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计算经过时间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
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书名:
数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于光辉
平谷区第一小学
***
实施者
于光辉
平谷区第一小学
***
指导者
王海芝
平谷教育研修中心
***
课件制作者
于光辉
平谷区第一小学
***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计算经过时间》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部分的内容,计算经过时间其实是对24时记时法的再认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善于利用直观模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同时,直观模型还可以成为一种数学工具,帮助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当面对新的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教学背景分析
都是用普通记时法表述时刻
都是利用数线图来帮助理解
北京版
人教版
教材分析:计算经过时间是在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从教材来看,不论是北京版还是人教版,都是从实际情境出发,借助情境来理解经过时间。在表述时刻上,两个版本的教材都用了普通记时法,其目的是再次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在计算方法上,两本教材都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北京版是语言描述法和数线描述法,人教版则是直观观察法和数线描述法。这样的编排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口头表达自己的思路,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计算;二是要会利用数线图模型来理解经过时间。
学生分析:学生对于时、分、秒的认识还剩下多少?对于刚刚学完的24时记时法有理解到什么程度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三(7)班的38名同学进行了前测。
题目1:你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吗?
上午8:30
____________
下午1:15
____________
晚上9:45____________
调研结果:正确率89.5%。主要错误类型:上午8:30转化成20:30.题目2:你能写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
调研结果:
7:30
19:30
7:30和19:30
人数(百分比)
19人(50%)
16人(42.1%)
1人(2.6%)
题目3:你知道从上午9:00到下午2:00经过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调研结果:
结果分析: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改写方法比较清晰,但是对于在题目中如何运用这个知识,以及何时用这个知识,学生还没有理解的这么透彻。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而且学生对于时刻与时间的含义是混淆的。因此,在本课教学时,首先要区分时刻与时间的含义,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把直观观察和算式、数线图对应起来,来理解经过时间。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技术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区分时刻与时间,建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计算经过时间
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借助情境,探究新知
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计算分钟
计算整时
计算全天时间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钟表,因为我们要用到时间。
师:看看老师这里的两个钟表,你能读出钟表上的时间吗?
【设计意图】:24时记时法是学习计算经过时间的必要知识,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复习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为探究计算经过时间作铺垫。
二、借助情境,探究新知
1、计算分钟
师:如果这是小明上学和到校的时间,你能根据这两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多长时间)
师:这就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计算经过时间。
预设:45-30=15分钟
师:我们再用钟表验证一下。
小结:同学们能够用原来学过的钟表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计算分钟相对简单,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钟表知识的认识。
2、计算整时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时间,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哪些时间,请你读一读。
阳光菜店
营业时间
上午
中午
8:00—12:00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你能很快知道答案吗?(12-8=4小时)
师:12、8、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谁能借助钟表给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对学生比较困难,在此设计从一个整时到另一个整时的时间,且不跨越12时,以此来分解难点,旨在让学生对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思路。
3、计算全天时间
师:后来,菜店生意扩大了,营业时间也就延长了,你看到了吗?
师:你知道延长后,菜店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多少吗?
学习要求:
①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②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同学听;
全班汇报:
预设1:数出来→数线图
预设2:借助中午12时分段计算
预设3:转换成24时记时法再计算
师:同样的一道题,同学们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你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如果再遇到需要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你最想用哪种方法?
【设计意图】:营业时间设计成前整后零的时间,前整是想让学生方便利用中午12时来分段计算,后零是想让学生学会处理非整时的时间。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再由钟面抽象到数线模型,对学生进行建模。
三、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需要计算经过时间的情况吗?知道了中间经过的时间有什么用呢?
上午7:40出发
下午3:00回到学校
2、这次秋游一共用了多长时间?下午3:00回到学校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计算经过时间的情况,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课堂观察评价;
2、小组互评;
3、课后习题评价。
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合格
课堂表现
听讲认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质疑。
听讲比较认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思考,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听讲比较认真,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小组活动
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中明确自己的任务,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小组的意见。
主动参与小组活动,能按要求完成小组内的任务。
能按要求完成小组内的任务。
课后练习
能独立完成练习,思路清晰,书写规范,结果正确。
能独立完成练习,结果正确。
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能完成练习。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善于分散难点。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对学生了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从易到难。我先设计一个计算分钟的题目,让学生对计算进过时间的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又设计一个计算整时的时间,让学生会利用中午12时进行分段计算。这两个题目的设计都是为后续的计算全天营业时间做铺垫。
2、善于利用数线解决时间计算问题。
数线模型是能够呈现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一条线,这条线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本课正是借助数线的这些特点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数出了段的个数,也就数出了经过时间,这要比抽象的计算轻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