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1 22:1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设计》。

第一篇: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十八岁和其他》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体悟人生”这一板块。本文为作者在孩子18岁生日之时给孩子的一封信,包括“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四部分内容。本文的特点是以“朋友”的身份状态与孩子进行沟通,文风亲切自然,特别值得学习的是作者真挚朴实的语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认知上,学生在初中接触过《傅雷家书》等形式、主题类似的文章,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情感上,高一学生正处于十七八岁的年龄,对文章内容较易有共鸣。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准备确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方面,能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运用分析的方法,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讨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体会父子之情、读书之乐、青春之美。其中,教学重点是能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难点是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座的同学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很多法律将十八岁作为法律责任的分界线,可见,这个年龄很关键。如何与这个年龄的孩子沟通是摆在很多父母、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 看作家杨子对自己18岁生日的儿子说了些什么。

(二)内容分析

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老师想问大家,全文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诉说自己面对孩子十八岁时的心情。

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三)主题分析

1.研读第一部分,探讨作者说“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

明确:“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话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和“激动喜悦”转眼都已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把握孩子的失落”。

2.阅读第二部分,探究“两代人的矛盾”产生的原因,并作简要分析。(1)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作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出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2)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追不上属于年轻人的时代。(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

(4)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一样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研读课文的三、四两部分,找出其中能体现父爱的句子,并简单分析。明确:“读书的苦乐”这一部分,作者苦口婆心为儿子分析道理,满怀希望。“青春”一部分作者则通过回忆往事,感动儿子,鼓励儿子。

实例:‚东东,你来信说,希望我不要对你期望太高,你对于选择科系的‘志 愿’也表示了独特的意见。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你的期望,我虽不致横蛮专制到干涉你对‚志愿‛的选择,但也实在希望你能考进大学。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尽管我希望你能从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我祈祷你能够随意读书,不再为‚功课‛苦恼的日子快些来临。‛

“实在希望”表明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要求,态度是诚恳的,方式是平等的,完全用坦诚的方式,似乎是在同知心朋友娓娓交谈。作者用第二人称这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体现了对儿子的尊重和理解,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那种一往情深的关怀。

(四)特点分析

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我们来探究下本文的特点。1.本文的行文方式有何特点,这样的方式又有何效果?

明确: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结合以下家书的行文内容,分析对话式的行文方式的表达效果。

‚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重。不然,则等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可靠,将来求塾师而不可得······‛

以上家书内容,以“科名”、“学问”、“塾师”为理由劝诫家中弟弟读书,而本文作者基本以自己的经历为说服内容,谈话般的行文方式远离了板起面孔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读者感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2.这种谈话般的行文方式决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结合以下诗歌的语言特点,比较分析杨子在本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在孤寂的山岗上 杨子

在孤寂的山岗上,一棵树长成风琴的模样,为了让风琴演奏风的悲伤。

在回家的路上,一个浪子捧着自己破碎的形象,‚妈妈,妈妈,开门,我还没死。‛

……

明确:以上诗歌为杨子所做,撇开其主题内容,单单就其语言而言,诗歌语言多用悲观意象,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含义深刻。再反观本文语言,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朴素、真实”。

五、课堂小结

《十八岁和其他》以谈话般的行文结构、朴实真挚的语言描绘了深沉的父爱,从心灵深处打动了被这一份情感牵绊着的所有人。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也需要在对话与交流中学会对父母感恩。

第二篇:《十八岁和其他》新课程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新程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时数:1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乐学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诵诗作为闲时游戏我为病中母亲诵读考取举人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1)我挺秀的树自负你

?(2)《金缕曲》(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第三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

——在“陌生化”阅读中享受高峰体验

福州八中 郑玉平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当代作家余华的成名作,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位先锋派作家正式登上文坛。这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篇现代派小说,学生可从中窥见现代主义作品的一些艺术特点。本篇小说篇幅不长,极富个性。情节荒诞,荒诞中蕴含真实;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是作者用来诠释主观感觉的符号;语言上独创、新鲜,叙述极其简单,趋近虚无,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使得作品的寓意解读更加丰富多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篇小说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学生在学习了前二篇传统的小说之后,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了较具体的认识。本文在内容与艺术形式上与前几篇有较大的不同,学生用传统的视角无法解读作品,有挑战,有疑问,有困惑。但又因为作品中所描写的情节和所运用的语言的先锋性,又给即将走进十八岁的80后的高一学生,有着很强的阅读期待。

