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科学教案
【精品】科学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教材简析:
《降落伞》是本单元的重点一课。使学生初步知道降落伞的结构,了解降落伞的作用、原理。使学生掌握降落伞的相关知识及与空气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动手,动脑的空间。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针对降落伞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并意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通过降落伞的制作与评价,体验制作降落伞的乐趣,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进而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学会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重点:
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难点:
学生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降落伞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降落伞的资料图片。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教师与学生谈话,出示降落伞,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思考,对课前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教师出示各种样式的降落伞,引导学生认知,并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样式的降落伞的作用。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制作降落伞的学习活动。
教师下发动手材料,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换意见,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引导提示学生在制作之前先设计降落伞的形状、大小及制作的步骤,准备制作所用的材料,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指导学生使用针线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伞,并进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从他人制作降落伞中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指导学生玩一玩制作的降落伞。教师引导学生将制作的降落伞进行试放,引导学生在试放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使降落伞下落得更平稳。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用的降落伞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在伞面及伞形、绳长、固定方式等内容上进行方案设计,使学生的设计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延伸课后学习活动。1、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降落伞,交流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对课前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观看教师出示各种样式的降落伞,小组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样式的降落伞的作用。
学生进行小组制作降落伞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大胆创新进行制作。
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伞,并进行相互评价,能从他人制作降落伞中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学生进行试放降落伞的学习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使降落伞下落得更平稳。
3、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的学习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并在课前进行初步的研究,了解本课学习内容,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充分汇报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降落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资源共享。
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学生在制作、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体验中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险的科技作品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交流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使学生活动在课后延伸的学习活动中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学性,延伸课后。
板书设计 降落伞
科学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科学教案 篇3学习内容
课本版A01页,根据图纸安装鳄鱼模型J3-33001。
学习目的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安装鳄鱼模型,了解鳄鱼身体的构造。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鳄鱼的形态、生活习性及种类。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拿放课本和配件,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
学习重点
鳄鱼模型的拼装。
学习难点
正确地拿放课本和配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鳄鱼吗?谁能说说你对鳄鱼的了解?(学生分享自己对鳄鱼的认识和了解。)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就来学做鳄鱼模型,对鳄鱼做进一步地了解。
2、按序分发课本,以组为单位拿取配件。
请同学们按照鳄鱼的图例标注有序地取配件,注意每个配件的编号和数量
3、根据图纸安装鳄鱼模型。
老师先做示范,讲解重要步骤,然后学生再开始安装。
要求:学生在安装模型时应注意各零件之间的位置,不要装反或装错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展示作品,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做出表扬。
5、教师讲解鳄鱼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鳄鱼的生活习性和种类。
6、拆解鳄鱼模型。
请同学们小心地拆解模型,然后把配件分别归类,特别是配件J4-92005、J4-92006,一定要对照编号和配件形状分清楚。先完成的同学可以把配件按编号正确地放回配件箱。
注:对放的又轻又准的同学进行表杨,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7、按组收回课本,要摆放整齐。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们共同安装了鳄鱼模型,并且对鳄鱼的构造、生活习性以及种类有了详细的了解。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拿放课本和配件,希望下节课能看到大家更出色的表现。
科学教案 篇4活动目的1.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 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 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 投影机
活动目的1.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 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 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 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 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 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 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 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 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 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 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 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 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 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 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 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科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是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学案】
《4吸热和散热》学案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侧挖一个小圆孔,再剪同样大小的一个纸板和一个金属板,如书24页图示,准备实验用。
2.观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热板的颜色,想一想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过住沙漠地区人的服装有什么特色吗?什么会这样?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做实验记录,并画出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曲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水
油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水
油
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猜测:
3.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1.通过油和水、纸板和金属板的吸热和散热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四.作业
1.完成实验记录。
2.调查:询问家长,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是否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由于液体。
2.那么通知不同颜色的相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5.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设计图纸,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展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4.评一评:哪个实验小组设计的保温杯好?
五.总结
1.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的快。
2.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六.作业
1.能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吸热和散热原理的现象。
2.完成实验记录。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物质吸热快散热也快,吸热慢散热也慢。
深色快快
浅色慢慢
科学教案 篇6一、课程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3.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3.观察茎的运输作用。
4.设计并实验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区别不同形态的茎,根。
2.能区别不用形态的茎,不用形态的根。
3.能认识根、茎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
1.对待科学学习能采取想办法解决的态度。
2.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3.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五、教学材料: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探索和调查植物的根相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有哪些不同?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全班交流、比较。
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
听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植物的茎相同吗?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区分直根和须根。
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回顾和解释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做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科学教案 篇7师:同学们,平时玩过滑梯吗?谁能说说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从滑梯滑下来时,身体与滑梯接触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探究活动:
1.体会摩擦力。
活动一:手在桌面上摩擦。
师:请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觉?
