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这里》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隶属“社区与家乡”主题,有三篇课文:《我的家在这里》、《我家的好邻居》、《请到我的家乡来》。第五课《我的家在这里》从情感上引入学生对社区生活的感受,再从认识上推动对社区人、事、物的了解,引导他们积极为社区改善建言献策。第六课《我家的好邻居》聚焦到与学生生活更直接的邻里关系。第七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扩展到对“家乡”这一更广阔的生活环境的学习。
《我的家在这里》是本单元的基础和起点,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2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编写。
本课共有两个话题。这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围绕第一个话题“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展开,教材由四页内容呈现。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享自己在社区里的成长足迹,认识和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提升对居住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大多居住在学校周边六个社区内,因此,本课主要以大部分学生居住的“流水西苑”和“京都苑”等城市社区场景展开教学,教材中有关乡村的图片和文字没有选用。
本班学生对于社区有一定了解,但认识往往具有模糊、不明晰、片段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有目的拉近他们与社区的关系,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整理社区生活经验,表达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居住地的热爱,逐步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通过回忆自己在社区中快乐的生活,分享社区中熟悉的人、事和活动,认识到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2.通过情感体验,逐步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人、事、活动中去感受社区生活的快乐和温暖,从而增强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熟悉居住地人和事的基础上,探究居住地职能部门的工作和职责,以及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环节1:说说我的家在这里
从学校招生区域分布图引出话题,引导学生交流:我的家在哪里?那里都有什么?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所住的小区。我根据学生的发言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的学生居住地的图片。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不太能理解“社区”这个概念,教师要为他们的学习连接可感可思的生活资源:如,引入学校招生区域分布图,在图上找找自己住的小区,以建立起身边熟悉地域的感知。这样的设计能在课的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2:说说我最喜欢的地方
1.首先,根据学情,选取教材中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对最喜欢的地方的介绍。
2.接着,本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照片或图画,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分享,最后把相应图片贴到黑板上。与此同时,教师随机追问学生喜欢这个地方的原因,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居住地的热爱。比如,有的学生说特别喜欢小区里的健身公园,因为在那里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我就追问哪些小伙伴在那儿一起玩过,学生们共同体会那处场所带给自己的快乐。比如有的学生说喜欢家门口的运河水上巴士码头,因为出行非常便捷,我请有同样体验的学生也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将学生提供的喜欢的地方的照片串成的小视频进行播放,看后请学生交流感想,教师小结:我们生活在这里,这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欢声笑语,我很喜欢这些地方。(贴板书:这里,有我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打开“话匣子”,首先,以教材中的图文为范例,将学生的生活与教材进行对接,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其次,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用照片或图画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拍下来或画下来,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内容可交流,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新的感知相互作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环节3:说说我熟悉的人、事、活动
首先,老师用图片和音频介绍在社区里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居住地熟悉的人、事和活动。
接着,学生分享交流在自己居住地熟悉的人、发生的事情、组织的一些活动。(如果参与的活动方便展示的,可以邀请学生即兴展示)(贴板书:这里,有我熟悉的人和事)
在学生说到社区里为我们服务的人的时候,自然地引出“物业”。首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之前对物业的认识,接着老师用微课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居住地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1.教师播放一段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照片编辑成的视频,看完以后先请学生交流,这些活动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体会社区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接着请学生说一说希望社区还可以组织哪些活动,激起学生再次参与各类社区活动的欲望。
(贴板书:……)
【设计意图】教材的图文材料里,“人”和“事”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且侧重于“人”,因此,在保留“电工师傅”这幅图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居住地的实际情况替换了流水西苑社区进行楼房外立面整修这件事、学生参加社区“垃圾分类”大讲堂这个活动。“学德”如果不经由、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可能发生,重组的教材取自他们生活的“范例”,拓宽了对话主题范围,成为深层对话的切入点,将对话教学推向深入。
此外,本课需要学生探究居住地职能部门的工作和职责,然而,学生对社区物业等设置的认识不明晰、片段化。因此,我用微课——“画”说物业来突破教学难点:先采用思维导图理清“物业”的几大工作领域,在说明过程中配上有趣的卡通图,利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对“物业”的工作职责有比较好的了解。
环节4:说说我还想知道……
学生们事先把自己对社区存在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教师提前整理好问题并进行分类,让学生在每一大类中抽取一张纸条,接着,大家共同解答纸条上的疑问。
预设1
我住的地方为什么叫“艮山上”?我住的小区为什么叫”紫庭花园”?
学生解答对居住地小区命名的疑问,教师小结:小区名称的命名有些和地理位置有关,有些则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贴板书:写有小区名称的路标图片)
预设2
我想参加社区的一些活动,怎么报名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先找到社区服务中心,再向文教部的叔叔阿姨咨询活动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生活建构的关键在于能够直接满足他们真实的认知需求,解决他们真实的困惑。为了真实了解学生对社区有哪些疑问,提前请学生把对社区存在的疑问写在纸条上,老师事先了解,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加强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此外,为了活动更有趣味性,在课堂上,采用抽签的方式,安排学生在每一大类疑问中抽取一张纸条,大家共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社区生活的美好,增强对居住地的认同感。因时间关系不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可在课后找时间再讨论解决。
环节5:总结
学生谈整节课的感受,教师小结并再次揭题,带着学生齐读板书:
这里,有我喜欢的地方;
这里,有我熟悉的人和事;
……
【设计意图】齐读板书,烘托气氛,使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以显性的流露。
(贴板书: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