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静物画的变调练习

时间:2019-05-15 04:0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粉静物画的变调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粉静物画的变调练习》。

第一篇:水粉静物画的变调练习

水粉静物画的变调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水粉静物画的变调练习,让学生学习如何改变对象的色光关系,学习主动在画面中组织与对象实际色彩不同的色调,改变因写生而造成的照抄颜色、对对象的依赖与被动。

教学重点:暖调变冷调,冷调变暖调的色彩规律。教学难点:暖调变冷调,冷调变暖调的色彩规律。教学过程:

一、对上次色彩写生作业进行讲评。引入新课。

学生先自评,再互评。分出好中差,评出优缺点。教师进行总结。并就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

在色彩的写生作业中,我们面对的都是对象现实的色与光的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基本还是看什么色画什么色。这是视觉的真实。但对于绘画来说,仅还原视觉上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世界色彩丰富多彩,凭借几十种颜色是根本不可能再现的。因此,即使还原对象真实性的静物写生,其实还是运用了色彩的规律进行归纳与提炼的。但是对于创作,或是对于美术高考生来说,色彩静物画面更多是要求能够默写的出来,因此,学习运用色彩规律,根据不同的色彩意图去组织与实际物体色彩不同的色调,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也是色彩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二、讲授新课。

1、回顾下色调的有关知识。

色调,画面呈现出来的总体色彩倾向,即画面大的色彩基调。在一幅画面中,影响色调的因素有:衬布与静物所占的面积;衬布与静物冷暖的程度;衬布与静物的遮挡关系;光源对冷暖的影响等。

色调分类:从明度上分,有亮调、灰调、暗调。

从纯度上分,有鲜调、中纯度调、灰调。

从色性上分,有冷调、中性调、暖调。

从色相上分,有红、黄、橙、蓝、绿、紫等各明确色彩倾向色调。

2、色彩的变调。

以改变对象的色光的色光关系为前提,根据不同的色彩意图去组织一个至数个与对象实际色彩不同的色调。如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亮调变成暗调,暗调变成亮调等。今天,我们重点来做冷暖调的互换。

A通过改变光源而改变静物的冷暖。

左图是天光的冷光源,受光部位因光源的影响而偏冷,暗部偏暖。在画这组冷调时,注意把各物体亮面的冷面统一,如黄色的菊花,画成偏冷些的黄,如柠檬黄,偏绿些的黄;大面积的衬布画成土黄灰色;前面红色的小果子画成冷些的大红或玫红。即从画面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都统一亮面的冷调,强调光源的冷光,以形成整体的冷调子。右图的暖黄的灯光,受光部位偏暖,暗部偏冷。两图相比即能看出,受暖光源的影响,花瓶上的高光也呈现出略黄的调子。菊花可以画成比柠檬黄略暖些的黄,在暗部则用较冷的黄,如土黄,加绿的黄等。

B、通过改变色相而改变调子的冷暖。

如下图。左冷右暖两幅作业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光源不变,改变了物体的色相,尤其是大面积物体,如桌布、主体物等的色相,同时改变部分水果的色相,也可以改变画面的色调。左图冷调子,桌布换成黄褐色,唐三彩马换成黄绿色,水果换成黄及绿色,画面整体就很明确成了冷调子。右图,黄褐色布换成深红,唐三彩马换成中黄、土黄色,水果换成黄及橙色,同时,白色衬布调整成米白的色相,远处地面灰蓝中加入黄、褐的环境色呼应,画面的暖调子便统一起来了。

C、通过改变色彩本身的冷暖关系而改变色调。

画面的对象,是变调训练的起点,但并不是中心,变调练习不是以对象为中心,而是以画面为中心。如下图,同样是物体本身的颜色,大面积的黄色草地,在左图冷调子中是偏绿的黄,右图暖调子中是偏红的黄,衣服上的红,左图是偏冷的大红,右图是偏暖的深红,也就是说在色相环是是邻近色的变化范围内的冷暖之变。这种情况,也同样是改变大面积的冷暖,即可改变、统一整个画

面的冷暖调子。

三、色调中色彩关系规律:

明度:前亮、后灰 色彩关系:

纯度:前纯、后灰

冷暖:冷光源:亮冷暗暖

暖光源:亮暖暗冷

四、练习:

参考下图的物体造型、构图等,进行变调练习2幅。一幅冷调,一幅暖调。

可以用任一种方法进行变调练习,以大色块为主,不深入刻画。纸张:8开。时间:40分钟/一张

五、教师辅导

六、小结。布置交作业时间。下次课讲评作业。

第二篇:高中生在色彩入门中如何学习水粉静物画

高中生在色彩入门中如何学习水粉静物画

摘 要:水粉静物绘画目前是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而且还是江苏省美术专业统一招生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所以,学习水粉静物画对高中生来说很重要。

关键词:水粉静物画;临摹;色彩关系

作为初学水粉静物画的高中生,往往对色彩的练习没有基础,不知道如何去练习。本人学习绘画已有十余载,负责教授高中三年级水粉静物绘画已有多年,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学习,对水粉静物绘画的基础训练也有了一些认识,深深体会到: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只有虔诚的积累。学习色彩要紧紧抓住色彩的规律与本质,紧扣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有条不紊地进行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临摹、写生及尝试默写画有机的结合,对于迅速提高水粉静物画初学者的理解能力、绘画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写生画的练习与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注意色彩关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默画的训练及掌握对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色彩感知能力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帮助,然而仅仅依赖写生、默画尚不能完善绘画技巧,还要配合临摹练习,并不断总结得失,以求进步。例如在写生和默画中遇到一些难以表现的对象、色彩关系控制不当或画面出现难以纠正的弊病,如“粉气”“火”等,这时学生可以针对性地临摹优秀范画,帮助自我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求提高绘画水平和色彩修养,可见临摹范画在初期水粉静物画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临摹阶段学生应有意识地加强记忆与思考,要主动学习。学习范画和摹本中如何表现光的效果和周围环境(各色衬布、各色物体)对物体的色彩产生的影响,它基本包括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画面色调的明暗、冷暖、纯度、色相等关系对比。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的色彩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光源色,指光源本身的色彩倾向,天光色彩在不受其他光源色影响的情况下一般为蓝灰色。不同光源色照射在同一色相物体之上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倾向,冷暖、明暗、纯度也会发生变化;同一光源色照射在不同色相的物体之上,这些物体的色相、冷暖、明暗、纯度也是各不相同。二是物体的固有色,指在光源色照射下物体的亮灰部分反映出的色相。三是环境色,指物体所处的环境色彩,它是由环境色光的影响而产生的色相,同一色相的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光影响下,以及不同色相物体在同一环境色光的影响下,物体环境色的冷暖、纯度、色相、明暗也是不同的。只是以上这些色彩变化和色彩关系很微妙很自然,是不好掌握和处理的,需要初学者在临摹时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勤对比、多感悟、多思考。

