更清晰的认识,我特意在表格中又加上了几个数据。(展示课件)设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看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小结:印度一些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对资源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压力。

在大家的印象里,印度是一个比较贫困穷的国家。通过对表格中数字的对比分析,就有学生产生疑问:印度这么多人,它的粮食够不够吃?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印度的粮食不仅够吃,而且还有剩余!甚至还能出口!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此处设下悬念,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也为下一个环节“课堂论坛”作了铺垫。

关于印度的自然环境,课本中虽没有列出大标题,但安排有活动。而粮食自给有余和水旱灾害频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如果依照书本上的顺序,按部就班的教学,会显得知识点零碎,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忠告我们:“死气沉沉、漫不经心地讲述教材,必然使孩子们感到沮丧。”而且新课程也要求,教学目标要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所以,搭建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就很有必要。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灾害、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等多个特征,都可以与粮食生产关系建立相关联系,以这个问题为载体,我设计的这个平台就是——“课堂论坛”。(展示课件——问题)

为了使学生具备探究这一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堂论坛”之前我插入了一个小活动——“我来问,你来答”。(展示课件)采用这种形式,是因为:一、这部分内容理解性不是很强,二、学生已经具备了读图、识图能力,三、也能增强师生互动。既能让学生认识印度的基本环境,也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扫清了障碍。

围绕“粮食生产”这个中心,以“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条件”为基本点,我在“课堂论坛”中安排了(展示课件)四个角色——“自然条件考察队员” “种田能手” “农业技术员” “政府官员”,把学生分组并提出活动的要求。然后,各组根据课外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素材,(课件展示出学生讨论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自然条件考察队员”分析认识印度的自然条件及对农业的影响。“种田能手”分析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以及作物分布与降水的关系。“农业技术员”分析提高粮食生产的办法,也就是“绿色革命”的问题。“政府官员”探讨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压力以及解决办法。可以解决人口政策和水利工程措施。老师对各组予以点拨指导,学生对结论达成共识后,选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呢,一定要对学生陈述的问题和要点加以肯定和说明,根据情况,给与补充强调。尤其是对“影响印度的西南季风”这一难点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特别予以强调、解释分析和概括总结,以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加上设计的问题有可参与性、可探讨性,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交流和表达,也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展示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这一块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展示课件:小结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小结。这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过程,因为,前面学生活动的内容相对独立,但是活动内容又相互影响。教师的小结,能帮助学生理顺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清地理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发展中的工业”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展示课件)结合自学内容,设计第四个活动——挑战自我。(展示课件)把刚才学生自学的问题以智慧小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展示小屋问题)由其自由选择,并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使他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得到满足,也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智慧小屋”学生们了解到:印度的资源丰富,它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原料和燃料产地。我在这里又特意提到,日本的工业因矿产资源贫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让学生对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认识到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教材中的印度与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与印度相关的知识会有一定的距离。为使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设计了第五个活动——“知识拾贝”,让学生谈谈从报纸杂志或其它媒体上了解到的印度。这一环节,使一些学生张扬了个性,展示了才华。让学生们知道生活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并倡导大家要能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实现新课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标。

活动结束后,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显示板书,让学生看到这节课的脉络和主干(展示课件)。认识一个国家,有其最基本的概况,还有其最突出的特征。教材设计的几个国家中,虽没一个国家的特点都有侧重。印度这一部分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口、灾害、工农业发展这几个内容。所以总结和板书突出强调这几个知识点,并简单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用课堂练习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课件)

为使学生具有“他为我用”的思想,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情感。设计了这个课外探究题(展示课件)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从国家地理教学的套路模式中走出来,在多样的探究活动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全方位的“动”起来!眼动、耳动、口动、情动、脑动、心动。

《印度》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印度(二)》,下面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说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课,整个第九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同样的国情,人口多,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快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本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印度的气候,进一步分析印度的工农业分布、发展等情况,对学生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着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理念,制定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

2.会分析印度水旱灾害贫发的成因

3.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图和资料,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进一步探讨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展示地图,学生在图中讨论说出农作物的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运用地图,组织学生自学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然后分组讨论探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4.组织学生自学,用实例说明印度高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的辩论,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

