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括号》说课稿[大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括号》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括号》说课稿篇1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小括号》。
我将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小括号》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章“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中第3节“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例3。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由实际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引入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已具有认识和应用数字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但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实践操作。所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试题即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基础、心理特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一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
《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出发,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法掌握新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又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还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所以在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尝试探究,确定解题思路→认知冲突,理解括号意义→巩固练习,强化括号用法→总结提升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第74页例3的情境图:
让学生了解情景(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2、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汇报)
并能将条件与其他同学的问题完整的说一说?课前预设学生答案:
1、一共剪掉几个星?
2、还剩几个星?
(设计意图:学生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两次剪五角星的直观操作,为学习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二)尝试探究,确定解题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中指出:“教学内容的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获得信息后,提问:要求“还剩多少个星”,你打算怎样列式呢?自己独立思考,然
后将你列的算式写在纸上,与同桌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待学生讨论交流后,组织反馈,进行二次备课。
第一种思路:10—2—3=5(个),让学生说清怎样计算10—2—3=5。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这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连减,让学生说清楚它的运算顺序,体会不含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运算。为后面含括号的算式的运算做铺垫。
第二种思路:2+3=5(个)10—5=5(个)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找2—3人回答),在学生回答时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将现实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结合情境先确定运算顺序,为小括号的引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认知冲突,理解括号意义
如果将第二种思路分步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呢?先让学生尝试自己想、自己写,教师巡视。然后提出问题10一2+3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表示先计算2+3吗?为什么?所以,学生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和已有的认知经验,围绕“10一2十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课前根据学生情况预设学生可能会有的解决方法:
(1)画一条粗线表示先算2+3。
(2)画一个方框表示先算2+3。
(3)画一个圈儿表示先算2+3。
(4)画()表示先算2+3……
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很好。但让学生思考当他们面对这么多的符号,如果他们不说明,别人能看明白吗?(从而引出小括号)所以应该找一个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后面的2+3。用“()”这个符号来表示。板书算式并用黄粉笔加上小括号。
并让学生跟教师一起来写一写。告诉学生这位新朋友的名字叫“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教师领读、学生齐读。通过“小括号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把2和3这对好朋友围在一起。”的比喻,加深学生对小括号的理解。明白小括号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强调它改变了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2+3=5,再算括号外面的10—5=5(师画运算顺序,并指导读法)。
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加了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生答)完善学生的答案,并给出小括号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算括号里面的。)
板书: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全班齐读: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小括号》说课稿篇2【教材与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内容。
2、教材简析: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
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5、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学生分析】
在算式10—2+3上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才能先算加法,这时通过让学生思考在算式中添加适当的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法和学法】
关于教法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
关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旧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利用课件动态展示例3的情境图:出示10个五角星,先减去2个,再剪去3个。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你能根据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还剩几个五角星?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五角星的直观操作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3、通过动手操作或画图,确定解题思路。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五角星摆一摆或画一画,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第一种:先减去两个五角星,再减去三个五角星,最后还剩几个五角星?第二种:先算出一共减去多少个,再计算还剩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与画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首先请学生列出第一种算式:10—2—3=5,其次提出要先算“一共剪去几个”,再算“还剩几个”应怎样列式?学生回答:10—2+3
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能先算2+3吗?
