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语文教案
《月下独酌》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从军行》
一、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二、评讲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3.赏析关键词“自”。“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发端警竦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
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
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五)尾联:
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四、布置作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课堂小结: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2.学生谈如何面对。
四、布置作业: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
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
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
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1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第二篇:语文教案(初三语文)
第一课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2.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3.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
【教学准备】 书,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 加深理解词语,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五课时 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31个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① 读准每一个词语。
② 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③ 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4。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5。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三)学习方法,学习词语(1)有些词语的解释:
梦幻—梦中的境界。通过指不可能实现或不真实的事物。脊背—躯干的一部分,跟胸和腹相对。口语中说“背”。虾米—晒干去掉头和壳的虾。因为虾体形弯曲,所以常用来形容脊背弯曲。
花花绿绿—形容颜色鲜多彩。
苦楚—痛苦:多只生活上受到的折磨。楚,痛苦。(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感受——侧重受到影响,还可作名词,有“影响和体会”的意思。“感觉”是指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反应。
稀奇——侧重新奇,奇特或很少想到,多形容人的感觉。“稀
少”侧重事物出现得少。
奥秘——侧重不易理解,尚未被人发现和认识。“秘密”侧重不让人知道。
揍——专指打人,使用范围较窄。“打”是多义词,而是使用范围广。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语气较轻。“竟然”的语气较重。
(四)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2.做练习一至五。
3.用提示中二,三,死的词语造句。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作业〙
1.熟读词语,加深理解。2.抄写词语。
3.认真预习课文。
备课人: 备课日期: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要求,任务
1)读懂每一句话。
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掌握运用新句型。
(三)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6分钟~8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来访者和作者对课本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父亲是干什么的? 3.作者小时候学习怎么样?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四)串讲课文
1.第一段(1-2自然段)
阐述作者童年的感受和家庭情况,交代时间和背景。句型:“有什么好+(东)+的”
1)今天的电视有什么好看的。2)家里啥都有,没什么好买的。2.第二段(3自然段)
叙述父亲回家准备检查作者的学习。
思考; 作者父亲为什么要熬检查作者的学习?
(五)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达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3。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备课人: 备课日期:
教研组长签字: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2.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至第九自然段(6分钟~8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的书为什么只有一半? 2)作者父亲为什么给作者改名?
3)作者父亲为什么让作者要回那半本书?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一)串讲课文 第二段(4~8 自然段)
1.叙说作者的父亲发现作者的课本只有半本后,把书补成了两本书。(1)作者把课本上半本给了同学乔元贞。(2)作者因错名字考
了第二。(3)乔元贞的佳境。(4)作者的父亲把两个半本书补成两本完整的书。
2.结尾,与课文前后呼应。说明第一本书是作者难以忘怀。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作业〙
(1)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备课人: 备课日期:
教研组长签字:
第四课时 学习课文(运用)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复习旧课〗(1)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上节课所学句型、词语造句。〘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说的能力
1.每个人按自己写的提纲在小组复述课文,选出代表参加复述课文比赛。
2.全班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评出优胜小组看哪一小组说的生动感人,同学评议。
(二)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能力
老师准备一个关于书的故事(如《珍贵的教科书》,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义等。
(三)读的训练