1.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侧重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此阶段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务缺乏全面性,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们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

以上是本人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大家知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还必须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及学情分析,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采用以下方法:

1.分组讨论、辩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辩论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

2.组织学生自学,适时进行辅导。

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对于教学程序的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三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观看反映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巨大的图片,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印度是如何解决本国的温饱问题的呢?②其工业发展又是如何的呢?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一.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尽量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设计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学生读图自学课文完成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板图,在板图中师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组织学生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展开辩论,探究印度的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通过辩论突破教学难点(相信印度的绿色革命内容学生辩论中也应有所涉及)

第三步。对印度农业与季风气候、地形关系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组织学生看自学课文,教师提问以下两个问题:

①印度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②印度农作物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能收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效果,其中第二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归纳出本组答案,然后师生共同点评,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组织学生自学,看图和阅读课文,完成课本中的第1、2题,其中第三题涉及到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另一教学重点,教师可采用先让学生看图9.31农作物分布图和图9.32矿场资源与工业的分布图,然后组织学生探讨,采用师生互动探讨的办法,由学生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三.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掌握,然后学生举例说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我是这样小结的。

小结:

让学生分组小结,然后每组以书面形式呈现总结内容,与其他小组共享。

第三篇:印度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教学过程 前测

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翻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同样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

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到印度的农业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据此你对我们家乡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课件,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第四篇:《印度》说课稿[小编推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第五篇:印度民主

湘潭大学课程论文

题目: 论印度式民主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名称历史系

班级国际政治

学号2011070524

姓名高晓进

课程名称第三世界发展研究

任课老师高鹏老师

完成时间2014年6 月

内容摘要

在外部世界人们的眼中,印度是个奇异的令人难以理解的国家,人们对印度往往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期待。在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的发展前景普遍被人看好,它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政府,人数众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实行

有计划的发展政策,非常低的国防支出,但实际结果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发展却很缓慢,许多经济社会指标落后于周边的一些国家,印度没有出现“经济奇迹”,创造“经济奇迹”的是原先并不被看好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然而,没有创造“经济奇迹”的印度却创造了“政治奇迹”。独立60余年中,印度一直自诩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传统印度社会与知识精英

民主,特别是现代形式的民主,总被认为是西方特有的发明,东方传统社会被认为是独裁的,等级森严的,不可能允许真正的民主制度的发生和发展。即使是许多印度人,当他们在自诩自己的国家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时,实际上也在承认世界上只有一种民主模式,即西方的民主模式,印度当代政治更像西方的现代民主制度,而不是像东方包括印度古代那样的政治制度。

如果说世界上只有西方一种民主制度的话,那么与西方文化传统如此不同的东方文化传统也能发展起自己的民主模式吗?显然不可能了,因为近代开始的西方殖民主义历史进程已经打破了这种可能性。“19世纪和20世纪,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曾经从殖民的西方广泛地向全世界输出,这使得人们认为,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安格鲁,即欧洲人独家拥有的东西。自由市场经济、自主个性、理性技术伴随着假设的政府民主体制,曾以不同的暴力程度强加给了亚洲各国。亚洲各国不管愿意与否,已经被迫接受了源于西方的许多东西。

托克维尔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也对它的政治制度发生某种影响。我们在正式讨论印度的民主起源前,有必要对印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在农业领域,无论是河水泛滥的农业还是水塘农业,是水而不是土地成为印度人生产和生存最关键的因素。这种因素使得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制度在印度无法盛行。因而,土地私有制无法植入与发展起来,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恩格斯也说:“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确是了解东方的一把钥匙,这也是东方全部政治史和宗教史的基础。”

大家族公有制有利于种姓制度的维护。在村社中,各大家族有不同的分工。有的从事手工业服务职能,有的从事田地里劳动职能,有的从事管理组织职能。这种分工世代相传,不可逾越。就印度来说,那种由传统村社中的生存经济伦理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众所周知的“种姓制度”,而与这种社会制度相对应的集体意识或社会意识形态就是“印度教”。

