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2:2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剪梅》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剪梅》教学设计》。

第一篇:《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执教者、专业、课时

1、执教者:赵县职教中心:

2、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3、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学常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清新典雅,温婉细腻。鉴赏时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李清照的诗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

四、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做出过多的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诗词鉴赏的积极性。

五、授课类型

新授课六、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过程目标:在诵读过程中品味诗歌意象、意境,把握易安词婉约的风格

3.情感目标: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解读诗句,分析诗歌意象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八、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朗读法感知文本;读写结合,发散学生思维。

九、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 搜集李清照和《一剪梅》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歌曲导入)(3分钟)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一剪梅》,引起学生对于学习这首诗词的兴趣。

展示一张与梅花相关的图画

师:邓丽君演唱的这首歌曲动听吗?

生:好听。

师:其实这首歌曲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诗词改编的,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7分钟)

1、简单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补充,最后幻灯片展示)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富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7年,靖康之乱,金兵入侵后,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之词,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生活,明快清新,感情真挚;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改,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哀婉动人。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长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2、学生自由朗读1~2分钟

3、感知: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

背景插入: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4、朗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请全班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情感:语速缓慢,音调低沉,语气绵延悠长,把握轻重缓急。

5、示范朗读:播放录音

6、个别朗读:请1位学生演读,另一位学生点评,并试读。

(三)深入品析(25分钟)

1、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相思之愁的?

(学生自由理解诗歌,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想象)

(1)“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花自飘零水自流”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人百无聊赖地划着小船,一阵微凉的风吹过,水边的花瓣随风飘零,又随着流水消逝了。此时,她在想着什么呢?一个“自”字道出了花开烂漫而无人欣赏,只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香消玉殒的失意怅然。

眼前之景:花落水流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赏析)(“无计”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此一句统摄全诗,又将相思之愁推向了高潮。“无计”意为“没有办法”,可见词人白日的泛舟游湖,夜晚的登楼望月,都是遣怀之计,可依旧无法消除这种情怀,它时时刻刻萦绕在词人心头。可见情之深,情之重。而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以平实的语言捕捉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更见得心思之细腻敏感。达到了平字见奇的艺术效果。

2、教师小结:

作为一个有着文学艺术修养的大家闺秀,李清照抒写相思之愁自是不同。它叙相思之愁而不带一丝闺怨,含蓄典雅,婉约而又真切。体现了词人前期的创作风格。

3、比较鉴赏:

我们以前学过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如梦令》(PPT展示),试比较《如梦令》和《一剪梅》有什么不同?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 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

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首愉快开朗

后首哀婉动人(幻灯片展示)

4、通过分析李清照的著名诗篇,请总结婉约词的风格。

语言: 清新典雅

浅易自然

感情:真挚细腻

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

多写男女欢恋之事

5、作业布置:课堂作业(幻灯片展示)

十、教学评价方案

根据学生现场表现,随机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分学生平时表现,主要以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和主动回答两个方面。

提醒不认真的学生应该加强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

十二、教学反思

本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多读,有感情地朗读,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较为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课堂氛围良好。不足之处:部分同学的诗歌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上课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一位同学充分表现自己,应利用课下时间关注那些上课表现不够积极活跃的同学。

第二篇:《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综合部 明惠杰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三、吟诵诗文,品味音韵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1、师生齐读词文。

正字音:簟、裳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6、指名朗读:

四、细读品味,重点赏析

经过多次地朗读,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带情入词,深情朗读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六、披文入情,以情写文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可适当添加词语)

示例: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体会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异同。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第三篇:一剪梅教学设计

般愁字别样情

鸿雁锦书寄相思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词人的愁思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人相思之情的表达方式或许难以想象,本节最好是创设意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女词人这种委婉含蓄的相思之情。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听读诗词,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本首词。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人因何而愁。3.突破课本局限,通过资料补充,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由词及人,体悟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能够分清词人前后期的作品。学习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人因何而愁。学习方法:

诵读品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联想想象、对比阅读。学习课时:1课时

四、教学环节设置:

导入、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重点研讨、巩固训练、拓展延伸、达标检测、自我小结。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3分钟)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迈。她就是宋朝婉约宗主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一剪梅》。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词中的别样的愁情。

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诵读、听读诗词,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本首词。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人因何而愁。3.突破课本局限,通过资料补充,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由词及人,体悟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能够分清词人前后期的作品。第三环节:自主学习(6分钟)1.初步认识李清照:

① 学生查阅资料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 教师提问,检测预习情况,并做相关的知识补充。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以便更好的解读诗词。2.诵读诗词,品味音韵美。

①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找2-3位学生范读,其他学生正因。②《一剪梅》应该注意的字音。玉簟()秋

轻解罗裳()③教师做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④听诗词录音。听后,学生仿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品,在诵读中悟。3.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大意。

①上片主要写 女词人的独居生活(舟中所想),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女词人由想象 回到现实。全词主要抒发词人的寂寞相思 之情。

②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是愁。如果在这个字前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相思(闲)的 愁。设计意图:初步解读诗词。第四环节:重点研讨(20分钟)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衬托作用,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词意境角度赏析词人的愁思。2.“花自飘零水自流” 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赏析词人的愁思。

3.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

明确: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曲笔赏析词人的愁思。

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历来被大家所称颂,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明确:“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词,明确本词的主旨,赏析词人的愁思。第五环节:巩固训练(3分钟)内容见导学案。

设计意图: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准确理解词作内容,并积累相关的古诗词。第六环节:拓展延伸(3分钟)内容见导学案。

