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教案

时间:2019-05-11 21:5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项羽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项羽教案》。

第一篇:项羽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执教:施 文

【学习目标】

1.赏析项羽的形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2.探究项羽之死,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意识。【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身高1.84米,英武帅气,是典型的“高富帅”。大家知道哪些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呢?下面进行成语猜谜抢答:

1.最大的力气——力能扛鼎 2.最有野心的话——取而代之 3.最不留后路的战术——破釜沉舟 4.最刀光剑影的宴会——鸿门宴 5.最显摆的还乡——衣锦还乡 6.最攻心的歌声——四面楚歌 7.最儿女情长的悲歌——霸王别姬 8.最要面子的羞愧——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些成语展现了项羽不平凡的一生,而《项羽之死》是他谢幕时的完美演出,今天我们来鉴赏项羽的形象,探究项羽之死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故事背景(齐读)

公元前209年项羽、刘邦起兵反秦;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12月项羽、刘邦会于鸿门;4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己为西楚霸王。刘邦曾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与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

2.故事从这里开始,请大家浏览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叙述的三个场面(地点、人物活动)。

1自然段:垓下被围 2-3自然段:东城快战 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品读鉴赏

1、这三个场面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凸显项羽的个性。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鉴赏垓下被围。咱们班朗读高手是谁呀?欢迎他给我们读第一段,写了哪两个细节?用文中的词语怎样概括呢?分别描写了项羽哪些动作和语言呢?请你选择一个细节小声诵读,体会项羽的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好,请大家说说自己的体会)

垓下被围:第1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细节。“四面楚歌”开始就渲染了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写项羽夜闻楚歌,惊曰——夜起——饮帐中,这三个动作,突出项羽坐卧不安、焦虑愁苦的心理,他听到四面楚歌后为何焦虑愁苦?是因为他认为“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中了刘邦的攻心计,体现了他轻信直率的个性;“慷慨悲歌”,项羽是一个勇 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无法安排宝马和爱姬,充满了幽怨和无奈的情绪,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歌数阕” “泣数行下”,“泣”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项羽是男儿中的男儿,此时却泪流满面,可见他是何等的伤心和无奈,写尽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以至“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再次从侧面表明了项羽的悲惨处境。刘邦在逃亡时为了自己跑得快,多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马车,而此时项羽首先想到的是战马和虞姬,可见他重情重义。这一个场面主要表现出项羽轻信直率、善感重情的性格。

2、自主赏析

项羽的性格是复杂的,下面同学们自主赏析后两个场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细节,放声诵读,扣住具体的词句,体会项羽的心理,把握其性格。

(好,我们先看东城快战,请大家自由说说自己的体会)

东城快战:第2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绐陷大泽到再困东城的过程。前半部交代了项羽的逃亡路线和兵力变化,项羽的处境更加危急;“绐”从侧面体现了项羽不得民心。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在即,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刚愎自用。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项羽的自信和自负。

第3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项羽动作、神态的描写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和虎虎的声威。他宛如一尊凛然不可侵犯的天神,须眉毕张,谁也不敢靠近半步。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段主要表现了项羽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和自负的性格。

(下面我们来看乌江自刎,也请大家自由地谈谈自己的认识)乌江自刎:第4段写了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拒渡。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第二个细节是赠马。战马不忍杀之,赠给亭长,进一步体现了项羽的重情重义。正所谓“知耻而后勇”,一个“笑”字,虽有些许的无奈,但更突出了他坦然镇定的心理,表现了他对死亡的蔑视,说明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他已从容地做出了选择,体现了项羽高贵的英雄气质。第三个细节是赐头。明知是一场死亡的战斗,项羽却令部下下马用短兵接战,搏杀几百人后身负重伤,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赐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两两对比,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何等鲜明!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通过以上分析,项羽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丰满、鲜活。

3、请仿照示例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位纯朴率性、光明磊落、重情重义的真心英雄,项羽是一位有真本领、真性情、真气概的快意英雄,项羽是一位优柔寡断、轻信自大、执迷不悟的失败英雄,项羽是一位勇猛无敌、骁勇善战、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学生自由作答(悲剧英雄、伟丈夫、莽夫、猛将、军事家等)四.文本探究

