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
古时候,有一位糊涂的县官,因为听信他师爷的谗言,就把无辜的张三抓了起来,在审问时,他对张三说:“明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到时我这里有两枚签,一枚签上写着‘死'字,另一枚签上写着‘生'字,你抽到哪一枚签,就判你什么。”小朋友,如果让张三抽的话,可能会怎样呢?
可是,一心想害死张三的师爷却在两枚签上都写了一个“死”字,小朋友,如果再让张三抽的话,结果会怎样呢?幸亏张三的一位朋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第二天,县官在开堂时,让张三抽签。张三抽了一枚签,连忙吞进肚子里。县官只好打开另一枚签,发现上面写着“死”字,以为张三抽到的是“生”字签,就只好放了张三。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材第30、第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各自的特征。
2.能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
难点:联系生活加深对各形体特征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模型,图形卡片,积木,实物,每组一个袋子等。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导语:同学们,你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老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礼物倒出来看一看。
请各小组用这些积木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模型。
交流拼搭的模型。
二
探究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智慧老爷爷还提了一个新的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各组分类,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说说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有棱有角的;一组是像柱子似的;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实物放在一起,说明这些都是长方体。(板书:长方体)
再拿一个长方体进行翻转,让学生认识摆放不同的长方体。
然后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试着起个名字。
直观揭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看一看,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还有圆圆的面。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六个面等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到抽象图形。
出示积木、牙膏盒等,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①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最后拿出相应的实物。
②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一个图形,学生想想这个图形的样子。
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并说说是什么。如摸到一个球,说“这是一个球”。
④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区分辨认。
(3)让学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可先找眼前的、教室里的,然后找生活中的)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连线。
教师指导做第一个,学生独立做其余的题,教师巡视、指导。
2.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1)教师读要求,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如这些图形里有几个长方体,学生数,老师填数。
(2)学生独立完成剩余的几个。
(3)集体交流。
若学生把球说成圆,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药丸或球,把它从中切一刀,把横截面展示给学生,这个面是圆。若学生把长方体说成正方体,可做两个形体的翻转对比实验,找到各自的特点。长方体的面不一样大,有长有方,正方体每一个面都一样。
3.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同桌说说,然后教师订正。
板书设计
认
识
立
体
图
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课后反思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经历对简单的几何形体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有趣的拼搭
教学内容
有趣的拼搭
教材第32、第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拼搭,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通过拼搭活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教具学具
模型,每人一袋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数一数,填表。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个
()个
()个
()个
二
拼搭活动
1.出示小明用废品拼搭的小坦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看,小明用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还有圆柱搭出了他最喜欢的小坦克。
提问:小明为什么把圆柱放在最下面?
小组讨论。
2.其他的物体又有什么特点呢?
(1)做滚一滚的实验。说出圆柱和球易滚动,圆柱放倒以后才能滚动,球能任意滚,还可以转;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
(2)做堆一堆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在拼搭时不易倒塌,而球不易拼搭。通过实践,让学生找出最难堆的图形——球。
3.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下面做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蒙上眼睛摸一摸,并说出摸到图形的名称,另一人评判,然后交换。比比谁摸对的次数多。
4.搭一搭。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搭出自己喜欢的组合图形和同伴交流。
5.数一数。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课后反思
1.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很快地认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
2.有一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圆和圆柱、正方体和正方形、长方体和长方形。
3.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具体说出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作用。
第六单元跟踪检测卷
一、连一连,画一画。
(第1题6分,第2题10分,共16分)1.把物体与中间相应的图形连起来。
2.下面物体是长方ɡ体的画“√”,是正ɡ方ɡ体的画“△”,是圆柱画
“☆”。
()()()()()
二、数一数,填一填,圈一圈。
(第1题20分,其余每空2分,共34分)
1.(1)图中一共有()个图形,其中正方体有()个。
(2)从左数起,第()个是正方体,第()个是球,第()个是圆柱。
(3)图中有()个圆柱,()个长方体。()最多,比球多
()个。
(4)从右数起,把第3个圆柱圈起来。
2.3.
三、想一想,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3分,共18分)1.()是圆柱。
①
②
③
2.下图中,()是正方体。
①
②
③
3.的上下两个面()。
①
一样大
②
不一样大
③
无法确定
4.中共有()个正方体。
①
②
③
5.先放一个长方体,再在长方体上面放一正方体,最后在正方体上面放一个圆柱。正确的搭法是()。
6.按规律排列,袋子里应该放()。
①
②
③
四、生活中的图形。
(第1题3分,第2题9分,第3题12分,共24分)
1.下面哪组物体能站稳?在能站稳的物体下面的框里画“√”。
2.把每组中不同类的圈出来。
(1)
(2)
(3)
3.数一数,填一填。
五、智慧大挑战。
(第1题2分,第2题6分,共8分)1.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要()个ɡ这样的小正方体。
2.按规律接着应该摆什么图形?请圈一圈。
附加题:(10分)
叔叔把一块长方体木块中间一圈涂上黑色,再切成24块,如下图。
一面有黑色的小木块有几块?两面有黑色的小木块有几块?
答案
一、1.
.2.
二、1.(1)8 1
(2)2 1 3,5,7,8
(3)4 2 圆柱 3
(4)
2.3 3 4 1
3.7 4 6
三、1.① 2.② 3.①
4.② 5.① 6.①
四、1.
2.(1)
(2)
(3)
3.2 2 6 6
五、1.8
2.附加题:4块 4块
伽利略与比萨斜塔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但是,伽利略的两个球体并非像传说中的一样一起落下,即使重力加速度不变,两个球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是不会一起落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鹅毛和铅球不会一起降落的原因。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两个球体不能看作自由落体。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理论是正确的,在真空中,无论多重的物体,都遵循自由落体定律。
周测培优卷5
一、照样子,连一连。
(18分)二、想一想,填一填。
(每空2分,共38分)1.()个
()个
()个
()个
2.(1)一共有()个图形;
有()个,有()个,有()个,有()个。
(2)从左数起,是第()个;
从右数起,是第()个。
(3)从左数起,第()个和第()个是。
3.的上面是(),下面是(),左面是(),右面是()。的左边有()个图形,右边有()个图形。
三、数一数,填一填。
(24分)1.()个()个
()个()个
2.()个()个
四、涂颜色。
(20分)把长方体涂成红色,正方体涂成绿色,圆柱涂成蓝色,球涂成黄色。
答案一、二、1.4 1 4 2
2.(1)8 2 3 2 1
(2)5 4
(3)1 6 【点拨】注意方向,注意几和第几的区别。
3. 1 5
三、1.5 4 7 3
2.5 6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