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水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图案中,就能找到起伏的山川纹、水波纹,这些纹样用笔飞动流畅,描线娴熟奔放,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装饰性,这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山川的体验。
但从汉魏壁画看,山川景物还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只能约略窥见其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山石与任务大小比例不合,树木造型尚处于稚拙阶段。
东晋,山水画才得以发育滋长。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此时山水画已与人物画并论,初步独立成为绘画的一个门类。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绘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绘画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南北画家汇集京都,提供了相互切磋技艺的良好条件,不同题材和种类的绘画开始出现,一些画家开始从事独立的山水画创作。
这种画法的特色,发展到了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便形成了“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
在唐代艺术整体繁荣的局面下,山水画也步入成熟阶段,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一是以唐宗室武将李思训、李昭道(俗称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是以文人士大夫王维(世称王右丞)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李思训父子在形式上进一步发展了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的格局,采用青绿勾斫,开创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亮丽壮观,工致动人,把传统的色彩表现形式更进一步发挥得绚丽灿烂。
王维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进行绘画创作,山水以渲染为主,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多描写自身生活的环境,表现了恬淡闲居的生活理想,被苏东坡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五代
荆浩为五代后梁时代的儒生,因避战乱隐于太行山洪谷,擅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气势磅礴,深得北方气象。他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皴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石的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并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墨创造出富有质感的画面,表达了既雄伟又深远辽阔的意境,有“全景山水”之称。
董源的山水,好 以淡墨轻岚写出江南平淡天真只趣。尤擅长用披麻皴,线条圆润细长,如麻线下披,并缀以点子皴,描绘出江南山峦土厚林茂、草木花滋的特色。山水之中又以人物渔舟点缀其间,人物工细设色,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北宋时期,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
北宋初年水墨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的李成、关陕画派的范宽。李成善画烟林平远之景,变雄劲、深厚为清旷萧疏
范宽喜用全景式构图,常以雄壮陡起的巨峰为主景,环之以群山、坡地、林木和瀑流,点缀以行旅、渔舟、寺观、栈道和山居,气格雄阔壮美,深厚峻拔。笔法苍老势劲,树石刻画精谨,皴法多用雨点、解索,画面墨色森然,真实地再现了中原一带峻厚巍峨、土质干燥的山岳面貌。
北宋中期郭熙的山水,以幽奇神奥取胜,布置巧妙,变化多端,画山石形如“鬼面”,皴如“乱云”,写瘦树枯枝,妆如“蟹爪”。
中国古代的水墨山水画,由于北宋文人画家的努力,进行新的尝试,由以往注重写实、客观再现山川景物,逐渐向注重写意、忽视形似、强调表现艺术家主观感受的方向发展,创造出了新颖的风貌,从而使中国山水画艺术能更加细腻地表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更加充满了诗歌的抒情意味。
米芾、米友仁父子创造的“米氏山水”便是这种转化过程的重要表现。他们擅长“墨戏”,善用多层烘染和卧笔横点成块面,使水墨画的积墨、破墨、渍染、渲染等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达到云山空濛、烟云幻灭的效果。这种不求形似而求神韵的画法,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南宋
李唐,北宋山水画风向南宋画风过渡性的关键人物。作品雄浑坚实、刻画繁复、细致精到。北宋亡后,辗转来到南方,画风也开始转变,以水墨淋漓一挥而就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雄壮坚实的形质,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简括、水墨苍劲的山水画风
宋室南渡,定都临安,江南秀丽的风景便成为宫廷画师们摹写的对象。
江南山水以疏淡奇秀见长,与北方雄浑壮伟之势不痛,为了展现江南烟笼雾罩、清旷空灵的美景,画家马远创造了布局简妙、以偏概全的方法,将复杂的自然景色进行大胆的概括、提炼和剪裁,使主题表现得集中而突出。
马远的画面上常留出大片空白,使之空旷邈远,给人以遐想的余地,具有诗一般的境界,突破了前人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章法,人称“马一角”。在笔法上,马远以饱蘸墨汁的大斧劈皴法表现坚实奇峭的巨壁山崖,造型棱角分明、刚劲挺直。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大部分汉族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诗文书画,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给元代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
元初以钱选、赵孟頫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形成了元画的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风气。
“文人画”不但强调以书入画,而且要求画家具有文学修养,把绘画作品变成实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使中国绘画艺术更富有文学气息和民族特色。钱选是位隐居的处士,绘画的题材广泛,具有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是青绿设色复古山水画方面。
赵孟頫的画风大致有两种,一是工整秀雅的重彩画,一是豪放简率的水墨画,或强调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或博采晋、唐、北宋诸家之长,以气韵生动取胜。
元代中晚期的代表画家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史称“元四家”。他们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画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山水画到了明代,画风更迭,画派丛生。
明代早期,宫廷院画和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了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为主的时代风尚,使得明代宫廷山水画一时呈现南宋院画的面膜。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崛起了吴门画派,他们主要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影响逐渐扩大,一跃而为画坛主流。
