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部编版

2021-11-04 15: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部编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部编版》。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②示范读,提示停顿。男女读,齐读。也很奇妙。“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下载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部编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3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读读背背和练习过关 一、根据要求填空。 1、每当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人们欢度节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时,你会吟诵:“ , 。”来表达思乡之情。这句话出自......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1.以童话为内容进行交流,要讲清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2.通过“减一减”的方法,认识一些新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语文园地三(谢赣莺) 教学目标: 1、引导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进行词语的积累,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对子。 3......

    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三教案

    语文园地三 教学准备1.让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秋天。2.搜集秋天的资料。 一、感悟秋天──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图片、录像引入。 (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四篇描绘秋天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练习

    古诗练习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 写的,九月九日是中国的 节。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 2、“水光潋滟晴方好,。”选自,作者是朝 。 3、《夜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林中所见和小儿泛舟采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