(1)学生在小组中读阅读课文。(2)全体学生进行读书比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一篇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和父母听。3. 做练习。
备课人: 备课日期: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五课时 做练习而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2.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复习旧课〗
让几位学生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做练习部分。(10分钟-15分钟)
让学生说出简直做不了的部分,把那些疑难题跟全班学生一起解决。
交际话题
1)你们的课本是什么样的?你手里的课本是怎么来的? 2)你是怎样使用和爱护课本的?你希望将来的课本是什么样的? 〘作业〙
1.围绕“书”写一篇短文。2.预习下一课重点词语。
备课人:xxx 备课日期:
教研组长签字:
初
中
三
年
级
汉
语
教
案
年 月 备课人:
2015日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演讲的知识:1.演讲的定义。
2.演讲的三大特点。3.演讲稿的一般结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案例:云南大学生马家爵杀死五名同学;清华大学生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研究生虐待30只小猫;大学校园的自杀案件……这些校园悲剧像一根根尖刺,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也给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得不反思,当今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演讲辞,聆听白岩松的心声。(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简介作者:
白岩松,1968年出生,蒙古族,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他的主持风格:质朴、机智、深刻、活泼。他正直而热情的人文情怀深受观众的青睐。在2004年,他以《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荣获“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人与做文”演讲比赛的特等奖。最近,荣获2008年金鹰奖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奖。
(二)题解:
1.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对学位及人格的理解。
2.教师概括:学位,是衡量人们学识的重要标尺,有学士、硕士、博士等。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通常包括乐观、积极、自信、宽容、诚信、善良等等。题目运用了比喻形象说明了追求崇高人格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
(三)梳理文章结构:
1.同学齐读全文,感知整体内容;教师正音、释义。
2.教师:演讲辞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头、主体、结尾。演讲辞的开头应精心设计,力求引人入胜。常见的开头方式有:提问式、教师: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常见的论据有两大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是指真实、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理论论据包括革命理论、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等。学习论据一:卡萨尔斯的名言(1)教师简介卡萨尔斯: 卡萨尔斯是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在当今世界大提琴演奏家中,几乎没人不受过他的影响。他真可称得上现代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开山鼻祖。(2)提问:“大写的人”是什么人?
教师启发:这里的大写并非与小写相对。这里实际只取“大”的含义。大者,巨大、顶天立地之意。表示一个人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3)提问: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国哪些人是“大写的人”? 启发同学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屈原为国为民,“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了鸿篇巨著《本草纲目》;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他们都是大写的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提问:从学生的角度,怎样做才能成为“大写的人”? 同学讨论、回答后,教师强调:学生应做到遵纪守法、尊敬 老师、孝顺父母、团结同学等等。总之,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所以,我们应如古人所云:“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本文所选的故事虽是生活小事,却能体现出耀眼的人格光辉。
(5)提问:如何理解卡萨尔斯的名言:“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教师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班干部”为例,启发学生回答后再作归纳:要达到目的,首先从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好学生,然后再以班干部的标准约束自己,争当
一名班干部,再然后以其他优秀班干部为榜样,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便会成为一名优秀班干部。
(6)请同学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卡萨尔斯的名言(板书)(7)教师概括论据一:
第二课时
教师: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演讲辞的开头部分,下面,重点学习主体部分,看看作者如何运用真实、典型、充分的材料证明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学习论据二:季老为新生看行李
(1)教师补充介绍季羡林:在2006年,季老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医院看望他,并称赞道:“季先生一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品值得人们学习”。同年,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展示季羡林的图片,让同学们领略世纪老人的风范)(2)提问:在第4段找出描写季老为学子看行李的关键词?由此可见季老的人格如何?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关键词是“爽快”、“尽职尽责”,可见季老的平易及守信。
(3)提问:请你合理想象一下这位学子在开学典礼上看到季老时的心情,并简要分析。
启发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一是惊讶,堂堂北大副校长居然如此平易近人,出乎预料;二是内疚,自己耽搁了季老近一小时 ;三是赞叹,季老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人格魅力令人钦佩。
