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测量面积(范文大全)

时间:2021-03-11 12: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测量面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测量面积》。

第一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测量面积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测量面积

教学目标:

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数学课本面积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难点: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的正方形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老师今天遇到两名同学在为一个问题争得耳红面赤,什么问题呢?老师一问情况给他们支了一招,化解了他们的矛盾,偏偏这个方法也是咱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准确地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面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那些学习目标:

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出示自学指 认真看课本86-87页内容。按照书中的要求同桌合作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并把测量结果填入书中的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小组思考交流1、你的测量结果和别人的相同吗?为什么?2、怎样才能使大家的测量结果(正方形的个数)相同呢?(8分钟后展示测量结果,比谁能回答对思考中的问题)

四、先学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合作选定单位进行测量。

2、组间交流测量单位、过程和结果。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4、师问:你的测量结果和别人的相同吗?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测量单位不同造成的)

5、怎样才能使大家的测量结果一致呢?(选用相同的测量单位)

6、做一做: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生自由汇报)

五、后教 1、教师对于学生的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更正。

2、组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组间汇报。

3、教师小结。测量物体的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时候,选用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越大,测量的结果也就是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就越少;

选用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越小,结果得出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就越多。

六、当堂训练 1、用数学课本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先估计,再实际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等于多少个数学课本的面积?(不够一整本数学书封面的按半本算。对比一下,你估计的怎样?)

2、课本第87页练一练第2题。

3、学生分组讨论第87页“问题讨论”。讨论后汇报结果。

七、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自选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测量时所用的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单位小,结果的个数就多 单位大,结果的个数就少

九、课后反思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冀教版数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冀教版数学教案1--4单元

新课标冀教版版小学一年级(下册)

数学教案

任教学校:豫新小 学

任教班级:一年级一班

任课教师:徐翠英

使用时间:2011年2月21 2011年2月

2010-2011一年级第二册 日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1)班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

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6、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爱护我们身边的各种花草树木,保护学校的各种绿色植物。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措施及设想

1、教学措施

1、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讨论等课堂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

3、对学生严格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每周介绍一些数学知识、数学趣题、数学小故事,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每周以数学挑战的形式出一些难度稍高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班里形成谈论数学的氛围。

6、抓紧后进生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平均水平。

2、教学设想

(一)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名,据分析:学生中优秀生占 %,潜能生占 %,已经形成了两极分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力争本期一升一降一稳定(提高优秀率、降低潜能率、保持中等),特别注意分析潜能生存在的原因,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二)备课

必须做到周前备课,做到既备知识能力、又备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力争在教学始终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紧扣目标,认真钻研新的教学方案,概括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及时调整的修改方案。

(三)讲课

授课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增强能力和品德熏陶的重要环节。因此,上课时要严肃活泼、认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摇尾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增长才干,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辅导

要有耐心辅导每位学生,采取集中与个人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形式,学校辅导与家庭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这是培优转差的重要途径。

(五)作业批改

认真仔细地批改作业,不漏批,不错批,采取面批,对批,互批等不同形式,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六)考核

本着公平、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位同学的原则,采用笔试、口试与平时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客观评价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都能体现出来。

(七)家访

为更好的落实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方针,本期准备针对学生表现较差、异常表现和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对表现一般、积极性难以调动的学生经常与学生家长和家庭进行沟通,及时查找原因,以便更好的盲人。

附:教学进度表

四、培优转差工作计划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年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应采取课内外培优措施,制定培优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转差工作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转差。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有效培优转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转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转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转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三.在培优转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4、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5、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6、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识认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具:语数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表演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具准具:“龟兔赛跑”教学挂图或课件。

“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上下的位置的相对性,在具体情境中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指定的某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上下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欣赏、交流等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为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计算奠定基础。本单元安排有如下内容:十几减几、11减几、11减几想加算减、12减几、13、14减几、15、16、17、18 减几、连加、加减混合、复习、数学活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运用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口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建够过程,体验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算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到抽象到数学知识的学习。

2、注重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3、加强口算的训练,以正确为前提,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第一课时 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教材分析说明: 本课时内容是十几减几(不退位的知识),是在上册中数与代数部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的延续。是下一步学习十几减几(退位)的基础,在知识系统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10+3=13和13+2=15 两项内容作为铺垫引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渗透归纳出十几加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十几减几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算理的建够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小木块或小棒,教学图片。

1、加强操作、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加强口算,在计算准确的前提下再要求速度。

第二课时 11减几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 教材分析:

11减几是 20以内退位减的第一项内容,是在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有关计算内容的延续,是下一步学习十几减几内容的基础,为此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在学生认知的知识系统中非常重要。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悟十一减几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十一减几算理的建构过程。

3、让学生体验十一减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操作用的学具。教学过程:

第3课时 11减几想加算减

教学内容:教材12-13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类推理解想加算减的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不同算法。

3、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或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1、注意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推。

2、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进行讨论合作与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3、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 12减几