设计意图:补充李清照前期、后期不同的作品及其词风,以便更好的理解不同时期的词作。

第七环节:达标检测:(3分钟)内容见导学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意象入手,联系词人的生平,分清楚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第八环节:自我小结(1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不足之处自我反思。附:板书设计:

一般愁字别样情

鸿雁锦书寄相思

——《一剪梅》李清照

音韵美

藕残簟秋

花飘水流 意境美

兰舟 鸿雁

锦书

望团圆

情感美

下眉头 上心头

寂寞、相思、闲愁

第四篇:《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间播放音乐《月满西楼》。

2.各位同学,在你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特别让你牵挂?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的确,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个他。当这个他暂时离开我们,有情人就要受相思之苦了。有首歌唱得好: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我们怎么向人诉说内心的相思呢?古人很聪明地把相思之情化成花、水、春草、梅花等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这些寄托了情思的景物被我们成为意象。3.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情意深重的思夫之作,李清照《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样运用意象使相思之情具体化,从而与众不同的。

二、意象品析

1.请齐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用了哪些典型意象。

(板书: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字、月、西楼、花、水)

2.请同学轻声自读,挑选你最有感觉的一两个意象,品析下它们怎样呈现相思之情?

(1)香残点明什么季节?秋是什么意思?跟凉比较在意蕴上有什么不同?(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2)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本身就寄托着相思、伤感。李清照登上兰舟去干什么?请你用语言描绘下这个场景。(3)“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哪个字要重读?各别学生读,再全班读。(4)何以会需要锦书?

(5)雁字回,人未归(板书)。能连着品析下月的意象吗?学生回顾曾学过的出现月意象的诗句。

(6)满字用在此处有什么情感以为?能替换成照吗?满与前文的哪个字形成对比?“满”字重读。生试读。

(7)月满,人不圆满(板书)。月满雁归,人却不归,词人心中充满浓浓的孤独与寂寞,景与情的这种关系,在诗歌中我们成为什么手法?(板书:乐景衬哀情)(8)西楼也是典型的相思意象。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9)“花自飘零水自流”对应前文什么信息?(10)“花”“水”各自象喻什么? 相关诗句引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朝春尽花落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抽刀断水水更流”。(11)两个“自”有什么情感意味?(12)“花自飘零水自流”收束上文,引出下文,需要慢读,重音落在两个“自”上。生试读。

三、下阕情感体验

1.两个“自”很自然地带动了下片的抒情。下片的情感有没有深化?请齐读下片。2.“两处”指什么?对比民歌《行行重行行》和杜甫《月夜》(幻灯显示),站在说话人角度,从情感流向看,李清照的“两处”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正因为互相的理解,离别才显得更加难耐。“两处”重读。

3.“此情无计可消除”这句重音落在哪些字上?无计。4.用原句回答,“无计”在词中呈现为怎样的心理状态?

5.“下”和“上”是什么词性?解释一下。愁情堆积,剪不断理还乱。6.“却”在情感上是怎样与“无计”相联系的?不管你愿意与否,此情就是萦绕你,挥之不去。“无计”、“却”重读。

7.眉间心头,无计相回避,全词字字溢满李清照的情思。请再次饱含深情地齐诵全词,注意声调起伏轻重。

四、单元知识延伸

1.或许是过于完美的前半生透支了李清照下半生的幸福,人到中年的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丧夫、入狱等种种不堪折磨,这首《武陵春》是她后期的作品,也是写愁,请对比这首词中的愁相较于前期作品《一剪梅》,愁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齐读《武陵春》。(板书:闲愁)

2.《一剪梅》中哪些意象是后期的作品中不大可能出现的? 红藕、玉簟、兰舟

《一剪梅》更适合我们这个年纪的同学去读,其中的青春的无奈更接近我们的情感。

3.正是通过不同的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意境,从而传递出作者的爱恨怨嗔。我们这个单元的标题是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其实,任何一部抒情的作品,真正触动灵魂,撼动人心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是那份真情,是力透纸背的脉动,是站在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请同学们带着青春的感动再用心把《一剪梅》读一读,感受李清照的那颗心。

第五篇:《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次渲染气氛,在歌声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的flash,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诗人,他们将诗歌推向了辉煌的巅峰阶段。于是到了宋代,文人们便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其与唐诗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便会想到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的豪放派代表苏轼,也会想到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代表柳永,而李清照,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出现更是让宋词焕发出几多温馨、清丽的色彩。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被誉为婉约派正宗的李清照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二).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三).作品鉴赏:

1. 听歌曲《月满西楼》,同时默读词作,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愁”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

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比较李清照其他关于愁绪的词句,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够大胆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自圆其说。多媒体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课后很多学生反映意犹未尽。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下载《一剪梅》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剪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剪梅 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案 一、导入。以“愁”导入,以歌生情。 在古代的诗词中,愁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 1、(PPT)词中的“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一剪梅》教学实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剪梅》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

    《一剪梅》教学案例

    吟诵之中悟真情 ——听吴含荃老师《一剪梅》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题旨】 我一直认为朗读对于感悟古诗词是最有效、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

    一剪梅/李清照_教学设计_教案五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体会词的音韵美; 2、对李煜、李清照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3、 感受“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2.......

    一剪梅/李清照_教学设计_教案(共5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 教学重点/难点......

    《一剪梅》教案(精选合集)

    精选《一剪梅》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 赏读结合,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难以排遣的相思愁源自于深深的爱恋......

    一剪梅教案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