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114、115页内容)
课型:
综合应用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实验, 使学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方法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
简单杠杆,棋子,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 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板书)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三、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1、提问: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
右边刻度: 1 2 3 4 6
对应的棋子数:_ _ _ _ _
2、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对应的棋子数:12、6、4、3、23、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4、拓展延伸。
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棋子数可以是几?那么对应的刻度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有趣的平衡,了解了杠杆原理。今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附: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学习习近平衡的原理知识,由于这个知识较为有趣,加上适当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这节课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解性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平衡的原理。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可以看出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逻辑性越来越强了,他们回答的问题主要是讲述实验中观察到竹竿的刻度、棋子数情况。经过实验一步步发现平衡的原理是什么。另外,从学习效果来看,还可以适量增加一些应用型问题,通过应用平衡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只重视原理的推导而忽视对原理的应用。
第二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这一规律,并认识到当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条件和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以及科学求实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衡标杆、钩码、填写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感悟平衡
1.课件展示跷跷板、天平等图片。
教师:同学们,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预设:平衡。
教师: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在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平衡(板书)。你觉得平衡和什么有关?
预设1:重量(板书)。预设2:距离(板书)。2.课件展示倾斜的跷跷板。教师:怎样做,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预设1:轻的一端加重。
预设2:重的一端减轻。
教师:轻的一端加重或重的一端减轻是改变了什么?(板书:重量)预设3:轻的一端物品往后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
教师:轻的一端物品往后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实际上改变了什么?
由此可见平衡还与什么有关呀?(板书: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平衡的现象,让学生猜想影响平衡的一些要素,并通过具体的模拟演示来加以证明和感悟。同时也为后续的活动操作做好铺垫。
(二)实验探索
现在每个组都有一根平衡标杆、一些钩码和一张表格等物品放在桌子上。请大家对照物品清单核对一下,是否有出入。
按照老师的示范,请你们将标杆调至平衡。1.活动一
探索在特殊条件下平衡标杆保持平衡的规律。(1)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钩码挂在标杆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钩码才能使标杆保持平衡? a.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钩码要同样多。b.演示证明。
如:左边放3个钩码,右边必须也放3个钩码,这样才能保证平衡。(2)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左右两边放置同样多的钩码,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使标杆保持平衡? a.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
钩码挂在标杆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b.演示证明。
如:左边钩码挂在刻度为“4”的点上,则右边钩码也要挂在刻度为“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3)活动小结: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标杆平衡,左右两边钩码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到中点的刻度(距离)要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演示实践,让学生真正感知,在钩码挂在标杆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情况下,只有当钩码的个数相同时,标杆才会保持平衡。而当左右两边的钩码的个数相同时,只有将它们放置在相同的刻度位置时,标杆才会继续保持平衡。
2.活动二
探索在一般条件下标杆保持平衡的规律。(1)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在标杆的左边刻度为3的位置放4个钩码,在标杆的右边刻度为4的位置放几个钩码才能使标杆平衡? 如果在标杆的左边刻度为6的位置放1个钩码,在标杆的右边刻度为3的位置放几个钩码才能使标杆平衡?
(2)学生猜一猜。
(3)学生动手实验,完成表格一。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5)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要想使标杆平衡,必须“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板书)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标杆中间的那个点就是支点。3.活动三
(1)出示探索的问题:
如果在标杆的左边刻度为4的位置放3个钩码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表中所示的几个刻度上放几个钩码才能保证标杆平衡呢?
(2)学生动手实验,完成表格二。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4)你发现了什么?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钩码数的积相等时,才能保证标杆平衡。(5)从表格二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钩码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察表格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设计意图】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通过猜想、具体实验操作发现:要使标杆平衡,必须满足“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这一规律,同时也发现刻度数和所放钩码数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父子俩在玩跷跷板,儿子体重15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2米,父亲体重70千克,他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2.有一位水果老板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果农们购买实际重500千克的梨时,就把梨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天平显示只有400千克重。而当他把梨卖出去的时候,他把梨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梨会有多少千克重?
参考答案:
1.米;2.625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到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中去,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感受到了这“有趣的平衡”(板书),了解了杠杆原理。所以在今后,老师希望大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如果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趣的思考。
第三篇:数学六年级有趣平衡说课稿
数学六年级有趣平衡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师生互动,建立猜想。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
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生1:两端一样长时。
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
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设计意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进行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一)认识杠杆
教师介绍杠杆尺、钩码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等。
(二)实验活动一
1、学生思考:
①如果钩码挂在标尺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挂钩码才能保证平衡呢?
