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调》教案
普通话机测读本《变调》教案
杨雨夏
一、教学内容:普通话机测读本 第四章 普通话声调训练,第三节 上声变调;第四节 “一”、“不”变调。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语流音变是字音相连的语音变化现象,并掌握普通话上声变调,“一”、“不”的变调的语流音变规律,以便正确运用音变现象来进一步说好普通话。
三、教学重点:上声和“一”、“不”变调的规律。
四、教学难点:上声变调中“上+上”(上上相连)格式的变调规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普通话的声调有哪些?这些声调分别对应四声里的哪一个声调?(答: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2.请同学们用“每”字,在后面各加一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字,组成词语,体会这四个词语在朗读时“每”字的读音有什么变化。例如:每天、每年、每秒、每次;
总结:我们会发现“每”子之后跟不同声调的字,在发音是会产生一些变化,“每”字不再读它原本的读音。这就是语流音变中变调的现象。
měi
(二)讲授内容: 1.语音知识
(1)什么是语流音变:在语言活动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音节的语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语流音变。
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主要包括变调、儿化、语气助词“啊”的变化。(2)什么是变调: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声调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做变调。
变调是一种自然的音变现象,对语言表达没有影响。例如:“演”“讲”连着念,听起来像“严讲”,但我们知道表达的仍旧是“演讲”的意思。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几种变调。(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独念时为“第三声”,在语流末尾时读原调,在下列情况中均有变调:
①上声后面紧跟阴平时,上声读成半上。例如:上+阴平——捕捞、补充、表彰、本身 ②上声后面紧跟阳平时,上声读成半上。例如:上+阳平——比如、保留、表面、本来 ③上声后面紧跟去声时,上声读成半上。例如:上声+去声——比赛、比重、宝贵、表现
④上声后面紧跟着上声时,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第二声)。例如:上+上——比者、彼此、保守、保险
上声变调规律总结:当上声后面紧跟阴平、阳平、去声时,前一个上声变成半上;当两个上声紧紧相连时,前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即第二声。
(2)“一”、“不”的变调。
① “一”、“不”后面紧跟阴平时,“一”、“不”读成第四声。例如:“一”+阴平:一颗、一屋、一杯、一般
“不”+阴平:不惜、不拘、不吃、不甘
②“一”、“不”后面紧跟阳平时,“一”、“不”读成第四声。例如:“一”+阳平:一盒、一齐、一幅、一直
“不”+阳平:不乏、不如、不足、不时
③“一”、“不”后面紧跟上声时,“一”、“不”读成第四声。例如:“一”+上声:一笔、一体、一起、一组
“不”+上声:不可、不许、不好、不久
④“一”、“不”后面紧跟去声时,“一”、“不”读成第二声。例如:“一”+去声:一个、一度、一律、一致
“不”+去声:不必、不利、不顾、不到
总结“一”、“不”变调规律:“
一、不”之后紧跟阴平、阴平、上声时,均读成第四声;“
一、不”之后紧跟去声时,均读成第二声。3.全班齐读课本要求练习发音部分。
要求:根据上声变调规律、“
一、不”变调规律做发音练习,从语音发音发面感受变调,养成习惯在不同情况下变为不同读音。4.课后作业
(1)朗读课后美文。
(2)识记上声、“
一、不”变调规律。
5.课后小结:回忆总结上声及“
一、不”变调规律
(1)上声变调规律总结:当上声后面紧跟阴平、阳平、去声时,前一个上声变成半上;当两个上声紧紧相连时,前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即第二声。
(2)总结“一”、“不”变调规律:“
一、不”之后紧跟阴平、阴平、上声时,均读成第四声;“
一、不”之后紧跟去声时,均读成第二声。
八、板书设计:
(一)上声变调规律:上后非上,前上变半上;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
(二)“
一、不”后去,读成四;阴、阳、上声若在后,通通读成第二声。
九、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课后反馈等信息来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1.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对于所要学习内容的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不同。学习普通话经验不足,大多数属于少数民族,在练习与平时的口语交际中,地方方言较重,总体普通话水平一般。
2.要求学生:(1)先听,说普通话好比一个输出的过程,那么有输出必然先有输入。上课期间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听老师的发音示范,听得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语感。其次,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听”,要求学生课后多关注播音、主持相关的节目,后自觉培养练习语音的敏感度。
(2)读,上课期间认真完成相应的训练材料。(3)写,做好重点笔记,建立自己的语音学习档案。
(4)说,在班级努力用普通话交流,学以致用。多练多说,多注意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发音区别,不讲“马普”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第二篇:色彩变调教学教案
