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教学设计[推荐5篇]

时间:2019-09-23 07:2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相遇》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相遇》教学设计》。

第一篇:《相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九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 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 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 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 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 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实际上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40X=40 =20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利用了学生的演示作用,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相遇》教学设计

《相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56~5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由于运动速度不同,方向不同,或起始时间不同等,增加了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和分析解题的难度。因此可以借助生活原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以便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下节课学习“相遇求时间”做好准备。

三、学情分析

行程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教材从本节开始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

四、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学会解答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手机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其思考方法。难点:熟练的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六、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相遇问题

1、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遗址公园的两位工作人员张叔叔和王阿姨,在工作中,发生了一件事。请听他们的电话录音:

张叔叔:喂,王芳吗?我是小张,公园的历史画册做好了,我送给我你。王阿姨:太好了,正好我要到那边去开会,我去迎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见面后再细说。

张叔叔:好,就这样。一会儿见。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张叔叔给王阿姨送画册,王阿姨去迎张叔叔。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当时的具体情况,认真观察,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生1:张叔叔和王阿姨两人同时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生

2、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50千米。

师: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理解,把这条路线拉直,用一条线段表示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板书画图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汽车,两人一组,演示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边演示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人一组活动,每人手里那一辆小汽车的图片,演示行驶的过程。学生汇报:

师:通过你们的演示,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开始时是同时走的,方向是面对面的,也就是相对,可以说相向而行。结果是相遇。(演示)

师:你们说的真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看懂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演示的过程,学生运用以后的生活经验,在同学演示的过程中,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从感性认识,抽象出相遇问题的特点、同时、相向、相遇。经历师生共同是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得慢,小轿车行驶得快,所以小轿车行程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师:这个发现非常好,看路线图,你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说说你的理由。生:根据两车的速度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面包车的速度慢,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面包车行驶的速度慢,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李村附近。

课件在情境图李村的位置用★标示出相遇点。师:在这条线段上,他们的相遇点会在哪呢? 生:靠近遗址公园。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面包车和小轿车共行驶了全程,也就是50千米。

师:你真细心,在线段图上哪段是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哪段是小轿车行驶的路程?

生:从遗址公园到相遇地点是面包车行驶的路程,从天桥到相遇地点是小轿车行驶的路程。

师板书线段图

师:刚才他发现的非常精确,从线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包车和小轿车行驶的路程与全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

生:我还发现,小轿车和面包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因为他们同时开车,相遇时,同时停车,所以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

(设计意图:在同伴合作演示的基础上,学生在此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基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知识。通过从实际的路线图,抽象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为列方程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构建数学模型。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自主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师:他们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那么经过几个小时相遇呢?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把你们的想法写在纸上。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究,解决经过几个小时相遇的问题。学生汇报:

1、我用的是方程的方法解决经过几小时相遇的问题。分析: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千米。根据“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40x+60x=50

100x=50

x=0.5 答:经过0.5小时两车相遇。

师:这种方法,谁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生2:40x表示什么?60x表示什么?

生3: 40x表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60x表示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所以列方程是40x+60x=50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4:用算术法,因为面包车和小轿车同时行驶,所以在1小时里它们一共行驶了(40+60)千米,也就是它们的速度和,行程的路程是50千米,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50÷(40+60)

=50÷100

=0.5(时)

师:我们用方程的方法和算术的方法解决了相遇的时间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了相遇的时间,看图,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相遇时面包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师:怎么解决面包车行驶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还可以有其他的叙述方法吗? 生: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 40×0.5=20(千米)生:小轿车行驶了多少千米:还可以有其的提问方法。相遇地点离天桥有多远? 60×0.5=30(千米)

师:通过计算验证了我们估计的相遇点,应该在李村附近。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中求之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相遇问题的情况。你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吗?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也介绍了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应用新知,扩展练习

1、北京和呼和浩特相距660千米。一列火车从呼和浩特开出,每时行驶48千米,另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每时行驶72千米。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几时相遇?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火车为情境的相遇问题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类型。)

2、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扩展。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要录入一份5700字的文件,由于时间紧急,安排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开始录入。甲每分录入100字,乙每分录入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需要用多长时间?

师:这个问题是相遇问题吗?能用今天我们学过的列方程的方程解决吗?

(设计意图: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拓展解决问题的层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果。)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很广泛,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

八、板书设计

相遇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40x+60x=50

100x=50

x=0.5 答:经过0.5小时两车相遇。

教师个人介绍:

姓名:许明明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4

民族:满

政治面貌:党员

籍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三家子镇

学历:

本科

毕业院校:鞍山师范学院

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005、9~~2009、7

鞍山师范学院

在鞍山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我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拥有较雄厚的知识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注意加强师能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技能,同时,我还注重自己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工作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自己的能力。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我相信自己已经具备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素质。¯

个人素质

为人谦虚谨慎,处事稳重踏实,能吃苦耐劳,有很强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综合能力强,有很强的责任心

¯

联系方式

址: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三家子镇小学 邮

编:114307

第三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北关小学

李莉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进一步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你们的坐姿告诉我,这节课你的表现一定非常出色,我想找个同学问问这是为什么呢?