三、设计思想

1运用“陌生化”原理,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作者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情节、人物、环境。教学过程,始终遵循“陌生化”阅读原理,以文本中的陌生化问题带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入,2.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下,引导学生遵守文本语境解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多角度解读作品的意蕴,并从文本中获得更多人生体验。

3.教师不仅要始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一同走进文本阅读,而且要将引领学生站在更高的境界去审视和观照文本。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余华及其先锋小说的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开放对话,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内涵,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情节的荒诞性入手,把握文章意蕴。

难点:情节与意象的怪诞和不可思议中蕴含的真实和深刻意蕴的解读。

六、教学过程设计

准备与预习

1.上网查阅余华博客,了解余华及其作品

2.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主要情节内容和人物。

3.请找出阅读的疑惑,写出阅读后的第一感受。

整合与建构

(一)诗意导入,创设氛围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蚕,蚕经历了从卵到蛹到蝶的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用“成长”这个词来概括。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懵懂顽童到才俊少年,这是你在成长。成长的故事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余华的脚步与主人公“我”一起经历成长的故事。

(解说:诗意导入,创设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更是为了调动学生记忆中的成长体验。)

(二)走进“十八岁”的旅程

1.走进旅程

提问:阅读本篇小说后,就情节、人物等方面谈谈你的第一感受。

(解说:了解学生的学情,寻找教学的切入点。(2)珍视学生对文本的最初陌生感受,力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奇妙地发现和惊喜。)

2.寻找旅程

提问:小说中的“我”远行有哪些经历?结果怎样?

明确:(1)问路:含混回答。(2)拦车:一闪而过。(3)搭车:请求被冷漠拒绝;坐车:殴打,嘲笑,被抢。(4)寻找旅店:最后竟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

(解说:整体感知文本,了解、体味情节内容。)

3.发现旅程的荒诞性

提问:(1)为什么“我”一直在寻找“旅店”?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合情理的事?“我”有何不合情理表现?请找出文中相关段落及语句。

(2)“苹果被抢”事件中司机前后有哪些不合情理的表现?请找出文中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语句。

(解说:(1)作品情节及人物的荒诞性是本篇小说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阅读的疑难点。)

(2)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的语境,进入文本的世界,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4.寻找旅程荒诞中的真实

提问:(1)你有过独自旅行的经历吗?请找出文中描述“我”的心情语句,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揣摩“我”旅行的内心感触,明确:远行出发时的兴奋,“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远行过程中的迷茫,“柏油马路起伏不止”,“我像一条船”,“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等等。远行中迷茫但不放弃,“我就兴致勃勃地赶路”,“我还是一次次地往高处奔”。远行中对家的回顾,“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远行中的失望与希望的交织,“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使我愤怒到极点的一切”,“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

(2)“苹果被抢”事件在文中是否有暗示?生活中是否有 “苹果被抢”的现象?请以课文情节为依据,大胆想象,补充情节。

参考答案

(一):认为有暗示的是:司机不愿载“我”。司机拉着自己的苹果却没有目的地。司机被抢一点不着急却还慢慢散步。一路上都没有一个人,而那些村民好象冒出来一般,也不见司机与村民联系。以上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苹果被抢”是有预谋,司机是同谋。

参考答案

(二):从“我”远行中的周围人的冷漠,推测“苹果被抢”是司空见惯之事,司机是一个麻木的受害者,也正因为如此,他抢走了“我”的红背包。

(解说:(1)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荒诞中的真实及蕴含的深意(2)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走进文本,融入文本。)

(三)感悟“十八岁”的旅程

1.学生感悟旅程寓意

提问:从“我”的独自远行经历体验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解说: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从文本中获得人生感受,充实自已的精神家园。)

2.了解“先锋小说”及作者

(1)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文学思潮。它打破了以往文学的写实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

