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数学初二上册教案
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数学初二上册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数学初二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
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边塞诗歌四首》练习题
收获平台
一、你怎样理解这四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各用一句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孤城”、“羌笛”、“杨柳”、“落日”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请你找出一些带有上述意象的诗句加以吟诵,说说这些意象在古诗中一般有什么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探究活动:你赞同以下说法吗?请你查找有关资料或网站,与同学展开辩论。
1、王之涣的《凉州词》首句有些版本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有人认为后人广为流传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错误的,因为在凉州根本见不到黄河,只能见到黄沙。
2、有人说河西走廊距青海千里之遥,那里根本无法看到青海的云,王昌龄《从军行》把“青海长云”与“孤城”、“玉门关”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
3、对于“属国过居延”,课文注解“属国”是官名,指使臣。另一种说法认为“属国”指的是附属国,这句诗是“过属国居延”的倒装。
四、读了楚楚的《草原散章》,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答:
《边塞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羌()笛候骑()锦衾()踱过去()
风掣()红旗屏()息繁衍()缠绕()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àn()海zì()情心jīng()摇荡luán()生迁xǐ()惊hóng()一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学生大多时间扎在作业堆里,根本无暇顾及社会实践,学校即使开展这样的活动,也不过是捉襟见肘,难以凑效。
B、黄继光同志肆无忌惮地扑向了敌人的碉堡,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枪口。
C、在这种地方,像这样的洞穴是随处可见的,鼹鼠挖地道的本领本来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这根本谈不上什么“智慧的杰作”。
D、战斗胜利了,敌人彻底被我们击溃了,战士们一路上激动又兴奋地放开嗓子引吭高歌起来,歌声回荡在这个小小的山谷中。
4、默写。
第二篇: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四首古诗。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各诗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内容
(一)朗读四首诗。1.听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2.学生试读。
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3.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二)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见课本的课下注释,略。)2.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凉州词》前两句写关外之景,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前两句写边塞景象,勾画出一幅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几句写饯别,送行情景,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3.再读诗歌,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抒发了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边塞的奇特风光,抒发深厚的离别,惆怅之情。
(三)品味欣赏诗歌中佳句
1.教师出示《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讲解对名句的品味:“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分析一下名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或者表述自己对整个语句的感悟。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2)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3.学生朗读诗歌,体会佳句的妙处。
四、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五、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初盛唐时期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盛唐时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乡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俗风情,民族交往等几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奇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题材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翰《凉州词》等。让学生依据这些材料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六、小结
这四首边塞诗写景雄奇壮丽,风格雄壮豪迈,表现了唐边塞诗的特点,是唐边塞诗中的精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凉州词》 写关外之景,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悲中有壮、悲而感慨。
《从军行》 描绘辽阔的边地风光,抒发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景色雄浑,意境开阔,融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别情
学案
学习要点:
背诵默写四首诗;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意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重点难点:
背诵诗歌,并学会根据语境的需要默写某句诗。
品味欣赏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句。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羌笛()侯骑()燕然()狐裘()锦衾薄()瀚海()阑干()辕门()风掣红旗()
2、解释下列诗中加点的字。
(1)羌笛何须怨杨柳:(2)大漠孤烟直:(3)萧关逢候骑:(4)一片孤城万仞山:
(5)黄海长云暗雪山:(6)黄沙百战穿金甲:(7)胡天八月即飞雪:(8)将军角弓不得控:(9)都护铁衣冷难着:(10)瀚海阑干百丈冰:(11)愁云惨淡万里凝:(12)风掣红旗冻不翻:
3、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 》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2)《从军行(其四)》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包裹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诗句是。(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气概?
3、填空。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
(2)一个 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
(3)一个 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4)一个“长”字,写出了。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4、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解释词语。
铁衣: 锦衾
(2)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译成现代汉语。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7)得让此下面是一段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的赏析,请你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三、课外阅读。
(一)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长征:(2)但:(3)教:(4)胡马: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着笔,把眼前边塞战争的失利与秦汉时期跟匈奴斗争的胜利联系起来,反应力戍边将士的什么心情?
3、“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凉州词(乙)从军行
王翰 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 诗。但是,它们的感情基调不同,甲诗,乙诗。
2、这两首诗都是多角度地描写场面,请说出其中的两点。
(三)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中秋的月亮是最圆的,有人把它比作“银盘”,你把它比作什么?