1、这是同学们的评价,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说:项羽没有尺寸的权柄,乘着秦末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地位虽然没有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像他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舍弃关中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了义帝,自立为王,而又怨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就难了。他自夸功勋,施展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人,自以为霸王的功业已成,想用武力征服治理天下,最终五年之间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错误啊。竟然说“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罪过”,难道不荒谬吗!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什么态度?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赞赏他英勇善战,灭秦有功;过矣、岂不谬哉!:批评他政治上的幼稚,性格上刚愎自用,执迷不悟,以致身死国灭。有褒有贬,一分为二,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理性公正的态度。但司马迁也是一个文学家,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写入本纪,对项羽功业未竞深感惋惜和同情。

2、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赞扬项羽是豪杰、英雄呢?(事先提示,学生自答)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她追思项羽,赞扬项羽是豪杰英雄,是因为她有英雄情结,更重要的是痛恨南宋王朝一味退让求和、苟且偷安的时政。

可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个人性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观点也不同。

3、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内容: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要求:

1、要有观点。

2、以项羽的事迹为例说明理由。

3、语言简练。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事先确定小组,组长,个人写好讨论稿)(学生可从历史发展趋势、性格、教训、影响、情感、价值等角度作答)展示小组实力的时刻到了,请大家踊跃发言。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项羽之死给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警醒、惋惜,也令我们钦佩。

五.结束寄语 《史记》是一座精美的人物画廊,司马迁用他那传神之笔勾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不仅有勇猛无敌的项羽,还有老谋深算的刘邦,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他们无不生动鲜活,精彩纷呈。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求学做人,请读《史记》!谢谢大家,下课!

第二篇:项羽本纪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二语文 第11周1个 总编号:42个 主备人:刘 荣

项羽本纪

(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2.翻译重要的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1.利用自习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查阅基础知识。

2.结合注释、古汉语词典,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统研文言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学生背诵 学生诵读1-3段

二、学生展示

项梁怒之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毋徒苦天下之民 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欲坑之 项王然其言 项王军壁垓下 尽走险阻

项王泣数行下 左,乃陷大泽中 欲东渡乌江 渡江而西

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闻之皆争下项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身七十余战

三、学生互批

学生分组板书

教学方法

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身世信息与人物

2、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性格及命运之间的关系

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五、精讲归纳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占(2)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率领(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率领(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持,拿(7)举身赴清池。(投(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六、课堂检测每节课后面10分钟、布置预习发放下一节课学案,并提出预习要求

教学反思:

掌握重要实词的多项意义)))))))))

第三篇:《项羽本纪》教案

广东实验中学教学设计

任教老师: 杨芳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9 课题:《项羽本纪》 授课时间: 2010-03-0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2. 过程与方法:体会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反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反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难点: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项羽本纪》中“少怀壮志、叱咤风云”两节,并疏通了“垓下悲歌”第1自然段的文意。上节课结束时,我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自己完成后几段的翻译,并找出你认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特殊语法现象。现在我找同学来说说你圈画的重点。(指定1—2个学生回答)

除了刚才同学找出的字词外,我也提出几个注意的地方。(播放课件“夯实基础”)

如果出现重复,那么就肯定学生的预习工作以及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下面给两分钟时间,同学们自由散读“垓下悲歌”这一部分,结合你自己的预习和老师、同学的提醒,边读边疏通文意。(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垓下悲歌”)

(二)新课学习

1.概括情节 现在,我们整体看 “垓下悲歌”这一节,我找一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指定1个学生回答)

2.合作分析

从刚才***的概括中,我们抽取 “悲歌别姬、东城之战、乌江自刎” 三个小情节。(板书)给3分钟的时间,4人小组合作,任选其中一个情节,分析该情节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内心情感,凸现了他怎样的形象(性格),总结塑造人物的方法。(播放课件“合作分析”)

小组派代表谈谈你们对项羽的赏析。教师注意引导点拨。

引导:“悲歌别姬”中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内心,凸现他怎样的形象? 重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性格:

①重要细节(词语)体会:惊、夜起、饮帐中(满心忧虑,他会想些什么?)、泣数行下(百感交集的热泪喷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面对一向刚猛矜持的英雄落泪,受到感染,跟着落泪,不敢看,也不忍看,既敬畏项羽,又害怕伤及项羽自尊)②《垓下歌》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陷入困境的愁闷无奈 别离爱姬的痛苦

昔荣今枯的悔恨 英雄末路的悲叹

学生自主分析完“悲歌别姬”后,组织学生再次朗读《垓下歌》,体会气盖一世的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慨。(一人读,全班读)

引导:你如何评价“东城之战”中项羽“为公取彼一将”等行为?

