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详细教案

时间:2019-05-15 05:3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诸子喻山水详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诸子喻山水详细教案》。

第一篇:诸子喻山水详细教案

诸子喻山水详细教案

一 教学目标

领悟诸子言论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二 课文探究 第一则

孔子所强调是一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一端。孔子本人就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力。《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上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的《列子》上讲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在强调人的韧性战斗。这些思想与孔子的精神内核保持高度一致。可见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中华民族的共识。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成语里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说法。西方人强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能中国人的功利性心更重,更喜欢看重结果。第二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精神当中很早就强调包容的意识。从山水当中古人就得到了启示,这并非是韩非的发现。与韩非同时的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与韩非完全一样。《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强调包容性的一面。韩非和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更强调治国的一面,这和他的法家思想是一致的。第三则

《管子》应归入杂家,杂取了儒法道名诸家的思想。《管子》中最有名的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阐述得很明白,仍然给今日的社会治理带来启发。《管子》的这一则与韩非的有些重复,仍然是有山水得到“包容”启迪。比起韩非来,《管子》又加了“士”这一层,不但治国,还讲了治学,在面上又得到了扩大。山水影响心胸襟怀,影响禀气品格,实在是不小。第四则

儒家习惯把君子分为两种,仁者与智者。仁者强调道德的完善,智者偏于智慧的通达。其实在最高的层面上,仁者与智者他们自然会在“山顶”会合。仁智有分,不过在特定的背景下强调其特殊性而已。山的厚重,宽博,安静,从容,确实具有仁厚的特点。水的灵动不拘,变化恣肆,不择地而流,确实像智慧的化身。《世说新语》上讲北人学问与南人学问的差异,也指出北人厚重,南人通透的特征。这样说来,北人像山,南人像水,本来北方多山,南方多水,山水影响人的性情,这又是一个显例。第五则

李泽厚先生认为,关于时间的感悟,是《论语》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言论。孔子从流水之中领悟出时间的永不止息,给人以很大的警醒。人是时间的存在,人在世间的存在只能以时间来计算。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挑明了时间的短暂与永恒。时间是永恒的,但属于每个人的又是非常短暂的。人生有限,不可不深长思之。只有有所作为,才不愧对短暂人生,化短暂为永恒。如果满足于做匆匆过客,人生的意义丧失大半,殊为可惜。人要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时间给我们的提醒。李泽厚先生把时间分为实用时间(物理时间工具时间)和情感时间(心理时间)。他说实用时间的意义是“无”,只有在情感体现中,时间才获得意义,这更是警醒人们,创造人生意义,才算明白人生的真谛。就像流水一样,时间还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虽然苏东坡说过“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样的话,但这不是常态,不过是替人“打气”的话。“水东流”具有不可逆性,时间的流逝就让人惶恐。“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及早努力啊,才不愧对人生。第六则 有本无本,现代人几乎颠倒了的问题,孟子予以强调,甚至上升到是否合乎君子之道的高度。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可能长久的。现代人喜欢捷径,总期望以最小的劳动甚至不劳动换取收获的最大值。不去浚源,不去固本,期望有所斩获。久而久之,追名逐利的风气便形成了。其实这样的名利是用纸糊成的,根本靠不住。孟子从水的源头去思考,意识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提出“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的观点,对现代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算是当头一棒。没有源头的水,不会流得长,没有“实”的名,当然也是靠不住的。后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的也是这个理。名实相副,才能心安。第七则

登高才能望远。人要有高远之志,才能拥有一定的境界,才能举重若轻。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没有高度,很难有宽度和深度。一个人只有立志高远,才能成就大事业。真正的君子也必然是志向高卓,异于常人者,如山,如水,如日月,有高度,有深度,有亮度,才能高蹈世尘。君子应该从山水日月中得到启发,磨砺志向,坚持不懈地修炼自己,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第八则

水是天地间最高的善,因为水性最柔,水又善居于下,这最接近大道。人生诸端,如果能吸收水的特性,就能够达到很高的人生境界。居住要安于卑下,不求华屋广厦,安于贫寒的生活,专著内心的修炼;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拒绝浅薄,增加涵养蕴蓄,人就变得醇厚;交友也要像水那样,相亲相近,不留间隙,不藏机诈;说话像水那样要诚信,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含糊之处;治理国家也要像水那样,有条不紊,讲究礼仪秩序;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水滋润万物,水惠爱万物;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好时机,孔子说,时间如逝水,稍纵即逝,一定要掌握时机,成就事业。水有七德,人有七善,从水性中得到借鉴,完善人的品德,使人更趋近于道。附:古人注解