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他们的山水画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明代后期的画坛中心人物是董其昌,他极力鼓吹纯“文人画”,写得一手好字,善于把书法渗透到画法之中,所作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究气韵,慕求风神,带有主观抒意,虚和萧散,追求似与不似。
在清代山水画家中,具有开拓性的画家是活动于清初的石涛、朱耷、髡残、弘仁四人,四人均出家为僧,故画史上并称“清初四僧”。
石涛和朱耷是明朝皇族宗室后代,清王朝取代明朝后两人都撑了明代遗民,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慨,宣泄抑郁的愤懑之气和对故国山河的炽热情感。
“四僧”之中以石涛的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画富有创新精神,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酣畅流利,格调昂扬雄奇,在运笔用墨、设色构图上皆突破陈法,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篇:山水教案
中 国 山 水 画 教 案
(1)课程介绍: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是美术学专业传统的教学科目和内容。
(2)教学目的:通过山水画教学,是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继承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及山水画学习的独特规律,加深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两章,第一长为传统中国画学习;第二章为当代山水画学习及写生。(4)教学时数:72课时
(5)教学方式:使用光盘、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并结合山水画观摩、写生与创作、教师范画与技法演示等途径实施教学。第一章 传 统 山 水 画
教学要求:本单元是山水画学习的最主要部分.由于传统山水画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临摹,山水画学习同样由浅入深的临摹历代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结合中国美术史诗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流派,历史成就,各时期代表画家的艺术风格及传承.通过临摹是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笔墨发展,笔墨技法及美术要求.通过对历代名作的欣赏,提高学生的修养及鉴赏水平,是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和山水画中的美学理念有所认识和理解.教学时数:36学时 一 讲授要点
(一)山水画的演变及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代山水画的不同特点.
1 发展与演变时期的山水画 2 成熟期的唐宋山水画 3 抒情写意的元代山水画 4 派别林立的明清山水画
(二)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领悟中国画笔墨技法的根本所在,从整体上分析笔墨技法笔墨符号的特点. 1 中国画的基本特点 2 中国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笔法 笔势
墨法 一笔浓淡法 破墨法 积墨法 泼墨法 笔形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具体表现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技法. 1 树木法 2 山石法 3 云水法
4 人物 建筑 舟车 5 构图法 6 设色法 7 临摹 二 作业要求 1 树石画法5张 2 完整临摹明清山水画2幅
第二章 当代山水画的学习和写生
教学要求:对当代山水画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写生,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中国画的笔墨功夫,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技巧的丰富变化,进一步了解山水画在当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几位画家,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山水画写生的技法,创新了新的山水画风格.本单元教学结合写生使学生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笔墨技法与山水画形式语言. 教学时数:36学时
一 讲授要点
1 当代山水画发展简史
2 传统山水画与当代山水画的关系 3 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和方法 4 太行山石头结构与笔墨表现 6 太行山写生
二 作业要求
1 完成当代山水画临摹两幅 2 完成山水画写生五幅 参考资料 《宋代小品》 《元四家画集》 《沈周画集》 《四僧画集》 《李可染山水理论》 《黄宾虹话语录》
张谷闵 《从写生走向创作》 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 陈传席 《中国绘画美学史》
第一讲 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画中国传统山水画 要求
掌握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 重点 树石画法 难点 树的画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范画
自宋代以来,中国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流。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大地山川的雄伟与秀美,同时又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思想。生生不息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山水画的依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自然的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山水绘画技法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绘画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有着丰富的艺术遗产。自宋元以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上水画作品,比较突出的有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清两代以师承宋元为主,有保存了明清两代已形成的基本技法。出现了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王继成了传统,而四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他们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一起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深深影响着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的画家,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一、树木法
树法的基本内容是树干树枝树叶三个方面。
树干与树枝的画法以线为主,树叶的画法以点为主,往往先画树干然后画树枝,最后是点叶。树干以双线画出,略近平行而线条有所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的树种加以皴擦和描绘。宋元山水画对线的造型很讲究,树干的形态也很复杂而且富于变化,初学者对郭熙《早春图》、王蒙《青卞隐居图》中的树木加以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明清之后对树木的画法往往不太讲究,但“四王”中王翚的树木造型显得与众不同,是值得学习的。
树枝的基本形态以鹿角法和蟹爪法为主。树枝往往一笔画出,但要求用笔沉着。树干与树枝都以中锋为主的线条来表现,笔法和笔势的不同,形成了山水画中以南北宗为代表的不同流派和风格。明董其昌就崇南宗而贬北宗。
