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教案

时间:2019-05-11 21:5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形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形图教案》。

第一篇:地形图教案

地形图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著名景点驼梁去旅游(播放一组驼梁的风光图片)。刚才大家是否感受到了驼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起伏状态呢?那么,我们又怎样把这高低起伏的状态在平面图上反应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讲授新课

对本节课的学习,将它分成四个环节完成。环节一:认识海拔、相对高度

1.学生自读课本,找出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用幻灯片演示。

2.如何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采用驼梁山区的照片和卫星图片,用动画的效果将等高线地形图展现出来,更有真实感,看得更真切。3.总结补充:同学们看到的标有高度值的闭合曲线就是等高线,同样,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4.活动1.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各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纸上画出给定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2.用橡皮泥依照每一条等高线的轮廓,做成厚度相同的平面。3.将橡皮泥模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拼合在一起。

小组展示,并给以适当的评价,比较哪个组做得更好。环节二:了解山体的不同部位 在山体模型上,指出哪个部位陡峭,哪个部位较缓,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对应部位,总结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结合实例,请同学说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此时,学生会提到山顶,但对其他山体部位就不太清楚了,教师因势利导,并结合幻灯片展示。学生在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上分别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并总结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特点。【习题巩固】

环节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成因:人们为了更好地看清地形,于是,在等高线地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变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1.42,指出不同颜色表示陆上由低到高的变化。形象直观地表示出了地势的高低起伏,根据海拔的高低和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将其划分为五种地形。图片展示,读课本27页相关内容,比较它们的特点差异,填入表格中。

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很容易画出地形素描图了。

环节四:1.对于地形剖面图,它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绘制而成的,它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采用动画演示,更形象。2.学生自己动手,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书上28页活动题补充完整。

作业:同学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绘制自己熟悉的某座山的地形图。总结

【板书设计】

一、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

2、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等高线示意图及判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表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名称及特征(表略)【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亲手描绘等高线、小组共同探究各山体部位的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本节课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描绘过程中,如果不准确,特别位置的移动,会造成后面同学探究时的困难或错误,所以在描绘过程中,老师要到各小组指导改正。

第二篇: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等高线教案

一、【教学构思】

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 8844.43(中尼边境)。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在手上标出示坡线)

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

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

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崖顶海拔: 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 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1)计算:tan ª=h/L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有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距离,可有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求出。(2)比例尺大小与坡度大小规律: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等高线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演示动画 动画演示等高线(高度相同的所有点的连线)地形图的形成(2)游戏:以手为山地,在手上画等高线。小组合作,探究,画出图并展示。运用地形图进行对比,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等高线如何来表示各种地形

如图:

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 盆地: 闭合等高线,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降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是两个山顶之间的最低处,两个山谷之间的最高处 山脊: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数值较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数值较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坡度陡,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等高线稀疏。陡崖:等高线重叠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①选“点”:气象观侧站、疗养院。

②选“线”: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线。

③选“面”: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开辟梯田,工业区和居民区。(1)水库、坝址的选择: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①库区: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在“口袋形”洼地或小盆地。

理由:库容大;集水区域的面积大 ②坝址:峡谷地段。

理由:工程量少,投资少。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 m B.55 m C.60 m D.65 m(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A.15 m B.40 m C.65 m D.90 m

(2)港口码头的位置: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阔深的避风港湾

右为某海湾附近等高线、等深线图,该区域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读图判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最适宜建港口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引水线路:

路线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五、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

(1)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题目要求,在要作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作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剖面线。上图中上半部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海洋。AB横线是要切开地表的剖面线。

(2)确定比例尺。一般来说,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时除外);垂直比例尺应视图中地形的起伏状况而定,一般来说,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大多都要适当放大,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几倍,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势起伏状况。

(3)建立剖面图坐标系。

①确定剖面图的水平基线。因为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一般保持与原图一致,因而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与剖面线长度相等。

②确定坐标纵轴的高程。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但图上高程的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标出各高程的数值,并通过各高程点作平行于剖面图基线的高程线。

③找出等高线地形图中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量出各点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转绘到剖面图基线的相应位置上。

④通过转绘到剖面图基线上的各点作垂线,标出各垂线与相应高程线的交点。

⑤把各交点用一条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并在曲线内画上阴影部分,以更加清楚地显示剖面的起伏状况。

⑥在剖面图的下方,标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擦去垂线的痕迹,一幅完美的剖面图就完成了。