李贽:凡利物之谓善,而利物者又不能不争,非上善也。惟水不然,众人处上,彼独处下;众人处易,彼独处险;众人处洁,彼独处秽;所处尽众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此所以为上善也。“居善地”以下,则言圣人利物不争之实,非仍指水也。

苏辙: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天一生水,道运而为善,犹气运而为水也。二者皆自无之有,去道未远,故可名之善。未有上于此者焉。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而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渊也;挹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时也。夫有不善而未免人非者,以其争也。水唯兼此七善而不争,故无尤矣。第九则

惟下乃大,这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论点。现代人讲处事低调,就包含着这种智慧。唯有低调,才便于守,便于察看,表面上看是被动,实则是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处居于下,又可以多方包容,最后,壮大自身,天下人也没有能与争锋的。扬雄所谓自下者人高之,自后者人先之,也是这个理。第十则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反复讲述的道理。其理易明,其行甚难,因此老子不厌其烦地申述。火性最刚,水性最柔,对付火的最佳手段就是水。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把理论付之实践,殊非易事。人心好争斗,血气方刚,名利相诱,能不争者天下有几人?争到后来,往往两败俱伤,“夫惟不争,乃是大争”,这样的道理,不是谁都能悟透。第十一则 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军事上的胜负更多地取决于谋略。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智慧书,难怪现代人有的把它用于商战甚至人事之争。兵形像水,是孙子谋略的重要部分。水的重要特性是避高趋下,而且变化万方,因时因地,随机而变,可能是世间最善变之物。遇到障碍物毫不迟疑地改变自己,丝毫也不会犹豫。用兵能像水一般,避实就虚,避强击弱,哪有不战而胜之之理?兴兵打仗,掌握了一个变的原则,真可称作用兵如神。以万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就可成为常胜将军。

三 课外阅读

(一)论语选读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9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0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3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5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3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4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3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老子选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7治大国若烹小鲜。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2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2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四 练习

(一)读《论语》,识成语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9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20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5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阅读《论语》中的五段文字,完成第1——4题。(10分)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⑤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同“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从内容上看,上面五段文字可分为两类:(2分)

是关于治国的(填入段前的序号);其余三段是关于_________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分)

3.第⑤段文字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含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附:参考答案 1.(2分)①④,品德修养

2.(3分)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众多星星都环绕着它。3.(3分)君子要承认过错,公开改正。4.(2分)A

五 推荐阅读

《论语心得》于丹 《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孟子选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六 备课参考书目 李泽厚《论语今读》 杨伯峻《论语译注》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第二篇:《诸子喻山水》全文翻译

诸子喻山水

子 曰:譬如 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 止也。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这时却停下来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譬如平地,虽 覆 一篑,进,吾 往 也。(《论语·子 又比如在平地上堆一座山,即使才倒下一筐土,继续堆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论语·子 罕》)罕》)

(是我自己停止的。平地:平整地面。“平地”后面有省略的成分。虽:连词,表假设。覆:倾出;倒出。进:前进;向前。这里指继续倒土堆山。吾往也:判断句。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往,去,到。这里指去做继续堆土的事。子罕:是《论语》的篇名,取自于“(《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譬(pì)如:比如。为(wéi)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成功。篑,盛土的竹筐。吾止也:判断句。上 不 天 则 下 不 遍覆,心 不 地 上面如果没有辽阔的天空,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则 物 不 毕 载。太山 不立 好恶,故 能 成 其 那么万物就不能被全部包容。泰山对土石不存在什么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包容一切而成就自

高 ;江海 不 择 小 助,故 能 成 其 富。己的高大;江海对溪流不加选择,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也高兴,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浩瀚。

(遍覆:全部覆盖。遍,全部。毕载:全部承受。毕,统统;全部。载,承受。太山:即泰山。立:存在。好恶(hàowù):喜好与嫌恶。小助:小的帮助。富:盛,多。)