油画选修教学教案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色彩的变调 教学时间: 授课对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堂课的色彩变调练习,旨在提高学生色彩的调配技能、色彩的修养、增强对主观色调的把握能力。教具准备:范画、课件等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设置是面对04级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但是对油画的学习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尤其是对色彩的认识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一地以表现客观物象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为基点的写实色彩的阶段。但是油画创作的主观性与多样性使得作画者必须对色彩具有比较自由的驾御能力。油画色彩的变调练习正是针对这一要求而设置的。油画色彩的变调练习对学生的色彩调配技能、色调的把握能力、色彩的理解能力、色彩的创作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教学步骤:
一、对色彩变调的认识
(一)色彩变调的含义:色彩变调是色彩规律性的表现,在绘画作品中,变调无处不在。
(二)色彩变调学习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从根本上培养调色技能。从三原色的明度、纯度、冷暖的变化来体会丰富颜色的产生,从而拓展个人用色的色域。
2、有利于培养主观色彩感觉。学会将客观对象的颜色转换成画面主观的颜色。
3、有利于加深对色彩变调的认识。色彩变调,就向一根丝线,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家的伟大作品串联起来,使我们能够更深入理解与体会他们作品的色彩。任何伟大作品的色彩都与客观真实的色彩不同,任何作品都存在色彩变调。
(三)色彩变调的三大要素 1、明度
“三原色”并置,同时逐渐改变纯度,直到纯度最低,失去色相。2、纯度
“三原色”并置,同时逐渐改变冷,直至最冷,失去色相。3、色相
冷暖是最具有色彩变化魅力的因素。
二、实践部分
找一色彩范本,做临摹的色彩变调练习,每个练习作四个变调层次,画在同一个画面上便于比较。、明度变调:明度方向渐变,亮一点,再亮一点。、纯度变调;改变纯度,向灰的方向渐变,灰一点,再灰一点。3、冷暖方向练习:冷暖方向渐变,冷一点,再冷一点;或者暖一点,再暖一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变调是整体地改变色彩倾向、色彩的对比性,色块之间的距离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体会整体色彩变化的协调性,否则该练习无效。
(2)练习时候仍要将感觉放在第一位,要避免过于理性的推理。教学反馈:色彩的整体协调性教难掌握。整体协调性正是体现色彩色彩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练习时多加辅导,尽量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保持清晰的思维状态,关键要放开,保持色彩感觉,不要有太多顾虑。色彩变调虽然有理性的方面,但还是要把感觉放在第一位。学生的画面可以证明,尽管用同一方式作画,每个人的画面效果是不一样的。同学在练习的时候因该多相互比较、参考,交流体会。最后以展览的方式进行总结汇报。
第三篇:《“一”和“不”的变调》教案
《“一”和“不”的变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2、能准确读出“一和不”的变调词语和句子。
3、通过“一”和“不”的变调训练,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语流 音变的 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1、“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2、能运用“
一、不”的变调规律准确读出含有“一”“不”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一”“不”的各种变调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 引导式 总结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边说,边板书划横线的词语)
同学们,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上公开课,我感到有些紧张,但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因为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我力量,是不是?
听完了我说的话,大家再来看这四个词:第一、不能、一定、好不好,大家 “一”“不”在哪几个词中和我们单独念的“一”“不”不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音现象? 生答:声调发生了改变,一(yi)定、好不(bu)好。(学生齐读这四个词语)
教师解说:像这样在语流中由于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改变某些汉字的声调的语音现象,我们叫做变调。变调包括“一”、“不”和“上声”的变调,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探讨 “一”、“不”的变调,探寻“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出示PPT(或板书课题):“一”、“不”的变调)
二、讲授新课
(一)教师举例“
一、不”的典型字词并引导学生总结“一”“不”的变调规律。通过领读、个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和“不”的变调规律。1.规律一:单念或末尾(一表示数字或序数)时念本调。(1)例词:
一、第一、初
一、唯
一、统一、三百零一、二十一、十一、一一得一、一把手、一季度、一排长、1201班。不、就不、毫不、决不、都不、无不、何不、我偏不(2)教师朗读所有词语,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一”和“不”的本调分别读什么?(yī、bù)
②上述词语中的“一”和“不”在什么情况下也读的是本调呢?(在单念和末尾的时候念本调)
③为什么“一一得一”、“一季度”、“1201班”前面的“一”也要读 yī呢?(“一”表示数字或序号时也念本调)
(3)请三个学生逐一回答,教师逐一明确,并出示PPT,教师强调。规律一:单念或末尾(一表示数字或序数)时念本调。
过渡语:“一” 和“ 不”在单念或末尾的时候念本调,那么它们在词语开头(一表示数字或序号除外)应该如何变调呢?