通视问题

(1)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形坡(坡向下凹),反之则为凸形坡(坡向上拱);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凸形坡视线常被阻挡,通视状况较差。

(2)利用地形剖面图可以很好地了解实际地点的通视情况。

如下图,从A点观察,C点到D点的山坡以及B山北坡 通视情况良好,而阴影区表示不可通视的地区。

八、【板书设计】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三、地形剖面图的画法

九、【布置作业】

读某河流上游水库大坝的位置图和剖面图及其河流水量变化图(1)图中的水库大坝选择的地

形条件 这样选

择的理由是。

(2)大坝的设计与建设需考虑 的自然条件是(3)按照图中的大坝设计(若

图距为0.8㎝),坝长和

坝高(坝顶到坝底的相对高度)分别大约是、(4)在图中绘出水库淹没的最大范围

(5)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H处火车车辆的是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图中的铁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地所在的

省区简称是A、鲁 B、浙 C、青D、吉

(1)峡谷 建坝工程量小,同时上游又有较广的集水区域(2)流域内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状况;河流的流量、含沙量等水文特征;坝址所在地的地质条件(3)72m 50--100m(5)G 因为G地到H点之间没有地形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9)B 某山区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边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过H处的车辆是___点。(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做判断,并作简要说明。图画在下面的框内。

•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十、【教学反馈】

第三篇: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1.学会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判读。【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与判读;

2.认识和区别山地地形部位和五种主要地形类型。【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山地地形部位及五种主要地形类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图的阅读,地图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呢?

生:平面的。

师:很好,地图是平面的,但是大家看看我们周围,有高的山、低的谷,说明真正的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我们如何把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形表示在平面的地图上呢?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

二、讲授新课

师:要弄清楚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表示在平面的地图上,我们首先得弄清楚,高到底是什么高。(展示青藏高原图片)大家请看,这是青藏高原的照片,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又被成为“世界的屋脊”,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青藏高原很高。

师:对,说明它很高,那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展示珠峰图片)这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大家知道珠峰有多高吗?

学生一起回答8844米(展示图片经测量珠峰约8844米)

师:非常好,大家都说珠峰大概是8844米高,但是,(展示藏民说珠峰只有4000多米高的图片)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老伯却说珠峰只有4000多米高,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引出海拔和相对高度

师:很好,同学们都说到了,是因为他们的起点不一样,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片(展示教材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上面有三个数字,请同学起来说一下,哪些表示海拔,哪些表示相对高度?

生:1500米和500米表示海拔,1000米表示相对高度。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不对?(生:对)那同学们注意观察他们的区别,让后自己总结一下,到底什么叫做海拔,什么叫做相对高度。

学生小组讨论,自己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老师总结,强调起点和垂直距离。

师:弄清楚高度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如何把这些不同的高表示在平面地图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动画),大家看到这是一座模拟的山,是不是有高有低高低不同的?(生:是)那要将他们表示在平面上,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什么?(生:海拔)(同时在动画上展示测量出海拔)海拔有了,接下来,我们把所有海拔相同的地方找出来,可以练成一条一条的线(展示动画,将山所有的面都展示给学生),这些线上的海拔是不是都相等?(生:是),我们把这些相同高度的点连成的先就叫做(生:等高线),最后,我们把等高线都投影到平面上(转动动画角度,从上往下看,然后去掉山体留下等高线),是不是就把这座高低起伏的山表示在了平面上?(生:是)(指示投影好的等高线),同学们观察,这幅图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等高线)非常好,我们就把这种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之间都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叫做等高距,大家观察一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所有的等高线都有什么特点?(生:都是相等的)非常好,现在我们都知道,可以用等高线来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形,接下来,我们就实际运用一下。

师:大家知道,一座山,不同形态的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名称,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不同的山地地形部位(展示图片),同学们自己在图片上找出相应的地形部位。

学生举手发言。

师:知道了在模拟山上地形部位是什么样的,那在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这些山地地形部位又分别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图片(展示教材图1.35等高线示意图),上面是山体的素描图,下面就是相应的(生:等高线地形图),现在小组讨论,然后请代表上来指出相应的山体部位。

小组讨论,指出山体部位

师:非常好,那假如现在要带大家去爬这座山,你们选那条路呢?(分别指向陡坡和缓坡)为什么?

