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作文教学设计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每当耳边响起《义勇军进行曲》,每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我们总是心潮澎湃。每当在重大场合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时,总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但是不要忘记,六十多年前,中华大地还到处弥漫着硝烟,侵略者横行华夏。如今,60年前的战火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不能忘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财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的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祖国才能永远屹立东方。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向往、同情等感受。这种能力是学生学写读后感的基础,而本组的选文以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选取体裁不一的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爱情热情与民族精神,这些文章既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最好范本,也是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课标同时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含有复杂的背景知识,学习本单元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加以整理和运用,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本组四篇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含有复杂的背景知识,课前可安排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在感受历史的同时激发对事物的兴趣。本组教材极富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情,在育中生情,在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再现动人场景,然后交流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含义深刻提语句的领会、理解,感悟文章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课文、联系实际引导谈话,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借助查字典等方法写会课文中的28个生字,会读23个生字。
2、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
3、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4、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5、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交流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写读后感
课时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在习作中有个性地表达。
3、有写读后感的兴趣并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受到思想教育,进而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4、领会读懂文章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找出对文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写好读后的前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写读后感是如何选择感受点,并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联系自身写出自己的感受,并掌握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sd教学方法与手段:问答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
使用教材的构思:
本次的习作是学写读后感,经常写读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习作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既遵从教材,又不仅仅局限教材,从学生的真实情感入手,利用多媒利教学手段,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抒发感受,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奠定厚实的生活基础。
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每天必做的作业就是读一篇好文章,在摘抄记录本上记录下最令你感动或打动你的句段,并写下读后的感受。现在谁来说一说你读过的、最打动你的一篇文章,并说一说读后的感受呢?(教师可适时提问,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多说)
生:结合自己所读的书谈感受。
师小结:像这样在读过一篇文章获一本书之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道德教育、启迪说出来或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民主的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对读后感的写作兴趣。)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师:出示习作提示,并提出阅读要求:本次的习作要求有哪些要求要注意?
生:自主阅读习作要求,并归纳总结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自主阅读,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奠定基础)
师:指名学生汇报。
生:小组内讨论并在全班内汇报交流,得出结论:首先要读懂读通、读透原文。
师:读懂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读原文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弄懂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要深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只要清楚了原文写的是什么,又知道是怎样写的,并且明了为什么这样写之后,也就为写好读后感提供了前提,做好了必要的准备。读书要认真,边读边想,切忌浮躁,囫囵吞枣地读。
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还要思考文章写了几件事?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各是什么?哪些地方给我的印象最深,我想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收获等等?然后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写。
生: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要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
师: 写读后感受就是要抓住体会和感受重点写,不可大段的摘抄原文,以“读”代“感”,或重“读”轻“感”。同时要紧扣原文,结合自己的实际说实话。写读后感,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同是还不能脱离原文的中心思想。
生:写读后感想还可以联系一些相关的实际事例,或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对照原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师:对,联系的事例可以是自己的,别人的;也可以是身边的,远处的;或是过去的,现在的,不受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
师小结:以上既是写好“读后感”的方法,也是“读后感”的主要内容,那么这些内容
怎样安排更合理呢?请大家阅读大屏幕出示的范文。(课件出示范文《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生:阅读出示范文,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组织全班交流。哪个小组的组员来介绍一下?
生1:开头略写读原文的时间,概括主要内容以及自己读原文后的总体感受。
师:板书(时间作者篇名,概括主要内容)
生2:如果作者比较有名的话,还可以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
师:这部分内容详写,还是略写呢?
生:略写
生2:接着引用原文观点或中心句或精彩佳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师:这部分内容详写,还是略写?
生:这一部分要详细写。
板书
联系生活思想实际,谈体会(详写)
就感动的部分发表看法
师:请用范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向同学们详细介绍。
生3: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观点——侵略者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破坏了璀璨的文明,接着联系现在发生的事情 “香港拍卖会上用巨拍下铜猴头等珍贵文物”的事例,更加说明侵略者的可恶。
师:最后的内容可以写什么呢?