故 大人 寄形 于天地 而 万物 备,历心于 山 海 而 所以君主让自己形体中的气魄寄托在天地间,那么万物就具备了,尽心在高山和大海间,那

国家 富。上 无 忿怒 之毒,下 无 伏怨 之 患,么国家就富足了。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而产生对君主的祸患,上 下 交朴,以道 为舍。君主和臣民都反朴归真,把道作为归宿。

: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寄形:寄托形体。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历心:尽心。富:财物多,跟“贫”相对。忿(大人怒:愤怒。毒:祸患,祸害。伏怨:潜藏的怨恨。患:祸患;灾难。交朴:都有淳朴之心。交,俱;皆。朴,淳朴;朴实。以道为舍:把道作为归宿。道,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者,万理之所稽也。”舍,虚拟的住宅。《管子·心术》:“德者,道之舍。”)

故 长 利 积,大 功 立,名 成 于 前,德垂 于后,因此长远的利益积累了,伟大的功勋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这是国家

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大治的最高境界。(《韩非子·大体》)

:长远的利益。功:功勋。名:名望。成于前:树立于生前。成,完成,实现。垂于后:流传于后世。垂,留传;流传。治:(长利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乱”相对。至:达到极点。大体:《韩非子》第二十九章篇名,取自其开头的一句话:“古之全大体者”,意思是“古代能够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和根本的人”。)

海不辞 水,故 能 成 其 大;山不辞 土石,故 能 成 其

海不拒绝任何的水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博大;山不拒绝任何土石,所以能够成就它的 高 ;明 主不厌 人,故 能 成其众 ;士 不厌 学,故 能成 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 其 圣。(《管子·形势解》)那种圣人的境界。(《管子·形势解》)

(辞:推辞;辞谢。明主:贤明的君主。不厌人:不嫌弃百姓。厌,嫌弃。士:泛指读书人,知识阶层。不厌学:不厌倦学习。厌,厌烦。圣:圣人。指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形势解:《管子》中的篇名。是对《形势》篇思想作专门解释的篇章。)

子 曰:‚ 知 者乐 水,仁 者乐 山。知 者动,仁 者 静。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知 者 乐,仁 者 寿。‛(《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论语·雍也》)

:有智慧的人。乐(yào):喜好,爱好。仁者:有德行的人。动:改变事物原来的状态。(知(zhì)者与“静”相对。静:沉静稳重。寿:长寿。雍也:《论语》中的篇名。主要内容是评论人物、泛论人生。)

子 在川上 曰:‚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论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回头的光阴就像这河水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论语·子罕》)

语·子罕》)

:河边。川,河流。上,表示江河的边侧。逝者:指消逝的时光。逝,(川上)流。斯:代词,这。代指流水。舍:停留,止息。昼夜:白日和黑夜。徐子曰:‚仲尼亟 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 于水也 ?‛

徐子说:“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所取法于水的是什么呢?”

(徐子:孟子弟子。战国时宋人,反对战争。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人。亟(qì):屡次;一再。称(chēnɡ):称道;称扬。)

孟子曰:‚ 源 泉 混混,不舍昼夜,盈科 而后 进,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低洼之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放乎四海,有本者 如是,是之取 尔。苟为无 本,七八 一直流到海洋中去。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孔子取法他这一点罢了。假若没有本源,一到七八 月之间 雨 集,沟浍皆盈 ;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 声闻 过情,君子 月 间,雨水众多,大小沟渠都满了;可干涸也就是一会儿的事。所以名誉超过实际,君子

耻之。‛(《孟子·离娄下》)引为耻辱。”(《孟子·离娄下》)

(ɡǔnɡǔn):同“滾滾”。水奔流不绝的样子。盈科:水充满坑坎。盈,满,充满。科,坎;坑。放(fǎnɡ):至,到。四(混混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句,“是”是动词“取”的宾语,“之”是助词。尔,通“耳”,罢了。苟为:同义复用。如果。雨集:雨水密集。沟浍(kuài):泛指田间水道。浍,田间水渠。涸(hé):水枯竭。声闻(wèn):也作“声问”,名声。过情:超过实际情形。耻:以„„为耻。离娄:《孟子》篇名,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等方面。)

孟子曰:‚孔子登 东山 而 小鲁,登 泰山 而 小天下。故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很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所以 观于海 者 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 者 难为言。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以吸引他;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