2.规律二:去声前念阳平。①教师出示PPT例词
一半、一会儿、一律、一辈子、一面、一份、一切、一再、一寸、一致、一阵
不对、不算、不便、不怕、不必、不屑
不怕、不当、不定、不动、不利、不顺
②请2位学生分别朗读以上含有“一”和“不”的词语。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规律二:
刚才两位同学把上述的词语中的“一”和“不”都读成了阳平,很正确,大家看一看,也想一想,再说一说,“一”“ 不”在什么情况下要变读成阳平? ④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肯定,并出示PPT规律二:去声前念阳平
⑤请1学生朗读所有词语,师生评价“一”“不”的变调是否准确,然后齐读全部词语。要求读准“一”“不”的变调。
过渡语:“一”和“不”在去声前变成了阳平,那它在其他三个声调的前面又该怎么变呢? 3.规律三:非去声前念去声。①教师出示例词
一般、一心、一分、一车、一批、一天、不听、不悲、不分、不蒙、不穿、不飞 一旁、一层、一轮、一门、一条、一行
不同、不曾、不行、不纯、不回、不白 一手、一尺、一把、一抖、一点儿、一顶 不美、不想、不好、不许、不准、不满
②请3个同学分别朗读以上词语(每人读两行),教师评价,然后提问初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以上词语中“一”或“不”都在哪些声调的前面?(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教师补充这三个声调统称为非去声)都变成了第几声?(第四声)③教师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规律三:
那么,“一”“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变读成去声?谁能简单地概括一下? ④学生总结,教师并出示PPT肯定并强调:非去声前念去声。⑤请1位同学朗读所有词语,师生共同评价。4.规律四: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
①教师出示例词,并朗读第一行和第三行的词语,让学生听听词语中间的“一”“不”读的是第什么声调?(没有声调)
看一看、挪一挪、等一等、摇一摇、问一问、翻一下、讲一讲、忍一忍、闻一闻、量一量
想不开、起不来、行不行、大不了、对不起、大不大、谈不谈、拿不动、好不好、打不开
②请1位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同时让这位学生朗读第二行和第四行的所有词语。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四:
“一”“不”在这些词语中间读第几声?(没有声调,即轻声。如果有学生答“读第四声”,教师就把以上词语中的“一”“不”都读成第四声,让学生们感受到不自然和不准确)同学们边看边想,这一条应该如何总结呢?
④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PPT规律四,并口头强调: 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⑤学生齐读所有词语。
5.“一”“ 不”的变调规律总结(教师出示PPT相关内容,同学们齐声朗读,加深对规律的记忆)
单序末念本调,去声前念阳平,非去前念去声,在中间念轻声。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双音节词语和三音节词语中“一”“不”的变调规律,同学
们,你们是不是已经完全掌握了“一”“不”的变调规律并能熟练地运用了呢?下面,我将通过词语训练、句子训练、诗歌朗读和对话等形式对大家进行训练和检测。
(二)专项训练 1.词语训练
教师PPT出示下列含有“一”“不”的四字词语,请若干学生朗读,综合检测学生对“一”“不”变调规律的掌握情况。
一板一眼 一唱一和 一丝一毫 一朝一夕 一问一答 不管不顾 不即不离 不伦不类 不折不扣 不卑不亢 一蹶不振 一毛不拔 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不可一世 不拘一格 一丝不苟 一窍不通
过渡语: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词语中“一”“不”的变调,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准下列句子中“一”“不”的变调呢? 2.句子训练
(1)教师PPT出示训练内容,学生自读。
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②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
(2)每一句话请2—3人朗读,教师评价。(要求在读准“一”“不”的基础上,重读“一”“不”,把句子读通顺,而且要尽可能读得有感情)
(3)教师范读这两个句子,强调句中“一”“不”的变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句朗读的情感性。
过渡语:在我们刚才朗读的句子中只有三个含有“不”的词和四个含有“一”的词语,如果我们在语句中遇到很多个含有“一”的词语我们能快而准确地读出来吗? 3.诗歌朗读 古诗朗读
①教师PPT出示古诗内容,且脱稿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把“一”变调后的声调用调号标出。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②学生模仿教师的节奏,练习古诗的朗读。
③请3个学生朗读古诗,分别加以评点。重点听评他们的“一”的变调是否准确、诗句是否流畅。
④教师带学生齐声朗读古诗,以教师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们明白看似平凡的“一”,生活中却是不平凡的,充满感情的。
过渡语: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自如地运用,学“一”“不”的变调也是如此,这叫“学以致用”。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自然地运用“一”“不”的变调来表达我们的语意和情感呢? 4.语句练习(1)对话练说训练
①教师PPT出示下列三组例句,让学生熟悉内容,教师提出表达要求:像平时说话那样自然, 而且要说出感情。
例1:甲:星期一一大早,我就看见图书馆进了一套新书,咱俩一起去看一看吧!乙:好吧!你可一定要来呀!你要不来,我也不去,信不信由你!例2:甲:今天我喝了一杯奶茶,但是没喝完就扔掉了
乙:为什么呀?
