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教案集锦
马说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说教案 篇1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教案 篇2【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幻灯片 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 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 学生学会翻译本文 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设问、适时点拨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 课件(助教、助学)作业
看
思考 课外拓展 课件(助学)结论
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教案 篇3一、自读作业 。
1.给加黑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 等于
D.等级
答(B)
(3)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 规律
C. 方法
D. 道德
答(C)
(4)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黑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1)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2)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马说教案 篇4一、本节课的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
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
1、导课:
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所以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本文“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
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
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马说教案 篇5【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
(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朱静思
马说教案 篇6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第二篇:马说教学案
23《马说》教学案
张凤云 第一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预习研讨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4、给下列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粟()食()马者 其真无马邪()一石()二 学习研讨
1、解释字词
祗: 辱: 骈死: 虽:
以:
一食:
或:
且:
等: 安: 道: 材:
通:
临:
外见:
策之: 执策:
3、一词多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临之()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4分)①才美不外见 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__ _含义: __ _通_ __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__ _ __通___ __ 含义:______________
5、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不以千里称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6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5)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什么?(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三 复习巩固
1、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
(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请写出4个含“马”字的成语。
(1)(2)(3)(4)
《马说》教学案
张凤云 第二学时
一 复习上节内容 1背诵课文
2解释重点字词 二 学习研讨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喻指的是什么?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6、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分)
三 拓展延伸
(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执策而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5、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 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
将以
人伯
才乐
比喻
作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7.《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用问号结束。请根据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课外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从师读()(2)以袜实米()(3)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四)(10分)甲 节选自韩愈《马说》)第二段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 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2分)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
四 教(学)后记
马说答案 第一学时:
一 预习导学 :略
二 学习研讨:1——5略 6
(1)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2)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4).排比、引用、设问 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 复习巩固
1(1)《昌黎先生集》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2)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3).①s hí吃 ②sì喂 sì喂 ③shí吃 ④sì喂2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4略
第二学时
二 学习研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5、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8、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三 拓展延伸
(一)1、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
2、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5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二)、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D 3D4.B 5食马者 千里马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6“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 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7.两种符号均可。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 可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综合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选择 疑问,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三)⑴跟从(跟)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四)1.(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第三篇:马 说 教 学 案
马 说 教 学 案
一、学习目标
主备人:顾广师 时间: 使用者: 课型: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虚词,实词,品味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学习重点
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特殊词语。学习难点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然后结合注释自学,对疑难处教师引导讨论。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二、知识准备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既集以往之大成,又对后世产生了无穷影响。他是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又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力求为诗歌发展开辟一途,其奇崛横放的风格和散文化、议论化倾向,对宋诗颇有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2、传世名言
3、背景介绍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道”。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宜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他写了《马说》一文,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三、学习内容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完成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
食马()祗()
2、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通___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2、《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
四、知识梳理
五、达标检测
(一)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道:
2、执策而临之 ..策:
临:
3、其真无马邪 .其:
4、其真不知马也 .其: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材: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等:
8、才美不外见 .见:
10、故虽有名马 . 虽: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千里: 达标检测
(二)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屋舍俨然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反思与总结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捕蛇者说教案语文版
*捕蛇者说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文体“说”的特点,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及对比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封建社会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目标1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捕蛇者说》。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世称“柳河东”。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唐顺宗时期,唐朝国势日衰,柳宗元胸怀济世之抱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但遭到失败,柳宗元也因此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在永州的十年(805—815)期间,他大量接触下层,积极了解人民的疾苦。《捕蛇者说》即写于永州。
2.生难字词
(1)字音 啮人(niè)御(yù)挛踠(luán wǎn)瘘(lòu).....募(mù)嗣(sì)数(shuò)莅(lì)....蹙(cù)殚(dān)顿踣(bó)相藉(jiè)....(2)词义 赋: 岁赋其二(征收).复若赋(赋税)
.食: 谨食之(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若: 若毒之乎(你).貌若甚戚者(像).毒: 若毒之乎(怨恨,憎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祸害).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名词用作动词,把……晾干).岁赋其二(岁:名词作状语,每年;赋:名词用作动词,征收)..君将哀而生之乎(生: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生).而乡邻之生日蹙(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争相捕蛇的缘由。第二部分(2~4):通过写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第一层(2):概写蒋氏三世捕蛇的遭遇; 第二层(3~4):写作者的建议和蒋氏的诉说。
第三部分(5):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全文以“毒”字贯穿始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文中作者是如何写异蛇之异的?
交流展示:从蛇的状貌、蛇的毒性、蛇的用处三方面来突出异蛇之异。2.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展示: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冒险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自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3.文中结尾段写什么?
交流展示: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文中“永之人”冒死捕蛇的缘由是什么?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交流展示:缘由:“当其租入。”作者写这些是要暗示赋税之毒甚于蛇毒。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的?