(2)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等。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被称为先锋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意蕴可用“温情”与“苦难”两词体现。

(3)本文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作者在叙述和描写时,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已心中的感觉。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解说:知人论世,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后,引导学生从作者创造的语境出发,领会读者的阅读不能完全超越这个语境,这才是有意义的解读。)

3..名家解读寓意

展示孙绍振《无痛之痛是为至痛》阅读片断解读。

4.总结阅读之法:

要从作品的独特性入手,揣摩文本语言,结合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挖掘作品的深意。课件展示作品主题寓意的三种解读。

(1)“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

(2)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它提醒读者,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

(3)本文在意蕴层面上更偏向于一种哲学意味。作者受到荒诞派和卡夫卡的表现主义的影响,戏剧性地提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人处在此世界中的深刻迷惘。

(解说:(1)名家引领,“授人以渔”。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多角度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鉴借的审美体验。(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和阅读方法。)

拓展与应用

(四)成长感言。

1.导入:虽然我们同学都还不到十八岁,但它正悄悄地向你们走来,请结合余华在这篇作品中给你的启示,给你给将要到来的十八岁说一句感言。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补充总结

只有真切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只有坚持和发现能让我们羽化成蝶。同学们都在成长,希望大家在成长过程中不要忘记《十八岁出门远行》不要忘记其中的“我”的成长历程。

(解说:引导学生在倾听和解读丰富多彩的文本后,用自已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心感触,构建更丰富的精神家园。)

(五)布置作业

请以“成长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课后阅读余华的《兄弟》。

七、教学反思

《十八岁出门远行》属于先锋实验小说,它的“先锋实验”性,不但挑战了传统小说的写作范式,还颠覆了人们惯常的接受、鉴赏小说的观念和方法。它的思想观念是新的,它的叙述方式也是新的。因此,我在教学时,便运用“陌生化”理论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从教学整个过程来看,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浓厚,思考深入,感受独特;是在疑惑中不断发现,又是在发现中不断建构着文本的意义,阅读真正达到了精神的探险和高峰的体验。

阅读是生命的体验,也是一种生命享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更应放下沉重的面孔,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概念和结论的负荷,尽量减少阅读目标,尽可能从学生有疑处入手,或者从学生生命的成长点上,寻找契合点,使他以一种愉快的心境积极地进入阅读情境。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现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己走进文本”,而应积极地营造让学生沉浸于文本阅读的宽阔自由氛围;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别体验,让心灵与心灵平等对话,让火花与火花碰撞;那么学生就能够“用初次的眼光”去阅读,倾听,去观察,感受,思考,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发现”的新鲜感,渴望与冲动,享受文学作品阅读过程带来的快乐和体验。

在尊重学生的感受前提下,在学生快乐体验中,当然,教师要发挥应该的主导,即正确的引导和提升。否则学生的阅读就有可能陷入黑洞,即虽然总在不知疲倦地读,但总是不知道是为什么而读;虽然总在解读,但“知识视野未得到拓展,人生境界得不到升华,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李祖贵语)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实施中,应尽可能避免只是“热闹”的课堂,而没有细致、深入的文本的分析解读;要运用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贴在地面行走,不在空中飞行”;在做结论时,应该是“即使是概括叙述也别忘了细节、细节、再细节”。教师应该用更宽阔的视野,引领学生识透文本,领悟文本真义,并谛听出文本之外的另一种声音。

我相信经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必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将更加丰富,更加难忘。那么阅读便能引领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肖川

教授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我想说,陌生文本给了新颖的言语体式和奥妙的思想意蕴,那么,教师必将引领学生曲径通幽,精神探险,享受阅读高峰体验。

参考文献:孙绍振《名作重读》

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史绍典《“阅读”反思》

温欣荣《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

(福州八中 郑玉平)

八.点评

本设计能较好地实践新课程理念,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巧破难点,问题设置有针对性和逻辑性,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浓厚兴趣。

阅读小说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加之审美具有主观性,因此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本设计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引导,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等,让学生感悟“十八岁”的旅程,让预测和期待始终伴随整个阅读过程。