甲:不好喝,太甜了。
例3:甲:小王,这个周末你有空吗?我不打算和家人去旅游了,我想去游乐场。
乙:好啊,那咱们一起去,到时候见。
②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教师巡听,随时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尤 其是“一”“不”。
③请三组学生分别表演三组例句,师生评点,然后教师和一个学生练习第1组对话。(2)编对话练习
①教师PPT出示下列生活情境,仿照示例,同桌编对话用到一和不,每人1—2句,然后练说。A.上街买衣服。B.回家。
②对话展示。请2—3组学生表演对话。师生评点。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师生齐读总结的四条规律),为了巩固变调规律知识,我们还通过诗文、儿歌、对话进行了专项训练。希望同学们课下多练习,多运用,因为变调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掌握了它。
四、布置作业:课下,自己确定某一个情境编对话,一定要用到“一”“不”,并且要自然准确地把他们说出来。
五、课后反思
六、听课教师签名:
七、教师听课意见建议:
第四篇:色彩的变调
《色彩的变调》教学设计
刘志 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此文2008年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一书
[设计目的]笔者在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色彩方面
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在欣赏作品时,更多是关心作品的内容而对作品的色调、意境关心不够,这势必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品。
2、学生在进行色彩写生时,画没画完,光线变了,所看到的颜色与未变之前相差较大,导致写生难以继续。
3、在创作过程中,色与色之间形不成统一的调子,例如:学生不会把在晴朗阳光下收集的一个苹果素材放到一幅阴冷的画面中去,呈现各自为调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以上问题,都与色彩的变调有关,特设计本教案,主要意图是完善学生的色彩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变调的含义和应用价值。
2、初步掌握变调知识和技能。
3、懂得变调知识后,用新的眼光去欣赏艺术作品:
①体会画家创作时对变调的运用
②体会作品色调的和谐美感
③体会作品色调与主题关系
[教学重点]
1、理解色彩变调的含义。
2、结合对变调的认识,欣赏艺术作品,思考画家是如何统一色调的,以及色调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变调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示范、练习、讲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三幅不同色调的表现草垛的作品。
提问:三幅作品表现的是同一内容,色调为什么不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明确因早晨、中午、傍晚阳光的变化而导致同样固有色的一组物体呈
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提问:平日我们写生时一般不会象莫奈那样同时支起几张画布,如果碰到光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办?(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光线变了,物体的色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重新调整已画好的颜色,这样的结果是画没画完,光线又变了,只好重画,永无休止;另一种选择是:把现在所见到的“眼中之色”进行适当改变,或适当“过滤”,使其画到画面上之后,能够与先前确定的色彩关系相融合。显然,后一种选择才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把这个在作画过程中的改变色或“过滤”色的做法称之为变调。
以莫奈所画草垛为例,如果我们从早8:00开始画,并确立起一组色彩关系,那么,即使现在9:00了,光线变了,草垛和周围环境的色彩都变了,我们将仍然可以按照8:00时确定的色彩关系去把“眼中之色”进行“改变”或“过滤”,再画到画面上。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所画之色”非“眼中之色”,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变调的过
程。
二、色彩变调的含义
(先让学生回答一下对调子的理解)
我们知道“调子”一词首先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一个C调的曲子,我们可以用D调或E调进行弹奏,只是同幅度的把每个音符的音高升高或降低,音符与音符间的关系没有变,所以曲子的旋律没有改变。色彩的变调和音乐的变调非常相似,也就是同比例的改变一组色彩并使其关系保持不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变冷或变暖,变亮或变暗,变纯或变灰等,也可以几种因素同时改变。
三、色彩变调的意义
1、写生时不会因光线的变化而感到无法作画。
前面已经进行了讲解
2、在创作时可把本来与画面色调不谐调的创作素材的颜色进行变调,使其与画面色调统一和谐。并由此得知,画家在统一画面色调时,肯定
要对有些不谐调色进行变调。
3、有利于我们用新的眼光去欣赏作品的色调与主题内容是如何完善统一的。
[展示图片]油画:列维坦《弗拉基米尔路》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
1、画面是什么调子?
2、给人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3、画面主题与色调统一吗?
学生踊跃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总结]画面的灰冷色调为主,气氛阴沉凝重,较好的表现了这条流放之路给俄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与反思。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绘画作品是画家情感的载体,即使风景、静物也不例外。
(继续布置题目,留下思考的空间)画家为什么不画一个阳关灿烂,蓝天白云之下的弗拉基米尔路呢?