在用墨方面,树干树枝的画法比较单纯,以墨线的曲直长短和枯湿浓淡来显示变化。前代大师以破墨法来刻画树枝树干首推石涛。树枝的变化是表现树木风姿的主要手段,所以历代大师对树枝的表现尤为重视,尤其表现上部的树枝就像表现一个人的头部一样重要。同时用笔要流畅连贯,用笔的方法也要统一。
画树不点叶就是枯树,俗称寒林。树干树枝大致完成之后就可以点叶。树干树枝构成树的骨骼,树叶是依附于这个骨骼的肉体,树叶根据树枝的形态而变化,它们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传统山水画的树叶以墨点和夹叶点为主,只有杨柳、竹子、松树的画法是比较特殊的。点叶要以攒三聚五法为基本结构进行重复延伸。这样可以疏密有变化又不显得混乱。点叶的用墨更为讲究,一笔浓淡法和破墨法是主要的表现手法,这样可以使浓淡相间,富有笔墨趣味。
理解了树枝树干树叶的基本画法,树干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树的造型要特别讲究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丛书的造型以不同的树干树叶树枝加以形态构成美的整体造型。远树则取其势即可,所谓远取其势。二、山石法
画山石分为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从山石的形态看,有石块、石坡、石壁、石崖、峰岳等。从山石的构造来说有土质山和石质山之分。不同的石质和构造决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有披麻、折带、解索、牛毛、卷云、斧劈、豆瓣、钉头等。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提炼出来的笔法符号。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得表现山石的形态。清代的王原祁、王时敏、王鉴一生只用了披麻解索两种皴法,却画出了那么多影响深远的画,可见笔墨技法的深邃。
但根据不同人的笔性对同一种皴法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黄公望和四王所使用的都是披麻皴,然而他们的画确格调不同,黄公望的风格和意境又更高一筹。这主要是由于画家的个性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笔势和笔性。另外相同的笔法在不同的纸质上所形成的风格是不同的,比如生宣和熟宣,宣纸和绢。同一笔法所呈现的不同形态还与行笔的快慢和节奏有关。山石的表现以重复为主,因此笔墨的浓淡变化更加重要,否则一定呆滞。皴法是表现山石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僵死不变的。这一点在写生中你就会体会到。
擦与点是补充山石的表现方法,以弥补皴的不足。点是在山与山,石与石之间的交界处以显山石的层次。
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铺陈在山石上,但并不是平涂,要根据山石的起伏、明暗、根据山石的笔势来铺陈,以显用笔的意义。
山石的造型以弧形和方形为主。前者南宗较多使用,而后者北宗较多使用。三、云水法
云水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以留白或勾线两种表现方式为主。留白是在画面留下空白,以虚写实。勾线法是以单线勾出云水的形态,当代陆俨少山用此法。在传统山水画中也有以留白为主又兼以勾线的方法,关键是活学活用。四 人物建筑舟车
传统山水画中多有表现,以线描为主,又有工笔写意两种表现方法。宋以前多有界画,元以后多一些以为主,石涛的画多用写意之法。人物建筑舟车在山水画中要合理安排,注意他们在整幅画中的比例,认真考虑好用笔的方法和位置的处理。五 构图法 1 主体明确 2 整体统一 3 笔墨和气韵 立意高远,形神兼备 5 诗书画印合一
第三篇:山水教案
国 画 山 水I
教学院系 美术学院 任课教师 王景艳
:通过山水画教学,是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继承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及山水画学习的独特规律,加深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山水画基本技法
教学时数:48课时
教学方式:使用光盘、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并结合山水画观摩、教师范画与技法演示等途径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山水画发展概况
自宋代以来,中国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流。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大地山川的雄伟与秀美,同时又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思想。生生不息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山水画的依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自然的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山水绘画技法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绘画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有着丰富的艺术遗产。自宋元以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上水画作品,比较突出的有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清两代以师承宋元为主,有保存了明清两代已形成的基本技法。出现了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王继成了传统,而四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他们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一起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深深影响着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的画家,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及艺术成就
二、山水画基本技法
1、笔法:
(1)、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2)、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
(3)、运笔过程 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起
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4)、平、留、圆、重、变
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5)、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墨法
(1)、墨分五色
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2)、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3)、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4)、墨法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
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3、树木法
树法的基本内容是树干树枝树叶三个方面。
(1)、树干与树枝的画法以线为主,树叶的画法以点为主,往往先画树干然后画树枝,最后是点叶。树干以双线画出,略近平行而线条有所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的树种加以皴擦描绘。
(2)、树枝的基本形态以鹿角法和蟹爪法为主。树枝往往一笔画出,但要求用笔沉着。
(3)、在用墨方面,树干树枝的画法比较单纯,以墨线的曲直长短和枯湿浓淡来显示变化。同时用笔要流畅连贯,用笔的方法也要统一。
(4)、画树不点叶就是枯树,俗称寒林。树干树枝大致完成之后就可以点叶。树干树枝构成树的骨骼,树叶是依附于这个骨骼的肉体,树叶根据树枝的形态而变化,它们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5)、传统山水画的树叶以墨点和夹叶点为主,只有杨柳、竹子、松树的画法是比较特殊的。点叶要以攒三聚五法为基本结构进行重复延伸。这样可以疏密有变化又不显得混乱。点叶的用墨更为讲究,一笔浓淡法和破墨法是主要的表现手法,这样可以使浓淡相间,富有笔墨趣味。
