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说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介绍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及对“抽屉原理”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简单的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虽然我对大家的生日不是很清楚,但我肯定在咱们班的61位同学中,至少有6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相信吗?要不我们就来调查一下?(现场调查学生)
师:看,我说的对吧?当然,“至少有6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这句话并没有规定必须是几月份,反正“总有一个月份至少有6位同学出生”,所以,这个数据不管是在哪个月份出现,都能证明老师的话是正确的。老师为什么能料事如神呢?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学习完这节课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反思:课始的导入引出了话题,也引发了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初步渗透了“不管怎样”、“总有一个”等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原理。
1、出示:小明说“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他说得对吗?请说明理由。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师:“至少”有2枝是什么意思?
师:好的,看来大家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你可以亲自动手摆一摆学具来研究,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图,看看有哪几种放法? 学生思考,摆放、画图。全班交流:
方法一:可以在第一个文具盒里放4枝铅笔,其它两个空着。记作:(4,0,0)。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4枝铅笔。
方法二:一个盒子里放3枝铅笔,另一个盒子里放1枝,还有个盒子空着。计作(3,1,0)。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3枝铅笔。方法三:还可以在一个盒子里放2枝,另一个盒子里也放2枝,第三个盒子空着,记作(2,2,0)。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2枝铅笔。师:还有其它的放法吗?在这几种不同的放法中,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里要么装有4枝铅笔,要么装有3枝,要么装有2枝,还有装得更少的情况吗? 师:这几种放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怎样说? 师: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一定是第一个盒子吗?(板书: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装有2枝铅笔。)
(反思: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模型中的“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等词语
表达的意思呢?在上述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图,找出“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的所有分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并得到所有的分放方法。接着,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的含义,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
2、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在所有放法中放得最多的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几枝铅笔。怎样能使这个放得最多的文具盒里尽可能的少放?
生2:先把铅笔平均着放,然后剩下的再放进其中一个文具盒里。师: “平均放”是什么意思?
生2: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一枝铅笔,(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摆放的过程)还剩一枝铅笔,再随便放进一个文具盒里。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3:因为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好!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有—— 生:2枝铅笔。
师:这种思考方法其实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考虑,先平均分,每个盒子里都放一枝,就可以使放得较多的这个文具盒里的铅笔尽可能的少。这样,就能很快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我们可以用算式把这种想法表示出来。(板书:4÷3=1……1 1+1=2)
(反思:在交流时,抓住两种方法的本质和关键加以引导,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枚举法与假设法的不同。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将思维过程与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为后面发现规律埋下伏笔。)师:如果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
(反思:有了第一个例子研究的基础,再通过类推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在类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进行解释,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生2: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3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
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
生3: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4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本书。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我们的想法呢?生答,板书如下。5÷2=2本……1本(商加1)7÷2=3本……1本(商加1)9÷2=4本……1本(商加1)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你真爱动脑筋!那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生3: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全班交流)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看来,真理确实是越辩越明!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板书课题: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反思:余数不为“1”时,余下的物体怎么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有效地突破了难点。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应用原理。
师:学习了“抽屉原理”,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咱们班的40位同学中至少有4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一年有12个月,相当于一共有12个抽屉,40÷12=3……4 3+1=4,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个人,所以至少有4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个秘诀了。
(反思:不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四、全课总结。
第二篇:《李时珍》教学设计刘
《李时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玉堂小学
刘碧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3.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做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那你知道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这部书里记载了什么内容吗?
3.你们知道“本草”和“纲目”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读4—7段,读完后,老师有两个问题请你们回答,想答好这两个问题吗?
想答好问题要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每一段每一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一边提问一边思考一边读。
2.学生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课文都读完了,是不是等着老师提问呢?但是我先不问,我想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我会提什么问题?
2、交流:为什么李时珍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同学们都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用概括的语句来回答吗?
我们回答问题不仅能从书上找语句回答,还要学会概括地回答问题。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自然段。齐读第三自然段。
3.刚才这个问题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谁再来猜猜老师想提什么问题?