(东山:赵岐注:“东山,盖鲁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鲁地。小鲁:以鲁国为小。小,以„„为小。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也称岱宗、岱山、岱岳、泰岱。主峰 玉皇顶在泰安市北。古代帝王常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游:外出求学。圣人:这里专指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

观 水有术,必 观其澜。日 月 有明,容光 必 照焉。流 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浪。太阳、月亮都有光辉,连一点缝隙都必定照到。流 水之为物也,不盈科 不 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 不 达。‛ 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便不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就不通达。”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澜:大波浪。明:指日月的光亮。容光:指微小的空隙。照焉:照到它。焉,代词。流水之为物:流水作为一种物体。(术:方法。之,助词。为,动词,作为。盈科:水充满坑坎。盈,满,充满。科:坎;坑。志于道:立志于道。道,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成章:乐曲终了为一章。引申为积渐生变,自成格局,皆可称成章。章,指事物发展的阶段。达:畅通。尽心:《孟子》篇名,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和自身修养的论述。)

上善 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 争,处 众人之所恶,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适宜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它甘心处在众人所憎恶的卑洼地方,故 几 于道。居 善 地,心 善 渊,与 善 所以它接近于道。居住要善于像地一样卑谦;心地要善于像深潭一样沉静;待人要善于像上

仁,言 善 信,正 善 治,事 善 能,动 善 天一样仁慈;言谈要善于保持诚信;施政要善于治理家国;办事要善于发挥才能;行动要善

时。夫唯 不争,故 无 尤。(《老子》第八章)于利用时机。正因为他与物不争,所以没有过失。(《老子》第八章)

(地:居住要善于像地一样卑谦。地,指卑下之处。渊:深潭。仁:仁慈。信:诚信。正:通“政”,施政。治: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亂”相对。唯:因为。尤:过失。上善:至善,道德最完善的人。利万物:适宜万物。利,方便;适宜。所恶:憎恶的地方。几于道:接近于道。几,接近。居善)

江海所以能 为百谷王者,以 其善 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江海能汇集百川成为江海的原因,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位,因此水能到百川汇集的地方。(《老子》第六十六章)(《老子》第六十六章)

(所以:„„的原因。百谷王:指江海。百谷之水必趋江海,故称。善下:善于处在低位,下,位置在低处。)

天下莫 柔弱于水,而攻 坚强 者 莫之 能胜,以其无 以 易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柔弱,但是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因为没有用来替

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 不知,莫 能 行。代它的东西。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谁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遵行它。(《老子》第七十八章)(《老子》第七十八章)

(莫:代词。没有什么。柔弱于水:比水柔弱。于,介词,表示比较。攻:冲击。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莫之能胜: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胜”的宾语。无以:没有用来。易:替代。莫不知:没有谁不懂得。莫,代词,没有谁。知,懂得。行:实行。)

夫兵形 象水,水之形 避 高 而趋 下,兵之形 避 作战的方式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方式是避开敌人坚 实 而 击 虚 ;水因地 而制 流,兵 因 敌 而制 胜。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流向,作战则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夺取胜利。故 兵 无 常 势,水 无 常 形,能因 敌 变化而取 胜者,谓 所以战争没有固定的态势,水流没有不变的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这就叫 之 神。(《孙子·虚实篇》)做用兵如神。(《孙子·虚实篇》)

(兵形:指用兵作战的方式方法。水之形:水的流动。形,形状,这里指水的流动。趋:趋向。避实而击虚: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实,坚实;踏实。虚: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制流:控制流向。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常势:固定的形势。常,固定的。常形:因:根据。固定的形态或形状。神:神灵;神仙。)

第三篇: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翻译

引导语: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诸子喻山水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翻译

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从早到晚不停止。”

徐子问:“孔子屡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而来,从早到晚不停止,注满洼地再往前流,到达了大海。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就像五六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它干涸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最高的善像水。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江海能够成河流汇聚的地方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注释

