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洋流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 《洋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3)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四、教学思路
洋流部分是高中教学、考试的重点内容,由于高中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又由于教材中有关洋流的概念、性质、成因、分布等内容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散见于正文、阅读、活动中,系统性不强,所以洋流知识成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难点。教师如果能紧紧围绕地图步步深入;穿插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绘图;将课文的结构条理再做以下归纳:一个概念、两个性质、三个成因、四个规律、五个影响,课堂就能化繁为简、生动活泼、清晰明了。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提问复习气压带风带。
2、通过“漂流瓶”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概念(一个概念):
1、给出洋流概念并讲解。
2、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二、性质(两个性质):
1、介绍按性质可以划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类。从名字上看:寒冷的海水定向大规模的流动称为寒流;温暖的海水定向大规模的流动称为暖流。换句话说: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反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从纬度的角度来看,海水从高纬向低纬定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寒流;海水从低纬向高纬定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暖流。但我们要注意寒流和暖流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
2、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列举所有暖流、寒流,观察寒暖流流向,加深理解。
三、成因(三个成因)、1、风海流:主要分布在常年有盛行风吹拂的海区及季风影响的海区,运用“世界洋流和行星风系模式图及风海流的形成图”,可以让学生理解盛行风作用下风海流的形成及流动方向,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洋流最主要的成因类型是风海流”,其中信风带推动形成的洋流是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形成南赤道暖流,西风带推动形成的洋流是西风漂流,北半球分别有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2、补偿流运用“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图”,可以让学生理解上升流的形成,再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补偿流的分类:水平补偿流(如、赤道逆流)、垂直补偿流包括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
3、课件播放介绍二战中德国利用密度流的战例,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运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密度流的形成图”,引导学生思考: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较高(海水浓缩),海面低于大西洋,从而能够很好地分析大西洋海水与地中海海水之间的流动情况,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密度流的形成过程和成因,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该进行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它哪些海区还存在类似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典型的密度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与提升。
四、规律(4个分布规律)
1、通过课件展示“洋流成因示意图”“洋流分布图”等各类型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得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2、课堂练习讲完后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描绘出主要洋流,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出寒暖流的纬度分布规律: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运用洋流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事象,同时还能够通过“洋流成因示意图”、“洋流分布图”等各类型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及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五、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五个影响):
结合课堂活动材料,应到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一下规律
1、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作用。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环境等,都与洋流有关。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发生搅动,引起上下翻腾并把海底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类鱼类到此觅食,形成渔场。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等都是这样形成的。此外上升流也能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以上渔场,巩固并加深印象。
3、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扩大了污染物范围。但也加快了净化的速度。
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哥伦布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先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向西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指图说明两次航线所经洋流的不同。总结出利用洋流规律发展航运,有节约时间,缩短运转周期,节约燃料,减少事故等优点。
5、三大洋中,惟独北印度洋与众不同,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环流,即大致为“冬季为逆时针方向,夏季为顺时针方向”。正因为其特殊性,对该地区航运、污染物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成为学生学习和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应以例题作特别强调。板书设计
一:一个概念
二:两个性质
三:三个成因
四:四个规律
五:五个影响
课后作业
课件展示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有机结合,通过运用地图、典型案例、指导归纳、学生会图,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的需要,从而达成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活动发展的同步,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学生愉快、迅速、准确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板书设计将课文的结构条理再做以下归纳:一:一个概念,二:两个性质,三:三个成因,四:四个规律,五:五个影响,课堂就能化繁为简、清晰明了,且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大大增强。