在临摹水粉静物范画时,还需要学生敏锐地去感受作者对于画面的构图形式的处理,反复思考范画中各种美的构成以及大小关系、高低关系、远近关系、虚实关系、质感对比等,理解并学习其他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规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加以指导和启发,可以出示大师们类似的构图方式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初学者通过多次临摹、反复临摹的“量”来配合,只有这样,绘画水平才有可能有“质”的提高,才能为以后的水粉静物写生、默写画打下较为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初学者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临摹作业,方可提升绘画水平与技巧,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因为审美观点不同、性格迥异,会喜欢不同风格及不同表现形式的色彩范画。因此学生临摹范画要有针对性、目标性,而且目前关于水粉静物画的资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初学者应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优秀范画,宜精不宜泛、宜简不宜难。美术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分析范画画面整体的色彩关系,有针对性地结合色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明确临摹目的,有目的、有条理地分解训练内容,从一个方面慢慢尝试,逐步积累色彩经验。

在学习临摹的过程中,初学者大可不必过于“依赖”范作中的一些客观东西和主观表现,不要孤立地抓住局部不放,特别是画面中物体的固有色,没有必要刻意模仿,要知道作者本人也是在绘画过程中凭着自己的色彩感觉作画。有条件的话,学生可将范画中表现的真实物体摆放在一旁,对比着范作去感受实物色彩如何被作者转化为画面主观色彩,这样有利于初学者直接去感受色彩的关联,学会在比较中找出色彩关系。学生要时时记住:重要的不是某一块颜色,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色彩关系,至于一个实体像不像,没有必要那么讲究,如果那样就失去了临摹的意义。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此外,经常观摩、赏析优秀色彩静物作品,多阅读有关美术理论书籍,多听美术专家的讲座,多看美术作品展览,也是提高绘画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

只有通过长期细心的临摹学习,多观察、重感受、找规律,在临摹中学习各种物体的不同表现方法和技巧,锻炼对具体色调的整体把握能力,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绘画水平,为水粉静物的写生、默画做好“前奏”,在色彩画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观察、感受与理解、分析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才能画出更好的色彩,才有可能在美术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作者单位 江苏省睢宁县魏集中学)

第三篇:色彩的变调

《色彩的变调》教学设计

刘志 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此文2008年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一书

[设计目的]笔者在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色彩方面

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在欣赏作品时,更多是关心作品的内容而对作品的色调、意境关心不够,这势必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品。

2、学生在进行色彩写生时,画没画完,光线变了,所看到的颜色与未变之前相差较大,导致写生难以继续。

3、在创作过程中,色与色之间形不成统一的调子,例如:学生不会把在晴朗阳光下收集的一个苹果素材放到一幅阴冷的画面中去,呈现各自为调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以上问题,都与色彩的变调有关,特设计本教案,主要意图是完善学生的色彩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变调的含义和应用价值。

2、初步掌握变调知识和技能。

3、懂得变调知识后,用新的眼光去欣赏艺术作品:

①体会画家创作时对变调的运用

②体会作品色调的和谐美感

③体会作品色调与主题关系

[教学重点]

1、理解色彩变调的含义。

2、结合对变调的认识,欣赏艺术作品,思考画家是如何统一色调的,以及色调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变调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示范、练习、讲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三幅不同色调的表现草垛的作品。

提问:三幅作品表现的是同一内容,色调为什么不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明确因早晨、中午、傍晚阳光的变化而导致同样固有色的一组物体呈

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提问:平日我们写生时一般不会象莫奈那样同时支起几张画布,如果碰到光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办?(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光线变了,物体的色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重新调整已画好的颜色,这样的结果是画没画完,光线又变了,只好重画,永无休止;另一种选择是:把现在所见到的“眼中之色”进行适当改变,或适当“过滤”,使其画到画面上之后,能够与先前确定的色彩关系相融合。显然,后一种选择才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把这个在作画过程中的改变色或“过滤”色的做法称之为变调。

以莫奈所画草垛为例,如果我们从早8:00开始画,并确立起一组色彩关系,那么,即使现在9:00了,光线变了,草垛和周围环境的色彩都变了,我们将仍然可以按照8:00时确定的色彩关系去把“眼中之色”进行“改变”或“过滤”,再画到画面上。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所画之色”非“眼中之色”,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变调的过

程。

二、色彩变调的含义

(先让学生回答一下对调子的理解)

我们知道“调子”一词首先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一个C调的曲子,我们可以用D调或E调进行弹奏,只是同幅度的把每个音符的音高升高或降低,音符与音符间的关系没有变,所以曲子的旋律没有改变。色彩的变调和音乐的变调非常相似,也就是同比例的改变一组色彩并使其关系保持不变。这种改变可以是变冷或变暖,变亮或变暗,变纯或变灰等,也可以几种因素同时改变。

三、色彩变调的意义

1、写生时不会因光线的变化而感到无法作画。

前面已经进行了讲解

2、在创作时可把本来与画面色调不谐调的创作素材的颜色进行变调,使其与画面色调统一和谐。并由此得知,画家在统一画面色调时,肯定

要对有些不谐调色进行变调。

3、有利于我们用新的眼光去欣赏作品的色调与主题内容是如何完善统一的。

[展示图片]油画:列维坦《弗拉基米尔路》

先让学生分析讨论:

1、画面是什么调子?

2、给人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3、画面主题与色调统一吗?

学生踊跃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总结]画面的灰冷色调为主,气氛阴沉凝重,较好的表现了这条流放之路给俄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与反思。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绘画作品是画家情感的载体,即使风景、静物也不例外。

(继续布置题目,留下思考的空间)画家为什么不画一个阳关灿烂,蓝天白云之下的弗拉基米尔路呢?

四、如何进行色彩变调

为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尽快让学生明白些,我设计了分两步走的办法:

1、平面色的练习

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平面色画面6张,分发给6个小组,前提是这6张色彩必须完全一样,教师先做变调练习的示范,以变暖色为例,先把其中一块主要色块进行一定幅度的变暖放到画面上,再依次把其他几块也按同幅度的变暖,然后参照所提供画面的色块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变暖色块之间的关系,直到满意为止。

教师特别强调变色后必须保持色彩关系不变,即暖的依然暖,冷的依然冷,灰的依然灰,暗的依然暗……..学生分6个组进行练习,并每组推一幅优秀作品进行评比。

教师巡回指导。

将学生作品贴在一起,并对照原画,让台下学生大胆评论,教师再做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思路。

2、立体色的变调

(上图中右边一幅较左图在色彩纯度和明度对比方面已减弱)道理和平面色的变调完全一样,只不过略复杂一些,教师先示范。以

一个苹果为例:

先改变苹果暗部的颜色,并按照其改变的倾向与比例,再改变亮部和背景的颜色,注意作画步骤宜先铺大关系,再深入细节。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同比例的改变色彩关系也只能是一种感觉,不可能象数学一样的精确。练习时既要细心考虑关系,又要大胆。学生仍以组为单位练习,教师辅导。学生组与组之间互评练习作品,交换心

得体会。

教师选取代表性作品进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行示范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如下知识:

1、变调的含义

2、变调的意义(写生、创作、对作品的理解)

3、如何变调

大家一定对色彩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同学们在课后应对本节内容做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并在实践中体会运用变调的知识。

七、作业:

1、继续做一幅立体色的变调练习;

2、在写生中体会对变调的运用;

3、找3幅经典色彩作品,分析作品的色调与主题的关系。

教后小结:

色彩是绘画作品的重要语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这样也就更深刻的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教学内容切近学生实际,可学可用。教学中无论讨论问题,回答问题,还是作品互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教案中难点如何变调的设计,由平面到主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另外学生的亲自动手练习,又从实践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个别学生对色彩不够敏感,应慢慢引导,不可操之

过急。

第四篇:汉语拼音变调规则

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音调,但是当这些音节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有的音节的音调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以第三声、“一”和“不”的变调最为常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轻声:

(一)性质和作用: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它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轻短的调子,这种音变就是轻声。

例为:头(tóu),原是阳平,可在“石头、木头”这两个词中,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就成了一个轻声音节。

注意:因而,在普通话中没有轻声这一独立的因素,它只不过是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

轻声的性质跟一般的声调很不相同,一段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相对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

虽然轻声的发音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但由于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的影响,轻声音节也有音高的差别。一般说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用五度标志表示轻声的音高,是在直线的左边加上黑点。

1、平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1)

例如:“天上”——tiānshang

“红的”——hóngde2、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半高调(4度?1)

例为:“紫的”——zǐde

“早上”——zǎoshang3、去音音节之后的轻声读低调(1度?1)

例为:“地上”——dishang

“绿的”——lǜde

在普通话中轻声的主要作用是区别意义和词性:

例如:

瞎子xiā zi 虾子xiāzǐ

舌头shétou 蛇头shétóu

兄弟xiōngdi(弟弟)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

是非shìfei(纠纷)是非shìfeī(正确的错误)

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形象词)

练习liànxi(动词)练习liànxí(名词)

(二)轻声音变规律:

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意义和词性,因而轻声的变读有一定的规律:

1、语气助词:“啊、呀、哇、哪、吧、呢、吗、啦、呗”等

例如:

①是啊!②阿姨呀;③好哇;④看哪;⑤吃吧;⑥书呢;⑦在家吗;⑧毕业啦;⑨不知道呗。

2、时态助词:着、了、过

例:①跪着;②吃了;③说过

3、结构助词:的、地、得

例:①我的书

②迅速地走了

③拿得动那个箱子

4、名词的后缀:子、头、们、巴、么

例如:

①桌子、本子、孩子

②锄头、石头、来头

③他们、我们、你们、老师们

④干巴、结巴、尾巴

⑤多么、什么、怎么

5、方位词或词素:里、上、下、边等

例:①家里;②桌上;③地下;④那边

6、趋向动词:来、起来、去、上来、下去、过去、过来等

7、重叠式词的末一个音节。

例:宝宝、公公、姥姥、叔叔、头头、奶奶、看看、试试、听听、写写、走走。

8、作宾语的人称代词:

例:找我、请你、叫他

9、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

例为:大夫、编辑、闺女、苍蝇、柴火、打听、忘记、规矩、明白

关于汉语拼音的轻声读法

1、凡本身就是轻声的在词语中仍然读轻声,如含有“吧啊呀啦呢哪”等、“了”、“的(地、得)”;

2、称谓是叠词的后面一个字大多读轻声,如:爷爷、爸爸、哥哥、叔叔、妹妹等;

3、凡是词尾有“子”、“个”、“头”以及“上”的大多读轻声,如:鼻子、袋子、裤 子、鞋子、桌子、毛栗子;一个、另一个;枕头、斧头、;地上、天上、手上等。

4、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因为语言习惯或语感,词语最后一个或两三个字也可能读轻声,如:月亮、萝卜、刺猬、狐狸、葫芦、玻璃、走过来、跳起来等;词语中画横线的都读轻声。读轻声 有规律

读书、说话的时候,有些字音读得很轻很短,叫做“轻声”。字音读不读轻声,区别可大着呢!请看:

1、我骑马去(qù)。

2、我骑马去(qu)。第1句“去”字不读轻声,表示的是“我”骑马到什么地方;第2句“去”字读轻声,表示的是“我”干什么呢?骑马。怎样读准轻声呢?

这里也有规律可循:

一、助词读轻声。如“我的”“飞快地”“高兴得”“读了”“看着”“走过来”“啊”“吗”“吧”等等,这些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词都读轻声。

二、词缀读轻声。例如“木头”“石头”“桌子”“裤子”“我们”“你们”……在这些词中,像“头”“子”“们”这些词缀(附加的构词成分)也都读轻声。

三、叠词读轻声。“爸爸”“姐姐”“想想”“轻轻”“看一看”,这些词叫重叠词,叠词中的第二个字音也都读轻声。

四、方位词读轻声。如“家里”“床下”“窗外”“桌上”,这些表示方位的词也读轻声。

五、单纯词读轻声。在我们汉语里,有些词如“玻璃”“枇杷”“萝卜”“骆驼”“胳膊”“疙瘩”等,其中两个字彼此不能拆开,一拆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些词中的后一个字也往往读轻声。

读轻声的规律还有很多,贵在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其实,读准轻声,掌握规律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我们要联系具体的语句,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细细体会。例如:

A、她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

B、爷爷的生活很简朴,穿着从不讲究。

C、《安徒生童话选》的确是一本好书。

D、我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

同学们,这四个带点的字都读轻声吗?不,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了它们分别读zhe、zhuó、dí、de。如果大家不分青红皂白,都读轻声,那可要闹笑话了。

轻声读法的几种情况:

1.助词轻读:如机构助词的“的、地、得”,时态助词的“过、着、了”都要轻读。

2.方位词轻读:如“地上、灯下、屋里”的方位词。

3.趋向动词轻读:如“走过来、下去”等。

4.语气词轻读:如“呢、吗、啊、吧”等。

5.双音单纯词:如“葡萄、萝卜、石榴”后一个字轻读。

6重叠词是动词和名词:如“看看、试试、哥哥”“爸爸”后一个字轻读。

7词缀:如“子、儿、头、们、么”等,词缀轻读。

8.区别词性:如“大意”本是名词,如果“意”轻读了,就成了动词。“报告”本事名词,“告”轻读了,也变成了动词。

9.区别词义:“老子”是古代的一个人名。如果这时候把“子”读成轻声,就成了父亲的意义了。

还有些例外情况:如“豆腐、太阳”的后一个字在北京方言中也轻读,普通话也就跟着吸收进来了

二、“ABB”式词语的连读变调

原来,在语流(连读音节)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字的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也叫连读变调。而咱们老师比较熟悉的是上声的变调和“一”“不”的变调。还有一种连续变调,那就是ABB式形容词中“BB”两个字的变调。如“黄澄澄”还有像“红彤彤”,以及我们常说的“绿油油”“湿淋淋”等等,在语法书上都称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也称为ABB重叠式形容词。这一类形容词,按连读变调的原则,其中的BB,不管本调是第几声,都可以读成第一声,这就是连读变调。但也有的由于连读起来比较顺口而标了原调,如“喜洋(yáng)洋”“白皑(ái)皑”“红艳(yàn)艳”“亮闪(shǎn)闪”等。那我们在教学时,到底应该变还是不变调呢?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常用的ABB式形容词一般都收,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如果词典上查不到,就把“B”读成第一声

