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合集五篇]

时间:2019-09-22 16:1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第一篇:《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探究活动,探求新知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篇: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设计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实验探究:

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第一节 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学生自行讨论。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无中生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生议论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生讨论回答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学生举例。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房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在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三篇:《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物质结构的启蒙课,改变往日的教学方式,把师生问答式学习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顺从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做学生探究的向导。当学生提出一些很难当堂解释清楚的问题时,教师要果断提供向导。如学生问:“既然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运动的,为什么组成酚酞的微粒不跑到盛氨水的烧杯中变红色呢?酒精与水混合为什么有气泡产生?高锰酸钾颗粒是紫黑色,为什么高锰酸钾水溶液呈紫红色?等,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都解释清楚,可以放在课后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去探究,既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经常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他们对探究物质的组成非常感兴趣,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课后我问学生时,同学们都乐呵呵地说:“化学真有趣”、“这节课我觉得时间很短,这么快就下课了。”通过学生的语言与表情,不难看出这节课学生们学得轻松。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动手操作较多,学生基础不是太好,完成本节课内容时间较紧,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完全进入到物质的微观世界中,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四篇:新人教化学教案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五篇:用生态学观点看大学生活

用生态学观点看大学生活

一、摘要

1.选题目的大学生涯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时刻,是青春与激情交织的时刻。在这个盲动的时代,如何度过这美好的大学时光,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生态学观点分析了如何度过大学生活。

2.背景介绍

大学生,如今不再是天之骄子,政府的文件中也将大学生定义为普通劳动者。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抱有混吃等死的思想的人很多。网游、恋爱,大学时光就这么过去了。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对指导我们的生活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二、关键词

大学生活生态学观点

三、论文内容

1、大学环境与大学生的相互关系。

大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等,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这些自然环境还是比较快的适应。而文化环境包括学术环境和区域文化。在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下,学术环境不是很理想。而区域文化天然的带有排外性。大学生要适应文化环境需要时间。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大学对一个地区的带动是巨大的,强大的人才储备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成就了美国西海岸的高新技术产业。而那些企业又支持了斯坦福大学的建设发展。还有必须要提的是宿舍文化。大学生是以宿舍为单位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寝室的同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2、竞争

每个种群之中肯定会有竞争,为了争夺配偶和食物而斗争。大学生的斗争不是很明显。毕竟人类社会不是靠智慧或身体就可以无视这个社会的法则。而大学生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不理智的斗争很少会发生。但人毕竟有好胜心和嫉妒心,这往往会发生竞争。当竞争为良性的,对双方有益。竞争恶性,往往会悲剧。大学中设立心理咨询室是必要的而且有效的,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 1987 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来的.联合国要求该组织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 ,制定“全球变革日程”.1987 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经过 4 年研究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

大会 ,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生态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概括地说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 ,既有利于今天的生存又有利于明天的进步的一种发展模式。发展 ,不仅注重今天的发展 ,而且强调明天的发展;不仅注重当代人的发展 ,而且强调子孙后代都能够持续发展.不但注重发展的数量 ,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像人类过去那样滥用、挥霍自然资源 ,任意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不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是自我毁灭的发展道路 ,这样做不仅不能把一个美好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 ,就连我们当代人的生存都要受到威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观念、能力等 ,即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有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才会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人 ,进而有国家、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 ,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人们只有具备了这种不断学习的能力 ,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发展 ,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可以称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四年不应当只是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一种见识。否者大学与专科学校有什么区别。

4、多样性观点

生态学中非常强调物种的多样性 ,认为它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重要因素.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 ,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 ,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 ,而不把生物多样性看作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每一物种的绝迹 ,就会破坏某一种生态平衡 ,消失的物种越多 ,人类生存的威胁就越大.。我们大学生要有广阔的视角。多了解一些东西。而不是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域。还有就是要有个性。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虽然不同,但是和谐。这个社会才会丰富多彩,奇思异想才会涌现,创造力才会得到解放。我们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有用的人,而不是工厂生产用的机器。

四、参考文献

1.《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论生态学观点与现代教育 马纯艳李维典

2.张红;生态化教学的理论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3.The Evolution of Sustainability Declar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Tarah Wright《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

下载《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单位: 作者:刘玉先 来源:本站原创录入:蓝贝编审:lanbei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1日 点击数: 1475 次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哲论文:用联系的观点看大学生实习与就业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作为即将实习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应对不久的将来......

    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一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固本中学赵学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

    3.1.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引入: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

    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018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仓颉中学 杨晓梅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将从教材、学情、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五个方面......

    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

    微粒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中的原子、分子部分,教学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二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中有关微粒的基本性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