师:请你在手上垫上白纸,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觉?
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师:拉动蹲在地上的体重较大的同学,说一说在拉动时你有什么感觉?
师:拉动蹲在地上体重较轻的同学,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通过刚才两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产生了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科学上称摩擦力。推拉物体时感到很费力说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较省力说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实验和活动,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3)制定方案。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能不能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实验方案一: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加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改变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因素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
(5)展示交流。
师: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师:大家说得很好。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动物体的轻重有直接关系。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
3.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本图片,可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你能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汇报。(手被磨得有些疼痛。)
学生汇报。(手磨起来要滑多了。)
学生汇报。(拉体重较大的同学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而体重较轻的同学就要省力多了。)
学生汇报。
学生猜想假设并相互交流。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被拉物体重量有关”等。
各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进行试验,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下来。各组学生开始试验。
各组展示.汇报实验记录与过程。
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到费力和省力,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以及人们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
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
(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
(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6.认识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才的时间材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一组观点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组观点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同学的辩论进行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会用掉多少木材?
第二篇: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泡泡 魏婉 【活动目标】
1、了解泡泡的特性,学会制作泡泡水。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同伴间交流、协作的快乐及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洗衣粉、洗洁精、杯子、吸管、水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泡泡的特性。
1、教师出示吹泡泡玩具。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新玩意,大家来看一看他是什么好不好? 幼:这是泡泡水!师:都是玩过的对吗?那大家知道他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 幼:圆圆的,很轻可以飞,一戳就破了
师:那我们就吹一吹泡泡,看看泡泡是不是大家说的那样子!大家来摸摸看,泡泡是不是一戳就破?
2、结束谈话,进行总结
泡泡是圆圆的,轻轻地可以飞,一戳就破了
二、制泡泡水
1、提问: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就用他们来制作泡泡水!
我们看看哪些材料可以制作成泡泡水呢?
2、幼儿做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观察引导。
材料结果 糖× 盐× 洗衣粉√ 洗洁精√
3、请幼儿说说实验中的发现
⑴洗衣粉、肥皂、洗洁精这些洗涤用品可制成泡泡水
⑵洗衣粉等兑少了也吹不成泡泡。
⑶沾泡泡水时要充分,不能用太大力吹,不能吹得太快,否则也吹不起来。
三、吹奇特泡泡
1、师:刚才大家吹的泡泡都是一个一个、单一的,现在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看看谁能吹出奇特的泡泡?
2、幼儿探索吹奇特泡泡
⑴两根吸管合二为一吹泡泡。
⑵四根吸管合在一起吹葡萄串泡泡。
⑶细吸管外套粗吸管吹泡泡。
⑷在桌面上吹半球形泡泡。
四、说泡泡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嘴巴在吹泡泡,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泡泡?
五、活动延伸:画泡泡
【活动重难点】
1、要提醒小朋友们这些实验材料不可以吃,不可以放到嘴里去,不可以弄到眼睛里去。
2、要让每个小朋友参与进活动来。
3、老师引导幼儿在实验过程中放入适量的实验材料。
4、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第三篇:二年级科学教案
1.地球家园种有什么
【教材简析】
教科书在单元首页展示了一幅在浩渺宇宙中的地球的图片,隐含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地球。同时,图片也暗示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本单元从宏观上观察地球上的事物和现象,也关注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这里要说明的是,阳光、空气、云等属于地球家园的事物,而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属于地球家园的范围。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获得整体认识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解地球家园的有关现象以及地球家园中的“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为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学生对于我们地球家园中具体有什么,应该是很熟悉的。在提出聚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添加的内容多种多样,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造的,可能是有生命的,也可能是没有生命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从具体物体到组成物体的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具体的物体抽象为几个主要的类别,如土壤、岩石、水等,从而形成地球家园中有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2.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能就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自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头。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一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进一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山脉、岩石、沙漠、海洋、大象、蜗牛、大雁、楼房、人……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画一画: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提问: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白云、太阳、月亮、星星等。
3.补充完善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地球家园图。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过渡: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类。
3.提问:缺少其中一样可以吗?让学生自由发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小结: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提问: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我们还能在家园里找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活动。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动物、植物、人…… 土壤、空气、水、白云……楼房、公园……
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教材简析】
在第一课,学生已经对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节课的学习将会聚焦于学生身边的、熟悉而陌生的土壤中的“生态乐园”。说熟悉是因为土壤太常见了,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可能从未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并统计数量。
在这节课里,学生将来到校园中的一块土壤边,记录在那里生活的动植物。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去重点关注的内容很丰富。首先,观察什么?学生不仅要观察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还要观察生活在土壤表面和里面的动物。其次,观察的范围是什么?学生不仅要观察土壤表面,还要观察土壤里面。再次,观察的要求是什么?观察要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细致是要求对动植物个体的数量进行观察统计,全面是不遗漏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顺序是指按照从表面到里面进行观察。最后,观察还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做记录(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做记录),要注意不伤害动植物。