(设计意图: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5、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提问: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吗?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如—○□()等。
(2)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统一性和简洁性。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提出()这个数学符号,并板书:小括号
(3)使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教师将小括号添上,提问:你能说说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学生回答
(5)总结提升:
明确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达标测评,巩固提高1、完成“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3、专项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括号》说课稿篇3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中的《小括号》。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评价设计和学习流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我叙写学习目标的依据是: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三个方面。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基于教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括号》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2中出现,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重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一年级新教材中,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从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最终落脚点是运算顺序,强调的是算法。在这里,小括号的出现,也增加了式题的变化,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因此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白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
3、基于学情: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有一定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口算学习中,会用圈、画等符号标注口算过程,这为学生“创造”小括号提供了素材。
综上所述,遵循课标精神,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叙写以下的学习目标:
1、会说出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2、能用语言表达带小括号的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计算。
本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
学习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二、评价设计。
评价,先于教学又推动教学。为了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学习评价:
1、一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有括号的与
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第3题。
三、学习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学习流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首先通过一分钟常规口算练习,将学生的计算训练落实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再通过一组加、减两步式题口算,回顾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与尝试。
从三个层次进行新知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教材74页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直观操作,为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并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形成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的过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训练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抽象成算式,使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思维过程。
然后聚焦到“先加后减”的方法,通过尝试将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算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不能先算加法该怎么办?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进而想办法“创造”符号,最后统一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第三环节: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主要是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经历了刚才的“创造”过程,已经初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再通过几个式题练习,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总结归纳出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第四环节:巩固运用。
做一做:通过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练习十七第3题:通过一道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小括号》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小括号》说课稿
2.《小括号》说课稿范文
3.认识小括号说课稿
4.《小括号》教学反思
5.《小括号》的教学反思
6.小括号教学反思
7.《小括号》评课稿
8.《认识小括号》的教学反思
9.《小括号》教学反思范文
第二篇:《小括号》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中的《小括号》。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评价设计和学习流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我叙写学习目标的依据是: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三个方面。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基于教材: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括号》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2中出现,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重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一年级新教材中,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从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最终落脚点是运算顺序,强调的是算法。在这里,小括号的出现,也增加了式题的变化,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因此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白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
3、基于学情: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有一定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口算学习中,会用圈、画等符号标注口算过程,这为学生“创造”小括号提供了素材。
综上所述,遵循课标精神,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叙写以下的学习目标:
1、会说出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2、能用语言表达带小括号的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计算。
本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
学习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二、评价设计。
评价,先于教学又推动教学。为了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学习评价:
1、一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有括号的与
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第3题。
三、学习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学习流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首先通过一分钟常规口算练习,将学生的计算训练落实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再通过一组加、减两步式题口算,回顾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与尝试。
从三个层次进行新知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教材74页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直观操作,为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并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形成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的过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训练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抽象成算式,使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思维过程。
然后聚焦到“先加后减”的方法,通过尝试将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算式,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不能先算加法该怎么办?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进而想办法“创造”符号,最后统一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第三环节: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主要是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经历了刚才的“创造”过程,已经初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再通过几个式题练习,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总结归纳出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第四环节:巩固运用。
做一做:通过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练习十七第3题:通过一道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篇: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__说课稿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四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目标
1、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括号能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教法措施:
(1)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与对比的教学方式,导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探究新知的能力。(2)课堂练习中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增添括号的练习,让学生既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明确要保证计算准确就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作风,从而突破重难点。
2、说学法 学法措施:
本节课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在观察、比较和验证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设计针对性练习突出重点,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给与引导和补救突破重难点,使之形成技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口答:说说下列算式应先算什么。56-8+9= 49÷7×4= 7×7-5 77-42÷7 提问:以上几题综合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小明的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再通过错误的例子让学生猜测错误的原因,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出小括号产生的必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括号的作用,为接下来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奠定经验基础。
二、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小括号的作用
1、教学例题。`(l)引导同学们看图。
出示问题:用50元钱买l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指名读一读。
提问:小丽打算买几种文具?她带了多少钱?(2)先分步算一算、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3)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分别说说每道算式求出的是什么。板书:买l个书包后剩下多少钱? 50 -20=30(元)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30÷5=6(本)
提问:如果要列综合算式必须要先求出什么才行?能不能这样列?出示:50-20÷5。为什么?