四、如何进行色彩变调
为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尽快让学生明白些,我设计了分两步走的办法:
1、平面色的练习
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平面色画面6张,分发给6个小组,前提是这6张色彩必须完全一样,教师先做变调练习的示范,以变暖色为例,先把其中一块主要色块进行一定幅度的变暖放到画面上,再依次把其他几块也按同幅度的变暖,然后参照所提供画面的色块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变暖色块之间的关系,直到满意为止。
教师特别强调变色后必须保持色彩关系不变,即暖的依然暖,冷的依然冷,灰的依然灰,暗的依然暗……..学生分6个组进行练习,并每组推一幅优秀作品进行评比。
教师巡回指导。
将学生作品贴在一起,并对照原画,让台下学生大胆评论,教师再做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思路。
2、立体色的变调
(上图中右边一幅较左图在色彩纯度和明度对比方面已减弱)道理和平面色的变调完全一样,只不过略复杂一些,教师先示范。以
一个苹果为例:
先改变苹果暗部的颜色,并按照其改变的倾向与比例,再改变亮部和背景的颜色,注意作画步骤宜先铺大关系,再深入细节。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同比例的改变色彩关系也只能是一种感觉,不可能象数学一样的精确。练习时既要细心考虑关系,又要大胆。学生仍以组为单位练习,教师辅导。学生组与组之间互评练习作品,交换心
得体会。
教师选取代表性作品进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行示范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如下知识:
1、变调的含义
2、变调的意义(写生、创作、对作品的理解)
3、如何变调
大家一定对色彩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同学们在课后应对本节内容做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并在实践中体会运用变调的知识。
七、作业:
1、继续做一幅立体色的变调练习;
2、在写生中体会对变调的运用;
3、找3幅经典色彩作品,分析作品的色调与主题的关系。
教后小结:
色彩是绘画作品的重要语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这样也就更深刻的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教学内容切近学生实际,可学可用。教学中无论讨论问题,回答问题,还是作品互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教案中难点如何变调的设计,由平面到主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另外学生的亲自动手练习,又从实践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个别学生对色彩不够敏感,应慢慢引导,不可操之
过急。
第五篇:汉语拼音变调规则
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音调,但是当这些音节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有的音节的音调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以第三声、“一”和“不”的变调最为常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轻声:
(一)性质和作用: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它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轻短的调子,这种音变就是轻声。
例为:头(tóu),原是阳平,可在“石头、木头”这两个词中,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就成了一个轻声音节。
注意:因而,在普通话中没有轻声这一独立的因素,它只不过是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
轻声的性质跟一般的声调很不相同,一段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相对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
虽然轻声的发音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但由于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的影响,轻声音节也有音高的差别。一般说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用五度标志表示轻声的音高,是在直线的左边加上黑点。
1、平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1)
例如:“天上”——tiānshang
“红的”——hóngde2、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半高调(4度?1)
例为:“紫的”——zǐde
“早上”——zǎoshang3、去音音节之后的轻声读低调(1度?1)
例为:“地上”——dishang
“绿的”——lǜde
在普通话中轻声的主要作用是区别意义和词性:
例如:
瞎子xiā zi 虾子xiāzǐ
舌头shétou 蛇头shétóu
兄弟xiōngdi(弟弟)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
是非shìfei(纠纷)是非shìfeī(正确的错误)
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形象词)
练习liànxi(动词)练习liànxí(名词)
(二)轻声音变规律:
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意义和词性,因而轻声的变读有一定的规律:
1、语气助词:“啊、呀、哇、哪、吧、呢、吗、啦、呗”等
例如:
①是啊!②阿姨呀;③好哇;④看哪;⑤吃吧;⑥书呢;⑦在家吗;⑧毕业啦;⑨不知道呗。
2、时态助词:着、了、过
例:①跪着;②吃了;③说过
3、结构助词:的、地、得
例:①我的书
②迅速地走了
③拿得动那个箱子
4、名词的后缀:子、头、们、巴、么
例如:
①桌子、本子、孩子
②锄头、石头、来头
③他们、我们、你们、老师们
④干巴、结巴、尾巴
⑤多么、什么、怎么
5、方位词或词素:里、上、下、边等
例:①家里;②桌上;③地下;④那边
6、趋向动词:来、起来、去、上来、下去、过去、过来等
7、重叠式词的末一个音节。
例:宝宝、公公、姥姥、叔叔、头头、奶奶、看看、试试、听听、写写、走走。
8、作宾语的人称代词:
例:找我、请你、叫他
9、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
例为:大夫、编辑、闺女、苍蝇、柴火、打听、忘记、规矩、明白
关于汉语拼音的轻声读法
1、凡本身就是轻声的在词语中仍然读轻声,如含有“吧啊呀啦呢哪”等、“了”、“的(地、得)”;
2、称谓是叠词的后面一个字大多读轻声,如:爷爷、爸爸、哥哥、叔叔、妹妹等;
3、凡是词尾有“子”、“个”、“头”以及“上”的大多读轻声,如:鼻子、袋子、裤 子、鞋子、桌子、毛栗子;一个、另一个;枕头、斧头、;地上、天上、手上等。
4、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因为语言习惯或语感,词语最后一个或两三个字也可能读轻声,如:月亮、萝卜、刺猬、狐狸、葫芦、玻璃、走过来、跳起来等;词语中画横线的都读轻声。读轻声 有规律
读书、说话的时候,有些字音读得很轻很短,叫做“轻声”。字音读不读轻声,区别可大着呢!请看:
1、我骑马去(qù)。
2、我骑马去(qu)。第1句“去”字不读轻声,表示的是“我”骑马到什么地方;第2句“去”字读轻声,表示的是“我”干什么呢?骑马。怎样读准轻声呢?