(6)、理解了树枝树干树叶的基本画法,树干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树的造型要特别讲究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丛书的造型以不同的树干树叶树枝加以形态构成美的整体造型。远树则取其势即可,所谓远取其势。
4、山石法
(1)、画山石分为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从山石的形态看,有石块、石坡、石壁、石崖、峰岳等。从山石的构造来说有土质山和石质山之分。不同的石质和构造决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2)、皴法:有披麻、折带、解索、牛毛、卷云、斧劈、豆瓣、钉头等。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提炼出来的笔法符号。擦与点是补充山石的表现方法,以弥补皴的不足。点是在山与山,石与石之间的交界处以显山石的层次。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铺陈在山石上,但并不是平涂,要根据山石的起伏、明暗、根据山石的笔势来铺陈,以显用笔的意义。
山石的造型以弧形和方形为主。前者南宗较多使用,而后者北宗较多使用。
5、云水法
云水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以留白或勾线两种表现方式为主。留白是在画面留下空白,以虚写实。勾线法是以单线勾出云水的形态,当代陆俨少山用此法。在传统山水画中也有以留白为主又兼以勾线的方法,关键是活学活用。
6、人物建筑舟车
传统山水画中多有表现,以线描为主,又有工笔写意两种表现方法。宋以前多有界画,元以后多一些以为主,石涛的画多用写意之法。人物建筑舟车在山水画中要合理安排,注意他们在整幅画中的比例,认真考虑好用笔的方法和位置的处理。
三、山水画的构图原则 1 主体明确 2 整体统一 3 笔墨和气韵 立意高远,形神兼备 5 诗书画印合一
四、临摹、写生与创作
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巧的表现力,到大
去创造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学习山水画的关键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山水画的三个重要步骤: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
1、临摹
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必修课。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真正地领悟古人的理法,才能真正地掌握传统山水画技法。
(1)、临摹首先是临本的选择。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临摹学习要选择古代名家、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对临本的学习要认真咀嚼,静心研究。不但要对临,还要背临,要反复临画,找出表现手法的规律来。要先学一家之法,在掌握一家的基本之法后,更要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2)、在临摹时不要贪多求快,更不可粗枝大叶、似是而非、草率从事。临摹中心记最为重要,不要看一笔画一笔,要胆大心细,落墨不惧,一气呵成。这就是山水画临摹的要领。若遇到在临摹落墨时出现了败笔,应坚持画完,最后总结,切不可半途而废。
(3)、临摹是一种基本功,通过临摹练习笔墨技巧,向传统学习,同时也向现代优秀作品学习,这就叫做“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有天壤之别,有文野之分。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绝非旦夕所得。必须长期磨练,才能有所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出成果。
2、写生
临摹只是学习山水画的手段,不是目的,从传统学来的技法,必须到生活中去印证,去衡量自己掌握技法技巧的程度,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技法的理解。传统技法不能完全适应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只有到生活中去长期观察、体会,才能把传统技法用活。
(1)、对景落墨、速写、默写和整理。用毛笔在宣纸上直接对景落墨,虽难度较大,但可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描绘对象,可以把从临摹中吸取来的各种表现技法,对照生活原型有机地加以运用。
(2)、速写是配合写生练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训练,它要求在环境既不安定、时间又很短的条件下,迅速、敏锐、简明扼要地描绘自然景象。
(3)、默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依据写生、速写、记忆重新整理而成的。
(4)、整理应追求写生的感受,在写生习作的基础上进行。
3、创作
创作的过程是调动、运用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的实践过程。它既检验了画家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对否,也检验了画家思想、阅历、知识、修养的深广程度。(1)、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大画,(2)、从造型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饶有意趣的即兴之习作,一般称为小品。(3)、学习山水画一般应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相合的方法,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临摹、写生、创作既是三种学习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步骤,而且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广采博收,刻苦锤炼,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
五、作业安排
作业统一为四尺对开生宣纸,每周完成三张作业。
第四篇: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
二、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
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三、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山水田园诗歌的主题: ①描绘山川美景,钟情山水,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②歌颂劳动生活,反映农村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③怀才不遇,厌弃官场黑暗,寄情山水田园,表达自己鄙视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四、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五、常见的写景技巧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②以动衬静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声、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色彩映衬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 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 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远近高低 绘声绘色 白描 拟人
点面: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远近高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比兴手法的运用。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 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2)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