介绍:根据题意,要求问题必须要先求出买了一个书包后,50元钱还剩下多少钱,也就是要先算减法,因此在列综合算式时必须添上小括号。[(板书:(50-20)÷5)]
小结:添上小括号后,我们就能根据题意,先算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列分步算式,再进行列综合算式,发现计算步骤和分步算式不同,而引发思考。
2、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例题结束后应当进行适当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教学“试一试”。
(l)出示:(42-18)×30 95-(24+50)独立算一算.指名板演。(2)指名说说两题的运算顺序。
(3)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算式中有小括号时,应先算什么?。【设计意图】练一练也是一道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里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意在进一步巩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2题。
说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算一算,指名板演。2.第3题。
(1)提问:每一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2)先用横线画出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再分组算出结果。
提问:每组中的两题数字、运算符号都相同,为什么计算结果不同?(3〉小结: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得按必须的运算顺序进行。
3、第4、5题。
(1)指名读题,说说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列出综合算式解答。(3)说说解题思路及算式。
提问:为什么在综合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和计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算式中的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混合运算进行整理,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四篇:小括号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小括号》教案
乔庄小学 白明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页例3 及做一做,练习十七第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号里算小括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 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教学准备: 10个五角星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复习旧知 :先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1-9+6=
5+7+2=
23-6-8=
15+7+4= 2.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班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为了鼓励大家,老师请欢欢和乐乐送一些五角星给大家。呈现教材74页例3(1)在黑板上贴10个五角星,把2个和3个分给两个小朋友,让学生观察,积累感性经验。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你从老师做的演示中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能完整的地说一说?
3.出示自探提示
(1)拿出五角星或学具,摆一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2)同桌互相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几?(3)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式和结果。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提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本74页例3,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吧。
学生自探,老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把自探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合探
小组合探完毕,请小组分享自己的成果。1.预设:10-2-3=5
10-2+3=5 2.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我们一起来看,算式2中想先算加法你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符号,说明先算2+3.3.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统一性,简洁性。
我们的数学家们已经帮我们选好了符号,就是()。它叫小括号。4.规范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掌握运算顺序。
将算式10—2+3加上小括号,再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5.总结提升,明确小括号意义
一个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6.即时练习
完成74页做一做
三、质疑再探
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补充题
(1)18-(5+6)= 4+(15-6)= 25-(7+3)= 8+(3+12)=(2)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超市运来45箱苹果,上午卖出15箱,下午卖出8箱,还剩下多少箱? 3.作业设计
练习十七 2.3.4 板书设计:
小括号
– 2 – 3 = 5 10-(2 + 3)= 5
10-2=8 2+3=5
8-3=5 10-5=5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五篇:四则运算例4有小括号的运算说课稿
四则运算例4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资源整合
1、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学会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和按先乘除,再加减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况,在情况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依据学情和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是熟练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5、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整合: 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除了利用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课程资源,还开发和利用了多媒体设备,网络等课程资源
与教材整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易学。
二、教学策略
1、教学理念和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为此,我设计让学生通过主题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新课学习中,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巩固练习时,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2、教学与学法指导
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走向数学化。在教学中采用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现实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然后建立模型,加以解释,应用与拓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总结,主动建构新知。
三、教学实施。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把学生带入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内容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效果。
第二环节:分类整理,辨别问题
学生会提出一步计算,三步计算的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难易程度不一样。激情导入(今天同学们精神状态这么好,有信心解决三步计算这样的难题吗?)
本环节打破常规只出示一个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选择,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自主发展空间和自主探索机会,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在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解读“每30位游人需要派一位保洁员,是什么意思?”这样让学生理解游人数与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上午与下午派保洁员的标准一样,为学生自我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其次,明确解决三步计算问题的思路,要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请大这按着这样的思路去独立思考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给学生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与创新能力。
第四环节:交流反思,建立模型。
在这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放手让学生写出算式。
并说清楚,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第一种解答方案:先求出上午需要派几位保洁员,再求出下午需要派几位保洁员,最后求出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列式为:270÷30-180÷30 第二种解答方案:先求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游人?再求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位保洁员?列式为:(270-180)÷30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交流能力。
其次,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
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
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算顺序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号)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括号把这一步图:在这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这一小结中,学生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第五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一、巩固练习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馈
二、变式练习。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三、发展练习。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六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