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
课题
我要的是葫芦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本导学案设计在自主探究中感悟问题的原因,在朗读想象中理解人物的心理,在讨论交流中领悟故事的道理。教师始终扮演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前准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识字、生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前准备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图画导入,课前质疑。(用时:8分钟)
1.出示葫芦图片,认识葫芦。
2.课件出示生字:葫芦。指导读准字音,引导观察、认读。
3.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1.观察图片,认识葫芦。
2.自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生字“葫芦”。
3.反复读题,自主质疑:是谁要葫芦?他不要的是什么?他得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课文,解除疑惑。(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学习: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相互正音。
2.同桌交流,试着解决问题。
3.小组同学间交流,总结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但他只要,不要,最后。
三、学习生字,读通课文。(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生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生字所在的句子,指导学生认读。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交流自己圈画的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1)齐读生字所在的句子。
(2)观察插图一,从图中找出“藤”,说说“盯”的意思。
(3)查字典,说说“邻居”的意思。
3.小组内分段轮流朗读课文,相互正音、评议。
2.我能一锤定音。(在下列词语正确的读音后画“√”)
3.选字组词。
盯
顶
山()
紧()
四、观察字形,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八个生字,指导学生读准。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交流怎样写好生字。你觉得哪些字可以归为一类?
3.老师范写生字“谢、盯、言、邻”,引导学生发现: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4.指导学生练习写字,巡视指导。
1.先自读生字,再齐读。
2.仔细观察,试着给生字归类。
(1)左右结构的字:治、棵、邻、盯、怪。
(2)上下结构:想。
(3)独体字:言。
3.观察老师范写,说说自己的发现。
4.描红、临写。
4.看拼音,写词语。
lín
jū
()
qí
ɡuài
()
5.填一填。
“想”字是
结构,共
画,可组词。
教学反思
1.图片与生字结合,激发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
2.在生字教学的环节,老师让学生大声地读、大声地说,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3.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挑选了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让学生朗读,既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和运用词语,丰富语言积累,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学习重点
品读课文,深入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涵。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对照插图,感悟发现。(用时:3分钟)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找不同。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相机归纳。
1.认真观察图画,自主说说两幅图不同之处。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个是满脸惊讶。
(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个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个是挂在藤上,一个是掉在地上。
2.自由交流,提出问题。
6.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把你的发现简要地写一写。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用时:25分钟)
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两幅图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理解这个人为什么没得到葫芦。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两幅图不同的原因。
2.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本组的学习收获和看法,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交流。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完善认识,深化理解。
(1)从第2自然段中认识到: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并不在意,心里只想着葫芦。
(2)从第3自然段中认识到: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叶子上的蚜虫还是不在意,还是只想着葫芦。
7.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细长的葫芦藤
可爱的小葫芦
可怕的小花
雪白的蚜虫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14分钟)
1.引导学生找出感叹句和问句,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感情或心理。
3.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1.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边读边体会。
2.全班交流读后感受。
(1)我的小葫芦……才好呢!(重读“快长啊”“才好呢”,读出他急迫的心情。)
(2)你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重读“别”“快”,读出邻居的着急之情。)
8.读一读下面的两句话,猜猜种葫芦的人在想什么。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他想的是:。
(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他想的是:。
四、拓展延伸。
(用时:8分钟)
1.出示课件: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让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2.续编故事: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种葫芦的人错在他不懂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所以叶子上生了蚜虫也不治。还错在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2)种葫芦的人心里会想:原来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叶子生了虫子不治,葫芦就长不成了。
2.续编故事。
9.小练笔:种葫芦的人第二年春天又种了一棵葫芦,又看到了叶子上的蚜虫,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堂导入环节,关键是能否很好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这里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对课文内容充满了期待。
2.第二个环节,由图片到文字,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体会前后的不同,从而提出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接下来,我围绕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由浅入深,由初步感悟到深入理解,从而体会探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片段
◆解读内心,揭示寓意(教学难点)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很后悔。
生2:他很吃惊。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吗?
(出示:大吃一惊、后悔不已、恍然大悟)
生: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他大吃一惊。
师:他惊讶什么呢?
生1:我的小葫芦怎么会落了呢?
生2: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他后悔不已。
师:他后悔什么呢?生1:要是我早听邻居的劝
告就好了。
生2: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他才恍然大悟。
师:他明白了什么?
生:原来葫芦和叶子是有关系的!
师:是呀,葫芦和叶子之间是有联系的,其实不仅葫芦和叶子之间是有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当我们不明白,别人劝说我们时,我们要虚心接受。
赏析:教师在这里的三次追问非常有价值:“他惊讶什么呢?”“他后悔什么呢?”“他明白了什么?”三次追问,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还能进一步解读人物的内心,自然揭示寓意,可谓“一石二鸟”,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