生:选左边的,应为坡度平缓一些爬起来容易一些。

师:如果只有等高线地形图,该如何选择?陡坡和缓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出怎样的特点?

生:陡坡的等高线密集,缓坡的等高线稀疏。

师:非常好,既然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有各自的特点,那么刚刚我们认识的那些地形部位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然后小组讨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地地形部位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展示教材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小组讨论

生: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突出;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突出;陡崖:等高线重合。

师:非常好,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判断了吗?(生:知道)那好,我们就来练一练(展示练习题)。

三、结课

以活动结束本课,让同学们用橡皮泥捏一座自己喜欢的山,然后,将自己这座山的等高线地形图画出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并且知道可以用它来把高低起伏的地表表示在平面上,那大家觉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平面上变得更加一目了然呢?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讲授新课

师:非常好,那么,什么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生: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山地的地形部位,那大家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的地形吗?比如,我们重庆市著名的山城,所以重庆的地形是(生:山地),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哪些?

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展示各个基本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区分各个基本地形)

师:知道了各个基本地形特点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们反应到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又是什么样的呢?(展示教材图片1.42)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学生自学地形坡面图,完成活动“绘制地形坡面图”

三、结课

做相关练习。

第四篇: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培养阅读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盆地、鞍部、山脊、山谷等基本地形,并掌握读图析图的的基本技巧。

(3)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基本的地形,能在日常的生活中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说出一些基本地形类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方法:实践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程引入: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了本节课的课前准备活动,大家用橡皮泥做出了一些基本的地形,来展示一下我们自己的成果。好,大家做的都不错。那我们上节课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及山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特点,下边呢,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图)

从图中我们知道了甲乙两地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请大家快速的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出示山体各个部位的景观图)

这里中间高两边低的凸起部分表示什么呢?山脊。与它相反,中间低两边高的是?山谷。山的最高处是?山顶。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是?鞍部?那这里呢?陡崖?这幅景观图形象直观的给我们展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但是如果要我们绘制这样一幅地图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工具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那就是等高线地形图。那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呢?不同的山体部位怎么样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什么是等高线?

2、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

转承过渡:我们知道了等高线,也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那等高线地形图是从何而来的呢?

看等高线地形图原理的flash,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由来。

动手做:大家将我们手中做成地形的橡皮泥按照相等的距离用小刀割开,会得到一个剖面,将这个剖面贴在一张白纸上,用笔沿边缘画线。更进一步的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由来

读图:观察我们的得到的这幅等高线地形图,它有哪些特点?

1、每一条等高线都有一个数字,它表示什么呢?是的,它表示海拔

2、一条等高线上任意两点的海拔有什么特点?同线同高

3、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一致

观察完等高线地形图之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特征:

1、等高线上所注数字表示海拔高度

2、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同(同线同高)

3、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等高距一致

4、两地的海拔差即为相对高度

即时练习:题目设置是对等高线地形图数值特征的基本应用

转承过渡:了解了等高线的数值特征,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等高线是如何表示地形的。知识总结识记:(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和手工橡皮泥地形,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地形的特点。)

(我们先看山峰,从图中我们知道它的特点是中间高四周低,表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就是这样的,通常我们用黑色的三角表示)

山峰: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数值中间高,四周低。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叫做鞍部,它的形状极像马鞍,表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是这样的)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

过渡:我们刚刚看到的等高线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相交,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这里等高线出现了重合。(出示陡崖的等高线示意图)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过渡:现实中的山不是像我们用橡皮泥做出来的那么标准,通常会有明显的凸起和凹陷。(结合手型展示)我们也知道了凸起的地方时山脊,凹陷的地方时山谷,那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体现呢?我们发现这个等高线是有一个凸起的,而山脊线呢正好是这些凸起的点连成的线。我们再来观察,等高线是向哪里凸起的呢?

山脊:中间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我们可以总结为凸低为高(脊)

请大家思考一下,山谷的等高线是不是也会凸起呢?它应该凸向哪里呢?

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我们说“水往低处流”,所以在山谷通常会有河流发育。如果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遇到了陡崖,会怎么样呢?就是这样,形成瀑布。所以,如果你在山里要寻找水源应该去山谷,想要欣赏瀑布景观就要找陡崖。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这些美景心生向往啊。恰巧小明同学就很喜欢登山,但是今天他遇到难题了,来看一看。

小明同学要到山顶的观景台,现有两条路线,请你帮他分析一下,两条路线各自的特点。他想走较短的路程,应该选择哪条路线呢?

