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3.认识分解反应,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
三、教学过程
(教师手拿一杯水)
教师: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什么发生了改变?而不变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教师:很好!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学生沉思
教师:让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
教师演示:实验2-2水的电解实验
(教师边实验边说明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观察并记录小组讨论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教师:水可不可以分解,为什么?大家观察的真细致!
化学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不过,正如大家所想的,判断水是否分解还得找出实验中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生成的气体会是水蒸汽吗?
强化问题: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
教师: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演示生成气体检验:用
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木条复燃。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气体能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教师:水通电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教师板书:
水
→
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
氢元素
氧元素
教师提问: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
学生: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板书: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播放视频: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
教师: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进行了从新组合。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的氢、氧分子组合成水电解器中的氢气和氧气。水发生上述变化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因而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板书: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教师: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水
→
氢气
+
氧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两种,这种反应我们把它叫做分解反应。
板书: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加热水
水通电
特点:一变多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课本32页的交流共享:
在水受热蒸发与水通电分解过程中,水分子
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水分
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在通电的过程中,水分子
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并回答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以课本内容为载体,采用实验探究、微观过程分析、启发引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并在不同时刻教师强化,学生很好的初步形成了科学的物质变化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观念的建构离不开具体的化学事实知识,恰当的化学事实知识是化学观念建构的基础,比如本节课内容;合适的方法手段能促进观念的形成,如本节课实验、讨论交流、微观分析、教师引导强化等都是有效的手段,更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