什么是轻声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轻声」的意思是:说话的时候有些字音很轻很短,叫做「轻声」。如普通话中的「了、着、的」等虚词和做后缀的「子、头」等字都念轻声。有些双音词的第二字也念轻声,如「萝卜」的「卜」,「地方」的「方」。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它长期处于被人们轻读,且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己特有的音高形式,所以听起来就显得轻短模糊

轻声的特性

一个语音是由音高、音长、音色、音强综合结合起的结果。轻声音节的特性是由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组成。音高方面,轻声音节往往失去其原有的调值,其调值变为32 或44。音长方面,听起来是很明显的,十分短促。

当前一个字的声调为阴平、阳平、去声的时候,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形为31。

例如;姑姑, 婆婆, 姐姐, 弟弟

普通话里的变调

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音高分为五级(1最低,5最高),每种声调都有固定的调值。那么阴平为高平调,调值55;阳平为中升调,调值35;上声为降升调,调值214;去声为全降调,调值51。

变调----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了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一”、“不”变调,去声变调。

1.上声变调

普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

“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

上声音节在非上声音节(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之前,上声音节的调值由降升调变成只降不升的低降调,丢掉了本来要上升的后半段,变成了半上声(“半上”)。

如:

(1)上声+阴平

首都 眼睛 火车 礼花 雨衣 省心 警花 捕捞

老师 主编 把关 贬低 饼干 补充 打针 产生

取消 法规 反思 感激 广播 海滨 抹杀 领先

法官 纺织 厂商 北京 表彰 启发 紧张 减轻

(2)上声+阳平

古人 祖国 补偿 乞求 可能 厂房 起床 品尝

旅行 举行 火柴 海洋 典型 导游 表达 狠毒

打球 斧头 漂白 改革 抢夺 简洁 取材 语言

赌博 搞活 考察 企图 可怜 解答 理由 反常

(3)上声+去声

本质 法律 北部 百货 小麦 讲话 美术 狡辩

稿件 保证 保护 宝贝 女士 尽量 理发 呕吐

女士 美丽 法院 跑步 野兔 鼓励 可是 采购

请假 恐吓 渴望 暖气 改变 腐败 巩固 马路

(4)上声+轻声

口气 奶奶 姥姥 嫂嫂 马虎 打扮 本钱 耳朵

底下 里面 外头 主子,影子 本事 姐姐 讲究

点心 脸面 暖和 骨头 伙计 买卖 点缀 脑袋

喜欢 老婆 老爷 老实 枕头 晚上 早晨 爽快

(如果后面的轻声音是由上声变来的,那幺前面的上声大部分变为半上,少部分变为阴平,如“打扫”、“想想”等。)

(5)“上声+上声” →“阳平+上声”

两个上声相连时,前面一个上声音节调值由降升调变为与阳平调值相当的高升调。

保险 保养 党委 尽管 老板 本领 引导 古老

敏感 鼓舞 产品 永远 语法 口语 岛屿 保姆

远景 北海 首长 母语 小姐 懒散 水井 厂长

指拇 古典 简短 饱满 感慨 辅导 粉笔 反感(6)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音节相连,词语的组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上声的变调情况也不相同。

①第一类情况叫做“双单格”,亦称为“2+1”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前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密切,这样前两个上声变成“直上”,即调植,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

演讲稿 跑马场 展览馆 管理组 水彩笔 蒙古语

选取法 古典舞 虎骨酒 洗脸水 往北走

②第二类情况叫做“单双格”,亦称为“1+2”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后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更密切,这样第一个上声变为“前半上”,第二个上声变为直上,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如:

史小姐 党小组 好小伙 跑百米 纸老虎 李厂长

老保姆 小两口 冷处理 很友好 旅党委

③第三类情况叫做“单三格”,亦称作“1+1+1”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三个音节的意义关系都相近。这样第一、第二个上声变成阳平,第在个上声读原调。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

缓减免 软懒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会遇到三个以上或者更多上声音节相连的情况,我们可视不同词语的内部组合情况而将它们划分为若干个二字组或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归纳的变调规律来进行变调处理。例如:“岂有此理”就可划为“岂有”、“此理”两部分,分别作变调处理。

2.“

一、不”的变调

在目前的普通话改革中,“

七、八”已趋向于不变调,所以,我们只分析“一”、“不”的变调情况。

“一”的单字是阴平,“不”的单字调是去声。它们在单念或处于词尾、句尾时读原调,如“二00一”、“统一”、“你不”、“不”等。“一”作序数表示“第一”的意义,不变调,而在其它情况下就要做变调处理。

(1)“一”,“不”在去声音节前面都要变调,都要变成阳平调值

下面的“一”全读为“yí”:

一致 一再 一定 一律 一瞬 一共 一带 一向 一色

一道 一并 一路 一趟 一样 一面 一类 一阵 一贯

一度 一概 一味 一共 一切 一半 一旦 一意 一月

一笑

下面的“不”全读作“bú”:

不是 不错 不赖 不测 不干 不妙 不看 不累 不怕

不跳 不要 不叫 不骂 不被 不去 不便 不必 不定

不论 不屑 不愧 不料 不用 不对 不断 不过 不论

不肖 不顾 不但 不利 不上 不下 不嫁

(2)“

一、不”在非去声音节(阴平、阳去、上声)前,“一”变读去声,“不”不变调,仍念去声

下面的“一”全读作“yì”:

一早 一晚 一朝 一夕 一心 一生 一齐 一同 一直

一瞥 一览 一连 一些 一般 一举 一晃 一起 一时

一群 一条 一行 一天 一批 一家 一体 一经 一瓶

一厢 一回 一身 一张 一如 一年 一曲 一发 一缕

一首

(3)“一”夹在动词中间,读人轻声;“不”夹在动词中间、形容词中间或动词补语中间时,读作轻声。如:

走一走 遛一遛 看一看 写一写 想一想 读一读

试一试 说一说 买不买 来不来 让不让 要不要

吃不吃 想不想 去不去 气不气 卖不卖 好不好

难不难 美不美 丑不丑 搞不懂 摸不清 看不见

辩不明 起不来 拿不起 输不起 上不来 下不去

走不动 吃不下

注:也有一些教材把夹在动词补语中的“不”的读音归类为次轻音。

认读以下短语和短文中“一”“不”的变调:

不露声色 不可一世 不明不白 不偏不倚 不大不小

不痛不痒 不计其数 不打自招 不置可否 不即不离

不秀不朗 不毛之地 不上不下 不共戴天 不伦不类

不卑不亢 不折不扣 不屈不挠 一朝一夕 一丝不挂

一丝不苟 一五一十 一窍不通 一尘不染 一蹶不振

一文不值 一手一足 一起一落 一去不返 一字不漏

不见得 不晓得 不值钱 不像话 不自量

不等式 不要紧 不锈钢 不过意 不动产

不成器 不成文

绕口令

三个人一齐出大力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个姑娘来摘李,一个不小孩来摘栗,一个小伙儿来摘梨。三个人一齐出大力,收完李子、栗子、梨,一起提到市上去赶集。