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3.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4.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5、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
意境。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4.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5.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参见《名师伴你行》277页《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
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白鹭作为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在王维 《积雨辋wǎng川庄作》诗中表现为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作为一种意象,主要是用来营造 宁静、恬淡环境气氛。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牵涉到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渲染、白描等。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七、鉴赏示例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附参考答案:
1、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11
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1)幽静。(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3、(1)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4、幽深、宁静的特点。“闲”字。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盛唐山水田园诗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由两大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和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开创了唐朝一代诗风,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
东晋末年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刘宋时期谢灵运开创山水诗。至盛唐,有一批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却长期隐居的诗人,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互相唱和,诗风较为接近,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派产生原因 社会原因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富庶,文人士大夫有足够的条件漫游各地,或生活于农村,优游林下,寄情山水;
2、佛、道思想影响。唐代儒、释、道三家并行,不少文人受佛、道出世思想影响,喜欢清静,爱好自然;
3、由隐入仕的社会风气。一些文人为了早做官,先当隐士,闹大知名度以待朝廷征召。
这种被视为“终南捷径”的社会习尚,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
成就之一: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丰富诗歌的意境;
成就之二: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诗意与画境的结合,对前代山水田园诗加以继承发展,扬长避短。王维和他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少有才名,棋琴书画,无所不晓。早期仕途顺利,后因安史之乱被贬。因其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王维的思想:
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潮,充满济世之志,儒家思想占主导,写下不少边塞诗和涉及时政的诗作,风格热烈、豪放。后期政治热情减退,佛教思想占主导。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借以排遣苦闷。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别于陶谢,取二人之长,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善于经营位置,结构画面。《积雨辋川庄作》《辋川别业》《林园即事寄舍弟紞》《汉江临泛》《山居秋暝》《使至塞上》均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诗、画、乐有机结合。
第五篇:原创 精品教案 山水田园诗四首
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4、背诵这四首小诗。【教学重点】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山水田园诗”的有关知识
一、“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眺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二、“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 的生活环境,优游泉林、流连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盛唐人通达的出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文人始终保持从容幽雅的心境来欣赏田园山水的自然趣味,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至唐代王孟的诗歌中田园和山水开始合流。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并不多,但是在王孟的诗中,秀丽的山水则作为田园的背景不断出现,如王维的《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对农家的活动的描写就是在山水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孟浩然的田园诗其实很有限,他的诗歌更多是如《秋登万山寄张五》那样,在山水隐逸的题材中插入一些农人活动的影子。
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偏重守拙抱朴的生活态度,那么王孟与山水结合的田园诗则更多士大夫清高闲逸的情调。这是因为王孟虽然描写田园,向往田园,但他们并不能真正抛弃仕途,回到田园。王维一直半官半隐,孟浩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出仕。而且他们即使居住乡村,过得却不是农民的生活。陶渊明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王维却说“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陶渊明与农人“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而王维却是“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我们可以说王孟其实一直是在远远地观望田园,却没有真正融入其中。这是王孟和陶渊明精神实质上的差距。但是山水与田园的结合,使诗歌的审美意味更加丰富了。王孟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的白描手法,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的笔触刻画景物。尤其是王维,他以画家的眼光来看田园,将绘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技法运用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写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等句子。这样细致的景物刻画和温馨的田家生活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在感受田园的安宁和乐的同时,体验审美的愉悦。