1.为山:用土堆山。

2.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篑,装土用的竹筐。

3.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

4.平地:用土填平洼地。

5.覆一篑:(才)倒下一筐土。

6.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7.往:前进。

8.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包容万物。遍覆,全部覆盖。必,通“毕”,尽,完全。

9.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太山,即泰山。

10.大人:指君主。

11.寄形于天地:指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形,形体。

12.历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历心,尽心。

13.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毒,残害。伏,潜伏。

14.上下交朴,以道为舍: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交,同。朴,纯朴。舍,房舍,引申为归宿。

15.长利积:长远的利益积累了。

16.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

17.治之至: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18.辞:推辞,拒绝。

19.厌:满足。

20.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21.知:通“智”。

22.乐(yào):爱好。

23.乐:快乐。

24.寿:长寿。

25.川上:河边。

26.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27.斯:这,指河水。

28.舍:停留,止息。

29.徐子:名辟,孟子弟子。

30.亟(qì):屡次,一再。

31.混混:同“滚滚”。

32.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使动,使......满)。科,坎,坑。

33.放:到达。

34.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这样。

35.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一点罢了。尔,用同“耳”。

36.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多雨季节。

37.浍(huì):大沟。

38.涸(hé):干涸。

39.立而待:形容时间很短。

40.声闻(wèn):名声。

41.情:实际。

42.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

43.小:以……为小。

44.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

45.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

46.术:方法。

47.明:光辉。

48.容光:小缝隙。

49.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

50.利:帮助。

51.处众人之所恶(wù):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

52.几:接近。

53.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

54.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

55.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

56.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

57.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

58.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

59.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60.尤:过失。

61.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

62.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

63.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

64.兵形:即作战方式。

65.制流:控制流向。

66.制胜:取得胜利。

67.常:固定的。

68.因:根据。

69.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像水。

第四篇:诸子喻山水_游褒禅山记_秋水_前赤壁赋高二上语文古文整理(最终版)

诸子喻山水 一.通假字: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

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

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6. 明主不厌人 “厌”同“餍”,满足

二.古今异义:

1. 未成一篑 古义:差,今义:未来。

2. 虽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拒绝,今义:不选择、小资助。

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今义:年长的人、寄托形体。

6.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 下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璞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 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 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 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 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

1. 于

仲尼亟称于水 对

何取于水也 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在 故几于道 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 比

2. 而

盈科而后进 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 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表转折,然而

3. 之

君子耻之 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的

流水之为物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 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为

苟为无本 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为

5. 善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动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 行动

7. 下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8. 厌

明主不厌人 同“餍”满足

士不厌学 厌倦

9.乐

知者乐山 爱好

知者乐 快乐

10.舍

以道为舍 归宿

不舍昼夜 停留,止息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

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6.君子之志于道也 志—(n,志向)(v,有志)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三)量词活用作名词: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整个世界

(四)意动用法:

1. 君子耻之 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

(五)动词活用作名词:

1.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2. 故声闻过情 名声

3. 动善时 行动

4. 兵因敌而制胜 取胜的策略

(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盈科而后进 注满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利导

(七)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 故能成其富 富有和浩瀚的胸怀

2.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

3. 日月有明 光辉的形象

4.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高处

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弱点

7.故能成其圣 圣—(adj,神圣,圣明)(n,圣人的境界)

8.太山不立好恶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 苟为无本。

假如是(在)没有源头(的情况下)。

(二)被动句:

1. 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省略句:

1. 不舍昼夜。(省略主语)

(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 知者动,仁者静。(省略谓语)

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 水因地而制流。(省略介宾)

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4.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省略定语)

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5.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省略状语)

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6.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省略介词)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四)状语后置:

1. 仲尼亟称于水。(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 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于道几)

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 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6.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7.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五)宾语前置:

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不覆遍)

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2.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3.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莫能胜之)

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4. 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宾语前置)

它们的干涸了,能站着等待。

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

2.于

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

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比 莫大于海

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3.以

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介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5.何取于水也?

请问他对于水取的是哪一点呢?