当学生带着--定的目的去观察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更多,他们会惊奇于自己的发现:原来这块土壤真的是动植物的“乐园”。学生在完成分组观察之后,回到教室里的分享交流也很重要。交流的内容除了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有动植物个体的形态、有趣的现象、土壤的特点等内容。充分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初步理解动植物与土壤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感兴趣。细致观察、乐于表达。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放大镜,橡胶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出示一盆土壤,提问: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两个方面回答。2.观察土壤
提供放大镜、橡胶棒和一盆土壤,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明:没有橡胶棒也可以用筷子、镊子等工具,主要是用来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块、沙子、黏土、草茎、落叶、蚂蚁等。)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聚焦:大家都说,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来盖房子,制作砖瓦、陶瓷,另外还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2.过渡:今天我们将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三、探索(预设20分钟)1.讨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土壤居民会有哪些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推测和发言。
2.教师进行活动提示:细致,全面,有顺序,不伤害(细致是指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动植物的特点。全面是指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土壤上的动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顺序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不伤害是指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3.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及时记录。校园观察活动指导提示:
(1)携带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份,放大镜、橡胶棒和小铲小组一份,观察时小组同学有机合作使用。
(2)活动场地:教师提前踩点安排,选择有多种植物和小动物的土壤,并事先对该场地的植物进行识别,以便学生提问时可以答复。
(3)分组要求:以组长为首,小组成员集中在某个点进行观察,禁止单独行动和胡乱奔跑。
(4)观察顺序: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5)记录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记录特征或画简图记录。
(6)注意事项:遵守纪律,注意自身安全,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完成班级记录表(校园土壤“居民”统计)学生自由发表,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不断补充。2.统计: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3.交流: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尽量让多个学生发言,并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五、拓展(预设3分钟)
1.欣赏视频:常见的农作物(1分12秒)或蚯蚓(40秒)
2.介绍拓展活动:土壤里的动物观察 【板书设计】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动物:蚂蚁、蚯蚓、蜗牛、蟋蟀…… 植物:小草、植物1……
第四篇: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幼儿互相谦让、有秩序进行操作的习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轻柔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
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
3、师把幼儿猜想的结果表示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糖去了哪里?)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地去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步骤: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吗?
三、搅:用勺子搅一搅
四、再看:看糖还在吗?
要求:(1)、慢慢地做实验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细的看一看
(4)、说一说你的发现
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
5、师幼交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问: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3、幼儿亲自尝一尝。师:糖真甜,能不能多吃?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1、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
4、请孩子们在品尝自己的实验成果中结束活动。
第五篇:四下科学教案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3. 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
学态度。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了解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借助各种实验方式研究空气的成分。教具准备(1)蜡烛、火柴、水槽、玻璃杯、玻璃片、水(红水)、彩笔等;
(2)空气成分的投影片、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空气的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空气。请大家讨论两个问题:“你认为空气里面有什么?”“你的根据是什么?”
2、讨论活动:大家对空气可能会有许多新的想法。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
新的问题:“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分组讨论活动 调动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研究欲望
二、学习新课、分析空气的成分
1、提出新的问题:关于空气,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空气里面有什么?”、“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等等。
2、谈话:各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空气是由几种气体组成的。
3、小组活动。根据问题,小组提出自己的假设。(1)每个小组准备一张实验记录纸。
(2)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假设、想法、探究过程等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一:
(1)做对比实验。
方法一: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倒入一些水,接着点燃蜡烛。最后用玻璃杯罩上。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方法二:不点燃蜡烛,用玻璃杯罩上,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2)学生将实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纸上。
(3)组织讨论:为什么两次实验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实验二:
(1)提问:杯中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
(2)观察实验:学生将玻璃杯托出水面放好,点燃火柴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记录现象:将发生的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
(4)讨论:这个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5)汇报两次实验的结果。
①各小组综合分析两次实验的情况;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论。②完成课本中的判断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③全班根据各组的汇报达成共识,将全体的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6)阅读资料并进行涂画活动。
①阅读课本提供的小资料。
②用不同的颜色将空气成分按比例涂画出来。认真聆听
三、评价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做一个说明“空气不是单一气体”的实验。
3、搜集空气成分的资料,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科技园地”宣传小报。
4、你还有一些什么问题或还想知道什么? 整理回答
氧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知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了解氧气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感受氧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活动探究出氧气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支架、酒精灯、大试管、胶塞、棉絮、细玻璃管、高锰酸钾、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红色的水。
(2)分组实验材料:氧气、酒精灯、火柴、镊子、细铁丝、木炭。(3)氧气的用途的挂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我们上节课研究了空气。空气是由哪些气体混合而成的?