师:哪位同学能估计老师找张欣然同学回答问题时一分钟能走多少米?

师:我一分钟大约走100米(我一分钟走150米我们叫它?——速度)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老师5分钟走多少米呢?

师:她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求哪个量(路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老师五分钟走500米,你是怎样算出来的(100×5=500米)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根据是什么?(生:因为速度×时间=路程)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旧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运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1)、看大屏幕:同时

相向

相遇

相距(2)、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几个数学名词的?

(3)、抽4组学生上讲台讲解演示(建议:每组两名学生比赛看哪组的表现最好?)

同时:同一时刻 相向:向同一个方向 相遇:见面了 相距:之间的距离

最后同桌两把这四个词连起来表演一次(相遇时问问各自走了多长时间)

(4)揭示课题:具有这样特点的行程问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齐读课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师:周末,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两人一起同行呢?

生:她们俩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到一起去

师:你的想法跟他们一样,请看(出示课本71页的情境图)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师: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淘气每分钟步行70米,笑笑每分钟步行50米(而且他们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

师:根据这些数学问题,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根据预习提出课本上的数学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2)、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

师: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我们分析,那么你能不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A、抽一位学生在黑板展示,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B、针对同学的板演,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或你还需要补充什么?请你大胆发表你的见解。

如:840米表示什么呢?..........师: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你能找出解决这个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吗? 生:淘气走的路程+笑笑的路程=840米

师:你能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A、学生大胆尝试,师巡视指导(抽两位学生共同板演,一人汇报,一人板演,下面完成的同学,同桌先交流你的解法)

B、他们的解法,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他们吗? C、下面同学提问,上面的同学回答,师注意引导。D、提问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也可以问)

第一、淘气走的路程为什么用70X,而笑笑的路程用50X来表示呢(因为路程=速度×时间,而他们走的时间都是X分,淘气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走70米,笑笑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50米,所以淘气走的路程是70X米,笑笑走的路程是50X米。)

第二、而淘气走的路程+笑笑的路程=840米,所以70X+50X=840 第三、讲解解方程的过程和方法。注意方程解决问题的未知数的解后面不能带单位。写上答语。

三、变式练习

如果淘气步行的速度是80米/分,笑笑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先想一想,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抽两名学生板演

2、提问式订正交流(师问问题:针对这道题的解法我问你答怎么样?)第一、改编后的这道题跟原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相同点:

1、路程没有变。

2、都是求相遇时间。

3、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没有变:淘气走的路程+笑笑的路程=840米

不同点:淘气和笑笑的速度变了

四、请举出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也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1、小组先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小结:相遇问题的特点:两个人或两辆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他们各自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72页“练一练”第1题。(1)学生读题,审清题意。(2)分析比较本题中的两个问题与教材中例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完成第(1)小题,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4)完成第(2)小题,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解题思路。(5)反馈汇报。

六、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求相遇时间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两个人或两辆车的速度乘相遇时间,等于两个人或两辆车各自所行的路程,路程之和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3题:解方程。

2、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4、5题:用方程解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50x米。70x + 50x = 840 120x = 840 x = 7 答:出发后7分相遇。

(一)寓教与乐,感知重点

相遇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于题中关键字眼的理解,如果单纯的从题目出发

对这些字眼进行讲解,我想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差,但是缺少了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讲体验过的知识能加深理解与感悟,为后续学习带来极好的知识铺垫,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自然地知识的运用也会更灵活与正确。在教学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让同桌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甲车司机和乙车司机,在自己的课桌上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悦的演示过程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安排同桌小朋友一起演示相遇的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讲“合作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思维的火化不断地被点燃。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争论是多么的有价值。“应该离我近点,我的速度比你快。”“ 不应该在正中间相遇的,他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正中间相遇肯定是不对的。”“我还没有说开始呢,你自己怎么就先开走了”。学们在体验该过程的时候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要生动许多、有趣许多,更真实而有效的过程为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正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学习,能够积极地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合作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

(三)以图为导,学会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因此当我们进行了演示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用线段图表示刚才的题意。我们知道线段图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是我们理解和简化行程问题的好办法。多用这样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看根据例题所画的线段图,让同学们在没有文字提示的情况下看图理解题意,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得到了许多的解题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对比自己通过线段图所找的信息是否有误或者遗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好的线段图能很好的反映出题意,帮助理解题意,所以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也应该画线段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第四篇: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五(2)班李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1—72页内容。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玩具小汽车、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这是他们的电话录音。淘气:喂,是笑笑吗?我今天想到你家去玩,路不熟,你能接我一段吗? 笑笑:好的,我去接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不见不散。淘气:好的,一会儿见。

师:谁能说一说淘气和笑笑在电话里说的是什么事? 预设 生: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笑笑要去接他。课件出示教材71页情境图。

1、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1)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2)淘气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相遇”的意思,让学生在讲台上演示。

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3、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设计意图:有趣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有利于把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化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a)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b)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分析,你能把 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同桌合作画线段图后全班展示。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小组内讨论,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全班汇报。