一心一意

干什幺工作都要一心一意,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埋头苦干;情绪不能一高一低,一好一坏,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3.去声变调

两个去声音节相连,前面的去声变调为“半去”,调值,不降到底,并且,有时会影响到后面的去声起点比第一个去声略低。若三个去声音节相连时,前面两个去声都变调为,最后的去声音节读原调。如:

笑料 立刻 电扇 大会 电话 炸药 赤道

气力 介绍 照相 教室 算术 借鉴 故事

号召 概要 跳跃 大跃进 看电视 卖设备

要药费 奥运会 大陆架 扩大会 炮舰队 录像带 4.带迭音后缀的形容词的声调

由词根附加迭音后缀构成的形容词,迭音后缀部分的实际读音,大多念阴平。如:

绿油油 红彤彤 湿漉漉 闹嚷嚷 闹哄哄

毛绒绒 慢腾腾 软绵绵 沉甸甸 灰蒙蒙

亮堂堂 文绉绉 火辣辣

声调是用来表示汉字的读音高低升降变化的。声调有“—”、“/”、“∨”、“”这四种符号,分别叫做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也称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词和句子里,有的音节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又轻又短的音,就叫轻声,轻声就不用标声调了。这首儿歌不但可以帮助小朋友记住声调符号的形状,而且可以根据最后一个字(高、爬、拐、降、妈分别对应一、二、三、四、轻声),很快掌握各种声调发音特点哦:一声平又高,二声往上爬,三声拐一拐,四声往下降,轻声叫妈妈。(轻声就像“妈妈”中第二个“妈”的读法)

轻声:

(一)性质和作用: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它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轻短的调子,这种音变就是轻声。例为:头(tóu),原是阳平,可在“石头、木头”这两个词中,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就成了一个轻声音节。注意:因而,在普通话中没有轻声这一独立的因素,它只不过是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轻声的性质跟一般的声调很不相同,一段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相对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虽然轻声的发音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但由于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的影响,轻声音节也有音高的差别。一般说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用五度标志表示轻声的音高,是在直线的左边加上黑点。

1、平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1)例如:“天上”——tiānshang “红的”——hóngde

2、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半高调(4度1)例为:“紫的”——zǐde “早上”——zǎoshang3、去音音节之后的轻声读低调(1度1)例为:“地上”——dishang“绿的”——lǜde 在普通话中轻声的主要作用是区别意义和词性:例如:瞎子xiā zi 虾子xiāzǐ舌头shétou 蛇头shétóu 兄弟xiōngdi(弟弟)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是非shìfei(纠纷)是非shìfeī(正确的错误)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形象词)练习liànxi(动词)练习liànxí(名词)

(二)轻声音变规律: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意义和词性,因而轻声的变读有一定的规律:

1、语气助词:“啊、呀、哇、哪、吧、呢、吗、啦、呗”等例如:①是啊!②阿姨呀;③好哇;④看哪;⑤吃吧;⑥书呢;⑦在家吗;⑧毕业啦;⑨不知道呗。

2、时态助词:着、了、过例:①跪着;②吃了;③说过

3、结构助词:的、地、得例:①我的书②迅速地走了③拿得动那个箱子

4、名词的后缀:子、头、们、巴、么例如:①桌子、本子、孩子②锄头、石头、来头③他们、我们、你们、老师们④干巴、结巴、尾巴⑤多么、什么、怎么

5、方位词或词素:里、上、下、边等例:①家里;②桌上;③地下;④那边

6、趋向动词:来、起来、去、上来、下去、过去、过来等

7、重叠式词的末一个音节。例:宝宝、公公、姥姥、叔叔、头头、奶奶、看看、试试、听听、写写、走走。

8、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例:找我、请你、叫他

9、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例为:大夫、编辑、闺女、苍蝇、柴火、打听、忘记、规矩、明白。

第五篇:水粉基础知识

水粉基础知识

水粉画颜色有较强覆盖能力,但也不能毫无顾及地随便乱涂,它有自己一定的着色方法和步骤。从着色顺序方面有如下几种:

水粉画颜色有较强覆盖能力,但也不能毫无顾及地随便乱涂,它有自己一定的着色方法和步骤。从着色顺序方面有如下几种:

1、从整体到局部

水粉画是色彩画的一种,它同水彩、油画一样,都是从画大色块入手。整体着眼和从大体入手是我们的作画原则,大色块和大片色,对画面色调起决定性作用,应首先画准组成画面的主要色块的色彩关系,然后再进行局部的塑造和细节刻划。

2、从深重色到明亮色

明亮色多是厚涂,一遍遍薄涂亮不起来。先画深重色,容易被明亮色覆盖;相反,一般是先画面积较大的深重色(包括暗部和明部和重色),予以确定画面色彩的骨架。逐步向中间色和明亮色推移。以明亮色为主的画面,还是要先涂明亮的大色块,颜色稍薄一点,局部小面积的深重色后加上去。如果中间色为主,作画时先涂中间色,运用并置的方法,分别向面积较小的暗色的明亮色画过去。方法不是死的,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3、从薄涂到厚画

薄涂即用水稀释颜料,如同画水彩画,根据总的色彩感觉,迅速地薄涂一遍,造成画面整体的色彩环境,尔后逐渐加厚,深入表现。薄涂比较正确的地方要善于保留,使画面色彩有厚有薄,以增加色彩有层次和厚重的效果。

水粉画颜料不象油画、丙烯颜料附着力强,可随意画厚。水粉画的厚涂要厚的适当,过厚容易龟裂脱落,所以较厚而不准的颜色应洗掉再画。

具体着色的技法应掌握下列几种:

(1)干画法和湿画法

在水粉画中,干画法一般是指厚涂重叠的方法。此法可以反复地画,一遍不行再画一遍,表现对象比较充分、深刻,也宜于初学者掌握。这种厚画的画面,类似油画的效果,有浑厚之感。湿画法是以薄画为主,发挥水色渗化的效果,着色遍数不宜多,甚至白色部分可以空出白纸,具有水彩画湿润流动的意趣。当然,一些局部加厚也是可以的,干湿结合会增强表现力。

(2)并置和重置

并置是笔触在画纸上并列摆置,着色遍数较少,开始用色即厚一些。如强调二度空间的画面。先用毛粗暴色线勾一下轮廓及结构,添色时用并置的方法把颜色摆上去,压出色线。

重置是一种叠色的方法,以色点、色线、色块进行重叠着色。作画大都是重置与并置结合运用,以利充分地表现对象。

(3)干湿变化的掌握

颜色干湿变化是水粉颜料的特性之一。将颜色涂在画纸上,湿时感觉比较恰当,干后才会发现变淡变灰一些。不了解这一特性往往给着色带来被动。掌握这一特性,事先预计干后的效果,可避免后加之色成为不协调的“补钉”。

作画时,应从薄到厚进行着色。先厚画再薄涂干湿变化大;先薄画,逐步减少用水画厚,干湿变化不明显,较易掌握。修改画面时也适合厚涂。也可在要修改的周围涂一点清水,修改的部分干后就会自然统一。

