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推荐五篇)

时间:2019-09-29 17:0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

第一篇: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

2、教给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研读文章7至9节,了解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二〕感知内容,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③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进行比较。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曾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去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阅读课文4~18节,投影要求解决下列问题:

①作者写的是怎样一双“奇”手?朗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

②作者根据自己采访的顺序,从什么角度写“奇”手的?

③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主要动词。

④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读者的最初印象的?

3、讨论

文章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没有写出这双手的特征“大”。

4、重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①说明手很大;②写出了手的力量;③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5、细节分析

文中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关注

举身边的例子阐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

第二篇:一双手教案 -

Zhang1116《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

二、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 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②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甘蔗吧,那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 出示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 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 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 咱们学校占地19亩,这33垧有57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75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情感升华,拓展。

(课件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1.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2.张迎善(或其他的劳动者),我想对你说„„

四、作业设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握手 → 看手 → 说手 → 量手 → 赞手 丑陋 → 美好

第三篇:一双手 教案

学习目标:

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3.能模仿本文“抓住人物某一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自己的手有多大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宽和厚度,把数据告诉你的同桌和周围的同学。请几位同学把你自己量后的数据告诉我。我们的手都是10多厘米长,但是有一个人,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想知道这是谁的一双手,他的手为什么这么大吗?请打开课本。

二、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

本文写了 的一双手(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明确:32岁的伊春林区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三、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如: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你看: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是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你看:它的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这是一双又老又硬的手,你看:它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

学生字词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读、交流评价。

2.我来为“手”建档案:出示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纹路: 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讨论交流明确:

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 年龄:32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明确:手的特征(总体印象)是奇丑。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多栽种树木完全不顾自己的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的手。)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引导谈感想并总结:这是一双 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创造美的手„„)

师生共同在档案上添上一笔: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示例:⑴多角度的描写:作者先从总体上描写这双手象半截老松木,然后分别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这双手的手背、手心、手指,从触觉角度如握手、搓手来写出手之大手之粗糙。这样从多角度地对“手”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一层层展示“天下第一奇手”。

⑵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批注: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

⑶“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批注: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做的贡献之大。

师巡视并作好指导,批注好后,交流评价。

2.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思考明确: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双手绿化了无数荒山秃岭,为祖国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通过想像抒发了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五、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热爱林业事业,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的人。

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1.请根据老师出的上联对出下联。上联:人民教师用粉笔育后代 下联:

2、.出示几则颁奖词,请你模仿示例,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并现场表演颁奖。

⑴ 2003感动中国人物: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⑵ 2005感动中国人物:洪占辉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给张迎善写一段话。⑵然后模拟颁奖现场,现场表演。⑶)学生讨论、写作;交流,评价。

六、拓展延伸,仿写“一双手”

1.文章为了表现张迎善同志的崇高精神,用他的工作实绩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呢?你还能找到运用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吗?

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本文别开生面,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林业工人的关系,作者抓住“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从中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也更能反映人物的高贵品质。

以前学的文章中类似的写法,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2.课后完成短文:《 的手》

课堂上我们看了自己的手,解读了张迎善的手,放学后,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 的手》。

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一点,多角度、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

第四篇: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

上村小学 马丽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研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文章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研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人人都有一双灵巧双手,手能帮我们干很多事情。钢琴家用纤细的手演奏美妙的乐曲,雕刻家用灵巧的手雕刻生动的画像。

2、观察自己的手,说感受。

3、(出示图片)当你看到这双手,你有什么感受?

4、猜猜是多大年龄的手?

二、自主阅读,交流认识,加深对这双手的认识。

1、那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双手的?自由读课文 ①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②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批注在句子的旁边。

2、形象感知,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这句话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

(2)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如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身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协助理解课文。

②展示依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同学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③哪里还写出了手大?