村社的内聚与牢固性妨碍了印度中央集权政权的建立和延续。印度人信封多种宗教,各地的印度寺庙的偶像并不相同。印度历史上就是一个分散性、多样性的国家,因此可以说,印度的国家形态既没有达到欧洲封建世代国家的水平,离中国长期存在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更是相距甚远。

印度的民主还同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有关。英国人对村社制度的破坏,英国人带来的印度统一,英国人推行的法制建设和观念,英国人建立起来以文官制度为基础的行政体系,英国人推行的西式教育,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有关权力监督、参与与下放的现代政治理念的灌输与实践,宪政改革的推行等等。英国人所做出的这一切,确实为日后印度民主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切不能看成是英国人统治印度的恩赐,因为直到英国人退出印度,并没有给与印度人民普选权,也没有建立起由印度人组成的具有立法权并代表人民对政府实行监督的议

会,英印政权仍然控制在伦敦的大资产阶级手中,英国人统治印度时期的印度人民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这种有限的民主可以称作是精英民主,它在独立后必然要求面临挑战,这些挑战既可以给印度民主带来危机,也可能存进民主制的进一步深化。

印度的国家制度建设

同其他二战后获得独立的新国家一样,印度也面临着国家建设的急迫而繁重的任务,为了维护民主制度,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文职官员的公正不偏,至少在高层应是如此,二是独立于社会各政治集团,同时又处于宪法控制下的军队。下面我从党政关系的分离、司法独立的维护、军警等强力部门的非政治化等方面对印度民主的发展展开分析。

第一、党政分离。有无政党是区分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一大标志,一个先进的国家应该是政党与政府关系良好的国家,政府和政党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从理论上讲,党组织和政府是两个不同机构和组织,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他们之间功能的分殊对提高政府的效能和维护民主制度都是必要的。但是在印度,权力集中到政府派手中,党政分开产生出党组织空壳化的危机。直到今天,尽管存在政党官僚化和官僚政治化的现象,但这种变化的趋势尚未打破党政之间的界限,印度官僚系统仍保留自己的完整性。政党随大选上上下下,但行政系统仍保持稳定的运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左派的共产党掌权还是右翼的教派主义政党都曾在邦一级甚至中央执掌政权,他们具有不同的政策取向,但都未给印度带来剧烈的动荡,这不能不归功于党政分离,因为制定政策的是以执政党为代表的政治集团,执行政策的则是政治上“中立”的官僚系统。

第二、司法独立。如果说政党和官僚体制的分离形成的相对制衡的力量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党官僚化和官僚政治化又使得印度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话。那么,这种局限性由于司法独立以及司法对行政和立法的监督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长时间保存的基础便是以行政、立法、司法为支撑的三权分立体制。

独立后的法官比独立前具有大的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宪法赋予的,印度宪法规定了印度司法制度的全部框架,毕竟司法是宪法的执行人,宪法为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在法官的任命方式、服务年限等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尼赫鲁在理论上服膺于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但他像其他人一样期待司法部门应为国家的整体目标服务,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独立性在行动上与政府形成二元对立。尼赫鲁的计划治理模式力图使用“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工具。只要司法部门自身不阻挡尼赫鲁的印度计划,其余的一切好说。印度独立后所制定的宪法从其内容看,是一部激进的宪法。这表现在宪法不仅明确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且在国家政策指导原则中宣布国家应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成功的维护了自己的司法独立性。司法独立性对民主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司法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相对的杜立性时,才可以对议会和行政实施制约。尽管印度司法部门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反对进行损害有财产者利益的社会改革,从此点上带有精英主义和反对民众的倾向,但当印度统治者腐败和国家侵犯人民民主权力加剧时,法官行使了对其审查监督权,履行作为一个治理机关的权力。司法部门是一个具有实质独立性的机关。高等司法,尤其是最高法院,已完全利用其权力或义务来执行和解释宪法,它已经从政府的行政和立法的怀抱中建立起很高标准的独立性,它已从政府的行政和立法的怀抱中建立起很高标准的独立性,它也成为捍卫基本权利的前沿阵地。由于这些,它已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合法性和尊敬。