(4)色彩的衔接

画面需两块颜色衔接要自然,从明到暗要过渡圆润,色彩要衔接恰当。方法有三:

a、利用湿画,使明色与暗色、此色与彼色,由于水的作用交互渗化,这样效果会自然而柔润。一遍不行,可照此方法再画一遍。b、在两色之间用中间明度的颜色画上去,虽有明显笔痕,远看过渡自然。c、两色衔接生硬之处,可用其中一色在邻接处干扫几下,增加过渡的色阶。也可用笔蘸少量清水在生硬之处轻扫几下,使两色衔接处从明度或色彩方面揉出过渡层次,转折即会自然。

(5)用笔

笔色在纸面上运动,出现笔痕,即谓笔触。一般通过画面中的笔触可以看出画家大致的作画顺序和怎样用笔来塑造对象的,用笔不是目的,是一种表现手段,许多画家的笔法是有所区别的,有的大笔纵横,有的小笔点绘。哪一种笔法好呢?怎样用笔才对?应该从表现对象的目的着眼,根据不同物象的不同结构、不同质感和作者的不同感受,立足于表现。要从表现对象出发,为表现形体结构和色彩,灵活运用涂、摆、点、勾、堆、扫等各种笔法进行描绘。

玫红色 + 黄色 = 大红(朱红、桔黄、藤黄)朱红色 + 黑色少量 = 啡色

天蓝色 + 黄色 = 草绿、嫩绿

天蓝色 + 黑色 + 紫 = 浅蓝紫

草绿色 + 少量黑色 = 墨绿

天蓝色 + 黑色 = 浅灰蓝

天蓝色 + 草绿色 = 蓝绿

白色 + 红色 + 黑色少量 = 禇石红

天蓝色 + 黑色(少量)= 墨蓝

白色 + 黄色 + 黑色 = 熟褐

玫红色 + 黑色(少量)= 暗红

红色 + 黄 + 白 = 人物的皮肤颜色

玫红色 + 白色 = 粉玫红

蓝色 + 白色 = 粉蓝

黄色 + 白色 = 米黄

玫红色 + 黄色 = 大红(朱红、桔黄、藤黄)朱红色 + 黑色少量 = 啡色

天蓝色 + 黄色 = 草绿、嫩绿

天蓝色 + 黑色 + 紫 = 浅蓝紫

草绿色 + 少量黑色 = 墨绿

天蓝色 + 黑色 = 浅灰蓝

天蓝色 + 草绿色 = 蓝绿

白色 + 红色 + 黑色少量 = 禇石红

天蓝色 + 黑色(少量)= 墨蓝

白色 + 黄色 + 黑色 = 熟褐

玫红色 + 黑色(少量)= 暗红

红色 + 黄 + 白 = 人物的皮肤颜色

玫红色 + 白色 = 粉玫红

蓝色 + 白色 = 粉蓝

黄色 + 白色 = 米黄

粉柠檬黄 = 柠檬黄 + 纯白色

藤 黄 色 = 柠檬黄 + 玫瑰红

桔 黄 色 = 柠檬黄 + 玫瑰红

土 黄 色 = 柠檬黄 + 纯黑色 + 玫瑰红

熟 褐 色 = 柠檬黄 + 纯黑色 + 玫瑰红

粉玫瑰红 = 纯白色 + 玫瑰红

朱 红 色 = 柠檬黄 + 玫瑰红

暗 红 色 = 玫瑰红 + 纯黑色

紫 红 色 = 纯紫色 + 玫瑰红

褚 石 红 = 玫瑰红 + 柠檬黄 + 纯黑色 粉 蓝 色 = 纯白色 + 天蓝色

蓝 绿 色 = 草绿色 + 天蓝色

灰 蓝 色 = 天蓝色 + 纯黑色

浅 灰 蓝 = 天蓝色 + 纯黑色 + 纯紫色

粉 绿 色 = 纯白色 + 草绿色

黄 绿 色 = 柠檬黄 + 草绿色

墨 绿 色 = 草绿色 + 纯黑色

粉 紫 色 = 纯白色 + 纯紫色

啡 色 = 玫瑰红 + 纯黑色

红色与蓝色和黄色生成的绿色成为互补色。

蓝色与红色和黄色生成的橙色成为互补色。

黄色与红色和蓝色生成的紫色成为互补色。

水粉画属西方画种,水粉画就是用水调合粉质颜料来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水粉画是以水作为媒介,这一点,它与水彩画是相同的。所以,水粉画也可以画出水彩画一样的酣畅淋漓的效果。但是,它没有水彩画透明。它和油画也有相同点,就是它也有一定的覆盖能力。而与油画不同的是,油画是以油来作媒介,颜色的干湿几乎没有变化。而水粉画则不然,由于水粉画是以水加粉的形式来出现的,干湿变化很大。所以,它的表现力介于油画和水彩画之间。水彩画的特点是颜色透明,通过深色对浅色的叠加来表现对象。而水粉画的表现特点是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如果在有颜色的底子上覆盖或叠加,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加法,底层的色彩多少都会对表层的颜色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它较难掌握的地方。但是,有经验的画家往往就是利用它的这种特性来表达水粉色彩自身的和特有的艺术魅力。

水粉画经常遇到三个问题:

一、如何控制画面的虚实程度:画面虚实完全根据需要来控制,如风景当中的雨雾天气,画时需要湿而虚的画法多一些才能出现自然效果。而阳光明媚的情况下则相反。画静物也是这个道理,但无节制地制造虚和实必然会带来以下的结果:画面“死板”,画中物体面面俱到,采用大量干画法,紧紧抓住物体的前后左右不放松,环境与主体处处抠得像木雕;画面物体虚无缘渺,在技法上过多使用湿画法,水色渗流,物体形象含混不清,使画面一塌糊涂。画面中的虚实处理没有固定的规定,主要是依画者的感觉灵活掌握,画面的虚实关系需在画面整体的范围内,应该实的地方则实,应虚的地方大胆地虚。实有刀砌斧劈之力度,虚有线断气不断、意到笔不到之妙境。使画面有强有弱,有刚有柔,充满生机和变化。

二、画面用色不当会造成什么结果:画面“脏”、“生”、“闷”等问题,都是用色不当所致。

“脏”,月附多地使用黑、蓝、褐等颜色,到处重复且色彩的空间位置放置不对,上色用笔潦草粗糙以及在色彩没干的情况下,又用湿色过多地涂抹,都会造成“脏”效果。要克服这种毛病应做到:调色要在一定的纯度上(调色时要以一种颜色为主,如冷色以冷为主,暖色以暖为主)少加对比色,使画面色彩冷暖分明;在用笔上尽量干净利索,少拖泥带水。这样才能克服“脏”的问题。

“生”,即画面上运用太多太纯的颜料就显得生硬。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中间色的描绘,适当地利用冷暖灰色,并在物体上找一些虚而过渡的颜色。

“闷”,使用红、黄等纯色,又缺少明暗冷暖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力在画面中画出几种补色,增加画面中冷暖和明暗的对比,从而打破画面的沉闷。