3、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什么意思?
4、诗人在这首诗中除了表达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提示:
一、1、ren qiang ji yan qiu qin han lan yuan che
2、(1)何必(2)远处独起的浓烟(3)骑马的侦察兵(4)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5)连绵不断的乌云。(6)磨穿。(7)就。(8)引,拉。(9)穿。(10)纵横交错的样子。(11)凝结。(12)牵,拉动。
3、(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1、描写了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
2、表现了戍边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报国壮志丝毫不减的气概。
3、(1)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2)“孤”“孤烟”(3)“直”(4)横贯沙漠的黄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5)落日的形状。
4、(1)铁甲编成的战衣;织锦的被子。(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4)送别。(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7)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一)
1、(1)远征。(2)只。(3)使,让。(4)胡人的骑兵。
2、长期戍边不得回归的抱怨心情。
3、希望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来抵御外敌,安定边疆。
(二)1、边塞;昂扬悲壮(意气昂扬);沉郁悲愁(情结沉郁)
2、要点:声音,动态,色彩。(答出其中的两点,语意明白即可)
(三)1、形象而又意蕴丰厚,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2、略。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4、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第三篇: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
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
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出塞曲》导入
二、《从军行(其一)》鉴赏
(一)回顾所学边塞诗
(二)王昌龄简介
“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
(三)学生朗读诗歌
评价学生朗读
(四)找感情基调
“愁”
(五)如何写“愁”
“黄昏”、“独”、“秋”、“羌笛”、“关山月”
(六)曲笔
作者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七)主旨
表现征人思乡怀人
三、总结边塞诗
1、意象: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常见意象还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5)。“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3、边塞诗歌意境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诗歌鉴赏
高考回放(04年江苏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第四篇:边塞诗歌四首
边塞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
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 :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 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二、简介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三、学习诗歌:
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与节奏 羌笛 qiānɡ 侯骑jì 燕然yān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风掣红旗 chè
2、解题
《凉州词》选自《全唐诗》。凉州词,唐乐府《凉州词》的唱词。
《从军行》选自《王昌龄诗注》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唐开元二十五年,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这首诗是他在出塞途中写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高适岑参诗选》。唐天宝十三年,作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是他送人回京都长安的诗。
3、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凉州词》前两句写了关外之景,后两句抒战士的乡愁之情。
《从军行》前两句写景,渲染背景,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八句写饯别、送行的情景。
4、再读诗歌,讨论诗歌主旨
《凉州词》侧重以悲壮苍凉的笔调抒发战士无限的乡愁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抒发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描绘边塞风雪严寒中的奇丽风光衬托深厚的离别之情。
四、鉴赏诗歌佳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五、写作特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六、课后练习解答
第二题:如认为是逼真写实的名句。理由是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第三题:1.如认为是豪迈之语。理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4.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5.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方人视为反常的事情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七、布置作业:背诵四首诗
八、练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3.赏析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5.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九、教后记:
对于诗歌的学习,应重在朗读,从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步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五篇:《边塞诗歌四首》-刘源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比较·探究
课 题:《凉州词》《从军行》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课 型:比较·探究 课 时:2课时 姓 名:刘 源
单 位: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上课时间:《凉州词》《从军行》—2012.12.10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012.12.1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
《凉州词》《从军行》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查找关于王之涣、王昌龄等作者的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3.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2.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3.背诵、默写四首首诗。
评价任务:
1.能熟练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2.能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能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富有生命力的领悟。
4.能体会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以及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文本解读:
四首诗歌都是描写边塞风光的。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写戍守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
这两首边塞诗侧重于反复吟诵,体会各自描写的侧重点,更主要品味富有生命力语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旗亭画壁》。话说,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丽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甚为得意。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作品:
教师投影作者资料,学生识记。相关资料(课件出示):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三、自主学习:
一读——读中悟顺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 停顿和节奏;然后学生试读、自由读。
点拨:《凉州词》《从军行》均为七言,注意按意义停顿朗读,停顿在第四字后,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五言的诗,按意义朗读停顿在第二字后。