生4:最后以总结中心或有启迪作用的句子结尾。
师:除了内容安排布局要合理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引用原文的句子,要用上引号,并在它与所谈的体会之间用上合适的过渡词或过渡句,可稍对原文加以分析或肯定,再联系实际进行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充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对读后感这种文体的认识。)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
师:读后感的题目除了可用读《》后感,还可以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副标题表明题材。如:(课件出示)
爱我中华 勿忘国耻
------读《难忘的一堂课》有感
师:我们现在对读后感这种文体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来写读后感。
生: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构思好后自主习作,完成初稿。
师:边巡视边对写作较差的同学个别辅导(如:整段、整段抄原文的,联系实际空洞的和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悦的接收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和具体要求。为下面个性化创造和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习作经验,完成习作,这种由易到难的训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第三课时
一、多种形式评改,完善习作
师:指名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组织学生评议这些同学的习作中哪些总分写得好。生:以自己的认知为发言前提,点评同学的作品,并提出修改建议。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可见我们的作品还存在很多不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换习作,按照刚才的评议方法对同学的习作进行批改。(找出不足之处,并注明不足的原因)
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找出不足与较好的部分并作出标注。师:请同学们根据别人对自己修改后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
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尝试自改与互改,既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读后感
时间作者篇名,概括主要内容(略写)
总体感受(略写)
联系生活思想实际,谈体会
(详写)
就感动的部分发表看法
教学反思: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写读后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的随意而发的感慨。
第二、“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这也是不对的。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
第三、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指导:
一、精心细读课文。
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心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没有这样的“读”,不可能有“感”。
二、要选好“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篇文章,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说学生从中得到的体会不止一个。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不可面面俱到。
二、联系实际谈感受。
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物言行,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真实感想。
总之,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就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通过几次读后感的练习,我发现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写读后感,并且喜欢上了阅读。
教师简介:
尤秀英,古交七小教师,小语教一级。曾在“古交2007年度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竞赛”中获得小学组三等奖,在平时的教学中惯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学习,并与学生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二篇:五年级作文教学设计
五年级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内容:
每个人都有好朋友,提起好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你愿意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可以介绍他的外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可以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互相帮助的,合作完成的,受到表扬的,发生误会的……总之要通过你的介绍,人们能对你的好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写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如果你不想写朋友,也可以写其他人。习作要求:
1.要抓住这个人的特点观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3.根据文章中心自己拟一个题目。重点:通过各种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难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品质。作前准备;回忆、观察、积累材料。教学步骤:
一、审题指路 1.学生齐读作文内容。
2.提问:这次作文提出了哪些要求? 3.讨论归纳:
选材范围:选择好朋友写一篇作文。
习作要求: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二、指导选材 注意点:选好人和事。
1.选定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好朋友,想清他的性格特点。