三、画面局部上的失败用什么方法补救:水粉画局部画的失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大面积湿画法完成的局部,干后再画则衔接不到原来的色彩上去;另一种是画得很厚又很腻的地方,只有再加厚干压,但最终还是不理想。出现这两种情况前者可采取用干净的湿笔轻轻刷湿需要改的部位,让颜色恢复湿后的面貌,再把要改的地方补上,这样干后就能基本一致。后者最好用清水把局部厚色清洗的办法,也是用干净的湿笔刷,然后用于笔吸去水分。局部修改要控制色、水不流动为佳。如清洗到露出纸时,再补救就容易多了。

在室内画静物如何控制光与色:

我们说在室内有稳定的光源,这种稳定只能停留在光照角度与投影的稳定,严格地讲,如一组静物画一天,从早到晚的光线强弱是不稳定的,另外室内光多是依靠天光,天的忽晴忽阴不但给明暗带来微妙的变化,色光也有冷一点,暖一点变化之分。这些在作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光照变化能引起色彩冷暖的变化。控制这种变化很简单,也就是当你在很短一段时间内把画面大的色彩关系布置到画面上去后,如果大关系准确,实际上画面的关系已成立,下面要做的准备是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和深入画面。;如光线变化不大,对静物的影响也不大,可以完全依靠这种关系画下去,一直完成画面。假设画面的颜色刚铺上一半,突然外面乌云密布,室内光线大变,这种情况最好是停下来,等光线有所恢复再画。

还有一种情况不可取,我看到有的同学为抢时间,白天没画完的写生,晚上还在静物旁边接着画。白天和晚上是两种不同的光源,试想一幅画怎能在两种光源下完成呢?这种做法既浪费时间,又毁了白天画的部分,实属得不偿失。

一般情况下,室内光线基本上相对稳定,只要我们从开始就有条理有顺序地布置好大的色彩关系,而不是从早到晚在画面大面积的地方改来改去,控制光色的变化并不难。

在室内天光下的静物色彩,基本上是呈现以下的物体色光变化: 高光:天光色。亮面:固有色十天光色。亮灰面:固有色。暗面:固有色十暗十环境色十少量亮面对比色。明暗交界线:物体色彩最暗处,既含亮面色,也含暗部色。投影:影底固有色十暗十物体色十环境色十天光色十少量亮面对比色。以上这些物体色彩变化,可在我们作画时参考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都充满了矛盾,应如何解决好矛盾之间的关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道理,我们作画也不例外。如物体的主次强弱、大小方圆,色彩的冷暖明暗等等,矛盾的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联结、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时又互相排斥、互相对立,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而我们作画就是利用这种矛盾规律,有意地在画面上制造矛盾,然后想办法解决矛盾。如:在我们开始布置画面色彩关系时,为了塑造画面物体的体积、空间、质感等,着色时便有意加强画面的明与暗、冷与暖、虚与实等矛盾冲突,故意使它们之间对立而排斥。然后,利用物体的明暗交界线,画面虚实衔接处,去找解决矛盾强烈冲突的“媒介”。如:明与暗的冲突,往往明暗交界线是矛盾冲突高峰,也是分水岭,以交界线为界向暗部逐渐变暗变灰至反光。交界线又逐渐向亮灰、亮过渡,这就便明与暗之间得到互相渗透和贯通。又如:冷与暖之间的色彩是对立的,就像水火互不相融一样,解决它们之间的色彩冲突,也是通过交界线向冷色与暖色渗透和贯通。假设一幅画亮面是冷色,而暗面是暖色。交界线的色彩应是一种亮暗两色综合的最重深色,并以交界线的综合性深色向暗面逐渐推暖,向亮面逐渐推冷。因而,交界线也是联结冷暖矛盾对立的折中线。另外,画面环境中色彩冷暖的冲突矛盾解决,一是靠交界线,二是靠色彩虚实的渐渐过渡和自然衔接而缓解。

由此可见,作画中只有敢于利用明暗、冷暖、虚实的互相矛盾,并从中寻找矛盾双方转化的同一性,才能创造出最美的色彩和谐,这也是作画中解决矛盾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法则。

自然界的色彩尽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色彩的空间透视:

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因为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的。同样大小的东西,靠近我们的则显得高大。距离我们远的,则感觉矮些这是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规律所造成的。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尤其是画风景写生,因为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这种色彩透视变化的规律格外突出。而画静物空间小,色彩的透视变化程度也相应的减些这样的例子不用特指,你到室外找几个物体远近比一比,立即就会证实这种感觉。一切物体不仅形象特征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发生变化,而且色彩关系也随之逐渐削弱,这就是空间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得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色彩空间透视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的视觉在一定距离限度内可以看清物体的形象和色彩特征,超越了这个限度,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人的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二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气层是含有微小颗粒的空问,其中有许多灰尘、水蒸气、烟雾和空气分子等,肉眼看去它似乎是透明的空间,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空间变化规律后,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把握空间色彩层次的处理。

画静物的空间色彩变化不是很大,但要在画面中处理好空间关系仍需认真对待。

2、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

我们能够看清物体色彩的媒介是光线。物体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现了阴阳向背及明暗、深浅,呈现出立体的、冷暖不同的色彩变化。因为光的作用,物体发生了环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固有色互相 辉映与影响而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丰富色彩。但应该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线照射下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暖色相”,这时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显,就应按照两色光的强弱来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灯光、火光等为暖色,中午的阳光、天光、白炽灯光等为冷光。我们画静物多在室内,接受的光源多是从窗口透进的天光。一般情况下,天光多为冷色,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朝霞、夕阳的余光,室外红墙壁反射的光线,有时也影响室内光线变暖,阳光直照室内的物体就一定是暖光源了。要注意这种光线的变化,作画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既要尊重客观对象,又要认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觉。但光源的直接照射是在物体环境的受光面,因而光色的冷暖也决定亮面色彩的冷暖。如光线是暖色,亮面肯定就是暖色,那么暗面的冷色又是一种什么色彩呢?

3、关于补色:

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人们对色彩的明与暗、冷与暖理解起来并不难。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暖色,寒色也即如此。问题在物体的背光部下又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一些人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应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的提高。那么,暗部究竟应是一种什么色呢?冷暖的光学反应应是用一种补色关系来画暗部色彩。然而补色是客观自然现象造成的,还是主观的人为处理的呢?下面例举人的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两个科学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

人的眼球视觉结构是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是眼球里专司感光的网膜上的圆柱细胞(或称棒状细胞),它敏感于黑、白的吸收和补充;一种是眼球里网膜上针对瞳孔的感光——黄斑上的专司感色(亦能感光)的圆锥细胞(亦称简状细胞),它敏感于色彩冷暖的吸收和补充。人的眼睛生理造成了对色彩的冷暖明暗要求,就保人的身体对温度的要求一样,太热了想阴凉一点,太冷了想暖和一点,光线太强就想弱一点,太弱了又想强一点。而人的视觉看太暖的色彩时间长了,就想看点冷的,看太冷的色彩时间长了就想点暖的才舒服。这是人的视觉上的正常要求,这种要求构成人的视觉上的补色现象。

