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哈市小学语文“烛光杯”“双师同堂
同课同构”教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哈尔滨市香安小学校
计美微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3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0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能用自已的话讲故事,并能背诵。
3.能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4.能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能借助卡片提示的重要信息,讲自已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能交流、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
5.能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把故事讲生动。
6.通过习作能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能自己修改习作,并些写清楚。
【教材解读】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间他为什么不去摘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2.课文教学解读
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学情分析】
本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小古文,通过之前学过的几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但小古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还是启蒙阶段,所以教学中还是要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落实核心素养中提及的“学习和传承文化”这一核心素养要点。
解读课后题我们不难发现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继续接触文言文,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而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王戎这一人物形象;三是积累和传承中华优秀经典作品,培养古文语感。
【学生学习行为细化】
模块内容
学习内容(行为对象)
行为
动词
行为程度
行为条件
熟读课文
整篇课文的朗读
朗读
正确、通顺、节奏
同桌合作游戏跟读
古代文章罗列方式
理解课文
“多子折枝”“走”
理解
句通、义懂
字典义项
图片、联系已学知识、词语拓展
复述课文
结合注释讲故事
复述
正确、流利、有感情
同桌合作,利用注释方法进行讲故事
思辨推论过程
猜想
思考
评价
理清
过程
想象画面
猜一猜
夸一夸
换角度讲故事
换角度
大致、基本
通过换角度,同桌合作讲故事,可加入语言、动作、想象等
背诵课文
整篇课文
背诵
尝试
通过过填空、图片等形式达成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1个生字,理解“多子折枝”“走”“诸”等词语的意思。(知识)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看注释、换角度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理解王戎的思维过程;背诵课文。(技能)
3.体会王戎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品质。(情感)
【教学策略】
追溯文言文阅读,激发朗读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纯粹的阅读环境,在生生交流中,满足学生阅读期待。不给任务、不提琐碎问题,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整节课,学生都在想画面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感受故事情节。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置身其中,心随身动,引领学生去发现和感受。
【教学过程】
导入
1.书写生字“戎”。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板书王戎,讲解戎字:戎是半包围结构,“戈”代表兵器,“十”代表铠甲,一个代表进攻一个代表防守,两部分合在一起指武器。
我们来学习发生在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
2.你能读好课题吗?指名读,读好题目。
【设计意图:将生字的学习融入字理当中,激发学生学字兴趣,对汉字追本溯源,了解字的本义。】
板块一
熟读
1.自由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检查字音、句子。
3.小组练读断句。
我们读小古文时,不仅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还要读好断句,这样有助于我们读出古文的味道。请你看着这样的断句方式自己练习读一读。
4.指名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你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5.师范读。
发现有什么不同?老师读得声音虽然断开了,但是气息是连着的,谁能再试一试?你真聪明,这么快就掌握了读的方法,读出了味道,请同学们像他这样一起读。齐读能读得这么有味道真的很不容易,老师要给你们点个赞,希望你们接下来每一次朗读都能这么精彩。
6.回声读。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回声读,老师读一句后,请你把这句中红色的字再重复读一遍,来做我的回声,来试试啊,看你够不够机灵。
玩得不过瘾是吧,那同桌再玩一次,一个人读,一个人做回声。看同学们读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来回声读给你带来了很多乐趣是吗?没关系,老师啊,带你们接着玩。
7.去标点读。
其实古代的很多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样的读法你敢试一试?
8.竖着读。
看,我们啊越来越接近古人的读法了,文章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以前的文章又是怎么罗列的呢?是的,古代的文章是竖着从右向左读的。找同学来试一下。
【设计意图:教学中,在熟读课文板块,我设计了同桌练读、教师范读、游戏回声读、去标点读、纵向隶书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韵律,以此激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味道。】
板块二
理解课文
1.小组内理解课文意思。
我们读书不但要读好,更要理解,请你和小组同学说说课文的意思吧,如果遇到问题了我走到你身边时希望可以帮助你。
(1)
理解“折”。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折有以下几个意思,你看看在“多子折枝”中折的意思应该是第几个?用你的手势告诉我,啊,对啦,是弯曲,那是什么让李树弯曲的呢?