交流展示:(1)以蛇之毒反衬赋敛之毒,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
(2)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了苛税之毒甚于蛇毒。
(3)以乡邻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则徙、十室九空与“吾以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赋税,表现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主题思想。
(4)以悍吏来作者的家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交流展示:蒋氏的自述中三个“死”字充分说明了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3.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4.完成《名师测控》本课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捕蛇者说》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虽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发觉孩子们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比我预想的还是要差很多。因此我决定尽可能的放低教学目标,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孩子们慢慢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高兴的是,开学以来看到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第五篇:案例分析之马加爵案
案例分析之马加爵案
一:“马加爵案”回顾
2004年2月23日 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月25日 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同窗非好友。
2月26日 广西自治区发出通缉令,并悬赏5万元捉拿马加爵。此前,警方查明,马加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人。
3月1日 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公安机关悬赏2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通缉。
3月6日 马加爵父亲接受记者采访时,写下一封家书,劝儿自首。他在信中说:“你平时都说长大了要报答父母恩,现在从你失踪后,我们每天都放声大哭,你母亲已经病得很重了,她是多么想看见你啊!„„儿子,你从小就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们相信,你不会让我们永远去承受这种痛苦的。”
3月初 公安部统一指挥针对马加爵的全国大排查,全国出现数十名“疑似者”。
警方查明,2月15日,马加爵曾在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2月8日至13日以及2月15日马加爵上过互联网,查询江西省赣州市、湖南邵东县和广州市等地的地理、交通、就业等情况,并浏览了有关身份证的制作、核查等有关规定,访问过互联网上“公安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等网站。上网时间集中在晚上11时至次日7时。
3月12日 广东省公安厅转发公安部查缉马加爵线索的通告:警方调查发现,马加爵极可能于2004年2月17日下午乘火车离开昆明前往广东,所涉车次及时间包括:2060次昆明—湛江,时间为20:41;1166次昆明—广州,时间为23:23。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 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当地公安部门正对其进行审讯。
公元2004年6月17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4月22日,昆明中院公开审理了马加爵涉嫌故意杀人、附带民事诉讼一案,并于4月24日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马加爵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令马加爵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文杨、唐先和人民币两万元,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邵渭清、黄燮梅人民币两万元,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杨绍权、马存英人民币两万元。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马加爵没有提出上诉,昆明中院即依法报送云南省高级法院核准对马加爵的死刑判决。
云南省高级法院经复核认为,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马加爵的辩护人关于马加爵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的辩护意见虽然符合事实,但马加爵罪行极其严重,对其不予从轻处罚。一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作出裁定,核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摘编自人民网《马加爵故意杀人案》
二:马加爵的人格分析
人们按照常规逻辑推导,马加爵的犯罪诱因是:由贫穷导致自卑,由自卑导致极度自尊,当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就产生疯狂的报复。但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3月26日开始对此案进行独立调研后,逐步得出自己的判断,认为马加爵的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其人格缺陷酿成的,并写出了长达万言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马加爵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只能和自然频率接触较高的少数同学交往。即使和交往最密切的同学、老乡之间,每个月至少有1至2次争吵,这属于较高的人际冲突频率,意味着他在处理人际冲突方面的能力很差。“与他发生冲突的同学大多同他一样,也住在贫困生宿舍。”他还时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强烈的反应,表现过分的情绪化。当他少年时代听到父母吵架,甚至动了杀死父亲的念头。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而且漠视生命,很容易引起“杀人”的冲动。他的思维方式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几乎一切都是以“我”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许多犯罪人的突出心理特征之一,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字的出现频率极高,从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李教授认为,马加爵的个性特征典型地属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疏导和控制的“危险人格”。--摘编自《南方周末》第1057期
由此看来马加爵的确是有人格障碍的一位大学生,首先他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处于神经症和未特定的精神病之间,临床描述是极不稳定的、易冲动的人,其人际关系、态度、情感常不可预料地突然改变,及其他特征性的特点:如自我形象和自我感觉的不确定,短暂的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在应激状态下常可从似乎完全正常而突然进入十分混乱的状态,极易爆发冲动、攻击、自伤、自杀行为,有时涉及法律纠纷。
另外马加爵也符合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对人冷漠、言语表达怪异和可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等;而偏执性人格障碍特征是具有攻击性、脾气暴躁易发火等。马加爵的表现很符合这些特征,而这种人格障碍很大程度是由于自卑或压力导致的。从马加爵有预谋地杀人行动表示,他所承受的压力因长期压抑在心中,没得到及时发泄,最终形成一贯性的性格压抑,致使他必须从杀人等行动中体验到快感。
三:造成马加爵人格障碍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童年经历关系密切。马加爵的父母都不善于表达感情,家庭气氛非常压抑,这可能就是造成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爱说话的原因。
据他父亲回忆,他从来没有跟马加爵做过深入的交谈。在马加爵上大学期间,父亲只给他写过一封信。马加爵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也从来不告诉父母,最典型的例子是得了奖状也不向父母汇报,往抽屉里一塞,就象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父母对儿子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直到从抽屉里发现了奖状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由此可见,马加爵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在英语中,忽视和虐待是同一个词。一般人都把虐待理解为暴力,因此把忽视称为“冷暴力”。马加爵的父母为什么会忽视自己的孩子?一个原因是家境贫寒,整天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也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即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加爵的人格障碍就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马加爵被捕以后全家出动去向被害人家属道歉一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家人也是非常“偏执”的。
