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2021-08-07 22: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1.认识3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3.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摘抄课文国自己喜欢的句子。

4.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

阅读: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三首》和指定的课文段落,默写《山行》。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通过读课文,展开想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秋天的活力。

表达:1.能与同学交流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形容四季的词语。

3.能留心观察生活,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4.能在读懂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5.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并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4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景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策略

识记生字环节可以在初读古诗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字,对多音字“挑”的读音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要求会写的字和易错字,老师要做重点指导。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先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轻声跟读,了解停顿、诗中感情等,从而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可以逐步学习朗读方法,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并留有思考回味的时间,有助于加深理解和感悟。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诵读中应注重想象画面,加深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读,“方法”引航

1.对比第一单元,接受新变化。

(1)课件出示第二单元篇章页,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2)聚焦单元导语。

回顾内容组成:上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下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目标。

要求:每开始学习一个新单元,都要关注篇章页,也可以适当关注篇章页上的图片。

2.明确单元任务,揭示课题。

默读篇章页上面部分的语句,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金秋时节)

3.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交流:你认为“多种方法”是什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只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

(2)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第4课,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学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篇章页。关注、回顾篇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板块二 精讲研读,认识方法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来大声地读一读,猜一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

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课件出示杜牧的简介。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后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

4.读懂诗题。

(1)板书“山行”。

(2)齐读,理解“行”字。

5.读好诗文。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理解诗意。

(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

课件出示

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共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3)出示一幅秋山幽径图,如果你行走在其中有何感受?围绕“远”“斜”,让学生说说诗人是不是在山中行走。评议哪个同学的回答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7.朗读古诗,体会秋天的美好。

8.指名读,齐读。

(1)出示枫林图和春花图,引导:哪幅图更美?你喜欢哪幅图?

(2)师:秋风中枫叶仍精神抖擞地染红了山岭,你有何感想?

(3)指名读后两句诗,齐读,读出画面感。

这两句之间有什么关联?停车和枫叶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诗中哪个词语说明了这种关系?(重点学习“坐”)

(4)师:秋天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生机。

(5)读诗句,想画面。

(6)师:这次秋游中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9.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运用借助注释、图片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心情。

10.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诗情是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出来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古诗的大致意思。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后,借助注释并联系生活实际,辅助以形象的图片,想象画面,达到正确理解诗意诗情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和古人在情感上的交流。

板块三 书写指导,拓展延伸

1.教师范写“寒、斜”,并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书写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的分类范写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进行练写并及时反馈评议,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出规范的汉字。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解析诗题,知晓诗人

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

2.齐读,理解“赠”,解题。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板块二 读好诗文,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板块三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

l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l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唐]李商隐《赠荷花》

(2)理解“尽”“擎雨盖”。(板书:借助图片和注释)

①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衰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②指名读,齐读。

(3)理解“菊残”“傲霜枝”。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师:秋风中残菊的花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4)理解“橙黄橘绿”。

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象,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橙黄橘绿。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读诗句,想画面。

③师: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5)小结学法: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

3.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配乐背诵。

板块四 背诵积累,书写指导

1.教师范写“残、橙”,并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3.学生互相监督背诵。

【设计意图】两首诗的教学策略基本是一样的,都是运用诵读和抓住关键词的方法,通过品读的途径来开展教学。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再自主学习第二首古诗,这样不仅能强化本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更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多种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会写“送、挑”2个字。通过表演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检查揭题,知晓作者

1.检查揭题。

(1)学生交流对诗题的理解。

(2)理解课题中“书”的意思,引导学生读好诗题。

2.知晓作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你了解多少?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2)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

课件出示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

(3)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读好诗题,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板块二 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指名朗读古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理解多音字“挑”:课件出示多音字的解释,请学生解释诗中“挑”字的意思,并联系多音字的解释读正确。

课件出示

挑(tiāo)水 挑(tiāo)三拣四 挑(tiǎo)花 挑(tiǎo)战

3.请学生说“促织”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注释。教师讲述关于“促织”的故事。

课件出示

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好像在对妇女们说:“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快快织布准备过冬啦!”所以人们又把蟋蟀叫作促织。

4.学写字:诗中还有一个要求会写的字,谁来读好它?(送)

谁来给它找找朋友?那在书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谁想提醒大家?现在请在学习单上认真书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投影展示并评价)

5.齐读古诗:你们既能读准字音,又能写好生字,预习得真不错,现在,咱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三 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2.学生展示朗读并说说这样读诗的理由。

