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懂就要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提问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
本课的题目是课文的高度概括,文章围绕“不懂就要问”展开了具体的描写。
课文结构清晰,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围绕“学文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个关键句,揭示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
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问”的起因是少年孙中山不懂书中的意思,壮胆向先生提问,吓呆其他同学。
◇
第二部分(四至七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经过: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
第三部分(八至九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结果: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习生活。如“私塾”“戒尺”“挨打”,以及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几个词语学生可能感觉陌生,可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予以理解。其中孙中山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结合诘境学习生字新词,根据字义确定多音字读音。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词句理解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方式,少教多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有趣的句子”,尝试找出句子的“新鲜感”!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课后泡泡,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自主默读、思考、提问,并积极与人交流看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观察导入,初识略读
1.初识略读课文:同学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办?(学生发表言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里,就有一个孩子遇到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呢?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看看课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题)
(1)学生看课件出示的课题,说自己的发现。
(2)认识略读课文:课题序号后加了星号的,都被称为“略读课文”,它的学习方法跟我们没加星号的课文是不一样的。你们翻开书,自己快速找找,这类课文还有哪些“新鲜”的地方?
(3)同桌合作,互相交流。
(4)出示文后泡泡语,明确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泡泡语,再次明确学习略读课文的策略。
课件出示:
2.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初识私塾文化。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以前把这样的学校叫什么吗?(私塾)
(2)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学习的呢?又是谁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呢?最后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学校与私塾等的不同之处入手,选择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变灌输知识为发现知识,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规律。
板块二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出示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学生明确一共有几项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弄清本课具体读书要求后,结合这些要求初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要求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文中注音或工具书,或向同桌请教,读准字音。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由读书的效果。
①重点区分认识:历 厉(对比后组词、说句,加以区分识记)
②组词识记多音字:背 圈
③识记字的读音:糊涂(第二个字轻声)挨打(第一个字读第二声)
④出示词语卡认读、识记新词。
课件出示:
背诵 照例 圈一段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严厉 挨打 清楚
4.指名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流利。
【设计意图】实现学生独立阅读并能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全文。让学生发现生字词后,主动通过多种形式去进行识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板块三 结合问题,细阅新读
1.默读全文,解决问题一。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交流。
①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你发现课文哪一部分是起因?哪一部分是结果?
②明确起因是第1自然段、结果是第8~9自然段后,问:剩下的部分是什么?(经过)
③以“起因”为例,指导学生练习概括。
课件出示: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引导归纳概括方法:可以关注重点词句概括,可以缩句概括,可以删无关的词句概括……学生能说出一两种后,教师根据实际进行相应强化训练即可,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④用相同的方法概括“结果”。
⑤小组讨论怎么概括“经过”后,引导总结方法:先概括每一个自然段,再将每一个自然段概括出来的句子进行调整综合。
⑥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完整交流“起因、经过、结果”。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1)组内交流自己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2)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发现:对一件事形成看法,可以结合课文,再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思考。
预设看法一:我认为这件事很有意思,让我发现了孙中山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
①教师: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这件事有意思?孙中山有哪些地方跟别人不一样?他是怎样的人?别人呢?(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进行圈画后,交流重点句1: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课件出示: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②相机理解“糊里糊涂”,通过将反问句“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等练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正确的学习态度。
③还有哪些句子能让你看出孙中山的学习态度非常好?(交流重点句2、3)
课件出示: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你从哪些词语能发现孙中山正确的读书态度?(流利、一字不漏)你能用这两个词语说句吗?
④别的同学是什么学习态度呢?(交流重点句4)
课件出示: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问:其他同学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演一演吗?(摇头晃脑)
思考:你觉得这样读书的效果怎样?其他同学为什么会在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吓呆了呢?谁能表演一下?能不能在全班表演一次?这样的状况下,教室里还有声音吗?文中哪个词语说出来了?(鸦雀无声)练习用“鸦雀无声”说句。
⑤孙中山说了一句什么话特别有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出示重点句5)
课件出示: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后,教师相机小结:“学问”本来是指知识,在这里孙中山把这个词语分解开来,却很巧妙、生动地回答了同学的问题,也更好地表现了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预设看法二:我认为……(教学方法同上,都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读书,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
3.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三。
教师:运用学过的方法,找出本课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交流,并说说怎么积累最有效。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紧扣课文自读要求,通过教师引领,一步一个台阶,自读自悟出读书策略——怎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怎么形成自己的看法等,初步学会读书的策略。
板块四 小结拓展,品质传承
1.回顾学法。略读课文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学习略读课文?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2.主题升华。不懂就问是求学美德。你听过哪些赞美勤学好问的格言警句?或听过、看到过哪些相关的句子?
3.拓展阅读。课后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读有关孙中山的其他故事。对有新鲜感的词句,及时抄写、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阅读方法的学习跟其他方法的学习一样,不仅要重视主动性,更需要重视实践性。因此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是为了后面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服务的。课堂上学到了读书的方法,课后就有必要及时巩固运用方法,强化训练。
【板书设计】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反思】
1.把握教材特点,明确训练要素。
本篇文章是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学习有很多不同。教学中,我紧扣本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点,结合文中泡泡语、课题下方提示语等,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此类文本的训练要素——综合运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自读来学习,进一步夯实语文能力训练。
2.紧扣阅读要求,落实能力训练。
本课的阅读要求看似简单,但学生解决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将这些难点一一分解、细化,让学生习得方法后,再尝试迁移运用,为学生自读解惑找到实在的抓手。
3.围绕单元目标,注重整体意识。
本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本课虽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全课设计仍然紧扣单元要素,让学生运用在前面两篇课文里学习到的方法,圈画出本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使学生通过训练,更扎实地领悟了如何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积累运用,为学生将来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课后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堂()戒()厉()既()
常()械()历()即()
二、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近义词。
1.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2.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三、读句子,用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堂
戒尺
严厉
既然
经常
机械
经历
立即
二、1.细致
仔细
2.照旧
流畅
三、示例:1.爷爷一心为公,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2.你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快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