第三、强力部门的专业化和“非政治化”,如果说司法独立有利于民主的运作的话,军警等强力部门的特立独行则可能对民主进程造成威胁。亚非拉地区新独立的国家几乎一开始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由文官行使行政权力,然而不久这些国家便相继陷入政治无序或失序状态,一些军人乘势而起,用手中的枪杆子夺取政权,成立军人政府,控制该国的法律、经济、教育和传播媒介,军人干政因而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中的常态,只有极少数国家避免了军事政变和军人干政现象的发生,印度是其中之一。一个国家之所以没有发生军事政变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政局平稳,国内治安良好,无须军人干政,军人作为防止国内政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不常被使用;二是在制度建设上防止军队干预政治。印度强力部门的构成包括了四个方面(1)治安民警(2)邦武警(3)准军事力量(4)印度军队。印度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的原因是多元的,第一,1950年印度宪法规定“联邦国防部队的最高司令”是印度总统,但总统要“根据法律行事”,没有哪个总统试图独立对武装力量发号施令。印度军队不仅在法律上收到限制,并且受到有权势的国防部官僚们政治上的制约,其次,印度按照族群种姓组建军队有利于各部队之间的监督,有利于防止他们串通一气干预政治,从而降低了发生军事政变的可能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带有明显族群种姓特征的军队建制。

尽管难以预言今后印度是否会发生军人政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只要印度的民主治理不发生危机,并且危机的程度没有达到只有呼唤军队才能解决的程度,印度就不可能产生军人政权,印度军队距离公开干预政治还有很长的路走。

印度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工业化可以视为印度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通过谈判妥协的政治方式达成发展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现发展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印度国内政治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使得改革摆上议事议程。进入80年代,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改革之风刮到了南亚次大陆。对比东亚和东南亚和改革后的中国的发展,印度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对独立后印度经济的表现深感失望与焦急。印度政府在80年代末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放弃独立以来实行的经济半管制政策,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印度真正的经济改革被认为开始于90年代,在此之前的改革被描绘为“偷偷摸摸、缺乏果敢精神、不平衡的、慢吞吞的和肤浅的。”在印度学界,对自由化的政策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派学者认为自由化是由寻求效率和刺激增长的动机推动。另一派认为印度的资本主义已经成年,印度资产阶级具有信心,面对全球竞争。第三派学者认为自由化事实上是资产阶级绝望的企图,它不能再在进口替代的基础上保持持续增长,信战略反应了印度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内在弱点,即放弃早期增长过程中的民主制度。

印度之所以采取民主的而不是威权主义的方式发展经济是由印度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印度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阶级基础,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印度的资产阶级不管在人数上还是数量上都是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的扩展为印度民主的发展道路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我们在这里强调资产阶级在形成印度发展共识中的作用,并不是否定印度普通民众的作用,实际上,独

立以来民众政治的激进化,印度政治已从独立之处的精英民主过渡到现今的大众民主,这种转变已经在影响“共识”的过程,人民有效地利用民主的权力使自己的权益不至于因为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而受到过多的损害。

进入21世纪后,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政局趋于稳定,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印度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达到共识。这一点在最近几次全国大选极其结果中反映出来,尽管不同政党上台下台,但印度政府坚持经济自由化的方向与政策没有动摇。许多人认为这是对民主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

印度的危机处理办法

人民对民主制度在战后新独立国家的效用往往存在深深的忧虑,担心具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民主制度能否有效解决新独立国家面临的社会危机冲突。印度国大党一党独大的局面的不再和“尼赫鲁王朝”的终结不是印度民主的悲剧,而是印度民主的深化和加强的结果。它标志着印度政治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印度政治由精英民主阶段过渡到大众民主阶段。

印度给外人的印象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国度,数千年来印度人严格遵守传统的道德规范,使外人不免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传统的观点认为政治是一种权力斗争,而那些争权夺利的人不不可信任的。领导人,理想的领导人,应超越政治利益之上。从历史上看,印度人确实并不是一个热衷政治的民族。这种观点由甘地及甘地主义者不时地谴责政党政治,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权力的政权”而得到表达。但是如果因此认为今天的印度人仍然漠视自己的权力,从不反抗则是大错特错。凡是到过印度的人,对今日印度的各式各样的群众运动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印度独立初期,印度曾被视为广大后殖民地国家治理秩序井然的典型。如今,每天发生在印度各地成百上千的抗议活动,大部分是和平的进行的,但都潜在的带有暴力。暴力事件使得印度政府的形象受到一定损害。治理危机反应在90年代后,国大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已经消失,没有哪一个党可以在人民院拥有过半数席位,因而不得不组织联合政府。