(4)提问:作者为何不在故事开头点明看包老人的身份,而在开学典礼时才亮出真相?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这是材料的巧妙安排,为下文埋下伏笔,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5)请同学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后便明确:季老为新生看行李(板书)(6)教师概括论据二: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但选材典型而有说服力,作为教授校长,却能为一个新生看守行李一个小时,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学习论据三:冰心老人的博爱
(1)教师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歌颂大自然、童心、母爱是她作品的永恒主题。(展示冰心的图片,让同学们领略世纪老人的风范)
(2)提问:冰心是女性,在采访时,作者为何称她为“先生”? 启发同学回答,教师明确:不论性别,只要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辈都可称为“先生”。
(3)提问:这个故事如何体现冰心老人的博爱?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冰心老人即使在病危时仍关心年病人的状况。
(4)提问:如何理解第9段“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 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冰心老人在80年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还是“十年**”的灭顶灾难,她始终呕心沥血,忘我创作,以博爱之心关爱苍生,向世人展示了爱的力量。
(5)提问:在第9段,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并归纳:冰心虽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6)请同学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后便明确:冰心老人的博爱(板书)(7)教师概括论据三:
冰心老人的故事质朴平实,但却能以小见大,体现世纪老人的爱心不老,她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应该作为传统由后人继承。到此,“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中心论点得到了深化。
学习论据四:季老人格魅力的投影
(1)提问:学子为何宁愿在季老门前留言而避免打扰他呢? 启发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因为季老的崇高人格魅力令学子们钦佩。所以才会采用这么感人的方式表达对季老的敬意。
(2)提问:在第14段中,为何要写“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
同学回答后,教师明确:是为了衬托季老形如高塔的人格已在学子心中稳稳矗立。
(3)请同学给这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后便明确:季老人格魅力的投影(板书)(4)提问:作者为何还要叙写有关季羡林的另一个故事?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一方面与前文相照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季老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巧妙地证明了季老的人格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赢得更多人的尊重,从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3.分析论证:
教师: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本文主要使用以下几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四个典型事例。(2)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了卡萨尔斯的名言。
(3)比喻论证,用北大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比喻 季老的人格魅力已深深地印在学子心中。
4.分析结尾部分:
(1)提问:如何理解第15段的一句话,“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的”?
教师启发同学回答后归纳:这是作者的自我解剖,从季羡林、冰心等世纪老人的身上,看出了自身的诸多不足,他们高尚人格的光辉照出了自己人格的缺憾。
(2)提问:作者明白怎样才能走更长的路吗?(用原文回答)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3)提问:文章最后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的前行”,请结合第15段,用原文解释“这条路”指的是怎样的路?
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后明确:“这条路”是指“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4)语言朴实无华,亲切平和
四、课文小结:
这篇演讲辞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采用以事明理的方式,列举了卡萨尔斯、季羡林、冰心等名人的平凡小事。全文虽没有华丽的词藻、雕琢的语句,却寓意深长、感人至深,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人格的力量虽是无形的,却像一个能量场,能穿透人们的心灵。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人格的塑造。
五、拓展训练:
1.训练目的:既可加深学生对演讲主旨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训练方式:请个别同学讲述课前搜集的闪耀人格光辉的小故事。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以“塑造一个最好的我”为主题拟写一篇演讲辞。在下次课进行堂上演讲训练。具体要求见课本第187页。
2.做练习册第27课的练习。
一、本文的结构:
开头——论据一:卡萨尔斯的名言(隐含论点)论据二:季老为新生看行李(提出论点)论据三:冰心老人的博爱(深化论点)论据四:季老人格魅力的投影(深化论点)
结论——作者现身说法,套用名言(呼应论点)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
1.3.平和。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采用以事明理的论证方法。2.选材以小见大。
4.语言朴实无华,亲切
第三课 捅马蜂窝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5.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6.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
【教学准备】 书,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学习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 课文学习(运用)第五课时 做练习并真实交际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学习目标】
1。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说,会写,会用。
2。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① 读准每一个词语。
