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优秀教案(小编整理)

时间:2022-08-26 01:0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相杜甫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相杜甫优秀教案》。

第一篇:蜀相杜甫优秀教案

蜀相杜甫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相杜甫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的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蜀相教案。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教案《蜀相教案》。

三、背景知识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四、诗歌鉴赏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师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历来被认为名句,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第二篇: 蜀相/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成加以否认,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的诗歌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课文诵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空”字,是拗格。“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四、整体感知

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2、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

三、四两句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可见,这两句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3、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思考: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的哪一方面?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5、此诗写诗人在诸葛亮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亮”,有何深意?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6、内容小结: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7、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五、延伸拓展

1、比较阅读: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阉诗话》所引《武侯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不同意。杨慎的引诗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

2、推荐阅读: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课后习题 背诵、默写《蜀相》

第三篇: 蜀相/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 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

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

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师:所以,本诗的首联该怎么朗读呢?生: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诗: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生:缓慢、伤感。)(2)、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应读出称颂,崇敬,仰慕的感情。)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①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师: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再次的朗读这首诗,大家要把诗人的思想情感给读出来)

六、悟一悟:

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

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

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课后习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项王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深挚而悲壮。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概括了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参考答案:C B B

第四篇:蜀相优秀教案

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

——《蜀相》教学案例

【案例展示】①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生一:我填的是“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生二:我填的是“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应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生三:我填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 师:是唐朝晚期吗? 生:是由盛转衰时期。

生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生四:我填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生五:我填的是“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之情,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发的愁苦心情。

生六:我填的是“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但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师:看来大家对杜甫有较深的了解。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生:公元760年。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生一:他刚到成都,到成都躲避战乱来了。生二:当时安史之乱好像结束了…… 师:安史之乱哪一年结束的? 生二:记不清楚了。

师:有谁记得?(同学们摇头。)安史之乱755年爆发,762年结束。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不算特别了解,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当时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令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点评:一切文学皆人学;一切文学皆时学。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因此,学诗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基调和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极为重要。否则,是断难设身处地的体味其中妙处的。】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和节奏。生:(齐读课文)

师:字音、节奏把握得较好,可惜语速太快了。大家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一:是悲凉的。生二:应该比较伤感。师:该用怎样的语速读?

生一: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师: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比上一次好多了。我还想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们推荐)

生:(被推荐的同学读课文,声情并茂,赢得掌声如潮。)师:读得非常有水平。

【点评:“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朗读吟诵,其实是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从而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与诗人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融。】 师: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一:我会想到诗中的“寻”字。师:为什么?

生一: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师:有多少人认为是“寻”字?请举手。(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师:没举手的同学想到的是哪一个字呢?

生二:我觉得是“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师:同意这种观点的同学有多少?(近半数同学举手。)师: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景仰之情和惋惜之情。

【点评:诗歌跳跃性强,整体把握情感走向,旨在启发学生用想像去连缀和补充被省略的内容。诗歌最富灵气。诗的灵气在于简洁,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而灵气就在空白间。读诗就要读出“空白”,读出诗人的情感主调来。】 师:接到上课的邀请后,我让同学们提出疑问交给班长。昨晚,班长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发给了我,归结了一下,同学们大致有五个问题(投影):

⑴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凭吊,为什么题目用“蜀相”而不用“诸葛祠”? 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为什么用“自”与“空”字,好在哪里? ⑶“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柏”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⑷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⑸“英雄”包括杜甫吗?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稍后我们进行交流。生:(前后左右相互讨论,约6分钟。)师:哪位同学谈谈第一个问题?

生一:标题改为“诸葛祠”不好。我认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景仰。

生二: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而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立意就偏了。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许多专家也这样解读。不过老师有另外一种看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题目用“蜀相”,说明杜甫在意的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个人的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之情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圣主良相,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壮志难酬,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的伤痛是不是更深呢? 师:谁接着发言? 生三:我说说“自”和“空”字的妙处。我觉得这两个字写出了诸葛祠庙荒凉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相符。

生四:我认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能算荒凉,应该是“春意盎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景再好,我也无心欣赏。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四: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种意见。(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

师:我也赞同这种理解。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鸣,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却不复存在,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物故人非,观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是动听的黄鹂的啼鸣,也失去了应有的和谐和惬意。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师:“柏森森”中的“柏”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生五:“柏”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象征着坚强、忠贞,正好可以烘托诸葛亮的形象,如果用“树”就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

师:回答得不错,能结合意象特殊含义分析,有水平。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的分别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生一:我认为上联是“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诸葛亮的才智。下联是“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师:其他同学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二:我认为是“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师: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 生三:说明杜甫特别欣赏他这两点。师:为什么呢? 生三:(摇头。)

师: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生四:是要突出诸葛亮“蜀相”的身份特点吧。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师:大家同意吗? 生:(大多数)同意。

师:为什么选取这一角度?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

师:“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一:我认为指像诸葛亮一样忧国忧民但壮志未酬的人。师:包括杜甫吗? 生一:包括。