读句子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的裹住了。④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手大

指导同学根据自身的感受读一读。感受手的大、有力。

(4)生活感悟――粗。

出示句子: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双手给我总的印象,形象可感)

①展示松木触摸谈感受。

指导同学根据自身的感受读一读。

(5)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身的猜想,讲引发的考虑,提疑惑的问题等)

三、自读品悟、体会精神。

1、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

(3)读课文7-14自然段找答案。

(4)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发明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发明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同学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假如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发明的将不只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

拓展丰情。这是一双创立绿色金库的手。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发明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借助课件,引发想象。

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小朋友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同学看到的已经不只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3)找身边类似像张迎善这样的人。

(4)读颁奖词

小结:让我们记住这双手,记住这位普通的育林工人张迎善,记住像张迎善这样的的人。

板书设计:

创建绿色金库

黑、硬、大、粗 26万、33垧、1300立方米

无私奉献 默默无为

一双手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一双手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蒋光宏 点评:陈筛其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投影下列诗句: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 3.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老将行》6.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朗读起投影幕上的诗句,师做暂停的手势,并竖起食指靠嘴唇)

师:嘘——Silence,please!谁先来说?(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第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是怎样的手?

生1:一个女人的手。又白又嫩的手。(众笑)

生2:是一个美女的手。皮肤细腻有光泽。(众笑)

师:看,广告词都出来了!大家赞同他俩的说法吗?(生齐:赞同。)再来看第二句,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怎样的手?

生:这一句写的应该是织女的手,白白的,瘦瘦的。(众笑)

师:说得很准确。这是一双劳动妇女的手。再看第三句!

生:这双手手指又白又细,是焦仲卿妻子的手。

师:你怎么知道是焦仲卿妻子的手的?(生齐:题目里有——)哦!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善于整合各种信息。再看下面一句!

生:这是双红活圆润的手,也是一个女子的手。

生2:(迫不及待地)我知道,这是陆游表妹的手。我看过书。(众笑)

师:这位同学读的书真不少,值得表扬!第五句!

生:这是一双老将军的手,刚劲有力。

师:对不?(生齐:对!)最后一句呢?

生:这是双卖炭翁的手,黑乎乎的,整日劳累忙着烧炭。

师:不错!看了这么多的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下第一奇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双“奇手”,到底“奇”在哪里!(板书:一双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是谁的手?

(一部分学生齐说是“林业工人的手”,一部分学生说是“张迎善同志的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在预习之后,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重要的词语要提醒同学加以注意?注意什么?

生1:第二小节的“惺忪”,要注意两个字都是竖心旁,“忪”的读音也要注意,不能读半边。

师:说得很好,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是什么字?(生齐:松)对呀,所以竖心旁加一个“公”也读sōng,在学习的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就不容易遗忘了!谁会用“惺忪”造句的?(一生举手造句:妈妈叫小明起床,他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看来小明是昨天晚上预习课文到很晚,早上起不来了。(众笑)造得对不?(生齐:对!)好,请继续!

生1:还有第二小节的“镐”,读gǎo,是金字旁。第七小节里的“茧”的写法。第十九小节里的“垧”,读shǎng,提土旁。(猛然想起似的)哦!可以把它和“晌午”的“晌”联系起来记!

师:Very good!看来我刚才讲的“联系记忆法”你“嗷”的一嗓子就掌握住了!(众笑)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2:还有第五小节的“得逞”的“逞”我觉得也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写法。

生3:我觉得第八节最后的“老甘蔗”的“蔗”也要注意,要读轻声。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众生摇头,轻声说“没有”)

师:“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读书善疑,说明他善于思考,目光敏锐。相信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疑问,一定有不懂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谁能把这些疑问顺利地解决掉!

生1:第二小节的“肩镐”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2:“肩镐”就是“肩上扛着镐”的意思,这里的“肩”是个动词,就像古文里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样。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看来这位同学古文基础很扎实。好,继续提问题!

生3:第五小节里,“我”为什么要本能地想抽回手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师:是呀,为什么呢?

生4:可能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粗糙了,扎得“我”的手都疼了。(生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因为上面一节说他的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有什么特点?(生齐:粗糙——)说他的手像半截老松木其实是什么修辞?(生齐:比喻。)对了,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为什么“我”想抽又没抽回来呢?