教学内容:教材14-15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12减几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12减几的计算过程。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验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和算法多样化。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教材16-17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有11减几、12减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种式题的多种算法。这节课进一步理解和把握13减几、14减几的多种算法,并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

1、掌握13、14减几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13、14减几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或挂图

1、教学过程中要比前四课时方的程度要大,要给学生更加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2、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达到想说做(思维、语言表达和计算)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要比前四课时方的程度要大,要给学生更加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4、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达到想说做(思维、语言表达和计算)相统一。

第六课时 15、16、17、18减几

教学内容:教材18--1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15-18减几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正确思维的过程,初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要大胆放手,把一些信息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解决和处理问题。

2、注意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思维表达。

3、注意让学生体会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4、要给学生表达交流汇报的时间和空间。

第七课时 连减、教学内容:教材20-21页 教学目标:

1、学会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小黑板

1、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讲故事、研究探讨计算方法。

2、让每一个学生都看懂图意,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3、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八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材22-23页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小黑板

1、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讲故事、研究探讨计算方法。

2、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只要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即可,不要求让学生把几种方法都会。

3、加强与生活相联系。第九课时 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减法表的整理过程,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学生每人准备十几减几的算式卡片

第十课时 提问题和数学活动

教学内容:教材26-27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计算。

2、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准备:小黑板

“折、剪、拼”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课

“认识三角形、圆”

第三课时 折、剪、拼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第三篇:第六单元 面积单位 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来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3.指出: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2.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启发: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

学生动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课小结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97-98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和观察比较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3、情感目标: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创造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掌握并能正确应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学具准备:学生每人自制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6个大小不相等、形状不相同的长方形、直尺、卷尺各一支,每组一部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考一考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老师的检验吗?请看屏幕:(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3)出示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电脑演示测量的过程)学生说出则量的过程。2.操作课件,激趣导入。

师:下面请听一段童话故事。操作:(猫哥哥和猫弟弟绿化草地,为了谁的面积多而争吵起来。)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做一个公正的裁判,为他俩决出胜负吗?

学生自己操作课件,用数方格的方法开始为猫哥哥和猫弟弟做裁判。

师:同学们,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个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学校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飞机场的面积、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不现实了。于是聪明的人类在数面积单位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既简单又科学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2)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可真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勤于动手、动脑,共同来解决。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猜面积游戏,发现关系。(电脑操作)

师:我们来做个猜面积的游戏,看谁的眼力最好。要求;在猜面积时要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师: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l.课件出示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2、课件出示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3、课件出示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不出现小格子,直接猜)

师问:通过猜面积游戏,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再猜一猜?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和长、宽有关系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寻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每次都是数格子。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的实验。请打开第一个信封拿出实验材料。

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测量出答题卡上长方形的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是多少呢?长、宽所含厘米数各是多少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请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关系,讨论一下,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找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 以宽?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老师把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藏在第2个信封里,请各组把它们找出来,用学过的方法对它们分别进行验证。

3.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小结:在各小组的努力下,证实了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习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2、小组交流讨论学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回顾比赛,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一下猫哥哥和猫弟弟绿化的草地的面积,你们能用所学知识重新解答吗?

师:已知猫哥哥绿化的草地长5米、宽4米,猫弟弟绿化的草地长6米、宽3米,下面开始计算。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猫的一家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聪明,想请我们到它们家里去做客。要进入它们的新房子之前,还必须闯过四关,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猫爸爸说:“帮我算算客厅的面积吧!”(屏幕出现1个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客厅平面图)

第二关:猫妈妈说:“帮我算算饭桌的大小吧!”(长15分米,宽10分米)

第三关:猫哥哥说:“帮我算算电视屏幕的大小吧!”(长60厘米,宽40厘米)

第四关:猫弟弟说:“帮我算算小床的长吧!”(猫弟弟床面的面积是150平方分米,宽是10分米,长是多少分米?)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参观新房子,发现房间里到处是长方形的物体。

师小结: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国旗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各小组合作,先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六册P82—83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三)德育渗透点

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

生1: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生2:我们认为是100。……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师: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太慢了。

师:有什么好的办法,请你告诉大家。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3:我们还有更快的。

师:哦?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师:这种方法真妙!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知识迁移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

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3)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

米。(板书)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

=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米←→ 分米←→ 厘米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公顷、平方千米。

教材首先通过插图,让学生感受体育场的广阔面积。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说明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然后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材还采用“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告诉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教学时可以先复习常用的面积单位,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实际大小。然后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想像要测量体育场或更大的场地的面积用平方米做单位太小了,需要引进更大的面积单位。

为了使学生具体了解1公顷有多大,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如果有条件,可以再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3.关于练习二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练习二十共安排了9道题。其中前两题是配合新学内容的练习,第3题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巩固练习。从第4题开始是本单元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的综合练习,或综合运用练习。

第1题是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练习,都只涉及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变换。具体的说,包括两种情况,即把较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名数,或者相反。如发现学生对某一种情况的改写掌握的不够好,教师可针对性地补充几题。