3.想把诗读得更好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品味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吧!画一画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听:秋风  看:梧叶、灯火

【设计意图】以读为基础,明确读诗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圈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圈画的习惯,同时也为进一步体会诗情打好基础。

板块四 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1.学习前两句诗。

(1)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2)交流,随机引导并指导朗读。

(3)理解“萧萧”“动客情”并指导朗读。

①你和老师有同样的疑问,平常我们写风常用“呼呼”,而诗中用了“萧萧”,能否把它换成“呼呼”呢?对比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呼呼梧叶送寒声。萧萧梧叶送寒声。

②你们觉得怎样?读出什么不同了吗?(后一句更能体现诗人凄凉、悲伤的心境)

③是啊,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涼。看,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就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解说: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谁能读好这两句诗?

⑤评价并引导齐读。

⑥我们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看来,你们已走进了诗人的内心。那这里的“客”指谁?(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因为他漂泊在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里的“客”可以解释为“客居他乡”。)

(4)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

①旁白:是呀,诗人祖籍在福建,他隐居西湖湖畔已经很多年了。此时,他独自漫步湖畔,听到秋风萧萧作响,看到梧叶漫天飞舞,他思潮起伏。孩子们,你们说,他会想什么?

②学生想象并说话。是呀,正是这秋风萧萧、梧叶飘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游子之心,他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板书:思亲念家)难怪诗人会说“江上秋风动客情”!(板书:情)

(5)小结方法:看,诗人正是借助秋风、梧叶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正如学者王国维所说(齐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2.学习后两句诗。

(1)练习朗读,评价朗读。(指名读并引读)

(2)“知”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字呢?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

(3)引导解疑。

①灯下的儿童在捉蟋蟀,是作者看到的吗?(不是的,他并没有亲眼看到,只是看到了夜里篱笆下的灯火而猜想到的)所以,“知”在这里就应该解释为“料想、猜测”。

②作者是看到了灯火才引发了猜想。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为的是读来更加朗朗上口。谁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

③引导学生想象:看到灯火,诗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家人、家乡,此时的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④学生交流。练习趣读。(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诗)

(4)质疑:可是,为什么诗人在思念家乡、倍感孤独时还要写挑促织这样有趣的事情呢?

(5)指名交流感受并指导朗读。

3.小结并齐读古诗:诗人借助了萧萧梧叶、儿童挑促织等景象抒发了思乡之情,让我们融情于诗,一起读!(配乐读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先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再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疑,边读边体会诗情。学法的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整个过程中不忘学法的小结,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板块五 回顾拓展,背诵积累

1.回忆古诗:我们学过哪些借景抒情的古诗,还记得吗?(《静夜思》)

课件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你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吗?李白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反馈)

3.拓展延伸:像这样借景抒情的诗句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

l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l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是的,这几句诗都是借助月亮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的。古人往往借助明月、柳树等景物来抒发情感,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借景抒情的古诗,读一读,并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回顾拓展,给学生提供积累古诗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学生能学到用到,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让学生借助图片、注释理解诗句,真正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在交流总结时,拓展了其他相关的古诗,创设了学习古诗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整首诗的大意。

3.品词析句,整体感悟。

小学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然而因为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难以知晓,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简介每首诗的作者,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并着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正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课后作业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霜叶()

犹有()

傲霜()

擎雨盖()

萧萧()

篱落()

挑促织()

二、比一比,组词语。

径()

寒()

赠()

盖()

残()

经()

赛()

增()

糕()

戏()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傲霜: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

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

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xié

shuānɡ

yóu

ào

qínɡ

xiāo

tiāo

二、石径

寒冷

赠给

盖住

残疾

经过

比赛

增加

年糕

唱戏

三、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头铺的小路。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四、1.“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4.改句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五、如秋风之高爽清朗、秋月之皎洁清静、秋菊之傲霜怒放、秋叶之翩然从容等等皆可。

重在个性感受。

下载「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

    4.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张品钰 段炳福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教学目标:1.认识"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 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4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4古诗三首学生版第一课时课前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读准拼音▶(把正确的读音打“√”)擎雨盖(qínɡqín)挑促织(tiāotiǎo)赠刘景文(zēnɡzènɡ)▏静心练字▶(按照笔画顺序写一写)寒笔顺:斜笔顺:送......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新人教版

    4.《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

    4古诗三首教案(5篇范文)

    怀文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课题:《 古诗三首》课时 2 备课人:张卫东 审核人:钟素银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 2.学习鉴赏诗中名句。 3......

    语文教案之古诗三首

    语文教案之古诗三首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