② 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③ 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4。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5。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三)学习方法,学习词语(1)有些词语的解释:
燃料—能产生热能活动力的可燃物质。燃,燃烧;可燃的。料,材料;物质。
非凡——不寻常。非;不。凡;平常
捣毁——砸毁;击垮。捣,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毁,破坏。冒险 —不顾危险地进行某种活动。冒,不顾。险,危险。犯罪——做出犯法的,应受处罚的事。犯,违反; 抵触。罪,罪行;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通过所学过的词语来学习词语
欲望——用于人的生理或心理方面。“愿望”表示人的某种良好心愿和美好希望,汉堡义。
迟疑— 表示在应该拿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犹豫”多用于内心活动,也指行为。
反驳—强调用自己的理由否定对方的理论和意见。“反对”强调不赞成,不同意。
鼓动— 侧重激发,促使,可用于好事,也可用于坏事。“煽动”只用于坏事
(四)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
(五)检查步骤
听写词语或朗读词语。做练习一至五。
用提示中二,三,四的词语造句。【作业】
1.熟读词语,加深理解。2.抄写词语。
3.认真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八自然自然段(9分钟~11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爷爷的后院为什么是作者儿时的乐园? 2)作者怎样产生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3)作者为什么被马蜂蜇了? 4)作者被蜇后的情况怎样?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
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一)串讲课文 第一段(1 自然段)
叙述爷爷后院的情况,交代时间和背景。
1)描写后院环境安静是为了说明后院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的乐园,也是作者的乐园。
2)注意文中对麻风和马蜂窝的描写。学习句型
“最…的要数….”。“最…的”是“的”字词组,在句中作主语,“数”作谓语。“要”和“数”分别可以用“就”和“算”替换。例如;(1)吐鲁番最有名的要(就)数(算)葡萄了。
(2)在这些孩子当中,最用功的要(就)数(算)帕提古丽。
第二段(2~8 自然段)
叙述作者儿时捅马蜂窝的情况。(1)产生捅马蜂窝的欲望。(2)准备捅马蜂窝。(3)捅马蜂窝。
(4)被蜇后的情况。
捅马蜂窝的整个过程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的。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作业】
(1)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用句型造句。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2.听写句子;
3. 学生自读课文第九至第二十段(6分钟~8分钟)要求边读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的担子怎么变小? 2)死马蜂是怎么回事?
3)爷爷的解释对作者有何影响? 4)爷爷的后院来马蜂了吗?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为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4。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二)串讲课文:
第二段(9~17自然段)
叙述马蜂窝被捅后作者的心理变化。1)爷爷解释那只马蜂是怎么死的。2)爷爷的解释对作者触动很大。学习句型;
“不…不……;要是……也就……”
这个句型由并列的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构成,前一半句省略了“如果”和“就”。例如;(1)这是个误会,你(如果)不解释,他(就)不会知道;你要是说清楚了,他也就会原谅你的。
(2)你(如果)不教,我(就)不会;你要是教了,我也就会了。
第三段(课文的第18至20自然段)
讲述了马蜂窝被捅后爷爷后院的情况。
(1)描写马蜂窝被捅后爷爷后院的情况。
(2)后院终于有马蜂窝了,作者暗暗对自己进行告诫。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度或全班齐读。【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用句型造句。
(3)背诵全篇课文。
第四课时 课文材料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训练听说写的能力。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复习旧课〗(3)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用上节课所学句型、词语造句。(5)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1)能听懂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故事。
2)能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学习优秀者能够自己讲内容相似的故事。〖学习要求〗
在小组中人人开口讲话,做好参加在大班比赛或表演的准备。
(一)听力训练
1.老师口述课文或与课文相似的故事。
2.学生听后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是复述老师讲的内容
(二)口语练习
1.每个人在小组中口述课文内容。
2.每个人按自己写的提纲在小组复述课文,选出代表参加复述课文比赛。
3.全班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评出优胜小组看哪一小组说的生动感人,同学评议。
(三)读的训练
(1)学生在小组中读阅读课文。(2)全体学生进行读书比赛。【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一篇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和父母听。3.预习阅读课文。
第五课时 做练习并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1.熟读阅读课文,理解阅读课文内容,能参与相同话题的谈话。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复习旧课〗
让几位学生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让学生阅读课。要求:
1)要读懂每一句话。要理解课文内容
2)要注意新的词语或新的句型。3)熟练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不理解的词语,把那些词语根全班学生一起解决是在解决不了的查词典或有老师的指导下解决。3.老师组织全体学生做练习。(15~20分钟)4.交际话题
1)说出版商每个人最突出的优秀品质。
2)与他人或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对比一下,看看我们身上缺少那些应有的优秀品质,然后进行讨论,再说说该怎么办。
【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阅读课文。