以王孟为代表的诗人们对田园的歌唱,除了对优美的山野风光的欣赏之外,包括了对温馨平和的人际关系、单纯快乐的劳动生活,甚至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留恋和回归。这样的田园是诗人理想中的田园,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是他们对抗污浊的社会的最后一片阵地。而只有盛唐升平盛世下的田园,才更接近于那个能够让诗人们“怅然吟式微”的理想田园。中唐以后,当唐帝国盛世不再,田园失去了以前的温馨祥和,变得一片萧条荒凉,诗人们也开始转而描写农村的凋敝,农家的贫苦,如韦应物的《观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的《橡媪叹》等。这一时期农 村题材的诗歌,与其说是田园诗,不如说是悯农诗了。
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诗人: 孟浩然
王维
储光羲
常建
祖咏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隐逸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幽淡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这四首小诗
《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
(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
隐居山林的逸趣: 《过故人庄》
怀才不遇的苦闷: 《岁暮归南山》
客居在外的愁思: 《宿建德江》(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江上思归》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夜泊……》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
三、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
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
行船停靠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落黄昏,更给游人平添一份新愁。从船上望去,原野空阔苍茫,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低。月明中天,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于船上俯视,江月与游子是如此的接近。
五、思考讨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中说:‚‘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请思考
1、这一联的写景“妙”在何处?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原野空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水清澈,故觉月近于人。
2、这一联的“诗外味”是什么?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诗。一个“低”字寄寓着诗人沉闷抑郁的愁思,一个“近”字暗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诗中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无处不有羁旅之愁。
这两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阔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明月和他是如此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籍。
《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
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 相辉映,一片明亮。夜幕降临,长安城中却倍觉寒冷。
三、思考讨论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
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3、“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田家杂兴八首》
一、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6一约762),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曾隐终南山。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遇赦后不久即卒。《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 主旨: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艺术特色:
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知识点回顾: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四、比较鉴赏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比较,两诗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共同之处在于:
两位诗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露无遗;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
二诗中都刻画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 景物描绘栩栩如生,逼真感人。
不同之处在于:
《游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结尾再次明志;陶诗开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
陶诗在描写田家风物中表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储诗则更多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
所以,陶诗更冲淡自然,含义悠远;储诗更质朴率真,结构谨严。
五、拓展延伸
钓鱼湾
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终南山》
一、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
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孟郊《秋怀》
二、基本解读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三、鉴赏要点
1、诗歌主旨
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2、艺术特色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四、比较鉴赏
吟读王维《终南山》与孟郊的《游终南山》,说说二者在意境与表现方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
王诗景象开阔悠远,感情深沉;
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表现方法方面:
王诗以写景为主;孟诗写景兼具抒情。
写景时,王诗移步换景,在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孟诗立足点未变,写景时以静态为主。
王诗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王诗以白描为主;孟诗采用夸张、想象、类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