当你长期注目于阳光(白光),然后再看别的东西的时候,你的眼前 就必然发暗,而看不清别的东西。这是你的眼中的圆柱细胞受到白光的强烈刺激之后,对于白光已经疲于感觉,无法吸收,而急需吸收另一种 光线来加以补充和调整,使其消除疲劳。这时,你对暗就特别敏感,反之,就是另外一种要求。这是无色系统里的互补,也是黑和白之间的互补。在有色系统里,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白的物体平面上,放一块鲜艳明亮的红布,你长时间目不转睛盯着红布,在眼睛盯得很疲惫的时候,突然将视线挪开,你就会明显地发现,有一轮廓与刚才那块红布相似的幻影,然而,这个幻影的色彩已不再是鲜红的,而变成青绿味了。这在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残象的原理,也是眼睛中圆锥细胞疲于刺激后的补充和调整。

由于这种眼球网膜结构细胞的生理原因。比如你在洗照片的暗室里工作,因暗室里用的是暗淡红光,当你工作完成走出暗室时,外面的光线就显得格外明亮,而且看白的物体都带青绿味。这完全是眼球网膜结构细胞敏感于光和色的补色。

自然界色彩冷暖互补现象随处可见。当早晨日出之时,红色的光线笼罩了自然界物体的所有受光面,这时各种各样的物体暗部都或多或少地呈现有绿青味。随太阳的升高,色光由红变黄,物体的暗部又由绿青味渐变成青紫味、蓝紫味等。尤其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在夕阳橙红、橙黄的光源照射下,所有天空中的晚霞及所有物体受光面,都笼罩上橙红或橙黄色,暗部都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青绿或紫青味。这种色彩冷暖、明暗强烈的补色现象,人的肉眼能看得清清楚楚。彩照、彩色影视中的场面也科学地证明了色彩的互补现象。

以上这种补色现象在色彩训练及色彩绘画上应用极广。我们的水粉静物多在室内写生,补色关系远不及野外自然界中强烈。但在光源、色彩冷暖强弱的情况下,任何色彩均离不开补色的因素,若忽视对补色的应用,只知道暗部加重加黑,那么画面上的色彩效果就必然会缺乏对·比而觉得沉闷和死板。

在绘画色彩学上,绘画色彩的补色可在所标色相环寻求,补色对象一般在色环上直径两极的二色为180。时,可称之为补色(附图),作画时不清楚补色应用的同学,可参考色相环去分析应用补色在色彩关系中的作用。

水粉静物写生的方法步骤:不同的画家具体的着色方法是有区别的。这里介绍的是适合初学者练习的方法步骤。水彩工具性能决定着色顺序大都是先画明色,后画暗色,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着色;同时,与水粉、油画一样,要从整体到局部。为什么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可着色呢?画水彩的画板放置角度不能接近直立,因为直立时水色极易流淌破坏形体。画板的放置角度可以根据水分的需要变换角度,一般情况下保持三、四十度的状态为宜。就是这样,着色后水色总要向低的方向流,所以,从上到下涂色便于色彩的衔接。我们都是用可右手执笔涂色,容易使涂过的颜色映入视野,得于照顾整体关系和色彩效果。当然,也不是那么绝对,涂完整体关系之后,就不受这些局限了。

以干画法为主的着色顺序是:

1、用HB或B的铅笔认真起稿,最好不用橡皮,擦磨纸面会影响着色的匀净。高光和明暗交界线都用铅笔轻轻画出,多余的铅笔线待画完干后再用橡皮擦掉。

2、涂第一遍色,预先分析一下大体的色彩关系,从明度、纯度、冷暖等方面分析,找出层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开始着色。第一遍色不能得过淡,抓住总的色彩印象,画到实际色感受的五六成或七八成,有把握之后能一次画准更好。这一遍色除要留空之处外,基本铺满画面,物体的明暗不要平涂,利用湿接画大体变化。

3、第二遍色并非要求到处再加一遍色,应该保留第一遍色比较正确的部分。这一遍色用水适当减少,进一步塑造对象的体积关系与色彩关系,并力求准确。

4、深入刻画、调正完成。这一步主要是收拾、加强,把重要细节加上,用笔要果断,使之更深刻充分。最后检查一下,如有色彩不统一之处,可罩色修正。有错误之处洗一洗再作调正,即可收笔。

干画法的着色步骤比较好掌握,初学时不管画风景、静物或人物写生,先练习这种方法,便于打好根基。

湿画法为主的着色顺序较难掌握,可先选取简单的静物或风景进行练习。一种画法是先画大体的浅色,速度要快,掌握水分,趁湿画局部和细节。另一种画法必须有把握整体的能力,从重点物体画起,逐个完成,或把画面分成几部分一一完成,相接处用清水涂湿,衔接恰到好处,几乎一遍完成,个别细节随后充实。画面可达到水分饱满,色彩透明,韵味无穷的效果。

有的画家先画大面积的暗色,后画明色和局部,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总之,有了一定的描绘基础,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方法,“法为我用,”才能达到“以精作画”的境界。

红色与蓝色和黄色生成的绿色成为互补色。

蓝色与红色和黄色生成的橙色成为互补色。

黄色与红色和蓝色生成的紫色成为互补色。

光源色就是光的颜色啦。平时用的素描灯是黄色的,所以静物泛黄,高光是暖色的。如果是天然广,那就是蓝色。因为天是蓝色的,所以静物泛冷色调。

下载水粉静物画的变调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粉静物画的变调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粉心得

    色彩心得 马上就要去皖南写生了,此次风景写生将会让我们好好的感受自然的景色,以及乡村的幽美气息。但在去写生之前我们还需回归色彩,感受色彩,我们通过这几周的静物以及风景临......

    水粉教案

    色彩(水粉)教案 第一节 第一节 了解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教学目的]:掌握水粉画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在艺术设计中作用、熟悉水粉画工具材料和表现及对色彩基本常识理解. [教学......

    色彩静物画教案

    色彩静物画教案 教材来源:八年级下册第7课色彩静物画 内容:八年级下册第7课色彩静物画 主题: 色彩静物画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徐亚涛 一、 教学目标 知......

    色彩静物画教案

    《色彩静物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色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色彩静物绘画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

    色彩静物画 教案

    色彩静物画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认识色彩静物画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力方面;了解色彩静物画需要对静物的色彩关系进行主观加工,才能形成既富有对比变化又和谐统......

    色彩变调教学教案

    油画选修教学教案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色彩的变调 教学时间: 授课对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目的:通过本堂课的色彩变调练习,旨在提高学生色彩的调配技能、色彩的修......

    汉语拼音三声变调规则

    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音调,但是当这些音节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有的音节的音调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以第三声、“一”和“不”的变调最为常见,下面就第三声的变调规律进行简单......

    试谈水粉静物画中的明度练习[推荐]

    试谈水粉静物画中的明度练习在色彩教学中,老师常常会对学生说:“提高明度”。所谓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初学色彩的人往往控制不好色彩的明暗程度,明部与暗部的色彩差别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