2.预习下一课“我和外星人”这一课的词语,课文。3.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第四课 我和外星人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32个常用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16个常用词 :自动、踏来踏去、专程、嫌、花样、暖和、得意、告别、增长、汇报、古怪、佩服、羡慕、新鲜、圆满、恋恋不舍。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境使用。
3.学习汉字“碟、钮、漆、络、嫌、降、佩、羡、慕、恋”,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进行学习。
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大意。【内容安排】
1.第一节课检查词语预习,第二、第三节课进行课文学习,第四节课为课文的运用,第五节课为真实交际。
2.词语和课文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于检查交流、解难答疑。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语的音、义等。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句型并运用。
德育渗透点:
学会真实交际,感受地球人发达的科技和高度的文明。【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 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预习、检查、讲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表情: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表,表面。情,感情。漆黑:非常黑;很暗。漆,有各种黏液制成的涂料。耐寒:禁冻;受得住冷。耐,禁得住。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专程:强调为某事到某地,“专门”只强调目的,还可以作形容词。
联络:指多人多处互相交接构成网络。“联系”侧重两点间、两人接上关系,还可作名词。
暖和:指气候、环境等不冷也不太热。“温暖”还有对人热情的意思。
得意:含有高兴的意思。“满意”侧重符合自己的心愿。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一至五题。
3、用提示中二、三、©3q3q
`四的词语造句。
4、有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5、把各组提出的疑难词语写在黑板上,采用打擂的形式,看哪一个小组解决得又多又快,增加小组积分。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阅读、书写和使用。
2、用16个重点词语造句。
第二节课 课文学习1(理解)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能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至第八自然段(9分钟—11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外星人长得什么样? 2.外星人来干什么? 3.“我”是怎样去接外星人? 4.外星人对那些东西很好奇? 5.绿衣服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三、串讲课文
1、第一段(1—2自然段)
叙述外星人与“我”联络的情况,交代外星人的情况。(1)对外星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与地球人的不同。(2)了解外星人为什么来找“我”。
2.第二段(3~8自然段)(本段较长,可把一部分内容放在下一节课)叙述外星人到地球旅游的情况。
⑴外星人对绿衣服、提包、小汽车和音乐电梯十分好奇说明地球人科技很发达。
⑵外星人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参观了一些地方反映了地球人的高度文明。⑶学习句型:
“既……又……还……”
这一句型表示同时存在的三种情况或性质,是并列关系。例如: ①阿里木既会说汉语又会说维语,还会说一点英语。②新来的老师既年轻又热情,还会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先……再说”
表示现在必须做某事,其他的事情暂且不做。例如: ①别着急,先让我喝口水在说。
②我还没想好明天去哪儿,先做好作业再说。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表述的内容。2.作业:(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2)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三节课 课文学习2(理解)
一、教学目标
继续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达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九然段(约2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⑴外星人的心情如何?
⑵地球人给外星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串讲课文
1. 第二段(第9自然段)
讲述外星人与“我”告别的情景。
⑴注意表示外星心理活动的词语:恋恋不舍、真诚。⑵外星人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地球人的友好。
四、归纳文章的结构
外星人到地球来,对地球进行了短暂的访问和旅游,地球人的高度文明发达的科技以及地球人的友好,给外星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孰读本段课文,做到能流利地口述文中的故事。
2、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第四节 学习课文3(运用)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二、复述课文——说的训练。
1、每个人在小组中复述,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复述。
2、分角色表演,看哪一个小组的代表复述得好,分别计分。
三、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训练
老师准备一个科幻故事,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改编和扩展,让学生听,后做好相关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意等。
四、读的练习
找一篇关于科幻的文章,让学生读,加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小结课文学习,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的短文。
2、准备结合本课主题发言。
第五节课 真实交际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能在实际生活自由交际的目的。
二、交际话题
1、你听说过不明飞行物(UTO)吗?
2、你知道地球上有外星人留下的痕迹吗?
三、布置下一课预习
1、重点词语:富饶、通红、滋润、无垠、音信、喷、战胜、性命、灌溉、取代、投资、见效、构成、欣欣向荣、察看、降低、修建、给予、巧妙等。
2、各类词语最好用所提示的方法学习。
3、列出自学困难的词语,说明疑难之处。
四、总结全课学习,布置作业。
写作文写一篇有关科幻的短文。或者完成练习十一。
五、课后记录
第三篇: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复习教案
一、考点梳理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2.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限制性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明确复习内容
2.学生回顾讨论:考试中说明文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哪些?