2.选好事。再一次追问自己,是他做的哪一件事使我感到他具有这种品格?想清了对哪一件事印象深、最熟悉,就写哪一件事。
3.学生讨论。同桌交流讨论,再指名交流,教师适当指点。
三、指导写作 注意点:写好言与行。1.阅读片段: 出示片段
(一)“小朋友,补单车?”老人大老远就热情地招呼着。哼,看到有钱赚了,你真够热情的。我冷冷地“嗯”了一声。
“耐心等20分钟,保证修好”他似乎看出我回家心切,安慰道。
他把自行车倒放在地上,迅速从小木箱里拿出工具,动手补起来。哟,那双手简直像松树皮——干裂、粗糙,还贴满胶布。可是这双手干起活来却很麻利——找漏眼、拿剪刀、上胶水等,转眼间便修补停当,令我惊讶不已。
大约过了10多分钟,他拍拍车的座包对我说:“小朋友,补好了。”我手里紧紧攥着2元钱,小心翼翼地问:“大爷,多少钱?”“5角钱。”“5角钱?„„”我简直不敢相信,一般补一个胎眼定价是1.5元,更何况在这里„„
“对,5角钱。”老人笑眯眯地重复道。
“老爷爷,那怎么行,这连本钱都不够啊!”我不好意思说。
“这算不了什么。现在不是有许多人在给灾区捐款捐物吗?还有那些经常做好事的人,比起他们来,我可就差得远喽。”停了片刻,老人又接着说:“孩子,我这把年纪了,在这摆个摊图的是方便行人,剩下的钱你就拿去卖学习用品吧。”
„„ 思考:(1)文中写出了修车老人的什么特点?(技艺高超,心地无私)(2)作者是怎样把这位修车老人的特点写具体的? 出示片段
(二)记得有一次,我们跳牛皮筋缺个人,我想,小英除了看书外最大的兴趣就是跳牛皮筋,大家商量了一下,准备请小英参加。我们急匆匆地来到她家的门口,只见她正坐在院子的石凳上,两手捧着书出神地看着,时而双眉紧锁,时而满面笑容。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说:“小英,我们跳牛皮筋少个人,你和我们一起跳吧!”可她一点反应也没有。我火了,大喊一声:“喂!我叫你跳牛皮筋呢!”这一喊把她吓了一跳。我好言好语地说:“小英,我知道你会跳牛皮筋,所以想叫你和我们一起跳。”想不到,她却说:“对不起,我正看到一半,不跳了。”我们一听很生气,就在她身边捣乱。我们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大声说笑,可折腾了好半天,小英连头也不抬一抬,仍然聚精会神地看书。天黑了,我们只好没趣地走了。思考:(1)说说这一片段中小英的特点是什么?
(2)为了抓住这一特点,作者重点写了什么?是怎样写具体的?
小结:从上述片段分析中,大家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能通过具体的事来表现人物特点,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方法。(板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四、独立思考
打算写什么人?什么事?反映这个人的什么特点? 1.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准备怎么写? 2.试列提纲
3.学生汇报,交流一些好的构思。
4.读下水文,分别找出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五、学生习作 学生打草稿,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差生选材,中等生自能作文,优等生创新作文。
第三篇:五年级教学设计
Ⅰ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2 B Let’s learn, Group work Ⅱ教学重点:听、说、认读关于活动的词汇:swim, flykites, skate, make a snowman, plant trees.Ⅲ教学难点:这五个词汇的用法。
Ⅳ课前准备:这五个词汇的幻灯片、图片、词卡、录音机、录音带。教学步骤
一、热身/复习
1、与学生进行每天必谈的对话,复习常用的旧知识。
2、请学生表演模仿A部分Let’s talk内容自编的小对话,给表演者鼓励。可请2—4组学生表演。
3、复习A部分Let’s learn中所学表示季节的名词。首先出示春天的图片,与学生问答:Which season is this? Spring.Is itsummer? No,it’s spring.Is it cold and snowy? No, it’s warm and sunny.然后请学生总体描述图片。类似方法复习其他季节,可以完全让学生去操作。
4、用pop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再次复习季节名称。展示具有不同季节特点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属于哪个季节。
二、新课呈现
1、学习新词汇
向学生提问: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学生回答。再问:Why?用手势帮助学生明白意思,并引导学生去回答。如果学生第一问的回答是spring,那么幻灯片展示几个人正在植树的图片,教学词汇plant trees.教师可以先用口头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说明图片: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planting trees.然后把词汇plant trees以动画形式呈现在图片的下方。教师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然后领读。
用同样方法教学swim, flykites, skate, make a snowman。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掌握情况,注意他们的发音是否正确,同时教师示范,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口形,正确发音。
2、看口形,猜词语
教师只做出读某个词汇的口形,但不发出声音,请学生猜出所说词汇。
3、听录音
播放Let’s learn部分录音,学生先听,第二次播放时,请学生跟读。
三、趣味操练
1、游戏:找朋友
请10位同学分成两组,给一组学生五种行动的图片,另一组学生则是这五种行动的词卡。发令后,他们口中念词卡上的单词或图片上所表述的行动的名称,持同义的图片和词卡的学生要结成一组,即为完成任务。可以奖励最先完成的一组。
2、小调查:
学生课本第19页,Group work 部分。让学生按值日组分成小组进行调查,并请其中几个小组做汇报。
四、巩固新知
1、逐个展示多幅关于所学的五种活动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每一幅图片的英文表示名称。
2、练习
★
把表示左边图片的内容的词汇的序号写入图片前边的括号里。
()
1、A skate()
2、B make a snowman()
3、C fly kites()
4、D swim()
5、E plant trees
3、完成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五、课外活动
1、将所学表示关于行动的新词汇说给同学听,与同学互相检查学习效果。
2、小调查:调查你的同桌或好友喜欢哪项活动,下次上课时向同学们汇报。
3、试着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活动,做一次写作训练。
