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说课稿[合集5篇]

时间:2019-12-16 15:1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说》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说》说课稿》。

第一篇:《马说》说课稿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马说》说课稿”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马说》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下面我将针对本课按照确定目标、落实目标和检测目标进行说课。

(一)相关课标摘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和体会,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解读如下: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的”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流利的”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一定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在语气上,即读准语气。

“理解基本内容”可以分解为知道文章大意,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关键的句子能准确的说出其现代汉语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分解为: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马说》说课稿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因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能准确通畅地朗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本身的年龄及知识结构,所以要求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理解作品寓意。(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讨论对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千里马”。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列举历史上和马有关故事。(田忌赛马,关羽和赤兔,刘备与的卢)

2、诵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男女同学各一名翻译文章大意)

3、了解寓意,深入探究。文章思路是什么?例如第一段写什么,表达了做什么什么情感;第二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

4、大家用讨论的方式谈谈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马说》说课稿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研读探究: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二篇:《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二年级的一篇文言课文,韩愈所写的杂文《马说》。

一. 说教材、学情。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4、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二、写作背景

《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问题,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五)研读探究:

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上面的问题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5背诵积累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六)拓展延伸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奴隶人3之手,骈(pián)死4于槽(cáo)枥(lì)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

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尽粟(sù)一石(dàn)9。食(sì)10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是1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1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尽其材18,鸣之19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20,曰:“天下无马!”呜呼21!其22真无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马也![1-4]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恐怕,表示推测。邪:同“ 耶 ”,表示疑问。知:懂得。[5]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第三篇:《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写法,因此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编导、表演、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根据本课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说教法学法

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诱导的教法。

2、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

五、说程序

(一)以四组赛背课文的方式检查复习情况。

(二)才艺表演、导入新课

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和本文内容为创作原形,由三位同学分别饰演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让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马者的愚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和伯乐的慧眼识英才。

(三)记者访谈

饰演千里马、食马者的两位同学以及导演和个别观众接受老师的采访。

1、访千里马

①你怎么理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板书)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②第二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吃不饱,没有力气。用韩愈的话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③第三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向现场同学求助,愿意帮助的同学请举手。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愚妄。

2、访食马者

大家都说你这个马夫很无知,请你谈谈你是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访导演

韩愈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讨论千里马问题吗?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四)课堂延伸

你认为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小组讨论后,谈谈各人的看法。

六、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马说》说课稿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 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

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 )积累提升:

1. 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 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 背诵积累:

4. 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马说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

《马说》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一、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管理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管理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二、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课前预习

六、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七、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八、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教学过程

1、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

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

(1)5个“也”字句的语气。

(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

(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疑”和帮助“解疑”。

第五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以千里著称

千里马,伯乐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马说》说课稿4

一、分析教材

《马说》,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马说》这篇文章篇幅精短,寓意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使学生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五、教学手段

幻灯片、古筝曲伴音朗读。

六、教学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启发诱导、分层次教学;

2、学法:讨论法、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即第一层次疏通文意,第二层次推究文理,第三层次品位意境。

在此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诗词背诵(目的是让学生继承更多更好的古代文化遗产,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

第二环节:导入课题。通过《爱莲说》复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从而导入新课《马说》(并板书)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伯乐相马”的故事,(这样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的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第三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的诵读,疏通文意。

⑴ 教师范读课文,(伴着古筝曲《寒鸦戏水》,教师范读课文,把学生领入学习的境界,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意在让学生初步读懂文章, 领会文章的中心词语和句段的含义。)

⑶ 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的词语、句段找出来,向大家求救,即质疑问难,由同学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看谁帮同学的次数最多,给予掌声鼓励,困难较大的可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及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2、第二层次的诵读, 探究文理。

⑴ 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板书)

⑵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为了突破难点, 在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 例如,如果没有伯乐,会有千里马吗?文中作者是怎样说的?引导学生从反面得出“从反面论证”无伯乐→名马无名这一概括论述的方法。

⑶ 轻读课文2、3自然段。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进一步具体、全面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得出“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这一具体论述和“妄言无马→实不识马”这一概括论述的方法。

⑷ 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真正寓意后进行。

3、第三层次的朗读,品味意境。伴着古筝曲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投影出示,分三个层次。

1、解释词语(基础题,由C组学生来完成,运用抢答的方式)

2、翻译句子(能力题,由B组学生来完成)

3、小练笔(潜能发挥题,由A组学生来完成)

