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B 不懂就要问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背、圈”.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2.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 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可查字典,查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标记.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等 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懂的?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3.指名分读课文,正音.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画出相关的词句.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重点交流:
A.“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4.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全班交流.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6.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2.布置作业.A.迁移练习.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B.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C.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 学生听
第二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不懂就要问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难点: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的教学与现在的学校教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面的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设计: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3*
不懂就要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
学生听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一块奶酪 人教部编版
11* 一块奶酪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认识“宣、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稍”。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评价童话中蚂蚁队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家里冰箱里放着一块你非常爱吃的奶酪,但妈妈却不允许你吃,你会怎么做?面对一块美味诱人的奶酪,搬运奶酪的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板书:一块奶酪)
二、初读感知,检查自学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宣布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诱人 舔一下毅力 强大 纪律 犯禁令稍息 犹豫 跺脚 聚到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开火车”读,并说出识字方法。
(3)教师适时归纳。
①正音:翘舌音“处、稍”,前鼻音“舔、犯、禁”,后鼻音“强”。
②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诱、舔、豫、跺”都是形声字,可以根据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方法识记。
熟字比较法:聚—娶 范—犯
组词扩展:强大 自强 犯罪 违犯 禁止
(4)学习多音字:处(chù chǔ)稍(shào shāo)
读句子,找发现。
①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chǔ)罚。
②教官下令“稍(shào)息”,让我们稍(shāo)微休息一下。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蚂蚁队长庄严宣布纪律,大家开始搬运粮食。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写蚂蚁队长不小心拽掉了奶酪一角,它战胜自己内心偷嘴的念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那块奶酪渣,做到了以身作则。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果:大家干活劲头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蚂蚁队长带领它的队伍在做什么?(搬运奶酪)蚂蚁队长是怎样严格要求他的队伍的?
(课件出示)蚂蚁队长的话:“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嘴就要处罚谁。”
(2)在搬运粮食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奶酪掉了一个角)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学习第4~12自然段,了解事情的经过。)
(3)在这件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围绕第4~12自然段进行交流,体
会蚂蚁队长和蚁群严格的纪律性。)(板书:蚂蚁们——
自律、有毅力、心齐)
3.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喜欢,因为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己不搞特殊化。)你喜欢这群小蚂蚁吗?为什么?(再次体会蚁群严格的纪律性。)(板书:严于律己 纪律严明)
(2)假如你是蚂蚁队长,你会对蚁群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
预设:会对蚂蚁们严格要求,自己也不能犯禁令。
4.选择其中一只小蚂蚁,发挥想象,以小蚂蚁的身份改编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课文,拓展想象
1.蚂蚁们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它们的心真齐啊!蚂蚁队长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2.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中自己曾经遇到的这样有诱惑力的事,想想自己当时是怎么做的。学习课文后觉得应该怎么做?今后在生活中面对诱惑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11* 一块奶酪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不足之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机会较少。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第四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不懂就要问》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3*
不懂就要问
【课前解析】
本课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提问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
关注题目:本课的题目是课文的高度概括,文章围绕“不懂就要问”展开了具体的描写。
关注结构:课文结构清晰,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围绕“学文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个关键句,揭示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
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问”的起因是少年孙中山不懂书中的意思,壮胆向先生提问,吓呆其他同学。
◇
第二部分(四至七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经过: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
第三部分(八至九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结果: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关注语言: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习生活。如“私塾”“戒尺”“挨打”,以及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几个词语学生可能感觉陌生,可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予以理解。其中孙中山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
关注能力:
1.简单表达对课文故事的看法,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
2.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结合诘境学习生字新词,根据字义确定多音字读音。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词句理解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方式,少教多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有趣的句子”,尝试找出句子的“新鲜感”!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课后泡泡,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自主默读、思考、提问,并积极与人交流看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人名言
引发兴趣
1.教师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孙中山儿时“不知为不知”的小故事。
展示孙中山人物介绍。
2.教师过渡:同学们,看完孙中山的介绍,是不是感觉他很厉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小时候的故事吧!