(二)言语障碍
周围人都反映马加爵不爱说话。到底是他不会爱说话还是不会说话?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试着与人交往,别人在开玩笑时他也想说几句。但是他一开口就受到嘲笑,说明他表达能力不好。有的人口语不好但文笔很好,而马加爵的写作能力也很差。上小学时语文成绩拉了他的后腿,作文能力很差,词不达意,毫无逻辑。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与左脑有关,而左脑又是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的中枢。语言能力差的人控制能力也差,容易冲动,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甚至违法犯罪。马加爵在高中经常违反校规,给老师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有一次他突然离校出走,在另一个城市闲逛而被警察抓了起来。语言能力差和性格孤僻往往相辅相成。马加爵自幼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爱交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家中缺乏语言环境,长大以后又不主动与人交往,他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三)性格
一般说来,自我封闭、缺乏交往的人思想都比较狭隘,容易钻牛角尖。如果钻研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马加爵就是如此,上初中时他从成绩平平一跃成为优秀生,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全国物理竞赛第二名,因而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上高中时曾因迷恋电脑而荒废学业,一旦醒悟,只用一个月的苦读又上升到全校第四名,并以697分考入云南大学。
马加爵的犯罪行为也与钻牛角尖有关。他认为同室同学对他不友好而怀恨在心,并制定了杀人计划和逃跑计划。他从容不迫地杀了人,然后逃往“天涯海角”。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加爵性格中的矛盾:一方面,他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一旦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就会一意孤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四)自卑
马加爵非常自卑,原因是:(1)家境贫寒;(2)交际能力差;(3)长相丑陋。心理学研究认为,长相与性格有关。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都是慈眉善目,性情暴躁、铁石心肠的人总是长着一幅凶相。这是因为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一种经常出现的情绪构成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一种经常出现的面部表情会凝固下来而成为面相。马加爵小的时候长得还算可以,可是后来越长越难看,显然跟他的心灵扭曲有关。
自卑可以引起两种情绪:怕和恨。心理门诊中经常见到的社交恐惧症就是自卑引起的。病人老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被别人看不起,其实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的病人甚至会出现幻听,听到别人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自卑的人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蔑视,甚至挑衅,因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时刻准备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与人争斗,哪怕是鸡蛋碰石头也在所不惜。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补偿缺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但是,过度补偿会导致心理障碍。马加爵的意志力就是过度补偿的产物。
(五)情商
一位看管过马加爵的警察表示马加爵的心理素质非常好。不知道他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他是想说马加爵杀人的时候很冷静,受审讯的时候毫不惊慌。难道这就叫心理素质好吗?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人有感情,遇到某些事情会产生喜怒哀乐。情感反应过强固然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感反应太微弱或没有任何情感反应也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称为情感淡漠。
人不但有感情,还能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情商(。情商高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感受比较深刻,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能够适度地予以控制和调节,同时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绪活动。情商低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缺乏体验,经常把它当作躯体疾病引起的症状,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因此不接受它,从心底里排斥它,但又难以控制和排解,这种情况称为述情障碍,也就是情感失读。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感都读不懂,他怎么能读懂别人的情感?因此,情商低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不理解别人的感受,难以与人产生心灵的互动,容易引起尴尬和窘迫,甚至出现冲突和互相伤害。与之相反的情况称为共情或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体验,例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为演员捏一把汗,看到别人哭泣就忍不住掉眼泪。同理心不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道德感的心理基础。同理心强的人不可能去伤害别人,因为人家一哀求,他就心软了。有的人之所以会杀人不眨眼,是因为他没有同理心,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马加爵就是这样的人。
四:总结:
从马加爵的成长历程来看,生活的贫困使他自卑、封闭、多疑、敏感且自尊心极强,由此也导致了他在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不善交际,没有朋友。“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在嘲笑我。”这是马加爵后来向警方的供述。从中可以看到,最后血案的发生实际上是他已陷入压抑、痛苦不能自拔心理问题的爆发。
其实马加爵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决大多数的一类人,马加爵个人只是这类人群中的一个代表。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人性中的恶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
当今社会各种大学生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这只不过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而已,马加爵的心理历程并不特殊罕见,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理经历。造成这种社会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教育的失败,社会教育忽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社会生活压抑。作为大学生的我深知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从小到大,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从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从不把学生素质培养当回事儿。马加爵案不仅仅是五个家庭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不过,要想改变这个社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能做的又是那么的有限。但是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客观认识自己,除了要看道自己的不足,还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生活中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
3、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对自己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多想象人生中美好的事物,培养自己对人生的眷恋之情,珍惜宝贵的生命。
5、学会关心自己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他人,相信只要你付出了,你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6、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防止空虚心理的出现。
郑州轻工业学院
题目:案例分析之马加爵案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姓名:陈丁一
11-01 541102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