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共)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3、了解电视专题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4、理解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录过程及其意义。
2、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内涵。
【教学难点】
1、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内涵。
2、理解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文章体裁
2、学习生字词
3、理清文脉,了解《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录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阿炳出生在畸形的家庭中,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时流落街头卖艺,悲苦的一生,都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倾听出来。《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只是琴声,更是他的心声。
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阿炳身世(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介绍)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
头流浪艺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
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2、了解本文体裁。
声画结合。
以事实报道为基础
将解说词与采访同期声结合3、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
阿炳(bǐng)害煞(shà)勒令(lè)聆听(líng)稀罕(han)
衣钵(bō)搀扶(chān)糯米(nuò)报酬(chóu)耗尽(h
ào)
(2)理解生词
稀罕颠峰耗尽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
三、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回故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介录音后三个月饱
经沧桑的阿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二)、再读课文,分析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
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D、阿
炳的性格特点。
(3)、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B、用插叙的方
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3)、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
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
情和动作。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叙述和阐明了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
义。
(三)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根据生平简历结合小传知识编写:
1890—1918年:出生后,跟随父亲华清和学习乐器演奏。
1918年:父亡,继承父亲衣钵,入雷尊殿做当家道长。
20世纪20年代:眼瞎,在无锡城内沿街卖唱。
20世纪30年代:与老伴催弟在无锡棚下街一带卖艺。
1948年: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公开卖艺。
1950年9月2日晚7时:在无锡三圣阁录制《二泉映月》的等二胡曲。
1950年9月25日:阿炳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作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
出。
1950年12月4日:阿炳吐血病故。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理解《二泉映月》的音乐内涵,及抢救的意义。
2、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电视专题片这种文体特点,整体感知了文本,了解了《二泉
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抢录过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合作探究
我们来一起深入地探讨课文。请同学们互相质疑解疑,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预设问题:
1、阿炳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分析。
他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人,文中说他眼瞎了还坚持创作音乐,还经
常与其他艺人切磋。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敢于用音乐反映人们的疾苦,如文中
写他自编弹唱《金圆券害煞老百姓》。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靠卖艺赚钱维
持生活,不同于纯粹寄生于社会的乞丐;他从不计较多少,不给也行。
2、为什么课文标题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与《二泉映月》”?
(师:新中国成立在哪一年(1949年),如果1950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话,会不会有阿炳的《二泉映月》?)
点拨:文章隐含了对新中国的赞扬。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不会有这一切的发
生,正是这个大前提,给了阿炳抢救作品、改变命运的机会。
3、说说“多个人、多角度叙事”这种方式的好处。(学生回答)
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
既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写了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写为阿炳录音经
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
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4、引导学生了解1950年这次录音的经过和意义
(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儿欣赏《二泉映月》应该感谢谁?为什么?
(2)录音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请同学们把关于1950年句子找出来,读
一读。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1950年这次录音对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义?
(1、在录音后的三个月,阿炳吐血病故,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
(2、阿炳也许无法想象,那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请同学
们联系课文,谈谈阿炳录音前和录音后命运的变化。详细见课文)
(3、这次录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甚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具体
情况看课文,学生找出并回答)
三、总结
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二泉映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人
们的心灵,用心去感受吧!让我们在阿炳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课。(欣赏《二
泉映月》)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走进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简要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
2、直击题目,为什么要突出“阿炳在1950”?
归纳:1950是阿炳个人生命的终结,艺术生命的新生!
3、讨论:理清课文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方法提示:以《二泉映月》的录音为线索。
三、走进阿炳
1、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2、讨论:你最佩服阿炳什么?如何看阿炳和他的音乐的关系?
四、走进录音现场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抢答问题:
⑴.“二泉映月”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⑵.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阿炳深厚的音乐功底?
⑶.文中用了哪些动词表现阿炳录完音后的激动心情?⑷.这部分最能体现电视专题片怎样的特点?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2、朗读41段,思考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2)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3)电视专题片与一般新闻报道有何异同?
五、走进《二泉映月》
欣赏《二泉映月》,谈听后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世界名曲《二泉映
月》的艺术魅力。
六、小结
阿炳永在一代宗师百世流芳,二泉映月千古绝唱
第二篇:教学设计50范文
语言活动: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一、目的要求:
1.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理解木偶表演的内容,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2.鼓励幼儿不怕困难,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活动重点:
理解木偶表演的内容,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木偶:大象、小兔、小猪、小猫四个角色;事先请两位老师排练好表演内容,布置表演场景。
四、设计思路: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从小培养幼儿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的品质相当重要。根据小班下学期目标,其中有一条:“初步培养幼儿不依赖别人,学习克服简单的困难。”结合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家中比较依赖父母长辈;孩子们碰到一点点小事就哇哇哭个不停;独立自理能力较弱、怕困难。由此我设计了《一、二、三自己爬起来》这个活动。作为一个语言活动,又结合认知目标中“引导幼儿学习普通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我将语言目标重点定位于学说两个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而且采用了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木偶表演,通过边看边议,以及让幼儿与木偶对话,为木偶们动脑筋想办法等手段,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大胆地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小朋友不怕困难,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五、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动物来表演节目,你们想看吗?