这里也有规律可循:
一、助词读轻声。如“我的”“飞快地”“高兴得”“读了”“看着”“走过来”“啊”“吗”“吧”等等,这些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词都读轻声。
二、词缀读轻声。例如“木头”“石头”“桌子”“裤子”“我们”“你们”……在这些词中,像“头”“子”“们”这些词缀(附加的构词成分)也都读轻声。
三、叠词读轻声。“爸爸”“姐姐”“想想”“轻轻”“看一看”,这些词叫重叠词,叠词中的第二个字音也都读轻声。
四、方位词读轻声。如“家里”“床下”“窗外”“桌上”,这些表示方位的词也读轻声。
五、单纯词读轻声。在我们汉语里,有些词如“玻璃”“枇杷”“萝卜”“骆驼”“胳膊”“疙瘩”等,其中两个字彼此不能拆开,一拆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些词中的后一个字也往往读轻声。
读轻声的规律还有很多,贵在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其实,读准轻声,掌握规律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我们要联系具体的语句,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细细体会。例如:
A、她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
B、爷爷的生活很简朴,穿着从不讲究。
C、《安徒生童话选》的确是一本好书。
D、我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
同学们,这四个带点的字都读轻声吗?不,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了它们分别读zhe、zhuó、dí、de。如果大家不分青红皂白,都读轻声,那可要闹笑话了。
轻声读法的几种情况:
1.助词轻读:如机构助词的“的、地、得”,时态助词的“过、着、了”都要轻读。
2.方位词轻读:如“地上、灯下、屋里”的方位词。
3.趋向动词轻读:如“走过来、下去”等。
4.语气词轻读:如“呢、吗、啊、吧”等。
5.双音单纯词:如“葡萄、萝卜、石榴”后一个字轻读。
6重叠词是动词和名词:如“看看、试试、哥哥”“爸爸”后一个字轻读。
7词缀:如“子、儿、头、们、么”等,词缀轻读。
8.区别词性:如“大意”本是名词,如果“意”轻读了,就成了动词。“报告”本事名词,“告”轻读了,也变成了动词。
9.区别词义:“老子”是古代的一个人名。如果这时候把“子”读成轻声,就成了父亲的意义了。
还有些例外情况:如“豆腐、太阳”的后一个字在北京方言中也轻读,普通话也就跟着吸收进来了
二、“ABB”式词语的连读变调
原来,在语流(连读音节)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字的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也叫连读变调。而咱们老师比较熟悉的是上声的变调和“一”“不”的变调。还有一种连续变调,那就是ABB式形容词中“BB”两个字的变调。如“黄澄澄”还有像“红彤彤”,以及我们常说的“绿油油”“湿淋淋”等等,在语法书上都称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也称为ABB重叠式形容词。这一类形容词,按连读变调的原则,其中的BB,不管本调是第几声,都可以读成第一声,这就是连读变调。但也有的由于连读起来比较顺口而标了原调,如“喜洋(yáng)洋”“白皑(ái)皑”“红艳(yàn)艳”“亮闪(shǎn)闪”等。那我们在教学时,到底应该变还是不变调呢?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常用的ABB式形容词一般都收,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如果词典上查不到,就把“B”读成第一声
什么是轻声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轻声」的意思是:说话的时候有些字音很轻很短,叫做「轻声」。如普通话中的「了、着、的」等虚词和做后缀的「子、头」等字都念轻声。有些双音词的第二字也念轻声,如「萝卜」的「卜」,「地方」的「方」。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它长期处于被人们轻读,且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己特有的音高形式,所以听起来就显得轻短模糊
轻声的特性
一个语音是由音高、音长、音色、音强综合结合起的结果。轻声音节的特性是由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组成。音高方面,轻声音节往往失去其原有的调值,其调值变为32 或44。音长方面,听起来是很明显的,十分短促。
当前一个字的声调为阴平、阳平、去声的时候,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形为31。
例如;姑姑, 婆婆, 姐姐, 弟弟
普通话里的变调
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音高分为五级(1最低,5最高),每种声调都有固定的调值。那么阴平为高平调,调值55;阳平为中升调,调值35;上声为降升调,调值214;去声为全降调,调值51。
变调----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了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一”、“不”变调,去声变调。
1.上声变调
普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