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体验、解读的基础上,设计者还非常重视教师“导”的作用,把引领学生站得高、看得远作为自己的职责。围绕着作品情节及人物的“荒诞性”,设计了一系列能吸引学生的问题,并从“荒诞”中找出“真实”、找出“寓意”,使学生的认识一步步得以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纠正某些人认为的“个性化阅读就是泛任自流”的偏见,教师正确的引导、点拨是至关重要的。

建议:本设计在“布置作业”环节,设置了“读写结合”题,让学生写一篇“成长的故事”,这种设计未尝不可。本人认为,阅读课就是要把它定位在阅读上,课外作业与阅读相关为好,不宜把要实现的目标定得太杂。

第四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 技能目标:

1通过研读文本,感知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品味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探究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从把握“我”的心情曲线切入,带动情节的感知,进而理解“我”和与“我”对立的人群这两类人,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教学难点:小说的荒诞情节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A层次)

三.文本研读

(一)感受快乐的启程(A层次)

问:十八岁可以出门远行,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文中的“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开始远行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二)把握心情的曲线(B层次)

1.这的确是一次快乐的启程,可是“我”的心情快乐到底了吗?

2.“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心情的转变?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感知荒诞的情节(B层次)

问:1.“我”在远行路上遭遇的这些事情,大家都能够理解吗?.2.试着在文中找出你认为不合理的情节,并读出相关的语句。

(四)探究文章的主旨(C层次)

1.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只是想表明“我”出门远行遭到抢劫了吗?“我”与司机和抢苹果的人群分别代表什么?

2.远行结束时,“我”落了个遍体鳞伤,既然出门远行的旅程并不安全,爸爸“我“为什么还要让我独自出门?从“我”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体会小说语言(B层次)

学生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新奇独特。

例:我看见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

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五.拓展延伸:(C层次)

任选其一:

1.说出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以及这次经历带给你的感受。

2.谈谈你成长中遇到的挫折或烦恼。

.六.作业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余华及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通过研读文本,感知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品味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4.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从把握“我”的心情曲线切入,带动情节的感知,进而理解“我”和与“我”对立的人

群这两类人,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教学难点:小说的荒诞情节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

1.余华介绍

 余华,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

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

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等,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 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2.先锋派小说:

先锋派小说受西方现代派影响,通过荒诞的情节,运用新鲜陌生的语言、象征性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强调的是一种感受的真实而非传统小说的情节的真实合理。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

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们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

三..自主读文,勾划疑难词语

四.学习重点字词(略)

五.再次读文,整体把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A层次)

1.注音:箩筐()拨弄()侦察()豁出去()贩运().....

膨胀()绑架()翘起()浩劫()抛锚().....

3.四字词语填空

兴()采()奋不()()目()口()蜂拥()()()头()气遍体()()心()理()大惑()()

三.文本研读

(一)感受快乐的启程

问:十八岁可以出门远行,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文中的“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开始远行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二)把握心情的曲线

1.这的确是一次快乐的启程,可是“我”的心情快乐到底了吗?

2.“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心情的转变?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感知荒诞的情节

问:1.“我”在远行路上遭遇的这些事情,大家都能够理解吗?.2.在文中找出你认为不合理的情节,并读出相关的语句。

(四)探究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只是想表明“我”出门远行遭到抢劫了吗?“我”与司机和抢苹果的人群分别代表什么?

2.远行结束时,“我”落了个遍体鳞伤,既然出门远行的旅程并不安全,爸爸“我“为什么还要让我独自出门?从“我”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体会小说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新奇独特。

例:我看见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

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五.拓展延伸:(C层次)

任选其一:

说出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以及这次经历带给你的感受。

谈谈你成长中遇到的挫折或烦恼。

.六.作业

第五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是余华的成名作,是一篇带有试验性的先锋派小说,文本张力巨大,可供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

1、主题探究,荒诞背后的真实;

2、写法探究,现代派小说的常用手法;

3、余华纯净、明朗、平实而深刻的语言;

4、现代派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

5、象征手法与文本和主题的关系;