(二)归纳出示说明文考点并明确本课时要复习的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2.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限制性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复习指导
学生阅读、圈画《中考复习指导》P95--96“复习指导”
(四)预习交流展示 1.交流内容
就课前布置的《中考复习指导》说明文性文章阅读“达标训练”
(四)及
(六)中1、2、3小题。2.交流过程
⑴小组内就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⑵师生交流疑难点(先交流
(四)、(六)的1,然后是2,最后是3)。●小组自主安排发言
①小组交流出现的分歧题目及疑难题目。②分歧题目及疑难题目问题答案。●其他小组及时点评补充并纠正。⑶误区警示:
(五)合作探究
1.探究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尽快地完成题目并准确回答呢? 2.小组内交流。3.归纳点拨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相关要点的概括。
解答该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每一段的内容,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注意找段落中心句和关键句。
其次要结合段落中的说明特征或其他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说明的方法
分析说明的方法要做到两点:
一要明确概念,正确判断。
明确常见的7种说明方法的概念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能具体准确地判断文章里使用的说明方法。
二要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解答此类题,应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在具体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要笼统地回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事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引用的传说、故事、诗句等,除了联系上下文、前后语境,指明它说明了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它是否在说明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或是增强了生动性和可读性。★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曲理解文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词语,还要注意文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再结合句子本身的特点,分析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生动说明事物特征的。
B.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六)课堂演练
《世纪金榜》P121--122《汉文读物的特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本课时要复习的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三)预习交流展示 1.交流内容
就课前布置的《中考复习指导》说明文性文章阅读“达标训练”
(四)及
(六)中4、5。2.交流过程
⑴小组内就问题进行交流展示。
⑵师生交流疑难点(先交流
(四)、(六)的4,然后是5)。●小组自主安排发言
①小组交流出现的分歧题目及疑难题目。②分歧题目及疑难题目问题答案。●其他小组及时点评补充并纠正。⑶误区警示:
(五)合作探究
1.探究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尽快地完成题目并准确回答呢? 2.小组内交流。3.归纳点拨: ★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程序顺序等。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所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使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的结构,多使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以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解答此类题时,可以按一下步骤:
第一步,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
第二步,分析所给材料。明确材料与文章关系,把握材料的共性、个性。抓筛选点、提炼点。
第三步,看原文。把握文章主旨,第四步,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
(六)课堂演练
《中考复习指导》P98--99
(二)珊瑚致病原因的新线索
第四篇: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明确初三学习现状和中考考情况,了解老师,增进师生情感,和谐课堂氛围。
2、明确初三各科学习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充分做好学习准备。
3、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习的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怀着梦想开始前进。
二、学习重点:
了解现状,明确方法和要求,树立信心。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2016年9月1号
四、学习方法:交流,探讨,讲故事,诵读,记笔记
五、教学过程:
1、候课:同学们欣赏歌曲,准备好课堂笔记
2、上课导入,师生认识:用激情和信心开始第一课。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4、交流梦想和信心对于初三的意义:
你有梦想吗?你对初三学习的信心如何?