“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
上声音节在非上声音节(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之前,上声音节的调值由降升调变成只降不升的低降调,丢掉了本来要上升的后半段,变成了半上声(“半上”)。
如:
(1)上声+阴平
首都 眼睛 火车 礼花 雨衣 省心 警花 捕捞
老师 主编 把关 贬低 饼干 补充 打针 产生
取消 法规 反思 感激 广播 海滨 抹杀 领先
法官 纺织 厂商 北京 表彰 启发 紧张 减轻
(2)上声+阳平
古人 祖国 补偿 乞求 可能 厂房 起床 品尝
旅行 举行 火柴 海洋 典型 导游 表达 狠毒
打球 斧头 漂白 改革 抢夺 简洁 取材 语言
赌博 搞活 考察 企图 可怜 解答 理由 反常
(3)上声+去声
本质 法律 北部 百货 小麦 讲话 美术 狡辩
稿件 保证 保护 宝贝 女士 尽量 理发 呕吐
女士 美丽 法院 跑步 野兔 鼓励 可是 采购
请假 恐吓 渴望 暖气 改变 腐败 巩固 马路
(4)上声+轻声
口气 奶奶 姥姥 嫂嫂 马虎 打扮 本钱 耳朵
底下 里面 外头 主子,影子 本事 姐姐 讲究
点心 脸面 暖和 骨头 伙计 买卖 点缀 脑袋
喜欢 老婆 老爷 老实 枕头 晚上 早晨 爽快
(如果后面的轻声音是由上声变来的,那幺前面的上声大部分变为半上,少部分变为阴平,如“打扫”、“想想”等。)
(5)“上声+上声” →“阳平+上声”
两个上声相连时,前面一个上声音节调值由降升调变为与阳平调值相当的高升调。
保险 保养 党委 尽管 老板 本领 引导 古老
敏感 鼓舞 产品 永远 语法 口语 岛屿 保姆
远景 北海 首长 母语 小姐 懒散 水井 厂长
指拇 古典 简短 饱满 感慨 辅导 粉笔 反感(6)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音节相连,词语的组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上声的变调情况也不相同。
①第一类情况叫做“双单格”,亦称为“2+1”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前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密切,这样前两个上声变成“直上”,即调植,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
演讲稿 跑马场 展览馆 管理组 水彩笔 蒙古语
选取法 古典舞 虎骨酒 洗脸水 往北走
②第二类情况叫做“单双格”,亦称为“1+2”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后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更密切,这样第一个上声变为“前半上”,第二个上声变为直上,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如:
史小姐 党小组 好小伙 跑百米 纸老虎 李厂长
老保姆 小两口 冷处理 很友好 旅党委
③第三类情况叫做“单三格”,亦称作“1+1+1”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三个音节的意义关系都相近。这样第一、第二个上声变成阳平,第在个上声读原调。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
缓减免 软懒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会遇到三个以上或者更多上声音节相连的情况,我们可视不同词语的内部组合情况而将它们划分为若干个二字组或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归纳的变调规律来进行变调处理。例如:“岂有此理”就可划为“岂有”、“此理”两部分,分别作变调处理。
2.“
一、不”的变调
在目前的普通话改革中,“
七、八”已趋向于不变调,所以,我们只分析“一”、“不”的变调情况。
“一”的单字是阴平,“不”的单字调是去声。它们在单念或处于词尾、句尾时读原调,如“二00一”、“统一”、“你不”、“不”等。“一”作序数表示“第一”的意义,不变调,而在其它情况下就要做变调处理。
(1)“一”,“不”在去声音节前面都要变调,都要变成阳平调值
下面的“一”全读为“yí”:
一致 一再 一定 一律 一瞬 一共 一带 一向 一色
一道 一并 一路 一趟 一样 一面 一类 一阵 一贯
一度 一概 一味 一共 一切 一半 一旦 一意 一月
一笑
下面的“不”全读作“bú”:
不是 不错 不赖 不测 不干 不妙 不看 不累 不怕
不跳 不要 不叫 不骂 不被 不去 不便 不必 不定
不论 不屑 不愧 不料 不用 不对 不断 不过 不论
不肖 不顾 不但 不利 不上 不下 不嫁
(2)“
一、不”在非去声音节(阴平、阳去、上声)前,“一”变读去声,“不”不变调,仍念去声
下面的“一”全读作“yì”:
一早 一晚 一朝 一夕 一心 一生 一齐 一同 一直
一瞥 一览 一连 一些 一般 一举 一晃 一起 一时
一群 一条 一行 一天 一批 一家 一体 一经 一瓶
一厢 一回 一身 一张 一如 一年 一曲 一发 一缕
一首
(3)“一”夹在动词中间,读人轻声;“不”夹在动词中间、形容词中间或动词补语中间时,读作轻声。如:
走一走 遛一遛 看一看 写一写 想一想 读一读
试一试 说一说 买不买 来不来 让不让 要不要
吃不吃 想不想 去不去 气不气 卖不卖 好不好
难不难 美不美 丑不丑 搞不懂 摸不清 看不见
辩不明 起不来 拿不起 输不起 上不来 下不去
走不动 吃不下
注:也有一些教材把夹在动词补语中的“不”的读音归类为次轻音。
认读以下短语和短文中“一”“不”的变调:
不露声色 不可一世 不明不白 不偏不倚 不大不小
不痛不痒 不计其数 不打自招 不置可否 不即不离
不秀不朗 不毛之地 不上不下 不共戴天 不伦不类
不卑不亢 不折不扣 不屈不挠 一朝一夕 一丝不挂