2、老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了一瓶气体。猜一猜它是哪种气体?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活动:猜一猜:杯中有什么? 激发研究情趣
细心观察气体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氧气的性质
1、认识氧气
提问:在我们的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个集气瓶,其中一瓶是氧气,另一瓶是空气。你知道哪瓶是空气,哪瓶是氧气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做氧气支持燃烧的观察和实验(1)木炭燃烧的实验
谈话: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红。先把木炭放入空气瓶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取一瓶氧气,把瓶口的玻璃片移开一个缝,用镊子夹住烧红的木炭慢慢伸进瓶内。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2)铁丝燃烧的实验
谈话: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根铁丝在酒精灯上烧红。先把铁丝放入空气瓶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取一瓶氧气,把瓶口的玻璃片移开一个缝,用镊子夹住烧红的铁丝慢慢伸进瓶内。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讨论: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组讨论,认识氧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二)、指导学生以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氧气的用途
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有关氧气的用途的资料。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后,进行资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自己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交流、共享资料
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整理的资料,并请他们进行评价,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2、初步学会做说明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力能力,学习一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基本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实验。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管的胶塞、食碱粉末、醋、集气瓶、玻璃片、大烧杯、蜡烛、火柴、清石灰水。
(2)适量的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用的碱和醋。(3)自制泡沫灭火器。
(4)泡沫灭火器的构造及用法的挂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氧气的知识。氧气有什么性质?(2)空气中除了氧气以外,还有什么气体?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回答新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制取二氧化碳,(1)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取
怎样得到二氧化碳呢?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要把它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很困难。人们在实验中发现,把某些酸和碱放在一起,它们会发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2)、师生小结。
(总结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
学生分组制取二氧化碳
2、指导学生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观察二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
▲讲述: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瓶内的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2)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具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①指导学生实验。
②组织讨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燃烧的蜡烛熄灭了,这说明什么?(3)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具有比空气重的性质 ▲提问:
①倒二氧化碳前,烧杯内除蜡烛外,还有什么物体?
②杯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而又能把二氧化碳倒进去,并且把空气挤走。这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想的?
③矮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师生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有两个性质: 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比空气重。(4)观察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讲述: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瓶澄清的石灰水,把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进装有空气和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内,摇一摇,观察有什么现象?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5)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通过以上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分组观察二氧化碳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做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实验
3、探讨二氧化碳的正负影响
(1)、谈话: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你推想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2)、讨论:
1)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二氧化碳队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二氧化碳灭火器是怎样灭火的?
(3)、组织学生模拟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活动。
三、小结: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用它来灭火,泡沫灭火器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了解灭火的一些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的能力。
3、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重要条件,即温度、可燃物和温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切实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掌握灭火的基本方法。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铁片、试管夹、灭火用具、火柴、蜡烛、旧铁桶等。(2)有关灭火方法的挂图、光盘、录像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提问:
(1)氧气有什么性质?
(2)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2、谈话:在前两节课里,我们反复地谈到燃烧。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燃烧和灭火”这个问题。
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回答新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燃烧和易燃物
(1)提出问题: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2)组织讨论和记录:
★哪些物体容易燃烧?哪些物体不容易燃烧?并分别记录下来。、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现象
2、燃烧的条件
(1)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思考与判断燃烧的条件
(2)推测:根据问题进行推测,三个推测答案,你同意哪一条就在那一条的()里画“√”。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综合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
(3)谈话:取一根火柴,不用火点燃,也不摩擦,把它放在铁盘上,它能不能马上燃烧,为什么?