5、了解中考情况,交流各科学习现状。
你的语文学习现状如何?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6、探讨语文学习方法:(可从态度、方法、练习、积累、整理、书写等方面)你觉得在初三,语文这一科应该怎样学更有利、更高效?(板书)
7、明确语文基本要求:
初三一年里,我们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最起码应该有哪些?(板书)
8、作业布置:
1、专备一个随笔摘抄本,写第一篇随笔《初三了,我怎样学好语文》
2、复习必修一课本文言文《劝学》,背诵默写全文。
3、开始每节讲课前的三分钟基础提能训练。
附加:导学案阅读材料
材料一:梦想。
梦想是推动剂,是我们提高自己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之一。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梦想,都需要在平淡的日子里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朝着梦想的方向耕耘下去,才会有水到渠成成功的那一天。
记得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个调研,有一届毕业生,无梦想的是27%,梦想比较模糊的是60%,有近期梦想的是10%,有远期梦想的是3%。25年之后,哈弗大学再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届毕业生中,是那些“有远期梦想的3%”最后成为了美国的精英。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梦想对于我们是多么的宝贵啊!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发现,这个梦想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这条路也不是很容易践行的。这就意味着有竞争,意味着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同样的机遇,但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同样的空间,但成功是给坚持不懈并朝着梦想一直努力的人的。
材料二:信心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也曾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尼克松我们都熟悉吧,他是著名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缺乏自信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所在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却因为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可见,没有信心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材料三:各科学习现状。
关于语文学习现状,同学们分四种情况,一为语文素养高成绩稳定的;二为喜爱语文,有较好素养,但成绩不稳定,基础不够牢固;三为知识面一般,语文中等成绩,比较稳定,没有突破基本成绩110分;四为基础差,成绩差,学习用时少,兴趣不强,功夫小;五为理科强,不重视语文学习,用时很少,认为不学影响有限,严重偏科。
材料四:语文常规学习方法。
第一、坚持阅读摘抄(美文、佳作、名言、警句、知识等);第二、坚持写作(随笔、日记、大作文);第三、坚持背诵(知识、诗词、美文等);第四、坚持总结整理、纠错和运用(记好笔记,经常整理试卷,进行纠错,考试写作时运用);第五、(坚持思考和感悟)
材料五:故事一则。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一位将军,总是在他面前吵吵着要提升。他报告:“我应当进入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因为,我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哈德良皇帝随意指着周围的战驴说:“亲爱的将军,好好看看这些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如果不擅长总结,十年的资历,只不过是一年经验的十次重复而已。优秀不是时间的累积,而是不断反省后的创造力。
材料六:清华学生张亦楠学习心得。
张亦楠,高中毕业保送进了清华大学,现在哈佛大学读博士。他是一位比较典型的长胜将军,让初三学生深感头疼的每天“统练”,张亦楠自有一番心得: 初中三年,我独爱初三,因为初三每天都有统练。
听起来是不是很“变态”?其实,连我的朋友也认为我的这种观点近似疯癫。我爱统练。因为统练,每天清晨,我都会满怀希望地去上学;每天上午,我都会满怀希望地去听课;每天中午,我都会满怀希望地去吃饭;每天下午,我都会满怀希望地去为即将到来的统练而摩拳擦掌。统练是我一天的希望所在。因为统练,我生活得很充实。
我爱统练。统练没有压力,因为它不直接关系到我的未来前途;统练又有压力,因为它是正规的考试,而我看重每一次考试。正是这种不松不紧的氛围让我达到最佳状态。统练时,我总能敏锐地发现题目的“陷阱”,那个时刻的喜悦即使在分数下来以后,仍让我回味无穷。
我爱统练。统练后与其他同学比分,较量个高低,是统三必不可少的项目。如果能够“一览众山小”,我会高兴两三天;若是不幸在年级“泯然众人矣”,我也会花一个晚上面壁思过。不过大多数情况,我与那些高手都互有胜负,“胜故欣然,败亦坦然”嘛
我在统三有一个“统练伙伴”。他与我一样,视每次统练如中考。且他的实力亦甚强。我们还有一个相同点,都不太谦虚。每次分数下来后,我们中的胜者都难免流露出对对方的挑衅。如果某次输给他,我会好几天感到耻辱。而这种耻辱感正是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于是一天一次的统练就让我这个疏懒的人勤奋起来。
我还是个知足常乐的人。但我们班的强手居然几乎都扎堆坐在我那片,每次统练,我们那片人很快就能知道其他人的分数情况,不免要比一比。比输了,我又不服人家,只好下次争取超过他们。还好,每天都有机会,于是每天都有目标。渐渐地,我发现,我也成为了强手中的一分子。是统练让我这个知足的人不知不觉取得了进步。
以上所有这些,使我顺利地考上了清华。一天一次的统练,帮助我成功。
年轻人要有一股拼劲。父母已经赐予我们足够的智慧去争取成功,办不到、不可能、不行这些词都要在我们的字典里消失。摔倒了爬起来,继续战斗。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要经常对自己说:“我执拗地相信我一定会成功。”
同学们,九年的积淀将在这里升华,三年的努力将在这里收获希望,人生的转折将在这里完成。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新的战斗已经打响,你还在犹豫吗?你还在迷茫吗?你还在等什么?梦想中的天堂就在前方,黎明的曙光已经展现,年轻而睿智的狼们,勇敢地去战斗吧!今年的初三是你们的草原,6月的辉煌属于你们!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初三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出国留学网!