6、文本不合逻辑的叙事风格……其核心价值应该是文章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即所谓的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叙事迷宫”、“叙事圈套”,具体说就是文本结构的碎片化、混沌化,叙事结构的非逻辑性和语言的陌生化等,也就是“怎样写”的问题。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普通班,从预习情况看,学生大都以“看不懂”来概括初读结果,可见学生基本没有阅读类似于课文的现代派(或先锋派)作品经验,缺少读懂这类作品的方法,在阅读兴趣、情感上期待较低。

设计理念: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放弃文本的核心价值,谋求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平衡。从“写什么”入手,在小说主题的探究过程中涉及怎样解读这样的小说,给他们一把打开这类小说之门的钥匙,先进去读懂它,使他们领略到荒诞的、不确定的文本背后的巨大空间和无限风景,后再读细读深向纵深处求索。

教学目标:

1、读懂小说,发现小说的主题:荒诞背后的真实。

2、学会读懂小说,从文本、读者、作者等维度解读小说。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亲近感。走近文学。

教学内容:

读懂小说的主题,追寻荒诞背后的真实,也就是读懂小说“写了什么”;在读懂小说“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分析是怎样读懂的,从“读入文本,发现――读出自己,融合――读懂作者。相遇”三个环节学会小说解读的三种策略。

教学策略:

1、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大的环节预设,按解读文本的三种方式预设三个环节;具体环节强调生成,主题探究力求学生深入文本自主发现;总体追求在动态生成中有序建构。

2、准备课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顺势导人

投影:余华1960年出生于杭州,后迁居海盐。当过5年牙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声称已按了一万多颗牙齿。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1986年,发表于《北京文学》。

预设问题:大家了解作者吗?随便说说。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有一个初步印象即可。可快速介绍弃医从文的文学家:鲁迅、毕淑敏、契诃夫、福楼拜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融洽。)

二、了解学情、整体感知。

1、请学生简要概括初读感受。

预设问题:大家看过文章的感觉怎样々概括谈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篇文章的情况,以便动态调整教学设计。估计学生“看不懂”“很乱”“不合逻辑”的较多,在这个基础上引人名家读本文的感受。)

投影:一篇条理清晰的仿梦小说。――莫言

2、提出问题:梦背后有着怎样的真实?

投影: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地说梦者。――莫言

投影: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形势的虚伪并不妨碍主旨的真实,相反,我们在这种看似虚伪的形式中,真切地读出了人的内在生活和心灵真实。――余华

预设问题:这“梦”背后的“清醒”、“虚伪”掩盖下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思考。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过渡环节,由初感到深入领会课文的主题。引用莫言和余华自己的语言既能印证课文荒诞背后有着生活的真实,又提示了寻找课文主题的突破口,为下一环节铺垫。)

三、读人文本,发现主题。

1、引用作家、文学评论家刘恪说:“凡属杰出的作家与经典名篇都会在其文本中有一个独特的眼睛,小说眼睛会以各种独特的方式出现,即便是作者有意地把眼睛藏起来。”(见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帮助学生找到本文的眼睛:荒诞的形式,从这荒诞中追寻背后的真实。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荒诞的地方,然后谈谈隐藏的深意。

投影:荒诞――真实

预设问题:大家刚才不是说这篇小说很怪、很不合理、很荒诞吗?这种有别于一般小说的“荒诞”之处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这“荒诞”就是本文的眼睛,我们就从荒诞入手追寻背后的真实。请大家找出你认为最荒诞的地方,然后谈谈隐藏的深意。

2、估计学生对文章主题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总结荒诞背后的生活的真实,指出循着这个思路,大家会有更多惊奇的发现。引用余华的一篇关于川端康成的评论小结过渡。

投影:当他(川端康成)不断地展示细部的时候,他也在不断地隐藏着什么。被隐藏的总是更加令人着迷,他会使阅读走向不可接近的状况,因为后面有着一个神奇的空间,而且是一个没有疆界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大,也可以无限缩小。――余华