生:果子。
出示图片,你看,你看到什么了?
生:看到许多果子挂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这是多子折枝。
师:看,多子折枝的意思你都理解了,还看到什么了?
生:看到李了一个挨着一个
师:真是硕果累累,成串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看到这又大又红的果实,你有什么想法?
生:吃
师:你们的想法和小朋友们是一样的,就想吃到嘴里,那走过去来不来得及?
生:来不及,得跑过去。
师:是的,还得争着跑过去,这就是“竞走”的意思,这里的“走”意思是?还记得你在哪篇小古文中学的吗?《守株待兔》。早就听说工农兵小学经典诵读特别棒,那老师这一句能考住你吗?公兔和母兔都贴着地面跑,你能分出它是公的母的吗?
其实在现在的许多成语中,还一直沿用了古代的意思,你能猜猜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吗?看来啊,我们学这一个字,就可以牵动好多句子和词语的学习,那我们一起大声地读读这几个成语,读出你对它的理解。
2.看来课文的意思已经难不住大家了,如果理解到位了,相信你们再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味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把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吧。
你们的朗读向所有老师证明了你们的实力,老师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设计意图:理解文中重点字词是学习小古文的重点,同时也为本课难点复述课文作铺垫,这一板块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关注重点字词。】
板块三
复述与背诵课文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是靠文字记录,还要靠口口相传,今天我们要讲好这个故事,这也是我们今天的重要目标之一。
1.关于讲故事,有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那就是借注释、讲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我请你来讲。
2.借助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把故事讲清楚,所以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书下的注释。
其实有时为了让讲述更有条理,我们还要理清人物关系,刚才在你们讲故事的时候发现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呢?(学生说,贴板书人名)
生:王戎
生:诸小儿
师:诸小儿指的是一类人,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意思一样。
生:诸儿
师:说的就是诸儿。还有别的人吗?
生:人问之
师:这又是看到这情景的一类人,我们会发现众多就是诸的意思。我们班这么多学生我们可以说诸?现场有这么多的老师,可以说诸?
学着学着你们就会诸的用法了,那你能找到诸小儿和王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道边李对、多子折枝、竞走取之师:说了这么多诸儿的表现,王戎的表现只有一个?唯戎不动
(2)大家都争相去摘李子的时候,王戎却在独自冥想,你猜猜他在想什么呢?
是啊,此时此刻,王戎的心里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当诸儿见道边沉甸甸的李树时,唯戎在思考为何——
生:无人摘,师:当看到又红又大的李子压弯了树枝时,戎在思考此李为何——
生:无人拾
师:当看孩子们争先恐后跑向李树时,戎一动不动,他在思考此李为何——
生:无人尝
师:诸儿皆可见,唯戎独善思,此李为何无人摘?为何无人拾?为何无人尝?在他深思熟虑之后他断定——
生:此必苦李(PPT),师:这真是道旁李甜苦,贤人心自知啊。
师:此时此刻,王戎的想法是否准确呢?孩子们看着那么诱人的李子,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王戎却说这是苦的,这怎么能甘心呢,必须摘下来尝一尝,结果?
生:取之,信然(板书信然)
师:的确如此,什么的确如此?道旁李是苦的(2)
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夸夸王戎?