由《马说》使我想到……(100字左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小结:本文篇幅精短,可读性强,易于成诵,所以我把诵读作为本课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朗读方法,生动活泼的诵读方式。例如,个人诵读与集体诵读,互相听读相结合,朗读与轻读、默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妄言无马→实不识马 (全面)

无伯乐→名马无名 ( 概括)

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 (具体)

妄言无马→实不识马 (全面)

《马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三、说重点

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文章内容。

四、说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出示要求:

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

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

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齐诵

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积 累

1、出示要求: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

2、学生自行梳理总结

3、检测

4、师补充文学常识

①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②关于韩愈

韩 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

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⑵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词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

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文章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检测:

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

师小结

⑴写法与主题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⑵结构特点

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练习

1. 本文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马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传统的名家名著,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马说》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又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言志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言言志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重点生字词,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吟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品析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具体情况,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汇品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同时,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

上课伊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引入,通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来谈谈关于人才的认识。并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相信大家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并不陌生,它说的是人才实现价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呢,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了解人才被埋没的真正原因。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之教来自于学生的学,这一环节将以名家范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我会给学生介绍“说”是古文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一些问题的观点,进而明确题目就是“谈谈千里马的问题”的意思。接着播放名家范读,在播放名家范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标记出重点生字词并试着划分朗读节奏,稍后请学生示范朗读,并纠正读音及停顿节奏,再请全班同学齐读。最后请学生介绍作者韩愈。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这样从朗读入手,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句,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句子:

句子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明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此句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顺势请学生回答这个观点的作用是明确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充当了理论依据。接着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是怎样?预设学生会找到文中原句“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后指名学生回答此文中的“千里马”是指人才,而“伯乐”是指认识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进而明确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句子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在这里,我首先询问学生学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引导学生理解此句又从侧面刻画了“食马者”的无能、无知及目光短浅的形象。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后继续提问学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抢答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之情。

句子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这里我会找学生回答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并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写作目地。之后请学生感悟作者情感,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抒发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文章借物喻己,言志深刻。

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生活

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议论文章,文辞形象简练,言志含蓄。在此我会带领学生展开谈论,谈谈对这节课的收获,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千里马隐喻为人才,把伯乐隐喻为慧眼识英才的人,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通过描述“千里马”未遇“伯乐”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压抑扼杀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里我会以教师总结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趋于完善。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大家课下搜集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有哪些“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事例,我们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这便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让学生心中对本课有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马说》说课稿7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根据?马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初步了解“说”这种文体特点,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本课重点、难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课文寓意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马说》的学法、教法和教学过程确定如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依据:

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引导的教法。

2.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容易答出:“千里马”指人才,而“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唐代,韩愈就在他的《马说》中阐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

2 .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3.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诵读是基础;理解文言文,翻译是手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从中找出不理解的与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解答。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进行学习。)

4.研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不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

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

(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5.教师小结:

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作者实际是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

6.学生总结本文思想内容。(略)

7.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板书设计:

世有伯乐,

决定 作用

然后有千里马

辱、骈死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悲惨命运)

食不饱

(直接原因)

不知马

(根本原因)

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马说》说课稿8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前置性学习:

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

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

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rarr;全班讨论〖学情预设〗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

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rarr;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老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马说》说课稿9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 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 ,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 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 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因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能准确通畅地朗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本身的年龄及知识结构,所以要求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理解作品寓意。(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讨论对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千里马”。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 取精神,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列举历史上和马有关故事。(田忌赛马,关羽和赤兔,刘备与的卢)

2.诵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男女同学各一名翻译文章大意)

3.了解寓意,深入探究。文章思路是什么?例如第一段写什么,,表达了做什么什么情感;第二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

a.《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4.大家用讨论的方式谈谈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托

│ │物

马说┝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意

《马说》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三中的xxx。

一、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1、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马说)说课讲稿,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4、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 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 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

(1)5个“也”字句的语气。

(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

(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疑”和帮助“解疑”。

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精品细读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幸遇

以千里著称

(马说)说课讲稿,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千里马 伯乐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马说》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马说》是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3章节内容。在本单元中,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转》,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和中考应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等经典句是中考常考的考点。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读文章,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文章结构;通过逐段的朗读断句,咬文嚼字,以点带面,通晓段意来突出重点