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北边的古黄河大堤,想一下,如果我们选择坡度较缓的路线,走起来更省力一些,但是走的路程会长一些;如果我们选择坡度较陡的路线,虽然走起来较费力气,但是路程会短一些。但是路线A和B哪一个表示的坡度陡,哪一个表示的坡度缓呢?我们一起来看。

(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A坡较缓,B坡较陡,对应到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缓的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等高线密集,所以我们可以说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据图思考:如何用等高线来表示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山地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山地坡度缓。

总结归纳等高线的形态特征:

1、等高线是闭合曲线

2、等高线一般不相交,若重合必是陡崖

3、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4、等高线的疏密反应坡度陡缓 小结:

出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总结其特点,学以致用:说出等高线地形图中各个山体部位的名称。

六、教学反思

对于生活在平原的孩子来说,想要山地,盆地等地形在脑海中有一个完整的想象是很难的,借助一些模型有利于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采用模型之外,还借助了孩子爱玩的橡皮泥进行手工制作,既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便于他们有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空间形象。我还结合我们本地的古黄河大堤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第五篇: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通过本节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形特征,难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图方法。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一幅等高线图及一幅与此对应的地面形态景观图。教学挂图:《中国地形图》,自制一幅简易等高线地形挂图。模型:泥塑山地模型及与之吻合的线圈立体式等高线模型。教学提纲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二、等高线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教学过程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板书)

[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

[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69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板书)

[绘制板图] 教师绘制“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教师讲述] 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如图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地比乙地高出1000米。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教师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垂直距离,但因海拔是以海平面为标准,各地的海拔可以比较,所以在地图上一般都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并制成等高线图。通过读等高线图就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教师讲述]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板图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先标出一些点的海拔,边讲述边用手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展示投影片]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面实际形态的对照。见课本21页“做一做”中的图)[教师讲解] 等高线图的不同应置分别表示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线图的标高表示地势的高低,等高线的疏密表示坡度的陡缓。

[提问]等高线疏密是怎样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反之则越缓。)[练习]完成课本 “想一想”的练习。[展示教学挂图]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这张中国地形图,为了使同学能清楚看到地形的变化,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高度的方法。这种地形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示范]根据地图上的高度表,给学生示范读出下列地区的海拔,并注意讲清读图的步骤。(华北平原:50—200米,黄土高原1000—2000米,青藏高原>4000米。)

[练习]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提问]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先按要求画出几条,例如200米,500米,1000米等等。然后在各条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几个不同的高度。)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各有什么主要优缺点?(等高线地形图优点是详细准确地表示地面起伏状况,但过于复杂,一般情况不需这样精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是能明显地反映出地形起伏的特征,但是不够精确和详细。在我们地理课上常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 无论等高线地形图,或是分层设色地形图虽然都能反映某一区域的地形起伏特征,但是总不能非常直观地看71出地形的变化。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地形的变化,我们常常要绘制地形剖面图。

四、地形剖面图(板书)

地形剖面图的制作。

[展示挂图] 一幅自制的简易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演示,将此等高线地形图的两点A、B一线的剖面图绘制在黑板上。(注意讲清方法、步骤。)

[练习] 读课本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判断地形剖面图上最高山顶和鞍部的海拔。(给出答案,并说明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地形的变化)。布置作业 自己制作一个等高线模型。

下载地形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形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5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人教版新版原创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数字化地形图探讨论文[本站推荐]

    1地理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问题分析目前在基础地理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数据形式多样、标准不一目前各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一般拥有不同年代、......

    地形图保密协议

    地形图保密承诺书 为加强涉密测绘成果管理,维护国家安全,我公司借阅使用XX项目区域地形图资料,我公司遵守如下保密协议: 一、我公司借阅XX地形图,仅限于开展XX规划设计工作使用。......

    地形图测绘实验报告

    专业: 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班级:0909053地形图测绘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了解平板仪构造和用途,掌握平板仪的对点、整平、定向的 方法。练习用联合测图法或测绘测图法,以及碎部......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教案(本站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会进行简单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识别......

    基于数据库的地形图符号化

    基于数据库的地形图符号化 钱 敏(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 地图符号是地图表达空间信息的语言单位,地形图数据的符号化直接关系到地形图的可视化表达和......

    地形图测绘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第一部分,前言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巩固和深化对《数字测图原理》课程的理解,具体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过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