预设1: 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总路程(840米)。预设2:(笑笑的速度+淘气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840米),也就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预设3: 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人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时间。

(2)列式解答。

综合列式:840÷(70+50)=7(分)(3)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50x米。

① 70x+50x=840 120x=840

x=7 ②(70+50)x=840

120x=840

x=7

答:出发后7分相遇。

活动三: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也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设计的几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总结规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72页1~3题。

1、第1题:

(1)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全班进行交流分析,如何找出等量关系。

2、第2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3、第3题: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然后让板演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知识回顾,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算术方法: 840÷(70+50)=840÷120 =7(分)方程法: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50x米。

70x+50x=840

120x=840

x=7 或(70+50)x=840

120x=840

x=7

答:出发后7分相遇。

第五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学难点: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没不碰到过熟人?当时你从哪里来?你的朋友从哪里来?能说“你相遇了吗?”(板书:两个人或物体、两地、相遇)

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演示课件)

李业伟:当他们两人一个人往右,一个往左走,就会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

师:请位同学读读题。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吗?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指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第一、二、。。分钟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

师:求的是两家的距离,你会解答吗?(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下台巡视,并提出:做好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

师:谁来说说?

郭泽浩:70×4+ 60×4(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举手了)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燕楠:(60+ 70)×4(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约有一半的同学举手了)

师:谁有问题?想提问题吗? 李彦慷:70×4表示什么意思? 张宁:表示小丽所走的路程。师:还有问题吗?

李紫薇:为什么中间有加法?

张程程:因为把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加起来,就是他们两个家的距离。60×4就是小强走的路程,70×4就是小丽走的路程,所以用加法。

王雨宁:60+70表示什么?

张鑫钰:60+70表示1分钟小强和小丽一共走的路程。师:还可以怎样理解?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联系?

王丽红:第一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再相加;第二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1分钟一共走的,再乘以时间。

慧芳: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有简便的关系,是乘法分配律。师:观察得很仔细。并且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师:第二种方法中60又可以说成是小强的速度,70又可以说成是小丽的速度,(60+70)就又可以说成是他们两人的速度和。因此,两家的距离又等于他们两个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自我点评:课件的演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行走情况,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同时,学生自己的思考显得不足。速度和的出现显得急了一些,可以先让学生再做一两题,在应用中充分感知后再给出速度和的概念,或者在应用题中再让学生说说对54 42,65 70等的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巩固(教学目的:以四个层次的练习:模仿、背向、不同时出发,还没有相遇进行巩固)

1、书上做一做,与例题相基本类似的练习题:

2、背向求相距的问题:

3、不同时出发,求相距的问题

4、思考题:相遇求时间的问题。

自我点评:四个层次的练习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一起讨论,第3题则应放手让学生小组里合作,交流多种做法,在一个开放的时间空间里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开去。

(四)总结评价

1.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第一分钟他们俩的位置吗?第二分钟第三分钟第四分钟又会在哪里呢?

何碧莹比划得第一分钟走了很长,第二三四分钟较短,再让林贤成来。

师:你能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小强和小丽走的情景吗?(让学生闭眼想象了4、5秒)你能画出线段图来吗?(我巡视时看了几个学困生和优生的。)

刘宁波:画出了速度、并用数字1、2、3、4和小格子表示出了每一分钟的路程,但每个格子长短不一。

郑紫薇:画出了相遇的地方,用两条大弧线表示出两个人走的,但没有用小格子表示每一分钟

郭泽浩:一条线,不会画 王雨宁:标出了4个60、4个70 紫薇:标出了两个起点,用省略号表示出中间有好几分钟

师在投影上展示出了林贤成和朱华芳,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怎样画好?你喜欢哪一种? 师用课件演示出第1分钟。。。每一分钟表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情景。(自我点评:第一节课我是先在课件上直观演示两个人走的每一分钟的位置情况,再让学生画线段图,而这是一个完全放开的环节。短短的几分钟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情况,让我发现了在前一节课所没有发现的丰富差异。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让学生把直观的图象转为较抽象的线段图;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画,可以让学生先体验先感受,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发现不同学生的思维的不同层次,如学困生的思维障碍在哪里,优生优在什么地方,如上面黄晓容同学画的显示出她的理解脱离了直观形象的演示,抽象化的程度更加深刻一些。在学生思考之后再演示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和学生的抽象思考相互印证,能更好发挥课件的优势,而不是让课件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阻碍。在今天多媒体的信息技术优势下尤其要注意这一点。)2.师:同学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下载《相遇》教学设计[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相遇》教学设计[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相遇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 武阳西街小学 漆江林 2017年6月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71~72页相遇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创设了“送材料”......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 寿县安丰镇荆塘小学赵高 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相遇问题。 二、 教学目标: 1、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七(二)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2、培养......

    《相遇问题》数学教学设计

    《 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用方程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程

    篇一:《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优质教学设计《相遇问题》

    《 相遇问题 》优质教学设计 编号 姓名 郭莎莎 任教 五 年级 12 班 学科 数学 编写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用方程解答相遇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