第2题的题材内容可能部分学生比较陌生,教师可酌情做些介绍。第3题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体,独立完成填表。

第4题为常用长度单位和常用面积单位的混合练习。

第5~7题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思考,做出解答。

第8题以是非判断的形式进行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其中第(2)、(4)两小题的陈述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可以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第9题应提醒学生先想像,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比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再做解答。第87页的“你知道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兴趣的同学,教师也可以指导他们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加以筛选,面向全班作简单介绍。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探究目标: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激发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我们周围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准确的辨认我们周围不同的材料。

教学准备:各种常见的物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探究需要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揭示课题。(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材料)

师:刚才的画面你都看到了哪些物品?这些物品都是由我们周围的材料制成的,今天我们来认识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调查身边的材料

(1)写出六种最常见的材料,试着写出一种材料的特性。

(2)观察身上的材料(小组合作)

师: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你手里的表格中。(3)交流记录的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填的表格,师生对比更正。师板书:木头、塑料、金属、纸、玻璃、纤维)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

师:观察书包里的物品看看又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三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

(3)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哪几类?

四、作业

找一找资料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新的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材料

木头 → 桌子、板凳……

纸 → 教材、笔记……

金属 → 文具盒、锅……

2、塑料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知道减少塑料污染可以保护环境。

3、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体会减少塑料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优点。

教学准备:材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各种材料(报纸、图片、录像、光盘等)木尺、塑料碗和陶瓷碗等。塑料尺、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纸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喝水用的杯子,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不同材料制成的杯子,它们分别是玻璃杯、塑料杯、陶瓷杯、金属杯。你们准备选择哪一种材料制成的杯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谈话:是啊,塑料杯既漂亮又轻,还不容易摔破,非常适合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用,怪不得它得到大家的喜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板书课题)

二、小组活动 活动一:

1、问:和天然材料相比,塑料有很多优点,塑料具有哪些优点呢?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随即概括、板书主要观点。

(1)塑料尺与木尺相比,塑料的优点是重量轻、能透明。(2)塑料袋与纸袋相比,塑料的优点是较为牢固等。(3)塑料凳与木凳相比,塑料的优点是轻便、可塑性强。

(4)塑料盆与陶瓷盆相比,塑料的优点是重量轻、弹性好、不易破碎。

5、小结:塑料物品大多比较轻便、色彩鲜艳、强度高、经久耐用,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活动二:了解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制成

1、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学生交流。

2、小结:是啊,由于塑料所具有的多种优点,使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塑料制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花八门。

活动三:辨证地认识塑料,讨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1、讲解: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另外,重新生产新的塑料制品往往比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来得便宜。而且,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也非常乐意使用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

2、组织学生讨论: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倾听声音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教学重点: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教学准备: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传声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重点: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准备: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自制小乐器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2、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3、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教学难点: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 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声音与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教学重点: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六、布置作业

7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重点: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1、提问: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试说出发光物体。(太阳、电灯等)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太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

三、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1、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学生猜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2、布置学生实验

提示: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小组讨论:你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四、拓展

学生设计实验,并用文字或者图表示出自己的过程以及结论,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

再找找生活中的实例,看看能不能证明自己的结论。

五、总结全课

说一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

六、布置作业 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目标:

1、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3、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学重点: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具准备:手电筒、一瓶矿泉水、玻璃杯、书本、黑色布料、报纸、卡片纸、小玩具、白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

二、活动一:

1、提问: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老师:让教室的光线暗一些,做好分工合作,并提示操作方法,提示后再让学生做实验。(与桌面平行,与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且距离不变)

学生实验并分类记录:

能让绝大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有: 只能让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有: 几乎不能让光通过的物体有:

2、教师领着学生总结:提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概念。

3、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

2、将蜡烛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时,小兔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四、总结全课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镜子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3、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教具准备: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两快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个小熊猫或其他玩具。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新课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践观察。(注意:不要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同学的眼睛上)

二、活动一: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为学生准备本活动实验用具。

2、注意:让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缝隙照到镜子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硬纸板的缝隙在毫米左右。

3、提醒: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给学生展示自己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学生动手一起画一画。并用实验来解释光的传播路线图。

5、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你们还能找出其他反射光能力较强的物体吗?

6、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三、活动二: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将自己想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学习科学在线

四、拓展:镜子反射光的游戏

1、用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

2、把自己的做法与同学交流,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么多熊猫影像?

五、总结全课

六、布置作业七色光

教学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2、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能与基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3、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教学重点: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你见过美丽的彩虹吗?