第二篇:洋流教案
洋流教案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李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虽然通过一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学生活动)阅读文字
(思考)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结合以前所讲“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理解寒流和暖流,并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大洋两岸洋流性质和流向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悟性 课件案例展示:课本63页活动题图2-42,分组讨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想这是为什么? 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2)、在图2-42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全球四大渔场主要分为两类:寒暖流交汇的地方,(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A、B两条不同的线路。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顺流速度快,费时少,节省燃料;逆流速度慢,费时多,多用燃料。(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洋流板书】
一、概念及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2、中高纬度海区 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3、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 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环节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本课以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并了解形成该洋流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
第三篇:洋流教案
师:投影“小鸭舰队”漂流的路线地图。讲小故事“鸭子舰队”的旅行。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2.9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0000多只玩具鸭组成的“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2.2万英里(约合3.5万公里)之后,于15年后抵达英国海岸。据悉,这批鸭子在全球引爆了一场“淘金热”,因为在收藏家手中,每只鸭子的价格已被爆炒至1000英镑。问:是什么力量推动了鸭子的远洋航行? 学:是洋流。
师:对,靠的是洋流,看来大家预习的很好,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无风三尺浪”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另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洋流。那么什么叫洋流呢?请大家看教材61页,找到洋流的定义。
学: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师:嗯,对。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几个关键词:表层、常年、大规模、一定反向、稳定。有了这几个特性,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是洋流而不是一个不同的海水流动。
了解完洋流的分类后,我们来看一看洋流的分类,观看“世界洋流图”说出图中把洋流分为了几类? 学:两类:暖流和寒流。
师:嗯,是正确的。洋流图上很明显的分为了暖流和冷流,这是按热力性质来分的。暖流:由水温高的地区流向水温低的地区寒流:由水温低的地区流向水温高的地区。
判定方法:一般来说,从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而且,等温线的弯曲反向与洋流方向一致。
问:读图,试判断图上的两支洋流分别属于什么洋流,并位于哪个半球?请两个同学回答。
学:图一为南半球,A为暖流,B为寒流。图二为北半球,C为暖流,D为寒流。
师:嗯,看来同学们把老师讲的都记住了,很厉害哦!那同学们对于这个回答有没有疑问呢?(老师板画解释)
除了性质分类,洋流还可以从成因上分成三类(PPT展示相关图片): 风海流:主要由盛行风推动海水运动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由海水温、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运动而形成的洋流 补偿流:风力和密度差异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而形成的洋流。详细讲解这三种洋流。风海流: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风向是比较衡定的,在海洋上,这些定向风与海洋表层水之间就会发生摩擦,通过摩擦方式,风即可将其一部分能量传递给表层海水,除形成波浪外,还使表层海水发生移流,从而形成风海流。
密度流也称异重流,是洋流的一种。主要由重力和密度差异所引起静压力导致的高密度流体向低密度流体下方的侵入。引起密度差异的因素有温度、溶解质含量及混合物含量等,如工厂废热水排人河中形成温差异重流,淡水与盐水交汇形成盐水异重流,河流挟带泥沙形成的浑水异重流等。(以二战德军与盟军潜艇战为例)
补偿流:某个海区的海水流走,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流来补偿而形成的洋流。(赤道逆流——水平逆流、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最后,讲解问题,总结课堂。
第四篇:洋流教案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
文峰中学
李小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重点难点】
1.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解法、地图法、讲练法。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为什么“小鸭舰队”能够史诗般的旅程呢?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
一.洋流的概念与分类: 二..洋流的形成
1.写出全球气压带名称,画出风带方向
2.绘制洋流模式图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
3、南极大陆外围: 4.北印度洋季风环流
三、课堂实践
1、绘出太平洋、南印度洋的洋流
2、绘出大西洋的洋流
四、学以致用
1.为什么“小鸭舰队”能够史诗般的旅程呢?
2.在十几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为什么?
3.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经过北印度洋,夏季返回?
五、随堂练习【板书设计】
【关于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五篇:洋流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维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案例诱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象安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洋流的成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三、说教法
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
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课前准备 ①教师:《洋流》多媒体课件
②学生:学生自己绘图《世界主要大洋的洋流分布模式图》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
预期目标:创设案例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承转过渡:播放幻灯片——《厄尔尼诺》引出洋流的成因。【新课教学】
