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材解读:
首先,习作例文的教学,重点在学习、模仿例文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写法上。其次,习作例文与“初试身手”应有机整合,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基于以上两点,《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学,可以根据“初试身手”练写时,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指导学生如何对事物或场景的变化进行细致观察。
教学目标:
1.将学生习作片段与例文进行比较,在多次的交会融合中,学习将水果外形、颜色、味道的变化写得真实可感。
2.关注例文中的新鲜词句,并学着在习作中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写出水果外形、颜色、味道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学习了课文《金色的草地》,我们知道了:写好观察类的文章,需要观察事物的变化。(板书:变化)
在 “初试身手”中,同学们学写了观察橘子的片段,有没有写好“变化”呢?我们一会儿就知道了。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习作例文,大家一起来读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二、对照例文,完善习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70面,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例文写了杨梅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轻声读文。
3.谁来说说例文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内容?(生回答,师板书:外形、颜色、味道)
4.指名读习作。
5.对照例文,这篇少了什么内容?(颜色)
小结:是啊,介绍一种水果,我们可以从外形、颜色、味道三个方面来写,把一个方面写成一段话,让读者看得更清楚明白。
三、对照例文,练说“外形”
1.现在我们来看看,例文是怎么写杨梅外形的?大家一起看第四段,引读(杨梅圆圆的……)
2.形状、大小都容易观察到,最难得的是作者观察到了很不起眼的“小刺”。
3.小刺是怎么变化的?作者用了哪个词语进行过渡?(板书:渐渐……渐渐……)
除了“渐渐”,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指名说:慢慢、逐渐、越来越……)
4.现在,我们学习例文,来说说橘子的外形变化。(出示图片)
(1)个头变化,如:日子一天天过去,橘子的个头也渐渐长大了。又如:橘子渐渐长熟,它的个头也渐渐变大了。
(2)手感变化,如:橘子渐渐长熟,它的果皮也慢慢变软了。
(3)形状变化,如:橘子渐渐长熟,它的形状也渐渐从圆圆的变成了扁圆的。
四、对照例文,学写颜色。
1.在外形变化的同时,颜色也在悄悄地变化。你们看(出示图片)
2.例文是怎么写杨梅颜色变化的?(指名读)
3.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连接这些变化呢?(板书:先是……随后……最后……)
4.我们来说一说:橘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橘子先是绿色的,随后变成黄绿色,最后完全变成橙黄色了。)
5.你们模仿得不错。不过,作者写杨梅的颜色,我认为最精彩的不是这句。而是对咬开果肉时的颜色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么有新鲜感的词句:轻轻咬开,新鲜红嫩,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请女生来读一读。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这么美的词句,我们要是能用上就太好了。我们来练一练:(请大家看下面的填空)
你拿起一个橘子,慢慢剥开它,能看到()色的橘络包围着一片片橘瓣。掰一瓣放进嘴里,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的汁水。
你拿起一片西瓜,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到那()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的汁水。
6.课堂练习:完成联系单——写一写“橘子的颜色”
7.练习反馈。
五、对照例文,学写“味道”。
1.例文怎么写杨梅的味道的?(板书:没有熟透……熟透的……)
2.橘子的味道该怎么写呢?有待同学们回家细细品尝,慢慢回味,然后把橘子的形、色、味写完整,我们在单元习作是再分享。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学完例文,大家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写得这么真实可感的吗?
嗯,对了,因为作者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观察的途径很多,我们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听一听,想一想等)
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例文)
外形 渐渐……渐渐……
变化 颜色 先是……随后……最后……
味道 没有熟透……熟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