师: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一: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师:分析得在理。《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点评:诗言志,诗歌其实是作者心志的外显。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内心有了梦想、思索、困惑、迷茫、觉悟、感慨、痛苦、喜悦……凡此种种,积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于是诉诸笔端、化为文字。读这些文字,与文本对话,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渴望听懂作者心声,渴望做作者知己的精神追求。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在让学生分享作者有关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勾起学生原有的关于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这勾起的种种经验,足以让学生产生一吐而后快的冲动,这正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过程中,师生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这种过程,正是学生在平等话语权下,自我品读,自我表达,积极鉴赏、领悟体会的过程,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身处课堂所感受到的不是压抑而是幸福,不是枯燥而是萦绕于生命周围的浓浓诗意。】

师: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会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选材,包括意境等等。大家看下面三首诗,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一首是杜甫的作品?(投影)

(1)送韩侍御之广德

作者?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shì)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2)南征 作者?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3)辛夷坞 作者?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师:(约1分钟后)哪首是杜甫的? 生一:我觉得是第二首。生二:我也觉得是第二首。师:能谈谈推断的理由吗?

生二:我是从“偷生”“沾襟”“百年歌自苦”等词句及其整体意境推断的。

师:有多少同学同意这一观点?(约四分之三的同学举手。)看来绝大多数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其他两首诗的作者呢?

生三:第一首我感觉是王维的,第三首感觉是陶渊明的。生四:我觉得第一首是李白的,第三首是陶渊明的。师:为什么觉得第一首是李白的?

生四:里面有“何足荣”“贳(shì)酒”“赊月色”等字句,李白的诗歌也经常提到酒、月色,并且诗风比较浪漫? 师:浪漫? 生四:豪放。

师:推断得很正确,分析得也很精彩,好。为什么觉得第三首是陶渊明的? 生四:感觉是田园诗,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五:是李商隐的吧。师:同意吗?

生六:是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生七:是王维的。王维也是田园诗人。师:有同意这个观点的吗?

生八:我觉得是王维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有一种禅味。感觉这一首也有这个特点。而且唐代也是有山水田园诗派的。

师:这个同学真不简单,推断正确,而且理由充分。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杜甫的这首《南征》,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对作者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蜀相》的异同。(投影)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①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君恩: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

背景: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师:(学生思考1分钟左右后)谁能谈谈? 生一:我觉得两首诗都用了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一:《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乐景衬哀情,这首诗中“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也是。

生二:《蜀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叹惋之情,而这首诗表达的是渴望报效国家可是疾病缠身的矛盾心情。

生三:两首诗都写到了“泪”,《蜀相》中“泪满襟”,这首诗有“沾襟”之说。生四:我觉得风格相同,意境都很哀婉。

师:这位同学能从风格的角度比较两首诗,很好。知道杜甫诗风如何评价吗? 生一:沉郁顿挫。师:什么意思?

生二:指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感情浓烈。

师:有补充意见吗?(生摇头或沉默)“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生民疾苦的主题。“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点评:比较赏析,多方探求,多方体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对诗文的感悟,从而更深入地解读作品,认识作者。】

师:学习诗歌,我们应养成摘抄、点评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就所学的某首诗歌进行赏析,写评点或随笔。如:(1)乐景衬哀,倍增其哀——谈“空”“自”的表达效果;(2)寻找“对接点”——借古抒怀诗探微;(3)因“寻”生悲,悲由“寻”来——“寻”之妙用管窥。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与作者对话。如:(1)为诗人拟对联、拟颁奖辞;(2)选取一个角度,进行专题研究;(3)多角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写散文、诗歌等。下面是老师读了《蜀相》之后写的一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老师是如何解读杜甫的。(投影)

倾听杜甫 茹清平

杜甫,你是寻找宝藏的孩子/携着诗歌的巨臂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迷失/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当我找不到哪间茅屋可以盛放你高洁的灵魂时/我渴望,渴望能倾听你的心声

我想听/你这位读书破万卷的名门之后/何时走出书斋,裘马轻狂/何时登临绝顶,睥睨众山/又是在何处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我想听/一个高洁的灵魂怎堪朝扣富门、暮随马尘/老妇的告白,征人的陈述/路边的饿殍,朱门的歌舞/又是如何搅乱你伤痕累累的心湖

我想听/你如何宽慰新安吏抓来的壮丁/如何慰藉新婚别夫的妇人/烽火连三月如何传递可抵万金的家书/风雨飘摇中迈着怎样的步履走进羌村

我想听/何处的翠柳边有两个黄鹂/何处的小舟上有独立的危樯/知时的好雨何时敲打游子的无眠/放歌纵酒后的你可曾穿过巫峡回到洛阳

我想听/西郊草堂的床头屋漏是否修葺/千万间广厦为何只庇天下寒士/锦官城的蜀相为何让英雄洒泪如雨/安史之乱中你与妻儿有怎样的分合离聚

我还想听/贫穷何以成就伟大/困窘怎样坚守内心/国家不幸为何诗家幸/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何有你这样仁厚深沉的诗人 /……