(4)实验:取一根火柴,把它放在铁盘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进行小结。
3、燃烧的利与弊
谈话: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燃烧的规律,因为燃烧与人有密切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灾难
4、安全用火
(1)讲述: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是由于麻痹大意和不慎引起的,还有的是由于小朋友玩火引起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防火。(2)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情况。、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汇报交流,例如演小品、模拟火场逃生等 激发学生对燃烧的研究兴趣
(3)教师小结:预防火灾,人人有责。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玩火;在城市内,禁止燃放鞭炮;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燃烧物附近燃放鞭炮。遇到火灾,我们要给119打电话,或 者呼喊大人救火。
增强学生安全用火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花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朵完全花主要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构成的,并知道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
2、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增进研究植物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知道一朵完全花的主要结构,并知道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教学难点 动手解剖白菜花和桃花,找到两种花的相同点。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1台、每名学生一把镊子、每名学生一朵新鲜白菜花、每名学生一朵新鲜桃花、新鲜芥菜和二月兰开花植物各1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在课下,我们不但种植了一棵白菜花,而且每个同学都亲手采集了一朵桃花。今天,我们就对这两种花进行深入地观察。
激发学生探究花的结构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1、讲解:(实物投影出示白菜花)白菜花基本上是由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基本分构成的。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白菜花的基本组成。
2、讲述: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小镊子,将你带来的白菜花进行解剖,仔细观察它的每一部分构造。
3、学生分组观察。
4、边观察,边将各部分的数目记录在教材上的实验记录中。
5、交流汇报。
6、讲述:接下来,我们运用观察白菜花的方法来观察桃花。
7、学生分组观察。
8、边观察,边将各部分的数目记录在教材上的实验记录中。
进一步发展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培养专心记录的好习惯。
9、交流汇报。
10、提问:通过对白菜花和桃花的观察,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11、学生思考回答。
12、讲述:(出示一朵典型花的图)一朵花主要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构成的。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
13、指导学生阅读《月季》(1)月季花是我国传统名花;
(2)中国月季是世界良种月季之母;(3)月季花是北京的市花。
三、布置作业
课后认识芥菜和二月兰花的活动。写出芥菜花、二月兰花和白菜花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包括:三种花各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每一部分的数目。)
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花,丰富花的知识。
2、提高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感受花的多样性,增进热爱植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不同类型的花,初步了解花序的不同。教学难点 独立找出几种典型花的不同之处。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1)新鲜或浸制的海棠花、桑花、杨花、豌豆花、连翘花、牵牛花、水仙花和丝瓜花。
(2)实物投影仪、放大镜。
学生准备:(1)带枝叶的鲜花2~3种,新鲜野草2~3种。
(2)花瓶1个、剪刀1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绿色开花植物约有25万种。它们的花不论是形状结构还是颜色,都各不相同,而且不同植物的花在花枝上的排列顺序也常常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花的世界,进一步感受花的多样性。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对花的探究热情。
二、学习新课
1、进行“观察1、2、3”的教学
(1)观察海棠花、桑花和杨树花有无萼片和花瓣。① 分组观察、思考。② 记录观察后的结果。学生分组观察、记录活动。
(2)观察连翘花、扁豆花和牵牛花的花瓣是分离的还是连合的。① 分组观察、思考。② 记录观察后的结果。
(3)观察水仙花和丝瓜花,它们的花中是否都有雄蕊和雌蕊。① 分组观察、思考。② 记录观察后的结果。
(4)学生汇报观察、记录的结果。
(5)教师小结:两性花、单性花、雄花、雌花和不完全花。
2、进行“观察4”的教学
(1)观察车前、葱、向日葵和丁香的花在花序轴上的排列方式。(2)分组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结:车前的花序呈穗状;葱的花序呈伞形;向日葵的花序呈头状;丁香的花序呈圆锥状。
3、进行“学习和练习插花”活动
(1)讲述:插花的意义和做法;色彩协调、构图均衡和比例适当。(2)学生分组练习插花。(3)全班展示、评价。
4、阅读“五彩缤纷的花色”(1)分组阅读教材P34页。(2)学生补充资料交流。
(3)教师重点讲述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类黄酮。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下,继续完成你们的插花作品。可以将做好的插花工艺品送给你最喜爱的人。
果实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传粉与受精,认识果实形成的过程。
2、培养观察操作能力。
3、增进对农业生产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传粉与受精,认识果实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虫媒花、风媒花、鸟媒花和水媒花的传粉知识。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1)镊子、小刀、放大镜;(2)新鲜桃花。学生准备:
(1)透明塑料袋、透明胶带、粉扑;
(2)生有雌花的丝瓜植株,正在开花的向日葵植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平日里吃到的西瓜、黄瓜、苹果都是果实。那么,这些果实都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谈话导入,增强学生对果实形成的探究兴趣。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花粉和胚珠(1)观察花粉
① 讲述:用镊子先剥开桃花的成熟花药,再用放大镜观察花药中的花粉。② 学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③ 思考、记录观察结果。(2)观察胚珠
① 讲述:用小刀先纵向切开桃花的子房,再用放大镜观察子房中的胚珠。② 学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③ 思考、记录观察结果。(3)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2、讲解“开花、传粉和受精”
(1)开花、传粉:果实的形成先要经过开花和传粉。当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成熟时,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这就是开花。开花后,雄蕊花药中的花粉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就是传粉。传粉有两种方式: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叫做自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依靠昆虫、风等外力传送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叫做异花传粉。在异花传粉中,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2)受精:传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不断向下延伸,到达子房里的胚珠上。花粉管里的精子进入胚珠,与胚珠中的卵结合,这叫受精。
3、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1)讲述:受精后,胚珠形成种子,子房壁不断膨大,形成果皮,果皮包被种子形成果实。(2)学生补充资料。
4、阅读“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1)学生个别阅读教材P41页内容。(2)全班性交流。
观察花粉。
三、布置作业
1、观察、搜集资料:不传粉会不会结出果实?