(六)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滚滚的源头活水。

秋水

一、通假字

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

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 马体乎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2.名作状

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3.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 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尽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 者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4.形作名

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三.一词多义

1.之

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

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

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 4.为

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 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 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 5.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6.闻

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7.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始吾弗信(开始,名词)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东面而视(省略主语)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语)3.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4.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5.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五.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专指地名“北海”。

2.百川灌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东面而视: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

6.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黄河流域一带。今义,一个国家。前赤壁赋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注:在粤教版教材中,“冯”被改为“凭”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歌 唱 扣舷而歌之

下 攻下 下江陵

东 向东进军 顺流而东也

渔樵 捕鱼砍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白 显出白色 不知东方之既白

2、名作状

南 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 向西 西望夏口

东 向东 东望武昌

匏 用葫芦做 举匏尊以相属

桂 用桂树做 桂棹兮兰桨

兰 用木兰做 桂棹兮兰桨

3、名词作意动

侣 把...当做伴侣 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 把...当做朋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舞 使...舞动 舞幽壑之潜蛟

泣 使...哭泣 泣孤舟之嫠妇

危 使...端正 正襟危坐

5、形作动

正 整理 正襟危坐

尽 吃完 肴核既尽

横 笼罩 白露横江

适 享用 吾与子之所共适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如

往 纵一苇之所如

像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于

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在 徘徊于斗牛之间

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给 托遗响于悲风

3、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凌万顷之茫然

音节助词,无义 扣舷而歌之

代词,指“歌” 倚歌而和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哀吾生之须臾

4、而

连词,表承接 羽化而登仙

连词,表修饰 扣舷而歌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转折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连词,表因果 耳得之而为声

5、然

...的样子 其声呜呜然

这样 何为其然也

6、乎

„„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助词,无意 郁乎苍苍

7、夫

无解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

8、歌:

扣舷而歌(唱)

倚歌而和之(歌声)

9、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10、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省略句

省略主语

(苏轼)举酒属客

省略介词

击空明兮溯(于)流光

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5、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6、介词结构后置句

击空明兮溯(于)流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6.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六)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 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七、观

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古义:“悲”,感叹

今义:悲伤。

第五篇:山水教案

国 画 山 水I

教学院系 美术学院 任课教师 王景艳

:通过山水画教学,是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继承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及山水画学习的独特规律,加深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山水画基本技法

教学时数:48课时

教学方式:使用光盘、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并结合山水画观摩、教师范画与技法演示等途径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山水画发展概况

自宋代以来,中国山水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流。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大地山川的雄伟与秀美,同时又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思想。生生不息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山水画的依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自然的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山水绘画技法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绘画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有着丰富的艺术遗产。自宋元以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上水画作品,比较突出的有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清两代以师承宋元为主,有保存了明清两代已形成的基本技法。出现了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王继成了传统,而四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他们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一起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深深影响着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的画家,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及艺术成就

二、山水画基本技法

1、笔法:

(1)、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2)、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

(3)、运笔过程 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起

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4)、平、留、圆、重、变

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5)、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墨法

(1)、墨分五色

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2)、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3)、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4)、墨法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

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3、树木法

树法的基本内容是树干树枝树叶三个方面。

(1)、树干与树枝的画法以线为主,树叶的画法以点为主,往往先画树干然后画树枝,最后是点叶。树干以双线画出,略近平行而线条有所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的树种加以皴擦描绘。

(2)、树枝的基本形态以鹿角法和蟹爪法为主。树枝往往一笔画出,但要求用笔沉着。

(3)、在用墨方面,树干树枝的画法比较单纯,以墨线的曲直长短和枯湿浓淡来显示变化。同时用笔要流畅连贯,用笔的方法也要统一。

(4)、画树不点叶就是枯树,俗称寒林。树干树枝大致完成之后就可以点叶。树干树枝构成树的骨骼,树叶是依附于这个骨骼的肉体,树叶根据树枝的形态而变化,它们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5)、传统山水画的树叶以墨点和夹叶点为主,只有杨柳、竹子、松树的画法是比较特殊的。点叶要以攒三聚五法为基本结构进行重复延伸。这样可以疏密有变化又不显得混乱。点叶的用墨更为讲究,一笔浓淡法和破墨法是主要的表现手法,这样可以使浓淡相间,富有笔墨趣味。

(6)、理解了树枝树干树叶的基本画法,树干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树的造型要特别讲究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丛书的造型以不同的树干树叶树枝加以形态构成美的整体造型。远树则取其势即可,所谓远取其势。