第四篇:五年级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P48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有一个老人想把大小相等的三块地分给三个儿子,他把大儿子说:我最大我让着弟弟,我要一份。二儿子说:我向大哥学习我要两份。剩下的就给了老三。老人很公平,它既满足了儿子的要求,又让他们觉得很公平。你知道他是怎样解决的吗?说出分法
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 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分得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2)既然他们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
4:出示验证结论(1/2= 2/4 =3/6)(设计意图: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实际操作环节,并通过媒体进一步演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比较中,感性地认识到这里的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三)比较归纳 探索规律。
1、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第一组等式的三个分数。它有什么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让学生把发现的结果小结成一句话: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如果把这三个分数反过来看,三个分数有什么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让学生把这两句话总结成一句: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完整分数的基本性质 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把性质补充完整。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5、现在,大家知道是运用什么性质分饼了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通过有序的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规律,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四)运用规律 自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57页例2(1)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让学生同桌交流合作,完成题目。
(2)展示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分母、分子是如何变化的?根据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学例题,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五)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35/45 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分子除以3,分母乘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练习十四9题)
3、把相等的分数填在同一个圈内。
1/2
2/3
3/6
4/6
4/8
8/12
12/24
8/16
12/18(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做到层次分明、多样、有坡度。安排这样的巩固练习,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六)回顾交流
本课小结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学习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学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教学的,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我本着让学生“实践” 数学、“体验”数学,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新知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数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首先,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实际操作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比较中,感性地认识到这里的三个分数是相等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感知数学事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通过有序的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规律,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在整个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活动中,我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表达、辨析、质疑的训练,尽量不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框框,让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拓展,巩固深化,学以致用。在师生合作共同归纳出结论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层次分明、多样、有坡度。安排这样的巩固练习,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第五篇: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展示实物,谈话揭题
1、展示贝壳和珍珠
2、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教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具体操作方法为:学生默读,指名朗读、评估朗读效果,学习生字、交流记忆方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记下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然后质疑。
2、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想一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些什么呢?