一丝不苟 一五一十 一窍不通 一尘不染 一蹶不振
一文不值 一手一足 一起一落 一去不返 一字不漏
不见得 不晓得 不值钱 不像话 不自量
不等式 不要紧 不锈钢 不过意 不动产
不成器 不成文
绕口令
三个人一齐出大力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个姑娘来摘李,一个不小孩来摘栗,一个小伙儿来摘梨。三个人一齐出大力,收完李子、栗子、梨,一起提到市上去赶集。
一心一意
干什幺工作都要一心一意,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埋头苦干;情绪不能一高一低,一好一坏,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3.去声变调
两个去声音节相连,前面的去声变调为“半去”,调值,不降到底,并且,有时会影响到后面的去声起点比第一个去声略低。若三个去声音节相连时,前面两个去声都变调为,最后的去声音节读原调。如:
笑料 立刻 电扇 大会 电话 炸药 赤道
气力 介绍 照相 教室 算术 借鉴 故事
号召 概要 跳跃 大跃进 看电视 卖设备
要药费 奥运会 大陆架 扩大会 炮舰队 录像带 4.带迭音后缀的形容词的声调
由词根附加迭音后缀构成的形容词,迭音后缀部分的实际读音,大多念阴平。如:
绿油油 红彤彤 湿漉漉 闹嚷嚷 闹哄哄
毛绒绒 慢腾腾 软绵绵 沉甸甸 灰蒙蒙
亮堂堂 文绉绉 火辣辣
声调是用来表示汉字的读音高低升降变化的。声调有“—”、“/”、“∨”、“”这四种符号,分别叫做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也称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词和句子里,有的音节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又轻又短的音,就叫轻声,轻声就不用标声调了。这首儿歌不但可以帮助小朋友记住声调符号的形状,而且可以根据最后一个字(高、爬、拐、降、妈分别对应一、二、三、四、轻声),很快掌握各种声调发音特点哦:一声平又高,二声往上爬,三声拐一拐,四声往下降,轻声叫妈妈。(轻声就像“妈妈”中第二个“妈”的读法)
轻声:
(一)性质和作用: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它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轻短的调子,这种音变就是轻声。例为:头(tóu),原是阳平,可在“石头、木头”这两个词中,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就成了一个轻声音节。注意:因而,在普通话中没有轻声这一独立的因素,它只不过是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轻声的性质跟一般的声调很不相同,一段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相对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虽然轻声的发音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但由于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的影响,轻声音节也有音高的差别。一般说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用五度标志表示轻声的音高,是在直线的左边加上黑点。
1、平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1)例如:“天上”——tiānshang “红的”——hóngde
2、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半高调(4度1)例为:“紫的”——zǐde “早上”——zǎoshang3、去音音节之后的轻声读低调(1度1)例为:“地上”——dishang“绿的”——lǜde 在普通话中轻声的主要作用是区别意义和词性:例如:瞎子xiā zi 虾子xiāzǐ舌头shétou 蛇头shétóu 兄弟xiōngdi(弟弟)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是非shìfei(纠纷)是非shìfeī(正确的错误)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形象词)练习liànxi(动词)练习liànxí(名词)
(二)轻声音变规律: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意义和词性,因而轻声的变读有一定的规律:
1、语气助词:“啊、呀、哇、哪、吧、呢、吗、啦、呗”等例如:①是啊!②阿姨呀;③好哇;④看哪;⑤吃吧;⑥书呢;⑦在家吗;⑧毕业啦;⑨不知道呗。
2、时态助词:着、了、过例:①跪着;②吃了;③说过
3、结构助词:的、地、得例:①我的书②迅速地走了③拿得动那个箱子
4、名词的后缀:子、头、们、巴、么例如:①桌子、本子、孩子②锄头、石头、来头③他们、我们、你们、老师们④干巴、结巴、尾巴⑤多么、什么、怎么
5、方位词或词素:里、上、下、边等例:①家里;②桌上;③地下;④那边
6、趋向动词:来、起来、去、上来、下去、过去、过来等
7、重叠式词的末一个音节。例:宝宝、公公、姥姥、叔叔、头头、奶奶、看看、试试、听听、写写、走走。
8、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例:找我、请你、叫他
9、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例为:大夫、编辑、闺女、苍蝇、柴火、打听、忘记、规矩、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