二读——读中悟意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组自读,学生讨论,组内交流。明确:《凉州词》前两句写关外之景,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前两句写边塞景象,勾画出一幅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抒发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三读——读中悟情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教师的解说,想象当时的画面与情节。然后再读诗歌,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旨。
教师巡回指导,明确:
《凉州词》侧重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四、合作探究:
师:诗人身处边塞要地而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心情,那么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一说——品佳句: 品味欣赏《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指导,教给学生赏析和品味的方法,课件出示)“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二说——说诗情: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探究一下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教师点拨: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或者表述自己对整个语句的感悟。学生讨论交流后展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朗读诗歌,熟读成诵,并体会佳句的妙处。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⑶生配乐诵读。三说——说两情
试比较《凉州词》与《从军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师生评价,课件出示:
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五、知识拓展:
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凉州词》或《从军行》扩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六、布置作业
课下试背诵和默写《凉州词》和《从军行》。
【附】板书设计:
边塞诗歌四首
《凉州词》 黄河白云----塞上孤城
王之涣 羌笛杨柳----春风不度----悲中有壮、悲而慷慨
《从军行》 云山绵亘----边城荒远----思乡思亲 王昌龄 战事频繁----报国御敌----誓死杀敌
教学反思:
亮点:在本课的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朗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能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因此让学生了解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无论是读出韵味,了解诗意,还是从简练的语言背后深刻体会到丰富的内涵,都要有明确的指点和鲜明的诗歌本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导,尤为重要。
运用对比阅读是学生一步到位的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与诗歌主旨,来感受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意境。
问题:在进行本课时,学生对诗中佳句理解较浅,还需要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进行知识拓展时,教学时间有些仓促,效果不佳。
建议: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
《使至塞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两首诗把握作者不同的心境。
2.查阅一些描写边塞风光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2.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3.背诵、默写四首首诗。
评价任务:
1.能熟练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2.将诗歌评价的步骤能独立的再分析一次本课诗歌。3.能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富有生命力的领悟。
4.默写时书写美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凉州词》和《从军行》两首诗。
2.默写《凉州词》和《从军行》两首诗。
师:同学们,如果说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边塞诗可谓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我们上节课学习《凉州词》和《从军行》这两首诗边塞诗。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边塞诗中的代表作:王维的《使至塞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
二、走近诗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人称为“诗佛”。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生活为主,也有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苏轼常曾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
三、感受诗律之美: 一读——读中悟顺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 停顿和节奏;然后学生试读、自由读。
读法指导: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
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然后低沉滞涩。“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的意境。
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要求注意“候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
二读——读中悟意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组自读,学生讨论,组内交流。明确:《使至塞上》首联写奉命出使,征途遥远。颔联写出塞的行程。颈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观。尾联运用典故表明唐军声威远震塞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绘边塞风雪的奇异风光和奇寒景象,后八句写送别。
三读——读中悟情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教师的解说,想象当时的画面与情节。然后再读诗歌,并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旨。
教师巡回指导,明确:
《使至塞上》抒发了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边塞的奇特风光,抒发深厚的离别,惆怅之情。
四、展示佳句之境:
1.请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谈谈喜爱的理由。
(点拨:理解句意是最低要求,抓关键字,理解用字魅力,结合诗歌景色和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写作手法运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展示,师生共同明确: 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2.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朗读诗歌,熟读成诵,并体会佳句的妙处。
五、比较诗情之异
1.请同学们分别指出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景物及特点。《使至塞上》:孤城
万仞山
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
胡琴
琵琶
羌笛 瀚海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边塞诗描写景物的共同点是: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气势豪放。
2.那么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共同:思乡 爱国
不同点:第一首诗是惜别,第二首诗是思乡。
3.教师总结:
边塞诗的特点: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将士生活,气势豪放,爱国思乡。课下时间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边塞诗,去比较,去探究,对边塞诗将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六、布置作业
课下试背诵和默写《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附】板书设计:
边塞诗歌四首
《使至塞上》 单车问边----过汉入朝----景色雄浑
王维 大漠风情----逢骑问边----意境开阔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异瑰丽----渲染气氛
岑参 送别----依依离情
教学反思:
亮点:这节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把握住诗中的一些景物,通过景物进一步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例如《使至塞上》颈联的四种景物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梨花”,特别可贵的是学生能抓住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如“直、圆”这两个字,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可见学生把握了用分析诗歌的方法和步骤去把握诗歌的主旨。问题:本课在进行时,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和口语表达方面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容量大,补充的诗歌较多,有“走马观花”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