①显示项羽勇猛无比的神威、凸现项羽叱咤风云的形象。项羽的崇高也体现在他虽至末路仍显英雄之本色的崇高。

②逞一时之勇,不顾大局(此时的根本任务是突出重围)

③个人英雄主义 他这样做仅仅就是为了证明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④刚愎自用,不知悔悟,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不承认自己的性格弱点、战略失误和(某些)行为错误(如屠城坑卒)

作为统帅,项羽在这时主张快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自恃勇武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还是千枪万箭追杀的败军之将!反映出他迷信武力,冥顽不灵,至死不悟的性格特征。(个人英雄主义)

引导: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过江东。他想到的是“荣誉”“尊严”“血性”,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所以“项王笑曰”的笑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英雄骨气、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他的荣誉、尊严、人格、血性、骨气,他的知耻„„

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沽名钓誉了。

你如何评价项羽“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

①纯粹的个人主义,自以为是,不能认清自己的错误。这是他致命的弱点。战争的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他却忽视了这三者当中最关键的因素---“人和”。废除义帝、杀害韩王、屠城坑卒、听信项伯、疏远贤将,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下场。田父欺骗他,使他陷入绝境,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是他残暴行为、失掉民心的必然结局。(民心已失,败局已定)②为自己性格弱点、战略失误和行为错误开脱

③“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钱钟书《管锥编》)

学生自主分析完“乌江自刎”后,组织学生再次朗读7、8两段。

(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板书情感、性格和手法,内容依据学生的说法而定。)

学生读完后,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短总结。

(三)探究评价

好了,到这里,“垓下悲歌”部分我们学习完了。项羽是司马迁笔下充满个性的人物,那么你怎样认识这个人物(或者说你怎么评价他)。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鸿门宴》、现在学的《项羽本纪》以及你课外的知识储备,给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然后我找同学谈谈。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刘邦、韩信、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以供参考。)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挖掘细节,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写人的技巧。我们要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要古人古读、古人今读。

1.完成书后练习三、四题。2.完成课文知识归纳积累。3.本周练笔:写一篇以项羽为对象的人物评论。

第四篇: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及“以读促写”,既增加学生积累,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共同讨论解决基础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4.小组推荐展示,老师及时点评讲解。三.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例如: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名言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名言)士可杀,不可辱。学生练习分组展示 例句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小结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五、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基础知识

写作训练 反思:

第五篇:《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文言知识点。

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辨正地认识、评价,砥砺学生自我的人生修养。

3、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地辨正地去分析、认识历史人物;积累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仔细阅读下面两首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请问:(1)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哪些信息可以看出?

明确:项羽。乌江亭、壮士、江东子弟、君王兵败等。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明确: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二.初步感知

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三.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二.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三.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自读、点拨)

(一).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二).老师点拨。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三)思考;

1. 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第三课时

一.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③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3.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 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五)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3. 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第四课时

一.研读第五段,(一)梳理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直夜溃围南出

②辟易数里

③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左右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二.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二)思考:

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明确: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第五课时

一.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点词句

1. 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 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 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 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 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二.思考;

(一)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明确: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三.小结: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也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四.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五.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史记》未节选部分,感悟《史记》这一鸿篇巨制的艺术特点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2.课外欣赏电影《西楚霸王》和《汉武大帝》与文本相关部分。

下载项羽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羽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

    原创 精品教案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技巧。 2.感受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能有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反复复看《项羽本纪》,项羽的形象在我的......

    参考《项羽之死》教案

    (三)学习鉴赏历史人物的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有理有据。以太史公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为例推出此方法。 2、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客观辨证。以李清照与毛泽东等人评项羽的不同诗......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课时) 泉州五中吴菊平(开课时间:2007年12月21日上午第3节 地点: 101电教室) 【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2、学会客观地评价......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 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 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

    《项羽之死》 教案

    项羽之死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

    《项羽之死》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2.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分析项羽性格弱点,引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 [教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