相关推荐阅读:
第五篇:2014初三语文教案
《忆秦娥
娄山关》教案、五指九义校
吴红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结合导学材料,逐步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3.思想目标:体会革命战士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感受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进入教室,边听歌曲《我们想念毛泽东》,边熟悉“导学材料”,学习一下“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两部分。
一、引入
1、出示毛泽东的照片,老师:“这是谁?”
生:“毛泽东。”课件出现“毛泽东的简介”分两个小组来朗读一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的词,出示题目,题目有两部分,这两部分别是什么?生回答,边出示“词牌名、题目”。
3、题目是娄山关的地名,其实就是娄山关战役结束后写的,请同学们看娄山关是怎样的。展示图片,老师边介绍。
现在,人们把这首词刻在了娄山关的一面石壁上,请同学们听一遍朗读。
二、初步感知
听朗读录音——全班齐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三、赏析这首词
(一)赏析上阕
1、展示上阕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展示。
(1)请大家一起来读1、2句,这两句抓住了哪几种事物来写景?(生回答)“这种事物,我们在诗歌中把它叫做意象。抓住意象事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作者抓住云贵高原上特有的景物,凛冽的西风、悲鸣的大雁、满地晨霜、一弯冷月,点名了时间是和环境,多么悲凉!请女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
“在这样凄冷的肃静的早晨,却传来了一阵马蹄声,他们去干什么?(行军打仗)(2)出示3、4、5句,这里“碎”“咽” 怎么理解?生回答,请一位同学来模仿一下。
碎——-为什么马的步子这么小,这么急?(因为山路崎岖,道路艰险,但军情紧急,时间就是胜利只能小步的跑)。
咽——结合注释理解。
(3)谁来概括一下上阕的内容?——战斗前,红军霜晨行军的场境。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道路多么艰险,我们的红军战士都义无反顾向前行进,战斗前,胜负难测,生死难料。所以上阕的基调是悲凉沉郁、庄严肃穆的。该怎样读出来呢? 指导朗读,指名读,全班读,老师范读。
这次战斗胜利了吗?胜利了,娄山关战斗是长征途中的第一次大胜利。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有感情地朗读下阕。生齐读。
3、赏析下阕
(1)“艰险的关口漫长的道路虽然像铁一般坚固的,但如今我们都从上面迈步跨越过了,这时登上山顶,眺望远处,连绵的群山像大海一般起伏,半落的夕阳像鲜血一样红。”
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阕的内容。——胜利后,登山远眺的情境。(2)下阕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几处比喻?(三处)A、出示第一处“如铁”怎么理解?(比喻山险)。“迈步”是什么意思?(昂首阔步大步走,生表演)山险更反衬出红军的英勇豪迈和取得胜利的自豪。
指导朗读:男生齐读;分小组读。
B、这次胜利后,革命的征程又将开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有何含义?
指导朗读:为今天的胜利而自豪,为未来战斗的艰辛而深思,所以前两句应该读的豪迈雄劲,后两句应该低下来。
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三句。(四)总结全词: 朗读全词。
总结写作特点和主题
(五)小结“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六)拓展积累:李白和李清照的《忆秦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参考导学材料。(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有兴趣的同学,可选择一首诗词的书法稿,来描写、摹写或临写。板书设计:
忆秦娥
娄山关
上阕:战斗前
下阕:胜利后}
写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