(二)初步感知:(分段观看表演,边看边讨论)
1、从开始——小兔说:“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问:(1)大象怎么啦?
(2)小兔看到大象摔倒了,它怎么说?
(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先个别幼儿回答,后集体练习。)
2、从小猪出场——“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问:谁又来帮助大象,它是怎么说的?(集体练习以上短句)
3、小猫出场“喵喵喵”
问:(1)谁又来帮助大象了?
(2)小猫会对大象说什么?
(请个别幼儿上台来对大象说“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
4、过渡提问:
三个小动物都扶不起大象,这可怎么办?
(1)请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象起来?(2)个别幼儿讲自己的办法(2-3名)。
5、看最后一段表演
问:小动物对大象说了什么话,大象爬起来了吗?
(练习短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三)反复感知:(完整观看表演,引导幼儿学着讲讲)
1、交代表演名称。
2、要求幼儿一边看表演,一边可以和小动物一起表演。
(四)迁移运用:
1、出示小熊,它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师:哎呀,小熊摔倒了,我们怎么对它说?)
2、如果你摔倒了,你怎么办?
3、小结:鼓励幼儿摔倒了不要怕,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评析: 从教师制定的目标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既有语言活动的要求,练习短句。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对幼儿进行勇敢教育。因此,从活动的选材和制定的目标都是非常适合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对重点的把握也是比较准确的,突出了语言活动的语言性。
从整个活动的过程来看,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师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凑,过渡较自然。良好的教学形式使幼儿的参与性较好,师生间的呼应体现较好。
但作为语言活动,总的说来幼儿学的对话量比较少,尤其是需要掌握的短句,可让更多的幼儿练习讲讲。此外,还可在分段表演中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幼儿学说对话,如小熊的对话由老师来讲,小猪和小猫的话可请个别幼儿、集体幼儿练习和分组练习,让幼儿到台前与木偶直接对话,更好地体验师生间、幼儿与木偶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也可让幼儿感受同伴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情感。另外,教师在操纵木偶要注意方向的一致性。总之,在活动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根据幼儿的能力及时地调控。
第三篇:阿炳故居观后感
阿炳故居观后感
10月24日,我和寝室6位同学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
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
到了我但想到点小的儿,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
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练习分不开的。
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一眨眼,我们要回校了,《二泉映月》哀婉凄美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我们和“阿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对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第四篇:《燕子》教学设计50
《燕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燕子》选自现代作家、文学史学家郑振铎写的散文诗《海燕》。课文以燕子从南方飞来为主要内容,捕捉到燕子的各种姿态和特点,描绘了它的外形、飞行和停歇时的特点,全文不到四百字,语言凝练,生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像及一些表达方法。
【课后习题】
第一题:引导学生读文、背文。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背不下来的可以留作家庭作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再背诵下来。指导背诵要指点背诵方法。背诵本课,可以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及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第二题是讨论题,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通过第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燕子,以及自己对燕子的了解来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大家总结出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就可以了。
第三题要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让学生根据例子的提示,明确什么样的词语称作好词,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好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然后和同学讨论交流。叶圣陶:“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是这样。比如,第三自然段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一个“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文中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本课描写生动形像,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比如“凑成”,有身形灵巧、搭配和谐的意思;“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聚拢”可以通过查字典让学生了解意思,再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生动活泼的春景;“横掠”可以通过画面演示,了解这种姿势,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准确。“掠”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多么像五线谱啊”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五线谱,可以让学生看看五线谱,知道五线谱和音符是什么样子,再体会课文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打比方。
选做题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2个词语(见词语表)。
⑵培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语言,想像语言情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⑶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⑵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它就是燕子。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
(板书:“1、燕子”,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⑵你们了解小燕子吗?
(学生说说已有知识)
2、教师范读课文。
(播放优美的曲子,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新词
根据生字表、词语表自学生字新词。
学习建议:
1、画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问一问:在自学中,遇到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等问题查字典。
3、想一想:哪些生字和自己学过的字是同音字,形近字?应怎样区分?
4、写一写:哪些生字,词语不容易写对,写好,自由练习。
5、读一读: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组词(出示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组词:
俊()俏()拢()拂()倦()
峻()悄()笼()佛()卷()
骏()稍()垄()沸()圈()
符()谱()沾()添()奏()
附()普()粘()填()凑()
4、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聚拢──(聚集)掠过──(拂过)
反义词:偶尔──(经常)增添──(减少)
5、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
四、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质疑、梳理问题
第二课时
一、观察插图,引入新课
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考虑,不仅要了解燕子的特点,更要深入到本单元的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观察插图:这是一幅乡村的村景图,你们仔细观察,找找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
提示:1、观察插图要按一定顺序。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
2、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你看到的小燕子吗?小燕子在图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引导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二 研读语言,理解内容
1、在认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美丽的春景图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发言,可以直接读课文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
3、你觉得课文中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小燕子?