3.如果你就穿越回古代,你就是这聪明的王戎,你打算怎样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一天,我和小伙伴……
4.看,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这就是换角度讲故事,那么如果你是诸小儿之一、你是路边路过的老者,你又打算怎么讲给别人听呢?选择一个角度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吧。
5.都说呀高手在民间,我看高手明明就是在咱们班呀!看来这个故事已经走进你的心里了,那我们来尝试一下背诵。
老师听着你们吟诵故事,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人们在讲王戎的故事,这样一个与众不同、聪慧的王戎,长大后的他也有了一番不小的成就,认识王戎。
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王戎的聪慧,他的善于观察与思考,这便是雅量,《世说新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故事,有王戎的另一则故事《王戎观虎》,有我们熟知的《孔融让梨》,也有我们今后会学到的《杨氏之子》,希望同学们在课外能走进这本书来读一读,希望同学们能够爱上古文,去从古文中体会古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复述是学生的一种语言实践,为了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基础上进行复述,也为了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思辨思维得以发展提升,在复述板块,让学生抓复述方法进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附: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
唯戎不动
苦
诸儿
竞走取之
信然
【学科素材】
★“竹林七贤”简介。
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成、琅邪王戎。由于他们曾集于山阳(今河南焦作东)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七人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服膺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在政治态度上各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成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四十岁后出仕,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酃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七人在文学创作上成就不一。阮籍的五言诗,嵇康的文,在文学史上都占重要地位;向秀的赋,今存唯《思旧赋》一篇,亦称名作;刘伶作品不多,今存文《酒德颂》,风格与阮籍《大人先生传》颇近;阮成精通音律,在文学方面没有留下作品;山涛、王戎虽擅清言,却不长于文笔,《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五卷,今所见佚文,全部是奏启文字,文学价值不大。王戎的著作则很少。
【学习效果评价】
随文认识了“诸、竞、戎”3个生字,理解“多子折枝”的意思,并对古今异义字“走”进行了拓展,使学生所得更为饱满和丰富。
读出了古文的味道,通过不同形式的趣味化朗读,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古文语感。
【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我的设计板块清晰,实施策略富有层次性,其中朗读板块中的多形式朗读,如同桌练读、教师范读、游戏回声读、去标点读、纵向隶书读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韵律,做到了形式新颖,充满趣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理解课文中,没有逐句分析,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关注重点词语的理解上,在此处利用注释、图片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难点,既给了学生一定自主学习的空间,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在理解课文中实现重组和提升。如在理解“多子折枝”这个词语时,学生容易把控不好,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准确理解短语含义,我通过词义选项及图片感知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多子折枝”产生意义关联,学生在发现联系、准确理解的同时也进行了思维网络的构建。文中“走”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知识回顾勾起了已有经验,我适时引入了课外经典和成语,以此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一步丰实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过程。
我认为本课中复述是设计中的一个亮点,这一板块,我结合课后习题,借注释让学生通过小组练讲就能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理清人物关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中我采用诸儿和王戎的不同表现作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王戎当时的想法,由此让学生感受“众人皆可见,唯戎独善思”的可贵之处,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在此基础之上,我鼓励学生进行换角度讲故事,学生仿佛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穿越古代,在复述中尝试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复述教学呈现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背诵上,为了避免机械性记忆,计老师还采用了填空挑战背诵、借图片背诵等策略进行,一方面可以增加背诵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实现了背诵的教学目标。
【评析】
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立足单元,把握语文要素,注重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连续性和发展性,教学中不断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注意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并能有效把控解读课后题“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王戎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中,在熟读课文板块,计老师设计了同桌练读、教师范读、游戏回声读、去标点读、纵向隶书读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韵律,以此激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味道。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是学习小古文的重点,同时也为本课难点复述课文作铺垫,在理解课文、关注重点字词板块中,计老师注意横向迁移,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引导学生回忆原有小古文的学习基础,安排自学任务,学生会结合书下的注释等方法理解小古文的意思,但对文中难点词语,学生不一定说得准确,所以有了第二个层次:纵向迁移,寻找联系,重组思维。“多子折枝”这个词语学生容易把控不好,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准确理解短语含义,计老师通过多种选项及图片感知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多子折枝”产生意义关联,学生在发现联系、准确理解的同时也进行了思维网络的构建。
文中“走”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知识回顾勾起了已有经验,计老师适时引入了课外经典和成语,以此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一步丰实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过程。
在复述这一板块,计老师结合课后习题,借注释让学生通过小组练讲就能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理清人物关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中计老师采用诸儿和王戎的不同表现作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王戎当时的想法,由此让学生感受“众人皆可见,唯戎独善思”的可贵之处,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在此基础之上,计老师鼓励学生进行换角度讲故事,学生仿佛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穿越古代,在复述中尝试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复述教学呈现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背诵上,为了避免机械性记忆,计老师还采用了填空挑战背诵、借图片背诵等策略进行,一方面可以增加背诵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实现了背诵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计老师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评课及对两节课的反思,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聆听,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哈尔滨市香安小学校
宋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