难点:理解文中的常考文言文虚词,如“策”“其”“以” ;这些虚词在文中均多次出现,通过类比和比较虚词间不同的词义,词性,用法来突出重点。

关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二.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是任课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基于本节语文文言文教学课的特点,拟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为主;同时,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学习者去理解词意,句意和文意,单一教师讲授式下的学习效果单一,乏味,学习者不求甚解,学习效果不可控,还需要“以引导探究的方法”探究法为辅。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探究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自七年级开始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原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还不够,现在这个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节点,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在于个别文言文虚词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课程;由作者韩愈来引入:通过对比科举状元与落地秀才这两批人,来论证包括韩愈在内的落地秀才在失利后,往往会有上佳表现,在逆境中奋起,声明远播,载入史册来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目标建构;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课堂讲授;将马说整篇文章切分成段,逐段分析讲授;细化到段落的每一句,每一个重点实词,虚词;之后整体的把握作者的语境和心境。

(4)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5)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6)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7)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马说》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下面我将针对本课按照确定目标、落实目标和检测目标进行说课。

一、目标的确定

(一)相关课标摘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和体会,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解读如下: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的”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流利的”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一定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在语气上,即读准语气。

“理解基本内容”可以分解为知道文章大意,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关键的句子能准确的说出其现代汉语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分解为: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三)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文章核心内容,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读准停顿及重音,读出语气,并熟读成诵。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能够说出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其中目标1为学习重点,目标3为学习难点)

二、目标的落实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不过份深入。

具体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由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标题,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需要注意的字音;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归类(如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同桌试读课文,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

2、对照注释,读通文意。

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译;(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然后就近交流,解决疑难字词;(大屏幕显示检测题目)小组竞赛,检测学习结果;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3、全班齐读,感知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落实目标1、目标2)

(三)再读课文,读出情感

1、大屏幕显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这些问题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

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落实目标1、目标3)

(四)三读课文,读出意趣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我的设想是通过“一谈二问三总结”来完成。

一谈:你对本文的哪句话最有感慨,谈谈你的感想。

二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此,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三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最后学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落实目标1、目标3)(五)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此环节,使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五)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

(六)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马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采用多种形式,以读贯穿始终,在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时,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

三、目标的检测

1、检测题目:

样题1:找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检测内容:学生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与掌握。

样题2:根据提示默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内容:学生对文章的背诵与理解。

样题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内容: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检测标准:

(1)能够准确地找出通假字,并准确解释其含义。

(2)能够写出要默写的内容,没有错别字。

(3)能够写出“怀才不遇、悲愤”等表现作者情感的同义词语。

3、评价方法:

通过表现性评价预期使80%以上学生能够当堂达标,课后辅导达成率约为90%。

以上是我关于《马说》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马说》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2、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四、说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五、教学过程

1、马的世界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解读标题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讲解背景故事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1)5个“也”字句的语气(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精品细读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情感延伸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马说》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设计依据: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

设计依据: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执着,坚毅人才。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课难点:

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依据: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2.解释“说”。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3、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翻译中的问题。

5.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

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

设计依据: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4研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

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

(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9).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

.教师小结: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作者实际是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

设计依据: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借助问题对文章结构和写法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

5总结: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开头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6扩展和延伸

扩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对于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韩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那么,韩愈通过本文表达的希望是怎么对待人才呢?

学生讨论。不强求一致。(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延伸:在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只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那么,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也同样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应重视伯乐的作用,但同时人才也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展示自己,让伯乐和其他人去发现自己。)

7.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并当场尝试背诵课文。

8、说板书

辱、骈死(悲惨命运)

食不饱(直接原因)

不知马(根本原因)

设计依据: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用多媒体展示)

《马说》说课稿15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 )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研读探究:

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上面的问题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5背诵积累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

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第四篇:马说__说课稿------王松华

《马说》说课稿

坡头乡中 王松华

教学任务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课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

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四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ĭ)骈(pĭan)一石(da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ì 动词 通饲“喂”

其之

助词

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

同桌间互相听读

(2)

男女生比赛朗读

(3)

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第五篇:23《马说》说课精品说课稿

《马说》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一、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

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

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初中语文教育网

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

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

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教学过程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

多媒体展示)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 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 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1)5个“也”字句的语气(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疑”和帮助“解疑”。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5 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

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

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以千里著称 幸遇

千里马伯乐

世有伯乐,然

无 才美不外见 有千里

下载《马说》说课稿[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说》说课稿[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马说》说课稿

    【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

    《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

    《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

    《马》说课稿

    《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下面,我将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马》节选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的着作《自然史》......

    马说课稿

    《马》 各位评委老师___午好,我是考生__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 《马》这篇课......

    马说_中考题

    2006年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

    马说-教案

    《马说》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并掌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掌握文言文复习规律,对作品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