我想听,我想听你的心声/然后跟着你往洛阳走,往西南走、往大唐的土地走/体会沉郁顿挫,体会忧国伤时/或者泡在你的泪水里/寻找有厚度的人性,有张力的精神/…… 生:(掌声。)【点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体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学要求,又大大拓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内容,使学生带着所学的内容,融入生活,去探索文学更为广阔的天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今天我们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了杜甫的《蜀相》,相信大家对杜甫其人,对这首诗会有新的感悟。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感情很投入,很整齐。)

师:读得不错,可惜语速快了一点。我们站起来,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诵一遍。师生:(齐诵,声情并茂。读完下课铃响,全场掌声雷动。)

【点评:再次诵读,再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达到与诗人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寻常课堂绽开诗意的花朵。】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震撼之外还应该有教师的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如果还有时间,让学生先写,然后和老师一起交流,也许学生的受益更大吧。(天津市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 伊道恩)

第五篇:《蜀相(杜甫)》教学反思

《<蜀相>(杜甫)》教学反思

《蜀相》这一课,是我在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下午第三节上的一节汇报课。这一节汇报课令我感慨良多。这是我第五次参加汇报课,我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比前四次要高一些。自我感觉准备的也很充分,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一直都是本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思想来工作的,我努力过了,即使结果不如意,也无怨无悔。在这次汇报课中,我应该也必须正视自己在教学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原则,更是对我自己负责。感谢学校组织的汇报课活动,能够让我们青年教师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很宝贵的经验。汇报课于我而言,就像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它让我这颗平静的心又一次振奋起来。它给了我压力,更给了我动力,它催促我不得不前进。通过这次汇报课,使我知晓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认识到自己在过程上及组织课堂方面还需要好好磨炼与提升。

因为我这节课教授的是诗歌,结合教学大纲、高考考纲、新课程的精神以及诗歌这类文体的特点,我把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一是诵读诗歌,并把诵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二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写了什么?)三是探究诗歌的主旨(为什么这样写?)四是研究诗歌的写作手法(是怎么写的?)即诗歌的炼字艺术。但是教学思路只是教学思路,和课堂实践是两回事,在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将我的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第一,在时间上,我未能合理的安排,以至于匆匆忙忙结束了整堂课,由于过度的紧张,甚至忘记了做课堂小结,这也是我最为遗憾的地方。

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加强和注意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一些机动的教学环节,合理地分配时间,乃至更好地把握时间,这也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教学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能够稳稳地把控课堂,做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任何急躁的情绪,都是会给这个组织者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影响整个课堂。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的诵读环节上仍然做的不尽完美,对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未能及时指正。

我深知,语文课上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书声琅琅,这才是一节常态的规范的语文课。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是几经周折。一开始想到使用音频资料,但是苦于这首诗歌很短,找不到高质量的音频资料,于是,我只得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学生读和老师读相结合的诵读方式。于是,我设计了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四个环节,先后以自由诵读、齐读、学生试读、和教师范读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不得不承认,在教师范读这一环节,由于过度紧张,也由于平常疏于练习诵读,所以在这一小环节上,我做的很不好。我深知语文老师诵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勤加练习。

第三,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急于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答案靠拢。

一位有经验的老师,除了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时间,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好,急于展示自己的答案或者急于让学生的答案靠拢我的答案。这一点,同组的马老师给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且给我找出了应对之策。她说如果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做个补充,不要急于引导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更不要急于给出参考答案,因为把解决问题的机会彻彻底底地留给学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四,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规范和严谨,与平常考试和高考结合不够紧密。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需要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非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另外,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和高考对接起来,使学生的脑子里有高考题的意识。在评课的过程中,姜校长、郭主任、还有我的师傅王老师,给了我许多很中肯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如下:一是教师自身要树立信心,带着热情带着耐心去上课。二是对板书要给予重视,除了要板书课题之外,还要板书本课的重点内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是要及时地恰当地表扬学生,且在表扬的过程中注意表扬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而非结果。

最后,通过这次汇报课,我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多。感谢我的师傅,在上汇报课前,他两次听了我这节课,并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也得到组内多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我准备汇报课的过程中,她们很热心地帮助我,给我指出一些很细微的瑕疵。我在这里一并感谢她们,谢谢!以上就是我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和总结,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下载蜀相杜甫优秀教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杜甫优秀教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相 教案

    《蜀相》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教学重点 ①把......

    蜀相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找诗眼,分析关键字词,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基本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蜀相教案

    蜀相 三维目标: 1、培养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 以意逆志......

    《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

    3《蜀相》教案

    3《蜀相》问题综合评价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 2、了解诗中用典含义; 3、背诵诗歌。 过程和方法 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内......

    蜀相完整版教案

    《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②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吟诵......

    蜀相教案(精)

    江 苏 省 职 业 学 校 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2010—2011学年 第二学期) 号 数 授课章节名 称 具 的 专业名称 文 化 课课程名称 语 文授课教师 沈 玉 林学 校 盐城市高级职业......

    蜀相教案(最终版)

    《蜀相》与《书愤》之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