(具体操作方法:把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反馈交流。)【设计思路: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磨、磨制、稀罕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感知课文中描写的这只贝的可敬之处。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1、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现在,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一只贝》。
2、板书课题并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设计思路:本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并抓住主要问题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一)速读课文,找出文眼
学生自读,引导回答,出示句子: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贝的两个定语:可怜与可敬。
过渡: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又可敬的贝呢?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专题一:探究贝的可怜
过渡:同学们,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呢?请大家用心地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批,哪些句子,体现了贝的可怜?学生研读课文。
集体交流:
1、因为有一粒沙子钻进了他的壳内,那是粒十分坚硬的沙子,又带着棱角,这只贝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A 透过理解“折磨”一词,感悟句子。
1)折是把东西折断,磨是拿利器摩擦,折磨折磨,通过这两个字你能不能猜猜折磨是什么意思?(身体上遭受痛苦,精神上遭受折磨。)
2)身体上遭受痛苦,精神上遭受折磨。弄懂了折磨的意思,回头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指名读句子。
小结:这就是一个词语给我们的启示。B结合生活体验,感悟句子。
1)我们生活中也有这种感受,你的眼睛进了沙子是什么感觉? 2)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看。3)你的眼睛里仅仅是进了沙粒,那只是短暂的痛苦,还称不上折磨,而我们文中的这只贝------,让我们走进文中的这只贝痛苦的经历。(全班齐读句子。)
2、这壳上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过渡:如果没有了这颗石子,这些贝的外壳会怎样? 那你能不能找到对其它贝描写的句子。
A默读课文想像其画面
同学们,我们再来默读这课文,边读边想像一下这只贝壳到底是怎样的
1)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形象?
2)同学们,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这种方法很好,谁能通过朗读为我们展现这景像。
B 激发情感,感情朗读。
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对这只贝的喜爱表现出来?指名读再齐读。
3.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
1)老师也带来了一只贝,想看看吗?(出示贝壳)
2)老师听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声,这就是人们送给贝的荣誉,同学们,就把你的赞叹送进句子中去吧,3)指一名学生读。4)让我们一起发出由衷的赞叹。齐读。
4.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但它默默地,说不出来。
1)但是,现在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此时,如果你是这只贝,心里有什么感受?说说看。(指名)
2)指名读后互评朗读、齐读。
5.小结:刚才,我们走进了这只贝的世界,品味出了语言文字的味道,这真是一只可怜的贝。
专题二:探究贝的可敬
1、出示重点句子: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研读理解:
1)换词理解:稀罕。
2)要是你在沙滩上捡到这样一颗少有的珍珠,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读句子。)
3)一颗石子磨制出了一颗稀罕的珍珠,真是让人惊喜!(男同学来读句子。)
4)壳破了,却孕育出珍珠,美丽的外表固然令人欣赏,高尚的内心更让人赞叹!(女同学读句子。)
5)让我们全班为它喝彩!(全班齐读)
2.重点句子品读:这是沙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品读探究: 1)刚才我们说到“磨”这个字,知道了磨制东西都用硬的东西来磨相对软的东西,而我们的贝是拿软软的,嫩嫩的(肉),去磨硬硬的(石头),在磨制的过程中可能会怎样呢?
拓展设计了如下练习:
一年又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的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没有停止努力,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这是一只
贝。
2)追问学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了吗?”
引导学生明白色彩斑斓的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这是一种肤浅的美;丑陋的贝虽然外面不美,但却孕育出了珍贵的珍珠,所以后者的美更有价值,更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它没有失去做贝的荣誉,而是得到了更大的荣誉。这是一只可敬的贝!
3)磨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词,它让我们受到了感动和震撼!指名读句子,并请学生自评朗读,齐读。
4)过渡:我们说贝可敬,仅仅是因为磨出了一颗珍珠吗? 再次品读课文,你在可怜与可敬的背后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
5)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只贝致敬,让我们带着敬意,再读这段话。
四、情感升华,悟情悟境
1、升华情感、悟情悟境 同学们,当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却找不到了。这只贝,它把用生命磨成的珍珠无私地献给了人类,自己默默地离开了,此时你还觉得这只贝仅仅是可怜的吗?这篇课文虽然不长,但是耐人寻味,老师在课前读了很多遍课文,我每次读都被文中的这只贝深深地感动,我想,不同的人读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么拿起你的笔,写下此时的感悟吧!(学生练写后,全班交流。)
2、作业布置:
同学们,这只贝不正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和挫折、磨难抗争的人吗?是啊,一只贝的童话,一篇人生的寓言,从这篇寓言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想说些什么呢?(写一篇读后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丑陋的 可怜的 默默的 一只贝
可敬的 奉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