二、活动一: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彩虹?让我们试一试吧!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得出:彩虹告诉我们: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三、活动二:制造彩虹

1、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直到出现七色光带。室内光线弱,把三棱镜旋转直到看到彩虹为止。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彩虹的光现象?让我们试一试吧!用肥皂泡(注意实验安全)。

四、活动三: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1、准备用具: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2、按图中的方法做实验,看看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动手实验

设计表格,记录没两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后的现象。

3、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五、拓展一: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查阅资料,看看人类利用光还做了哪些事情?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六、拓展二: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七、总结全课电在我家中

教学目标:

1、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电的看法。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3、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教学难点: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具准备:收集关于家用电器的文字、图片资料;电源插头和插座以及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电,生活会是什么样呢?想一想,说一说。

看图:它们需要什么才能活动? 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想一想,说一说。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电池里为什么会有电?

灯泡里的灯丝是用什么做的?

二、活动一: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看课件图片。

2、你认识它们吗?它们有什么用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关于生活中的电,还知道哪些,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能在图上画线,说明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吗?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费。

3、学习科学在线

4、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四、总结本课

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让灯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愿意发现自己及别人设计制作的电路与开关有什么缺点。

3、能举例说出常用电器工作时,需要电源、开关、电线。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教学难点: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教具准备:电池、导线(若干)、小灯泡、开关、曲别针、灯座、纸、金属夹子、胶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还可以使夜晚变得绚丽多彩。(课件展示美丽的灯光)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 执手电问:关于手电你想知道什么知识? 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二、探究活动

1、认识仪器和材料 我们先来认识这些材料:请你先说出每一种材料的名称,然后说说它是做什么用的。连连看,你能让小灯泡发光吗?

教师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依次板画电路元件示意图。学生动手画一画电路元件示意图。

2、布置学生实验 提出要求: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时间放得充分些,把亮的、不亮的方法都进行研究)

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选择一种材料制作自己的小开关。再增加一个电池夹、一个灯座、一个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试试自制的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的小灯泡的亮和灭吗?

3、研究电路图

学生汇报实验中电路连接,教师黑板绘图。

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

3、认识电池

你认识图中的电池吗?你知道这些电池都用在什么地方吗? 师生共同研究废旧电池的处理。

三、总结本课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

3、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具准备: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陶瓷片、电池1节、灯泡1个、导线3根、电池盒1个、灯座1个、螺丝刀、电线、插头、灯口、钳子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把它们连接在电路中会怎么样?

二、活动一:

1、将图中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将自己的预测记录在下表中。

2、让学生实验验证

4、引导总结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5、得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6、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

三、活动二: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1、图中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四、活动三:安全用电

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例如: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巾受潮,含有水分时,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

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五、拓展:选择一种电动玩具,看看它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判断下图中的做法哪个对?哪个错?为什么?全班交流。

六、总结本课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

2、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说磁铁的基本特性。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教学重点: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能说磁铁的基本特性。

教具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钥匙、钉子、纸、大头针、石头、曲别针、塑料尺子、小弹簧、剪刀、螺钉、橡皮、支架、铁沙、指南针、红、泡沫板、水盘、玻璃杯、磁铁、曲别针、水。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小魔术:会飞的小蜜蜂。

提问:小蜜蜂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

二、活动一: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材料、及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并进行实验。

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3、再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试一试

2、组织全班讨论: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三、活动二:哪种情况吸得多?

1、既然磁铁可以吸引铁质材料,那么在哪种情况下磁铁的力量最大?吸得最多?

2、组织学生实验

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尺子平直不倾斜,看刻度时眼平视直对着数字。

4、全班交流

5、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活动三: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1、猜想与假设

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3、再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试一试,看看结果怎么样?

4、指导学生画磁铁。

5指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神奇的力——磁力,磁铁的两端磁力特别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五、活动四:磁极的指向

1、教师如图:悬吊条形磁铁,当它最终停下来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教师讲解:北在英文中是North,南是South。因此,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N极,指向南的一端叫S极。

15制作小磁针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教学重点: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难点: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具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一:磁极的相互作用

1、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用实验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解释。

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看看发生什么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6、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三、活动二:自制小磁针

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注意还可以选其他材料,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不同的小磁针。磁铁不要来回磨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磨擦。)

2、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小别扎手!)

3、试一试,自己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曲别针吗?能用几种方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4、讨论:把自己使用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又快又准。

四、总结本课

16磁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2、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3、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教学重点: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教学难点:明确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教具准备:小电机、小喇叭、耳机、话筒、大头针、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磁石,制作了司南。

在现代社会中,磁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活动一:

找找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说说人们利用磁能做什么?

2、讨论:磁具有广泛的用途,我们还知道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磁?举例说明。

三、活动二:哪里有磁铁?

1、想办法检验一下,音箱、话筒等物体中有没有磁铁?

2、下面这台机器中装有磁铁,让我们来找一找。给这台机器起个名字吧!

3、在哪些家用电器中还用到了磁铁?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说一说。

四、活动三:磁悬浮列车

1、引导学生看图 讨论: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与一般列车相比,有哪些优点?