②如果标尺左右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呢?
2、请学生分组操作。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实验活动二
1、通过简单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等臂等重,可以平衡,那么当两边的钩码离支点的距离不一样时,能平衡吗?
①如果在左边的刻度3上挂4个,右边的刻度4上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②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试挂直至平衡。
2、汇报实验数据。
3、分析数据,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探究的能力,已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给学生以空间和信任,他们自主完成探究,明确实验的方法,在讨论交流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思维。】
(四)验证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1、出示课本上的表格,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记录。
3、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挂钩码数成什么比例?
【设计意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活动,让学生自主活动亲历探究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四、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怎样使跷跷板平衡?教师给出必要的数据,学生利用学到的平衡规律制造平衡。【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从中感受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第四篇:《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最终版)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方召乡交汪小学张文斌
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114、11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 使学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 简单杠杆,橡皮擦,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擦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 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橡皮擦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橡皮擦,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橡皮擦,竹竿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橡皮擦,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
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橡皮擦,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橡皮数=右边刻度数×橡皮数”。(板书)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三、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1、提问: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橡皮擦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左边刻度4上放3个橡皮擦并保持不变。<4×3= 12(一定)>
填表:
右边刻度12346对应的橡皮擦数积
2、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对应的橡皮数:12、6、4、3、23、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4、拓展延伸。
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橡皮数可以是几?那么对应的刻度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有趣的平衡,了解了杠杆原理。今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14年4月28日
第五篇:有趣的平衡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1.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这一规律。2.2 教学难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教学用具
自制的杠杆,棋子,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多媒体展示】制作要求:(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200px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2]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你们在玩跷跷板时,什么时候能够保持平衡? [3]建立猜想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生1:两端一样长时。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板书】
第六章 整理和复习第5节综合与实践 第四课时 有趣的平衡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杠杆
师:介绍杠杆、钩码及正确的操作方法等。
[2]实验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思考以下要探索的问题: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师:【多媒体展示】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多媒体展示】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右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到中点的距离要相等。即: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板书】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1]实验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思考以下要探索的问题:
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
1、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才能平衡?在刻度2上放几个才能平衡呢?
3、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一下你的竹竿。师:将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里,分析一下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小组汇报。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板书】 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三、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1]应用规律
【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思考以下要探索的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一下你的竹竿。师:将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里,分析一下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生:动手操作,填写表格。
师: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师: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师: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右边刻度数增大几倍,棋子数反而减少几倍;刻度数减小几倍,棋子数反而增大几倍。因此,右边的刻度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生:观察表中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变化情况,发现它们成反比例。[2] 拓展延伸
出示问题: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棋子数是3时,那么对应的刻度数是多少?
师:从本节探究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左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不变,则右边刻6,解方程可得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因此,如果我们设x,可以得到方程:3x=2×x=4,则右边对应的刻度数应为4。
[3]小结
师:以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如果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师:生活中有那些的关于平衡例子?你能说说吗? 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平衡的例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本节探究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15,解方程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60x=12×可得x=3,则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解: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杆秤的秤盘中放了一个物体,秤砣在如图的位置上,重500g,你能利用平衡的原理算出来吗?
解:设左侧物体的质量为xg。2x=5×500 2x=2500 x=1250 答:左侧物体的质量为1250g。
3、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5千克白菜卖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比5千克重,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揭穿他的骗人的伎俩吗?
提示:他的这架天平,相当于我们上课时用到的竹竿,左边的刻度数小,右边的刻度数大,白菜的重就相当于我们用的棋子的数量。根据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可以知道,当把白菜放到刻度数较小的一侧时,另一侧上的棋子数和刻度数是成反比的,刻度数在棋子数就少,所以天平就显示比白菜实际要轻。如果放在天平臂长的这一侧,正好相反,显示的比白菜实际要重一些。这个菜贩就是利用这个来骗人的。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本课主要知识点:
1、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3、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师: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有趣的平衡,了解了杠杆原理。今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
第六章 整理和复习第5节综合与实践 第四课时 有趣的平衡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