2、给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自愿完成)
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人们每天所吃的食物应该讲究合理搭配。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3、关注自己的健康,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养成合理膳食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教具准备
(1)面粉、纱布、玻璃杯、水。
(2)向日葵种子、花生、肉皮、白纸。
(3)碘酒、滴管、米饭、馒头、黄瓜、白菜、萝卜等。(4)科学配餐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这是为什么呢?
2、问题: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
3、小结: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纤维素等。学生讨论交流 引起学生对食物营养的关注,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二、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2、介绍实验方法:
(1)实验一:把面粉包起来在水中挤压,得到面筋,检验蛋白质。(2)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3)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下面各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一些食物进行检验。★要求:
(1)边实验,边观察。
(2)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实验单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小结:
(1)检验蛋白质的方法:把面粉包起来在水中挤压,得到的面筋就是蛋白质。另外,还可以用燃烧的方法来检验蛋白质。
(2)检验脂肪的方法:把花生米、肉等在纸上摁压会留下油迹。油迹就是脂肪。
(3)检验淀粉的方法:在食物上滴1—2滴稀释的碘酒,能变成蓝色的食物里含有淀粉。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学生先分工,然后操作实验,并进行记录 学习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三、了解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1、谈话: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小结学习情况。
4、谈话: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食物营养的一些情况。
学生阅读资料 认识营养与人的生长和健康的关系
四、应用知识的活动
1、活动一
谈话:你喜欢去麦当劳吗?你认为麦当劳的快餐中营养搭配有什么特点?
2、活动二
(1)谈话:我们能不能根据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一份学校营养配餐的食谱。学生分组讨论制定配餐食谱
(2)谈话:和爸爸、妈妈共同设计自己家一周的食谱。(教师要注意组织该活动的后续工作)
学生回家与父母商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爱护胃和肠
教学目标
1、知道胃和肠在人体内的位置,知道肠和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2、知道胃和肠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
3、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胃和肠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内的位置。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自主研究有关胃和肠的相关知识。教具准备
(1)人体消化器官的模型;(2)自制的胃和肠的纸模型;(3)彩笔、白纸、胶水等;(4)猪胃、猪小肠等。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谈话: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到人体的内部去漫游。第一站前往“肠和胃”。(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
1、提问:
(1)关于人体的肠和胃,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情况?(2)你们打算研究什么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交流各组研究的问题。1)、研究小组活动
a讨论、交流;简要、清楚地记录。
b在已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简要、清楚的记录。2)、汇报交流。3)、评价、完善。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提问:对于本组的问题你们打算怎么解决?
★注:记录各组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
2、谈话:在这次小组的研究活动中,每个人应负责什么工作? 1)、研究小组活动
a讨论、确定研究方案。
b(简要、清楚地记录。2)、汇报交流。3)、评价、完善。4)、组内分工,明确职责。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意识,掌握简单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解决问题
谈话:按你们制定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方案进行小的调整 简要、清楚地记录研究的进展或结果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提高探究能力。作业
1、给一周的时间进行研究。
2、总的汇报展示:人体漫游的形式,各组应有自己的个性。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1)经过一周的研究,你们是否有了收获?(2)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各组的研究情况。
a、讨论:各组的收获。b、各组之间简单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和倾听其他小组的研究情况。
二、展示交流
1、谈话:现在我们一起到任的肠和胃中去漫游。★注:对各组的研究问题进行排序(由浅入深),按顺序展示。研究同一问题的组,可以互相补充,或进行不同风格的展示。
2、提示与指导
(1)在进入之前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为什么?(2)我们由哪进入?路线如何?方位如何?
(3)进到“胃”中,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4)进到“肠”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为什么?