一、洋流的成因
教学手段:引导法(从海水运动的驱动力)
理解突破:结合气压带和风带(播放幻灯片“风海流分布图”)
预期目标:学生理解并知道风海流的分布和对应的风向以及纬度范围。→◎承转过渡:设疑(二战战例)引出密度流 教学手段:分析法
理解突破:利用初中物理知识——液体的密度(播放动画“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预期目标:理解密度流的成因
→◎承转过渡:从海水质量得失引出补偿流。讲解补偿流的类型以及上升流对渔业的影响。→◎承转过渡:从渔场分布引出寒暖流
教学手段:分析法
理解突破:结合锋面气流运动对降水的影响---鱼饵;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讲解寒暖流的性质。
二、洋流的分布
教学手段: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对比教学法 难点突破:结合课本第62页活动题,分组活动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洋流的分布规律非常抽象,结合活动及多媒体动画,从动态角度完整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先分析模式图,然后套用到具体的大洋就可以了。用分数比较理想分布和实际分布的区别。
[归纳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本课小结]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们,早上好,我是来自宁德市民族中学的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受,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要记下来不难,但要在每个大洋中应用就成问题了,当时间一长,学生对洋流的知识就模糊了。这跟这部分知识是这节课海水运动的难点有关。但深究原因,就会发现如果学生能理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成因的话;那就很容易记住洋流分布规律,并且记忆时间更长久。数学、物理的很多公式,学生如果忘记了,可以通过用基本公式来推导出来。所以,我也一直在考虑,如果学生忘记“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能否通过已有的知识、图片、影像或实验来推导呢? 因此,我引入了地理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并参与洋流成因和洋流分布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记得更牢。“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难点突破,我是这样设计的: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自学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合作探讨教师给出的问题及知识要点,并在纸上画图和练习。从而理解暖流流经的海区温度比周围的海区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温度比周围的海区低。找出通常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
探究二:模拟实验(小水盆的水流实验)
1,通过分组进行小水盆的水流实验,三至五人为一个小组
具体操作: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水盆(也可以是盆碗),教师准备一包鱼食。在进行实验时,将鱼食适量洒入水盆中静止后,教师布置操作细则:要求学生用嘴对着小水盆中线的位置持续吹风,并观察其中的鱼食怎样运动,由其他组员纪录并在纸上画出,思考这种运动形式的成因。
2,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画在纸上后展示成果;教师选出几组草图在幻灯片上放映出来,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哪个做的最好。接着对成果深入探究:
(1)沿着吹气方向的水流成因是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发现这跟风海流很相似,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2)水流到水盆一端,为什么向两侧分开?这与实际哪些因素相似?(学生合作探究:是由于水盆边界的阻挡,使鱼食碰到水盆边界后向两侧分开,这与现实大洋中的陆地轮廓对洋流的影响很相似)
(3)水盆内未吹气的地方为什么水也在流?(学生探究:是由于该区域水流到前方,使水减少,两旁的水过来补充。(因为新教材没有补偿流的知识,教师补充: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即补偿流)
(4)在实际海洋中,洋流的运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受盛行风、地形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深入探究:假设再加两个方向的风(吹气)作用于水盆上,会产生怎样的环流,请大家在纸上画出(教师找出画的不完全正确的图,在幻灯片上展示,请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探究三:原理应用与洋流模式图的建构 实验探究结果应用: 教师承启:
地球上有类似实验的风带,并能持续的作用于洋面上吗?(引导学生复习风带和气压带的知识,并在纸上画出)
如果将风带和理想的大洋叠加(通过flash动画完成)。
1,画出由风带成因形成的风海流?(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洋流的流向)2, 学生继续画出理想大洋中洋流图。(教师引导:陆地轮廓的影响和补偿流原理的应用)
(教师挑选出学生画的好的洋流模式图,在幻灯片上展示,让学生同自己画的图进行比较)
教师承启:
3,大家注意到了吗,洋流模式图跟我们做的实验的假设情况是否相似?大家能在自己画的图上找出洋流流动方向的规律吗?
(对照P61图3.4 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引导:从中低纬和中高纬对洋流模式图的洋流流动方向的归纳总结,flash动画演示。)
学生:中低纬:以副热带为中心,呈反气旋型洋流,北顺南逆 中高纬:以副极地为中心,呈气旋型洋流,北逆南顺
[学情预设]:学生对中低纬度的海区,副热带海区等名词比较陌生,教师应先给学生复习这方面知识,使学生现学现用,应用到规律总结中。
探究四: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与“世界洋流模式”图的对比分析
流图与模式图分布规律相同吗?
2、中高纬的实际洋流图与模式图分布规律相同吗?并分析原因。
3、模式图中的西风漂流,南北半球的性质相同吗?
4、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中,我们刚学的洋流性质中的寒暖流的分布有规律吗? 成果展示:
1、实际洋流图与模式图分布规律中低纬相同,而中高纬不同,南半球中高纬度不存在与北半球相对应的洋流系统,是由于南半球的陆地延伸的纬度不够高,40°S~66°34′S之间几乎全是海洋造成的。
2、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实际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呈现出寒流的性质。寒暖流的分布规律:
中低纬
暖流 大洋西岸 大陆东岸
中高纬
大洋东岸 大陆西岸
西风漂流
北半球:
寒流 大洋东岸 大陆西岸 大洋西岸 大陆东岸 南半球:
1、中低纬的实际洋
北太平洋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
西风漂流
实验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件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观念,学会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时把握区域的个体差异。
本课教学重在从全球性上,把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不仅能认清不同纬度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性质的分布规律,而且还从海区的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展示出来,使学生形成世界地图缩放的思维能力;改变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中,大西洋海区的局限性,展示各个海区洋流的分布,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课件中可找出每支洋流的名称,学生也能共享此课件,从而对大洋中每一个洋流认识更清晰,记忆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