4、山石法

(1)、画山石分为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从山石的形态看,有石块、石坡、石壁、石崖、峰岳等。从山石的构造来说有土质山和石质山之分。不同的石质和构造决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2)、皴法:有披麻、折带、解索、牛毛、卷云、斧劈、豆瓣、钉头等。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提炼出来的笔法符号。擦与点是补充山石的表现方法,以弥补皴的不足。点是在山与山,石与石之间的交界处以显山石的层次。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铺陈在山石上,但并不是平涂,要根据山石的起伏、明暗、根据山石的笔势来铺陈,以显用笔的意义。

山石的造型以弧形和方形为主。前者南宗较多使用,而后者北宗较多使用。

5、云水法

云水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以留白或勾线两种表现方式为主。留白是在画面留下空白,以虚写实。勾线法是以单线勾出云水的形态,当代陆俨少山用此法。在传统山水画中也有以留白为主又兼以勾线的方法,关键是活学活用。

6、人物建筑舟车

传统山水画中多有表现,以线描为主,又有工笔写意两种表现方法。宋以前多有界画,元以后多一些以为主,石涛的画多用写意之法。人物建筑舟车在山水画中要合理安排,注意他们在整幅画中的比例,认真考虑好用笔的方法和位置的处理。

三、山水画的构图原则 1 主体明确 2 整体统一 3 笔墨和气韵 立意高远,形神兼备 5 诗书画印合一

四、临摹、写生与创作

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巧的表现力,到大

去创造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学习山水画的关键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山水画的三个重要步骤: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

1、临摹

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必修课。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真正地领悟古人的理法,才能真正地掌握传统山水画技法。

(1)、临摹首先是临本的选择。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临摹学习要选择古代名家、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对临本的学习要认真咀嚼,静心研究。不但要对临,还要背临,要反复临画,找出表现手法的规律来。要先学一家之法,在掌握一家的基本之法后,更要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2)、在临摹时不要贪多求快,更不可粗枝大叶、似是而非、草率从事。临摹中心记最为重要,不要看一笔画一笔,要胆大心细,落墨不惧,一气呵成。这就是山水画临摹的要领。若遇到在临摹落墨时出现了败笔,应坚持画完,最后总结,切不可半途而废。

(3)、临摹是一种基本功,通过临摹练习笔墨技巧,向传统学习,同时也向现代优秀作品学习,这就叫做“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有天壤之别,有文野之分。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绝非旦夕所得。必须长期磨练,才能有所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出成果。

2、写生

临摹只是学习山水画的手段,不是目的,从传统学来的技法,必须到生活中去印证,去衡量自己掌握技法技巧的程度,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技法的理解。传统技法不能完全适应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只有到生活中去长期观察、体会,才能把传统技法用活。

(1)、对景落墨、速写、默写和整理。用毛笔在宣纸上直接对景落墨,虽难度较大,但可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描绘对象,可以把从临摹中吸取来的各种表现技法,对照生活原型有机地加以运用。

(2)、速写是配合写生练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训练,它要求在环境既不安定、时间又很短的条件下,迅速、敏锐、简明扼要地描绘自然景象。

(3)、默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依据写生、速写、记忆重新整理而成的。

(4)、整理应追求写生的感受,在写生习作的基础上进行。

3、创作

创作的过程是调动、运用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的实践过程。它既检验了画家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对否,也检验了画家思想、阅历、知识、修养的深广程度。(1)、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大画,(2)、从造型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饶有意趣的即兴之习作,一般称为小品。(3)、学习山水画一般应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相合的方法,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临摹、写生、创作既是三种学习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步骤,而且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广采博收,刻苦锤炼,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

五、作业安排

作业统一为四尺对开生宣纸,每周完成三张作业。

下载诸子喻山水详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诸子喻山水详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

    《百喻经》教案

    《百喻经》六则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2、能力目标 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3、德育......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说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详细教案

    流行风 一、导入: 1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歌曲(《天亮了》) 2这首歌曲大家以前都听过吗?这是著名歌手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在flsah的最后显示了这首歌曲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

    美丽的山水教案

    《美丽的山水》 丹凤小学 孟明明 教材分析: “地球哺育了我们”活动主体设计了“美丽的山水”和“丰富的资源”两个主题活动。“美丽的山水”这一活动主题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

    写意山水教案2

    《写意山水画》教案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李德真 《写意山水画》教案 班级:2007级国画班 授课时间:2010年04月27日至05月14日科目:写意山水画 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课时: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