(5)肠和胃是一个样的吗?为什么?(生病时样子会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6)怎么预防呢? 各研究小组展示:
a、形式自选(讲解、表演、画图、模型、图片、幻灯片、网页等)。b、展示交流中,大家可以随时提问、补充、提出不同的看法。
c、说清信息来源或各自看法的理由。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展示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
三、总结
1、提问:
你欣赏哪组的研究或展示?为什么? 班内评价、讨论(说清理由)。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与能力。
2、各研究小组进行组内评价总结。为下一次的研究活动作铺垫。
四、作业
1、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打算怎么做?
2、制定研究方案。
3、在安全、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开展研究。
肺的保健
教学目标
1、知道肺在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知道肺是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
2、知道肺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
3、讲究呼吸卫生,养成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肺是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及其在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特征。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培养科学实验能力。
教具准备
(1)人体呼吸器官的模型、标本;(2)猪肺、兔肺等;
(3)广口瓶、胶塞、玻璃管、石灰水、玻璃片、火柴;(4)肺活量测量仪器;(5)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来,大家一起做个动作。吸气,吸到不能吸为止;呼气,呼到不能呼为止。今天,又要认识我们身体里的另一个器官,知道是什么了吧?(肺)学生进行吸气和呼气活动。
引起兴趣,并为肺活量实验做准备。
二、吸气与呼气的比较
1、比较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提问:人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2)设计实验。
谈话:不少同学认为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气的含量多,氧气少。但这只是说说,没有多少说服力。如果通过事实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才是最有说服力的。那么,怎样用事实来证实你们的推测呢?(3)提出实验方案。
要求:实验力求研究,结果准确、让人信服。(4)分组进行实验验证。(5)填写实验结论。
(6)组织交流实验结论,对实验进行简明评价。★注:
A、石灰水实验:在澄清的石灰水中分别通入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实验严谨,通过对比现象明显具有较强说服力,但实验稍复杂。
B、排水取气燃烧验证: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容易说明问题,说服力次之。C、燃烧验证:实验易于操作,现象较明显,但干扰因素较多,说服力较弱。
(7)小结: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刚才的观点,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气的含量多,氧气少。
三、肺的特征和作用
1、认识肺的特征
(1)认识肺的位置、外形。
①提问:肺在人体的什么位置?肺是什么样的?(出示人体挂图)
②讲述: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肺分为左肺和右肺。左肺有两片肺叶,右肺有三片肺叶。肺里有大量的肺泡。肺泡好像一个个小气球,外面包着密密麻麻的微小血管。(2)认识肺的作用 ①提问:肺有什么作用? ②小结:我们呼吸时,氧气和二氧化碳就是借助肺泡上的微小血管进入人体内或排出体外的。
2、学生进行实验:
(1)测量不同情况下,人体每分钟呼吸的次数。(2)用自制器材测量肺活量。
四、肺的保健
卫生健康教育
(1)提问:为了让肺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避免肺疾病的发生?
(2)谈话:保持肺的健康时非常重要的。注意呼吸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肺的疾病。另外,多参加体育运动和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强体质。
学生小组讨论。
心脏的保健
教学目标
1、知道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知道心脏是人体输送血液的主要器官。
2、知道心脏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
3、爱护心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心脏是人体输送血液的主要器官,及其在人体内的位置。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实际测量心跳和脉搏的正确方法。教具准备
(1)人体心脏的模型;
(2)鸡心脏、猪心脏等标本。(3)简易听诊器(漏斗、胶管等);(4)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小肠吸收的养料和肺吸进的氧气怎样到达身体的各部分呢?(2)血液是怎样运输的呢?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
二、认识心脏的位置形态
提问:
(1)心脏在人体内的什么位置?(2)心脏是什么形状的?
谈话:心脏在胸部中间偏左,两肺之间。心脏的形状像个桃,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学生触摸自己的身体,寻找心脏的位置。体会自己心脏的形状、大小。
学生观察动物的心脏标本和人的心脏的图片,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心脏的跳动和脉搏
1、研究心脏的跳动
(1)提问: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2)观察:每个人把手放在自己心脏的位置上,感受自己的心脏是怎样跳动的。(3)讨论:心跳是怎么回事?
(4)谈话: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入血管;舒张时,让血液从血管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到心跳一次。
2、测量心跳和脉搏
(1)用摸脉搏的方法测量心跳。
①讲解:随着心脏的跳动,动脉血管也会有节奏地跳动,这就是脉搏。在腕部、颈部的动脉血管处可以摸到。通过摸脉搏,可以了解心跳的情况。
②测量:下面我们来学习摸脉搏,并数一数自己的脉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自己的脉搏。
③汇报:每个人的脉搏有多少次?(2)用自制听诊器测量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组都有一个用漏斗和胶管做成的简易听诊器。将漏斗扣在胸前心脏的部位,把胶管的另一端插在耳内,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
②测量:每人听一听,自己的心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分组练习使用听诊器。③汇报:每个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3)讨论:通过测量脉搏和测量心脏,你有什么发现?