生4:我想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握得太紧了。

师(指另一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5:我也这样认为。

师:我也这样认为啊!(生笑)好,请坐!其实这儿还有一个词也生动地表现了张迎善手的特点,大家看是哪一个词语?

生(齐):裹——

师:大家做做这个动作看!(学生兴奋地“裹”手。)“裹”表现了什么?(生:张迎善的手大而有力)好,继续提问题!

生6:第八小节为什么说“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7:前文说了,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厚。这个比喻写出了他的手指粗大肥厚的特点。

师:嗯,这位同学看书读书很仔细,善于从文中找答案,说得不错。

生6:那为什么要比作三节老甘蔗,不比作四节老甘蔗?

生(七嘴八舌):手指只有三节嘛!(生6弯弯自己的手指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描写之细致、生动、形象。谁还有问题?

生8:倒数第二小节最后说:“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句话我不大懂。栽的树怎么使西北岔河水变清了的?

师:是呀,栽树和河水变清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一个个陷入苦思冥想。不一会儿一生举手。)请你先说说看!

生9:因为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水土就不会流失了,这样就不会泥沙俱下了,河水自然就变清了。

师: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可够广的!

生8: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你是有意想考考其他同学懂不懂呀!(众笑)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沉默。)既然大家都没有不懂的地方了,我就来考考大家!文章是写张迎善同志的手的,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各种各样的手?

生9:来衬托张迎善的手。

师:说得很好!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那么这双手到底奇在哪里?(学生一边概括,教师一边板书。)

生10:它粗糙得出奇。

生11:它硬得出奇。

生12:它苦得出奇。

师:什么叫“苦得出奇”?

生12:你看,这双手呈木色,纹络是黑土色,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也染成了泥色„„说明这双手整天栽树,整天在劳作,这双手劳作得太苦了。

师:说得好,概括得妙!

生13:还有大得出奇。

师:这双手有多大?

生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同学们画画这双手,再和自己的手比比看!(学生画手,再把自己的手放上去比,一个个惊叹起来,笑了)大不大?

生齐:大——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学生沉默,思考)这双手栽了多少树?(生14读十九小节的有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奇”?

生15:栽树奇。

生16:作用奇。

生17:贡献奇。

师:都可以。我们就用“贡献奇”吧。

师:贡献大是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学生摇头。)那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18:是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表现出来的。

师:这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生齐:侧面表现。

师:从张迎善的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9:他热爱植树,工作认真负责。

生20: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生21: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张迎善的这双奇手,赞扬了他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讴歌了他热爱本职工作、为绿化事业作贡献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和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写手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手,然后把它写出来,关键是要写出这双手的特点。——当然,观察不仅只是看,你看作者除了看,还有哪些方法?

生(七嘴八舌):还和他握手。还用尺去量。还用自己的手去搓。

师:对!我们观察的方法很多,可以从视觉、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触觉、味觉等角度,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写出这双手的特点。从一上课时赏析的诗句和课文来看,在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对,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把手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课后,就请同学们以“某某的手”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下载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双手》优秀教案

    文章阅读 qqshu.cc 一双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们都有一双手教案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把学用字词句、想说话、喜欢说话始终放在首位。通过画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想说喜欢说的情境,引导学生勾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运用多种形式的......

    一双手教案(共五则)

    一双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抓住人物局部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能针对文中所......

    一双手实验课教案

    实验课教案(学科: 语文 ) 一双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圈点读书的能力。3、情感目标:林业工人对......

    一双手教学

    预习提示: 一双手 1、 认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 学写一类生字,读准二类生字,自学生词。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

    一双手说课稿

    《一双手》说课稿 说教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一

    巨子实验中学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曹明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一年一度中考近,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伊始,意味着初中阶段即将进入一个最紧张、最繁忙的时期,如何搞好初三......

    初三语文教案

    《月下独酌》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