2、感受一下磁悬浮的力量吧?动手实验,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习科学在线

五、拓展:磁记忆

1、你知道吗?磁还可以用来记录信息。录音机就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计算机磁盘也是用磁来储存信息的。

2、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六、总结本课

说说生活中磁的应用。

17传递信息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能编写出一些简单的旗语密码。能设计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2、能举例说明一年来在科学课上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有哪些好处,从而体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教学难点: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图像符号的图片、分组准备一对红黄两色的小旗、一张坐标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课件展示传递信息的方式。

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给图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对传递信息的种类进行分类。

二、活动一:认识标志符号

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符号。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第一次来到下图中的火车站,你能根据标志符号很快找出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的位置吗?

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把自己见过的其他标志符号画下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看看谁画的多。

三、活动二:旗语游戏

1、你能通过旗语向同学传递一些信息(如生日、字母等)吗?

2、把要传递的信息(字母、图形等)编成“数学密码”,在操场上用旗语发给同学,接收密码的同学用彩色笔把它涂在表格中看看谁能正确解密?

谁来发密码?谁来接受密码?谁来记录?小组分工合作。

3、讨论: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四、拓展:设计其他传递信息的方法。

学习科学在线,光可以用在通信方面。光导纤维就是人们对光的一种利用。

五、总结本课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8通信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从图表中发现通信方式发展的过程。能分析归纳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看法。

3、能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能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一段对话、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页传真,都是通信的形式。声、光、电、磁的广泛应用,使快速、简便、准确的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通信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二、新授

1、让我们根据下图认识通信的发展。课件展示通信的发展图片。

说一说各种通信方式所在的历史条件,以及我们现在是用哪种通信方式。

2、讨论:从传递信息的快慢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3、你能根据传递信息的距离,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给图中的传递方式排序吗?

小组合作来排序,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讨论:把自己从前面两幅图中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除了传统的人工电话、自动电话外,还出现了许多特种电话。如录音电话、书写电话、电视电话、移动电话。

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

6、讨论:我们希望电话还有哪些特殊功能

小组讨论,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三、课堂小结

19畅想通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

2、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像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3、能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教学重点: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未来通信将向更快捷、更便利、更准确的方向发展。教师介绍一些现代通信和未来通信的知识和技术,让学生对未来通信的发展展开想象。

二、新授:想像中的未来通信是什么样的呢?

1、书中62页下面的插图

2、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种未来的通信方式

通信方式总是向最便利、最快捷、最全面的方向发展。启发学生思考:自己认为现有的通信方式,比如电话,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希望做哪些改进?未来的通信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要求:利用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与远在加拿大的小朋友进行交流。

3、画出小组的设计图

4、分析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有哪些特点?

5、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最好?

6、自己小组设计的怎么样?哪些需要改进?

小组间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欣赏别人的作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五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

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 的特性。

实验器材

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过程: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名称

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 要重证据。

实验器材

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

实验过程: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名称

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 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器材

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过程: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过程:

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面,不使其振动,锣声也就停止。

3、在鼓面上放两粒豆子,敲鼓,听到鼓声,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鼓面上跳动,说明鼓皮在振动。停止敲鼓,鼓皮停止振动,豆子停止振动,鼓声也就停止。

4、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动。这时如果把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名称

做小鼓

实验目的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鼓,并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 材料应具备的特点。

实验器材

圆形的容器(碗、罐头瓶等)、塑料袋、气球、棉布、牛皮 纸、报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实验过程:

1、用圆形的容器(碗)做鼓身,分别选择一种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棉布、报纸)做鼓面,用橡皮筋(或胶带、胶水)将它绷紧在鼓身上。鼓就做成了。

2、敲击鼓面,比较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弹性好、韧性大的材料做鼓面材料好。

实验名称

水传声实验

实验人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周围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实验器材

水槽 水 砂纸 石块

实验过程:

1、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

2、将两个石块或两块砂纸在水中摩擦,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到水槽边上听。可以听到摩擦声,说明液体能传声。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实验名称

制作小乐器(用瓶子做风琴)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实验器材

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水、钢笔(或铅笔)

实验过程:

1、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2、都不同。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简单的乐器。

实验名称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 每组三块厚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 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实验过程:

方法一:

1、用厚纸板做成大小、形状一样的纸屏,将其编成1、2、3号。在1号、2号屏的中心打一直径为4~5毫米的小孔。

2、将蜡烛和1号屏、3号屏按序排成一条直线。调整蜡烛高度,使其与1号屏上的透光孔高度一致。观察。可看到通过小孔的光束投射到屏3上,形成一个光斑。用直尺测量可发现光源、小孔、光斑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蜡烛与屏1之间或屏1与屏3之间插入屏2。调整屏2的位置,可发现只有当屏2上的小孔与屏1和光源在同一直线上时,屏3才能看见光斑。这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二:

1、点燃蜡烛或让电灯通电,蜡烛和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像蜡烛、电灯等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将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蜡纸封口(或装一主玻璃片)。再用硬纸做一个稍小的圆筒,筒的一端用硬纸板封口,在硬纸板的中央用针钻一小孔。

3、将两筒套在一起,使大筒的蜡纸面向外,小筒的针孔面向外。

4、将小孔对准作为物体的蜡烛,眼睛挨着蜡纸,前后调节两筒间的距离。可看到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而蜡烛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这一现象叫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三:

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点燃的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注意事项:

1、每块硬纸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2、点燃蜡烛,划火柴时、硬纸板上打孔时都要注意安全。

3、要保护眼睛,不要直视光源。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光在同种媒介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验,即同一束光在直线通道中能通过,在弯曲通道中不能通过的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 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 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名称

镜子反射光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 射。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两块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一支铅笔、胶布。

实验过程:

1、用胶布黏贴在两面镜子的背面,把它们连接起来。

2、把两面镜子立在桌面上,使它们构成大于900的夹角,将铅笔放在镜子前面。数一数镜子里有几个像。

3、将两镜面慢慢合靠,使夹角减小,观察镜子里的所成像的数目。(发现夹角减小,经两平面镜所成的像越来越多。)

4、将两平面镜相对,从两个镜子中可以看到无数个铅笔的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将两镜面连接起来,构成一定的角度。在两面镜子的夹角中立一个物体,由于光的多次反射,可以看到镜中出现很多的像;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

实验名称

制造彩虹

实验目的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棱镜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推 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步骤:

自制三棱镜的方法:用无色透明有机玻璃片或玻璃片粘成三棱柱体,在它的一侧开一小孔。用注射器往小孔里灌满清水,塞上塞子,就能当三棱镜使用。

1、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三棱镜上。

2、将三棱镜绕它的轴转动,当调到一个适当位置时,在屏幕或白墙上会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

3、观察这条彩色的光带,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单色光。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盆、平面镜

实验步骤:

1、在盆里倒入三分之二容积的水,将平面镜斜放在水中,把水盆放在向阳处。

2、调整镜面的斜度,使照在镜子上的太阳光经水反射到白墙上。

3、观察反射到墙上的光,是一条彩色的光带,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色光。

方法三:

实验材料:喷雾器、水

实验步骤:在室外,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让太阳 光照射到雾状的水珠上。观察,可以看到它会像三棱镜一样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实验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直视阳光,以免灼伤眼睛。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色散是指复色光(例如白光)通过透明介质以后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要做成光的色散实验,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复色光,一般都用日光。因为日光是多种单色光的混合体,光线强烈,色散后形成的光谱明显。其次,要选用对一切单色光都具有较高折射率的透明介质,一般都用三棱镜。入射的白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折射,由于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度,这样,一束白光便分解成为带状的七色光谱。

实验名称

三色光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的色彩,使学生知道利用这三种 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实验器材

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

实验过程:

1、分别往3支手电筒上用胶带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

2、将白纸放在地上,两个同学任意分取两只手电筒,将三种色光在白纸上两两混合,观察混合后的色彩并记录。

3、将3支手电筒同时照射白纸,即让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观察并记录。

红绿

红蓝 蓝绿 红绿蓝 混合后的色彩

实验现象: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红光与绿光混合出现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出现品红色光;绿光与蓝光混合出现深蓝色光。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会出现新的色光 实验名称

制作开关

实验目的1.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 它来控制电路。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器材

小灯座、小电珠、开关、电池盒、电池一节、导线、软木块(约10cm×6cm×1cm)、图钉、回形针。

实验过程:

1.制作小开关。(扣式开关或按压式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成S形,用图钉把回形针的一端与导线一起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固定另一个图钉,就做成了一个扣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回形针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图钉相接触即可。(2)将回形针的一头翘起,另一头用图钉固定在软木块上,做一个按压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将翘起的一头按下与图钉接触即可。

2.连接简单电路:用导线、小电珠、开关、电池连接成一个电路。合上开关,小电珠发光,说明有电通过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包括通过开关。

3.取掉开关,在开关处接入自制的小开关,先后闭合、断开开关,观察自制小开关能否控制小电珠的发光。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注意事项】

教材中制作开关的连接零件是裸线型的回形针。虽然教材中用到了一节电池,其电压很低,人触摸根本没有感觉,但对一个尚未接触过有关电知 识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一种错觉,对他们来说电器的开关就可以照着书中的方法去做。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开关外部(手触摸的部分)是绝缘材料制作的。因此要提醒学生绝对不能用220伏做电源进行该实验。

提醒学生:不能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常识,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实验名称

磁极的指向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实验步骤:

1、辨别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在水槽里倒入多半槽水,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塑料上,轻轻放入水中。静止后观察。

实验现象:磁铁一端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一端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实验结论: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方法二:

实验材料:条形磁铁、牛皮纸条(宽3厘米、长8厘米)、棉线 实验步骤:

1、将牛皮纸条对折成一纸套,用棉线把纸套吊起。

2、将条形磁铁插入纸套中,待磁铁稳定下来时,可以看到它指南北方向。实验结论: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N级指向北方,S级指向南方。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实验名称

制作指南针

实验目的1、通过制作指南针,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 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练习制作指南针。实验器材

大号或2号缝衣针、图钉、磁铁、泡沫塑料块、大瓷碗、水 等。

实验过程:

1、用强磁铁的一个极,对着缝衣针沿同一方向摩擦二十多次。

2、用缝衣针接近大头针,观察能否吸引。(能吸大头针,证明缝衣针有磁性。)

3、利用小磁针可以指南北的性质通过悬吊法、顶针法、悬浮法等方法找出它的N极和S极。

(1)在一小张硬纸片的中心扎一孔,用打结的线穿过孔,再将纸片对折,从纸片的侧面插入磁化了的缝衣针,把纸片挂起来,调节缝衣针的位置,使它保持平衡,就成了悬吊指南针。它静止后指南北方向。(悬吊法)然后利用磁铁N极指 北,S极指南的性质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2)在新的图钉尖上固定一块泡沫塑料,在塑料泡沫上横向插入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调节缝衣针保持平衡,将图钉倒放在一块玻璃上,缝衣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顶针法)

(3)将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穿在一小块泡沫塑料上,放在有水的瓷碗里,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也是一个指南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悬浮法)

实验结论:磁化了的缝衣针能吸铁,能指南北。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还可以确定小磁针的N极和S极。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实验名称

磁极的相互作用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的两级同级相斥、异级相吸。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条形磁铁两块

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条形磁铁两块,圆铅笔两支。

实验步骤:将条形磁铁甲架在两支铅笔上,用条形磁铁乙的两极分别接近条形磁铁甲的两极。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

1、当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N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2、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3、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N极(或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吸,条形磁铁甲向前进。

实验结论:条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方法二:

实验材料: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实验步骤:

1、把两块蹄形磁铁平放在桌面上,使他们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相互接近,观察。可发现:当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就不容易使它们继续接近。如果用力把这相同的两极推在一起,只要手一松,它们就会互相推开,这时两手可以明显的感到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力量。

2、把两块磁铁拉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将其中一块磁铁翻过来,使他们的N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互相接近,观察。可以发现:当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不用手推,它们的N极与S极便相互吸在一起。当把他们分开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而且只要手一松,他们就又互相吸引在一起。

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学 生 实

实验名称

影子游戏

实验目的 1.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引发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的热情,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实验器材

手电筒、小玩具、白纸。

实验过程:

我们用手遮住等的光线,做出各种形状的手势投影在墙上,可以玩许多有趣的手影游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正好相反,影子随着太阳移动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 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实验

一、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一)一、实验题目:音叉振动发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器材:音叉、木棰、盛有少量水的烧杯。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敲击音叉,使音叉振动发声。

3、将音叉上端放入烧杯中水面。观察有何现象产生。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将音叉放入烧杯时,速度要慢要小心,以防碰坏烧杯。

B、杯内水要适当少些,杯要大些,以防实验时水大量溅到杯外。实验

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二)一、实验题目:气体振动发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器材:玻璃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手握玻璃瓶,嘴放瓶口,调节口的位置及吹气力量,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3、边吹边观察谁振动发声。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实验

三、水能传声

一、实验题目:液体传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理解液体可以传声。

三、实验器材:盛水烧杯。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盛水烧杯的侧壁紧贴在耳上。

3、在保证不碰杯壁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用力在水中摩擦,听到了什么。

4、烧杯离开耳朵,再用拇指食指摩擦实验一下,还能听到声音吗?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烧杯内装水应满一些。

B、保证摩擦产生声音的手不碰杯壁。实验

四、我看见了光

一、实验题目:纸筒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光直线传播的性质。

三、实验器材:纸筒(或可弯折饮料吸管)、蜡烛、火柴、污物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点燃蜡烛,置于教室前面讲桌上。

3、让学生通过直纸筒(弯折纸筒)观察蜡烛火焰。

4、比较一下,哪次能看到蜡烛火焰。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实验时看别的物体也可以。实验

五、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一、实验题目:镜子反光

二、实验要求:知道镜子能反光。

三、实验器材:幻灯机、平面镜。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开亮幻灯机,让学生指出幻灯机光照向哪个方向。

3、在幻灯机光中放一平面镜,让学生指出现在光照射的方向。

4、拿走平面镜,观察幻灯机光还能返回吗?

5、关闭幻灯机,镜子照射到墙上的光还有吗?

6、改变镜面与幻灯机照射光的角度,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实验

六、制造彩虹

(一)一、实验题目:三棱镜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

三、实验器材:三棱镜。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三棱镜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使三棱镜纵轴与光线大体垂直。

3、绕纵轴转动三棱镜,观察有什么现象。当发现产生彩色光带时,停止转动。观察光带是不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三棱镜绕纵轴正转反转均可,但速度要慢。

实验

七、制造彩虹

(二)一、实验题目:彩虹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实验器材:水杯、水。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拿一杯水,背对太阳,含一口水向前方,从上到下多次用力喷出,找到出现彩虹的喷水方向。

3、按此方向,多次喷水制造彩虹。仔细观察从外到内彩虹的彩色排列。观察何时有彩虹,何时无彩虹。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实验时向太阳所在方向对面喷水效果好。