3、心脏跳动和活动的关系
(1)谈话:通过听心跳和摸脉搏,不仅可以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健康的情况。这是医生诊断心脏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手段。(2)提问:心脏跳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3)活动:组织一个小游戏,让一部分同学进行剧烈活动,说明人在运动时心跳也会加快。(4)提问:猜一猜这些同学的脉搏跳动的次数一样吗?(5)谈话:测量一下,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四、心脏的保健
讲述: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知道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要想身体健康,必须注意心脏的保健。对于心脏的保健,你还有哪些想知道和想研究的问题?例如:心脏由哪些常见的疾病?各有什么特征?保护心脏应注意什么?等。
以自愿结合的小组形式,在课下开展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学生通过调查活动自主获得心脏保健知识,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物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的物体都是有结构的,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
2、初步具有对周围的物体的结构及其功能进行分析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4、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中,体会联系与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周围的物体都是有结构的,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分析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间的关系。教具准备
(1)分组材料:可拆卸的玩具汽车、各种果实、布条、筷子、餐刀、放大镜。(2)演示材料:鱼缸、鱼、飞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很多学生有自己组装四驱车。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四驱车上有些什么主要零件?
认识小车零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用自己的学具材料组装成一辆能开动的小汽车,并观察小汽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3、交流观察结果:
小车的结构主要有动了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操纵部分等组成。组装小车 分析各部分作用从部分到整体感知物体结构
二、观察果实的结构
1、、我们再来观察一些果实,看看它们的结构由外至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各种果实的结构呢?
2、、请学生们观察桌上几种果实的结构,看看每种果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思考这种结构有什么作用?
3、交流观察情况,填写观察结构。
总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保护种子和传播种子。讨论:列举用放大镜、用手掰开、用餐刀切开等观察方法
观察活动 知道观察不同的物体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由整体到部分认识果实的结构及作用
三、观察与讨论多种物体的结构
1、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是有结构的。请各小组从课文中的6幅插图中选择2~3个为例,讨论研究它们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结构与什么有关系?
2、各组交流讨论结果。
3、总结: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鱼的鳍可以帮助鱼在水中游泳;鸟的翅膀和羽毛有利于鸟在天空中飞行;蜘蛛网能帮助蜘蛛捕食猎物;房顶上的三角形梁架和拱形桥都能承受较重的重量,使房屋、桥梁坚固、稳定。根据以上事实,我们知道物体的结构是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的。
逐渐建立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体验手指的结构与功能
1、现在请你观察自己手的五个手指有什么特点?请你试一试,用布条把四指缠在一起,再用这只手使用筷子或拿起桌上的物体;或用布条将拇指缠在掌心,再用这只手拿笔写字,你有什么感受?
2、请阅读课文中的阅读材料。
3、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观察手指的特点是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 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手指结构的兴趣,体会五指配合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手指的结构的科学性
五、布置作业
观察折叠椅的结构,思考它的结构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搭支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研究,发现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最不容易变形。
2、通过搭建稳固的支架和设计可伸缩的支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中发现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最少的材料,搭建一个规定高度的稳固支架,且要承重较大。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两种长短不同的小棍、橡皮筋若干根(学具)。
(2)教师准备:两种长短不同的小棍、橡皮筋若干的根、可伸缩的衣帽架或玩具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一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物体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今天我们用小棍,皮筋等材料来搭支架。研究各种形状的支架结构有什么功能。
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新课 活动1的教学
1、请用小棍搭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支架。试一试,这些支架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并想办法加固容易变形的支架。每加固一个支架,就把这个不容易变形的支架的样子画下来,看看加固的方法有什么规律。
2、在加固支架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分小组进行搭支架活动 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支架的图样 归纳概括出三角形结构不易变形 感受不容易变形和变形支架的功能 发现最不容易变形的支架是三角形结构 活动2的教学
1、下面我们开展一个竞赛活动,看哪个小组能用最少的材料,搭建一个高约0.2米的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稳固支架。
2、对几组典型支架进行比较、评价。
学生搭支架活动
对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或质疑,介绍自己的经验,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结构的应用 讨论与思考
1、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这些用具为什么要做成这样?
(总结: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增加结构的牢固程度,很多东西被做成三角形。如衣帽架,起重机塔身的三角形结构都是应用了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原理,来增加它的牢固程度。)
2、请你继续观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不容易变形的支架。能运用知识对生活、生产中的三角形结构做出解释 机动内容(依据课堂时间而定)
1、演示可活动支架
观察,这个支架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容易变形的支架)
2、请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可伸缩的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