3.板书并齐读课题:(3
不懂就要问)
(设计意图:通过名人名言,吸引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孙中山儿时故事的兴趣,为以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一遍。2.学习生字词。
教师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1)我会认
①
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
②
辨字形:从字形上进行区分,比较记忆。
③
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④多音字:背、圈。
⑤连一连,解词语。
(设计意图:先潜移默化的解决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的不完整,教师适当补充关键词,并相机板书。(默读)
引导思考: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适当提示如何默读。
2.默读感悟
品味新词。
(1)
请同学们读
到
自然段,交流自己圈画的有趣的词语和句子。相机板书。(圈画)
(设计意图:锻炼同学们自主默读能力,提高对课文中“新鲜又有趣”的词语和句子的敏感度。)
(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找到的有趣的句子,并跟同学们交流: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呢?教师相机参与讨论、点拨和出示课件。
①有趣的句子一:“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学生们读书很享受、很投入,为后面学生们听到孙中山提问后的“吓呆”了铺垫。
(设计意图:找出关键句子的有趣之处,并适当拓展,提示学生说一个比喻句,加深理解感悟。)
②有趣的句子二: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作者使用
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疑问的语气。
(设计意图:找出关键句子的有趣之处,并适当的拓展,提示学生将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悟。)
③有趣的句子三: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表现了孙中山勇敢,有礼貌,诚恳的态度。
(设计意图:找出关键句子的有趣之处,让同学们感受孙中山“问”的勇气。)
(3)
总结孙中山“问”的原因,教师引导:用课题回答是:不懂;用课文中的原文回答是: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用自己的话说是:不明白书中的意思。相机板书。(原因)
(4)
继续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有趣的句子,适时进行续写练习。相机板书。(经过
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有趣的句子四,拓展续写训练,提高习作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有趣的句子五中的动作描写理解先生肯定和赞扬孙中山的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有趣的句子六中的孙中山和同学的对话,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四、课堂小结
拓展练习
1.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对文中故事的看法,再全班交流汇报。
2.交流总结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
(1)
粗读文章,了解大意。
(2)
遇到个别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跳过。
3.基础练习。
(设计意图: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拓展有关练习题,锻炼学生独立完成课业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默读圈画思考
【教学反思】
原因
问
经过
结果
《不懂就要问》,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当学生问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此,我们应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提问。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首先引用名言、简介名人,引出课题。再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新词。接着梳理文章脉络,掌握文章行文顺序,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内容概括。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品析交流,激发学生钻研的乐趣,让学生为寻找问题
而绞尽脑汁,由感悟词句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词句的分析过于详细,并欠缺对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的迁移。应该注意,在学习略读课文时,不影响阅读的词语可以不去深究,粗知文意即可,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课后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堂()戒()厉()既()
常()械()历()即()
二、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近义词。
1.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2.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
三、读句子,用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2.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参考答案:
一、课堂
戒尺
严厉
既然经常
机械
经历
立即
二、1.细致
仔细
2.照旧
流畅
三、示例:1.爷爷一心为公,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2.你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快改正。第五篇:【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B 灰雀
灰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宁、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谷粒、诚实”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
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教学难点:
如何透过语言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列宁图片)
师:大家看,这张图片上的人是谁?是列宁.列宁是什么人?列宁是苏联的领导人,是他创建了俄国共产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列宁的故事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其中一个.这是什么故事呢?(板书:灰雀)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3)教师抽查学生认读生字情况.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三、初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文件,学生听课文范读.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桌互相说一说.4.指名说,全班一起归纳.提示: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讲了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四、书写生字
1.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雀、郊、或、者、惜.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1.自由读生字、词语.2.出示生字、词语卡,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二、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这一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
(提示:列宁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了三只灰雀,他很喜欢灰雀.)
2.师:这灰雀可爱吗?请画出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胸脯粉红、深红——漂亮
树枝间来回跳动——活泼
婉转地唱歌——善唱
3.师:列宁喜欢灰雀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请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提示:每次都停下来,仰望灰雀,还给它们带吃的.)
师:要注意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强调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四、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师:读了这一段,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3.师:从第一段我们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现在有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怎么样啊,他很焦急.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列宁 焦急 找遍了
五、学习第3—10自然段
1.师: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焦急.这时,列宁遇到了谁呀?一个小男孩.那么小男孩知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3.师:列宁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那么小男孩有没有看见灰雀呢?他知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
4.学生讨论.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小男孩 “没……我没看见”——心虚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他知道灰雀在哪里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他非常清楚灰雀在哪里
5.师:小男孩刚开始说话吞吞吐吐,同时又很肯定地说灰雀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他知道灰雀发生了什么事,说明可能灰雀是他抓走的.那么,列宁也一定猜测到了,那他有没有责备小男孩:是不是你抓走的?他怎么说?
列宁 自言自语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担心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惋惜
师:列宁没有责怪小男孩,他只是说小灰雀很怕冷,他担心它被冻死了,同时也说自己很喜欢这灰雀,很可惜再也见不到它了.那么小男孩听到后会怎么想呢?请大家想想,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六、学习第11—13自然段
1.师: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那么,灰雀真的回来了吗?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灰雀回来了
师:是它自己飞回来的,还是小男孩把它送回来的?是小男孩送回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小男孩低着头站在树下.2、师:列宁问灰雀昨天到哪儿去了,他干吗不问男孩,而是去问灰雀,而且灰雀又不懂说话.(提示:列宁不去问小男孩,体现了他对小男孩的爱护.去问不会说话的灰雀,一方面说明,列宁见到灰雀又回来了,很开心,逗灰雀玩;另一个方面,他这是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了对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知错就改的行为的赞许.)
3.师:课文结尾时说列宁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小男孩知道自己做错了,并且及时改正了.他说过灰雀一定会回来的,就真的把灰雀送回来了,他说到做到.)
4.师:列宁早就猜到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他为什么不直接叫小男孩把灰雀给送回来,并且批评他?
学生讨论.(提示:如果他直接批评小男孩,可能会伤害小男孩的自尊,也可能激起他的逆反心理.他通过表达自己对灰雀的喜爱与担心来打动小男孩,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另一方面,从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到后来一再肯定小灰雀会飞回来的,说明小男孩本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改正错误,应该给他机会.列宁的做法说明了列宁尊重、爱护小男孩,同时,很耐心,懂得教育方法.七、小结
师:这次课,我们学习了《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小男孩的故事.请同学复述一下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提示:列宁很喜欢灰雀,但是,有一天,其中一只不见了.列宁问一个小男孩有没有见到灰雀,小男孩说没看见,但他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后来,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了.)
师: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灰雀不见了,后来又飞回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一个人要诚实,要善于认识错误,知错就改.同时,对于犯错误的人,要耐心,注意方法,尊重对方,并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板书设计:
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