实验时彩虹的形成位置是有规律的:早上形成在前上方。越到中午,彩虹形成越到下方。正午12时,彩虹形成在视平线稍下的方向上。

实验

八、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一、实验题目:物体反光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不同。

三、实验器材: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电光纸各一张,白板纸五张。双面胶条若干。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红、黄、蓝、绿各色电光纸,用双面胶条分别贴在白板纸上,制成各色纸板。

3、将一张白纸板正面向内沿中线适当弯折,制成屏幕。

4、将纸屏背面向光,立于课桌近光一侧。

5、依次取不同颜色纸板做反光实验。实验时,沿纸板纵轴和横轴转动,使光线反射到白色纸屏上。

6、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能力不同。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电光纸大小约为15X15(厘米)。

B、做反光实验时,反光纸板应躲开屏幕黑影。

C、实验时反光纸距离屏幕不要太远(约20厘米左右)。实验

九、让小灯泡亮起来

一、实验题目:点亮小电珠实验。

二、实验要求:知道小电珠通电能发亮。

三、实验器材:小电珠、电池一节、导线两根。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实验一下怎样可以把小电珠点亮。

3、用两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实验一下怎样把小电珠点亮。

4、学生比较一下,各种接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导线两端露出的金属线,不超过3毫米。B、如果使用电池盒,防止电池在盒内短路。实验

十、导体和绝缘体

一、实验题目:导体和绝缘体。

二、实验要求:导体、绝缘体验证实验。

三、实验器材:电池盒(带电池)、小灯座(带灯泡)、导线、铁、铜、铝、橡胶、玻璃、瓷、塑料、木、纸、布、丝绸。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按下面电路图分别实验各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要去掉铜、铁、铝表面的锈及其他脏物,使表面光亮,以利导电。B、导线与被试物体紧密接触。实验

十一、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一、实验题目:磁铁能吸铁实验。

二、实验要求:认识磁铁能吸铁。

三、实验器材:蹄形磁铁或条形磁铁一块、铁钉、螺钉、曲别针、纸片、薄木片、塑料片、玻璃片、正反面贴有名称和汉语拼音的铜片、铁片、铝片。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提问:平时发现磁铁有什么性质?吸引木头、铜等东西吗?

3、让学生把各种东西整齐地摆在桌上,用磁铁轻轻接触每个物体,看看学生的想法对不对。

4、将实验用品收起,轻轻放回原处。

实验

十二、磁极的指向

一、实验题目:磁铁指南北。

二、实验要求:知道磁铁有指南北性质。

三、实验器材:小条形磁铁、小塑料盒、硬泡沫塑料块、水杯、水。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水杯倒满水,使水面略高于杯边,形成凸形水面。

3、将条形磁铁放在塑料盒上,再将塑料盒轻轻放在水面。

4、旋转塑料盒,稍等,观察磁铁的指向。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形成凸形水面,可使小盒浮于水面中心,不碰杯边,实验效果好。此实验易受环境影响,要选择位置,排除铁器的干扰。

实验

十三、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

一、实验题目: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的实验。

二、实验要求:认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的性质。

三、实验器材:蹄形磁铁或条形磁铁一块、纸片、铜片、铝片、薄木片、塑料片、玻璃片、小铁钉少许。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小铁钉放于桌上。

3、一手拿纸片、一手拿磁铁,像图上那样轻轻接触小铁钉,试一试磁铁隔着东西能不能吸铁。

4、轮流用玻璃片、塑料片等进行实验。

5、将材料收起,轻轻放回原处。

磁铁纸片铁钉 注意:

A、隔着物体吸铁时,要像图上那样物体不与磁铁分开。B、间隔物体不可用铁,以免造成科学性错误。

实验

十四、磁极的相互作用

一、实验题目:磁极相互作用。

二、实验要求:知道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三、实验器材:条形磁铁两块、旋转架或木制吊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一磁铁置于旋转架或吊于木制架下。

3、用另一磁铁的两极分别与架上磁铁的两极接近,观察有什么现象。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磁铁易碎,要轻拿轻放。

B、两块磁铁要相互接近,不要接触。

实验

十五、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一、实验题目: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二、实验要求:会用指南针测定方向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指南针投影器件、投影仪、指南针。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指南针投影器件放在投影仪上。

3、待指南针停止转动,转动底盘,使南北刻度线与指针重合,磁针南极正指盘上“南”字。

4、根据底盘上八个方向刻度,指出八个方向。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下载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测量面积(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2测量面积(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2_冀教版-2019最新文档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学生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识认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面积》这单元的概念比抽象,备课时,我分析了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

    冀教版一下数学教案

    冀教版一下数学教案:《100以内数的组成》 葛民学校刘章彰执教(2018年3月14日星期三早上)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页、20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讨论的活动......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学前准备1、闹闹寻宝。(1)课件演示(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教学过程: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

    人教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93小学陈艳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意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