总之,近十余年来,印度政坛风云变幻,给人以危机的感觉,但实质上却是印度的民主制度更加成熟与巩固的趋势,人民争取自己的权力的意识增强了,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人谴责暴力,主张和平对话相互妥协解决矛盾分歧,不仅左派、中派政府是这样,就连右派的人民党也是如此。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的60余年里,印度民主制度先后经历了来自共产主义运动、种姓主义运动、地方分离主义运动、威权主义运动、教派主义运动的挑战而存续下来,印度从未发生过军事政变,历届政府均由选举产生,公民们参加政治的热情很高。参加投票的选民占选民总数的比例高于经济发达的西方民主国家,国际社会对此赞誉有加,印度人也经常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国家引以为豪。

印度人民对自己的民主政治更加充满自信,印度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积极和充分的参与政治,政治不再是独立之初一小部分精英的专利,同时实现了政治稳定,1999到2004年印度人民执政党满五年,并取得经济上的发展。2004年大选中,国大党上台。2009年,国大党再次上台,印度政治出现难得的稳定局面。这些年,关于印度崛起的议论已经取代了十年前关于“印度危机”的担忧。这一切说明了印度正在和平的实现由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的转变。

小结

印度的民主经验告诉我们,不应该仅仅把民主看做一种目的或手段,而是应更多的视为一个过程。声称哪个国家或民族能或不能享受民主都是荒谬的,声称世界上只有一种民主制度也是荒谬的。民主的过程就像是流向大海的溪流,小小的溪流汇成江河,流向大海,沿途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但绝对不会是一个样子,其共同点却是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新的水流汇入其中,否则就会因自然挥发而在地球上消失。因此,世上有英国的民主、美国的民主、印度的民主、中国的民主,无论哪个民主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并且加以研究,就像是地球上每一条江河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一样,每一种民主都是构成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王红生《论印度的民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 安东尼 吉登斯《民族 国家与暴力》

下载《印度》说课稿(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印度》说课稿(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 印度

    第二节 印 度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中心 | 优秀作文 | 考试辅导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实用工具 | 成语 | 高校大全 | 风景图片 | 手抄报 | 黑板报 | 周公......

    印度礼仪

    -m(E7A3h,a$U#a3Y&R%H 5 O- a7 C1 V. $ `! k" n2 r1 [6 P (一)基本概况 印度的正式国名是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总面积为 297.47 万平方公里,人口现为 9.38 亿,由印度......

    印度大学排名

    印度大学排名 1、University of Delhi 德里大学 2、Anna University 安娜大学 3、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印度技术学院,孟买 4、Indian Institute of T......

    印度游记

    我的印度游记,展示真实的印度 导读:印度卢比(Rs)正面全是甘地,10Rs对一人民币,这几年贬值的很厉害,2011年时还有6.3比1 从飞机上看印度的农田还是挺规整的,但污染很严重,一天下来鼻涕......

    感受印度专题

    ****************** 《感受印度》 ****************** -您下载的该文件来自3G电子书网 欢迎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 ------------ 前言:感受印度之谜(1) ------------......

    谜语公主(印度)

    有一次,一个国家闹了灾荒。国王不愿眼看着让自己的百姓饿死,就打开粮仓和国库,把王宫的粮食和财产分给众人。谁知灾荒一直持续了二年,国王的粮食和财物慢慢地分光了,连国王自己......

    印度留学感想

    我想能得到去印度留学的机会是件十分幸运的事情,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努力与奋斗,终于在2008年12月18日踏上了飞往印度的航班,实现了心中埋藏已久的留学之梦,心中的兴奋与喜悦无与......

    印度教学反思

    反思一:印度教学反思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以中印国情的相似为主线,层层深入,贯穿全课,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线索。在学习印度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