板书:
()的小燕子
(学生发言:美丽的可爱活泼机灵充满生机的有趣的„„)
4、默读课文:
⑴思考:
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看出这是一只(美丽的可爱活泼机灵充满生机的有趣的„„)小燕子?用“____”画出来。
⑵想一想:
怎样朗读才能使人感到小燕子是这样的(美丽的可爱活泼机灵充满生机的有趣的„„)?
5、同桌交流。
6、练习朗读:
⑴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后,老师可以这样指导:
听教师读,你们发现老师读的与原文有哪些不同?并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不同之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学生发言:去掉了描写的词语。
初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师点拨:添加上这些词语,有什么不一样呢?请你对比着读一读。
学生读书后发言:“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这些词用得好,因为它们写出了燕子外形的美丽。
教师引导1:这些词语放在在句子中怎样朗读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练习。
(这些词语的确很优美,朗读的时候语调要柔和一些,声音要轻一些)
教师引导2:解决同学质疑中的问题。为什么说“凑”成了活泼机灵小燕子?
(品味“凑”)①查字典选讲:
凑:A、聚合:~钱。~数。~合。拼~。紧~。
B、接近:~近。往前~。
C、碰,赶,趁:~巧(碰巧)。
课文中的“凑”是几个方面合在一起的意思。
②这句话中指什么聚合在一起呢?
③为什么用“凑”?
学生发言: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也是美的,它们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好形象。
深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指导朗读: 一个“凑”字,就使这句话对小燕子的描写显得非常形象生动,朗读时应怎样读呢?
⑵第二自然段:
①过渡:
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这些景物画下来。
②归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③自由读书,边读边想像课文语言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④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看插图便展开想像。
⑤师生问读:
教师提问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和草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写出了这些景物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
⑥追问: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丽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比喻句呢?出示后齐读比喻句。
(把它们比作像“赶集”一样聚拢来。这样写突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芬芳,充满了生机)
教师:想想赶集与春天的草、芽、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赶集的人很多,很热闹,春天的花、草到处都是,很多,也显得很热闹。
教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百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赶集的人是一起到集市的吗?
学生:赶集的人有先有后,春天的草也不是同时长出来的,花也不是一起开的。
教师: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
教师:假如你们就是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都“赶来做什么”?
学生: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
教师: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真是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啊!
⑦引导:
课文中有一个小泡泡:我能想像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初春,你会看到怎样地景色?哪些景物是报春的使者?
再看看插图,想一想怎样朗读才能使听众眼前浮现出光彩夺目的春天?
⑧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⑶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课文中具体写了燕子飞行的几种姿势?
用“____”画出描写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②引导:
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学生:燕子斜者身子从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板书:斜、掠过、唧)
教师讲解: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③引导:
大家再读一读第三段,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⑷第四自然段
①过渡:
可爱的燕子飞累了,落在电线上休息,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出示语句: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②朗读,追问:
“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像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引导:
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像力!
走近看,这些小燕子什么样?(回读第一自然段)
离远看,这些小燕子什么样?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曲谱上那一个一个音符。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
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③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 总结课文,想像画面
1、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从燕子飞行的美,动态美;写到燕子停歇的美,静态美。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才更美丽,也更有生趣,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2、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课文。
(选择段落读)
注:背诵指导可以融进课中。
第五篇:《最佳路径》教学设计50
幸运畅想
《最佳路径》是苏教版的一篇新增课文。课文讲述了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故事。在结束了全文的学习后,我留了这样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是幸运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稍作思考后,进行交流。在听着孩子们智慧缤纷的心声时,我就压抑不住地想记录下他们充满诗意而哲理的思考。
生:格罗培斯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一筹莫展时遇到了那位年迈的葡萄园主。生:迪斯尼乐园是幸运的,因为它连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都出自名家之手。生:游客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迪斯尼乐园里创造了自己的最佳路径。生:那位葡萄园主是幸运的,因为她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既让自己的葡萄在绵延百里的葡萄园区最先卖完,同时又启发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学家。
生:为迪斯尼乐园铺设路径的工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亲手铺设里了这一条最佳路径。
生:我认为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重要性。
生:格罗培斯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欣赏他的评委会。
生:能到葡萄园里去亲手摘葡萄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能亲自去摘葡萄,呼吸到葡萄园清新的气息。真幸福!最后一个孩子最有意思!
生: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现在才明白什么叫创造力,就是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没做过的。
师:为什么你这么说?
生:因为我听到那么多同学的回答,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我非常佩服。因此情不自禁地就想这么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