3、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小结。读懂小说首要的就是深入文本,重在发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到课文中荒诞的地方,教师力求在动态生成中有序建构课堂进程。在寻找荒诞时注意大的事件、场景和小的细节的结合,如大到“抢苹果”事件,小到“走过去看吧”一句话;难度在于发现荒诞背后的生活真实,教师结合具体的课堂样态相机点拨引导,由浅入深,从成长的寓言――成长过程中的陷阱、骗局到成人世界的暴力规则。从人生旅程的艰难到精神家园的坚守,从世界的荒诞本质到年青人面对荒诞的深刻迷惘……教师结合课堂状态即时引导,不求全责备,力求有自己的感悟。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最好有自己的解读观点,这样方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板书:读人文本 发现

四、读出自己,视界融合。

1、由文本过渡到生活,再由生活关照文本,进入解读小说的第二个环节。

预设问题:深入文本,我们发现了文章荒诞背后的骇人的真实;那么,大家同意余华对生活的看法吗?你体味过生活的荒诞吗?

2、学生概要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3、投影:

①那是个荒唐的时代,我曾在文革时的红卫兵报纸上看到当时的一位中央高官,曾郑重建议毛泽东把紫禁城夷为平地,在那儿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公厕,以便全世界的人民可以在皇帝住过的地方大小便。――余华法国《新观察家》采访(主题词:荒唐)

②“虎照”事件,周正龙照片。(网络照片,主题词:欺骗)

③新疆房产开发商限定居民定期搬出否则杀人的通知。(网络照片,主题词:暴力)

④四川女教师被迫向学生下跪后疯掉。(网络图片,主题词:愤怒)

4、请学生谈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打通生活和文本的隔阂,从生活的角度来关照文本,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发现小说的主题。不宜在事件上过多逗留,重点了解学生接触生活的真实后对文本的感受:能不能和作者视界融合,引起共鸣,进而加深自己的体验。)

5、由生活回到文本,实现生活与文本的融通。

预设问题:文本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感到了让人震撼的荒诞,面对荒诞,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办呢?

(1)学生简单谈谈自己面对荒诞的做法。

(2)回到文本,了解作者面对荒诞世界的态度。

预设问题:面对荒诞。我们有自己的看法。而作者余华又是怎样看待的呢?请大家再进文本,寻找这方面的发现。

5、教师小结。

板书:读出自己融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生活回到文本,既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融通,又从更深层面上体验文章的主题。估计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并明确余华在本文并没有明确给出面对荒诞世界的答案,他主要揭示了青年人面对荒诞的深刻迷惘。同时指出在余华的其他作品中会找到答案,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五、读懂作者,相遇相伴

1、投影:作者的主要作品,《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2、教师指出在长篇小说《活着》里,作者通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告诉人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这句话就是面对荒诞现实的答案,活着就是一种存在,坚强的活着,坚韧的话着,当然需要忍受,忍受生活中所有的荒诞。

3、教师小结。

板书:读懂作者 相遇

4、结束全文,走进作者。

预设语言:人与人的相遇需要缘分,和一个伟大作家相遇更是一种福分,要是能相伴那就更是福中之福了。最后,我们齐读一段余华关于读书的话来结束这节课。

投影: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告诉学生读懂作者也是发现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作者的其他作品总体上来把握他的某一篇小说;同时又向学生推介了作者的其他作品,引起他们的读书兴趣,从而走近作者,亲近文学。)

下载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把握情节发展中的“我”的心理变化。 3、分析并明确“旅店”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对成长的感悟。 教......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

    】(片断) ②余华照片和余华简介。) 师:昨天布置大家看一个文字材料《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体验一下初次阅读的感觉, 现在请大家描述一下。 生:看了莫名其妙。 师:请举一个例子。 生:为......

    《十八岁其他》教学案例

    第二讲语文教师怎样备课《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的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梦想上路时,父母们总......

    《十八岁其他》教学案例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专题一:现代散文教学 教案示例(二)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教案设计 一、从容说课 “体悟人生”是课本第一个模块“向青春举杯”的第二个板块。这个板块......

    《十八岁其他》教学案例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 师: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的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梦想上路时,父母们......

    《十八岁出门远行》优秀教学设计(最终5篇)

    【教学设想】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极不合情理,而语言新奇独特、别具一格。他以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写写帮推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⑵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⑶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

    从十八岁开始设计人生范文合集

    从十八岁开始设计人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高三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十八岁开始设计人生》 几天前,我度过了我升上高中后的第三次生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