请大家再读读第5自然段,想想他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标上序号。自学5自然段后集体交流。
4.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但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5.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你们认为《本草纲目》是一本怎样的药物书?
四、积累语言,拓展想象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有的问编写的原因,有的问编写的准备,有的问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抓住了人与物的联系,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说明同学们非常会提问题,但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想听老师的问题吗?
1.读了3—5自然段段,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有些同学一听,这么简单,其实要想打动大家是很不容易的,先请同学们练习。哪些同学准备好了?
2.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别人会对他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习。
板书:
编写原因: 不完善
积累经验
李
各地采药
时
《本草纲目》 编写准备: 虚心求教
珍
亲尝百草
27年完成: 世界流传
教学设想:
本课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从《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入手,带着学生走近四百多年前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这部书无论从内容还是题目的含义对于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让学生对《本草纲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添感性认识,就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初解文意
这一环节中,教师主动放弃老师发问的“专利”,而是采用“你们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一方面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学习自主权。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展现了完整的逻辑过程,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导”的主体,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也有所体现。
三、自读自悟,情感升华
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这样既避免了过多的“繁琐分析”,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从原本枯燥的文字中领悟到了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能够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张扬了个性,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同时教师注意了师生的“互动”,相机地出现一些背景资料,提供了一些学习路径,丰富他们的学习能源,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可持续发展。
2.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哪些人会感谢他?使李时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崇高思想逐渐沁润到学生的心田,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并通过口语交际达到积累、运用、内化语言的目的,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空间,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想到了医生、病人、亲属,甚至想到了病菌,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李时珍的伟大,让李时珍的生动形象永驻心间。
第三篇:刘霞精品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
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象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 读读品悟法
情感体验法
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1)三.课文导入
以《如梦令》《点绎唇》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涌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2、3)
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齐诵《如梦令》——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大家在看一首《点绎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的是在花园荡秋千的情景。
从《如梦令》和《点绎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的?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绎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首词。四.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人生际遇对词作风格的影响。
2.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3.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幻灯4)五.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幻灯5)六.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6)七.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既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她在寻觅什么呢?寻觅的结果如何呢?(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未死,她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时的夫妻情深,甜蜜的爱情?但却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冷冷清清”:(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悲伤。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有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
沉痛 凄厉 板书:心理——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悲苦愁绝(幻灯6、7)
(二)赏意象,品愁情(自主合作探究)(幻灯8)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那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意象: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联系所学过的诗文,说说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9)
(1)、小组交流探讨(前后8人为一组)
(2)、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1、酒。三杯两盏淡酒(幻灯10)
学过的关于酒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幻灯11)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淡。以酒淡反衬愁浓。这是一种主观感受——酒是“愁”的象征.(幻灯12)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有关于“风”的诗句:(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幻灯13)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幻灯14)关于“雁”的诗句:(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幻灯15)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A.雁声凄惨。B.传递信息的使者。C.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南可谓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过雁还是那只曾经传递相思之情的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仅悲从中来。——雁象征离愁
(幻灯16)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幻灯17)黄花就是菊花,菊花以黄为正色,所以改成黄花。关于“黄花”的诗句:(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幻灯18)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自己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幻灯19)
关于梧桐的诗句:(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之物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幻灯20)
6、关于细雨的诗句:(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细雨: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21)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秋雨,不反滴在梧桐叶上,更是滴在心头。以声衬情,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凄苦。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离愁。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2.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22)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时,她发出了绝望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李清照的愁情深重,重到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得神妙,更有韵味。相形之下,其他一些古人的愁都稍觉逊色了。
古人写愁的名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苏轼《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寻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幻灯23)他们的愁还可形容,此时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她是古今第一愁人。
那么作者为何有如此深重的化不开的愁情,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那些烙印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丈夫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去世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又离异。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了子嗣,凄然一身,愁苦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幻灯24)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有亡国到丧父,由再嫁到离异,寂然死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地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
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幻灯25)
这伤愁比起她前期的代表作《—剪梅》中的相思之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
七.本节课总结
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找意象,悟词意。
2、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3、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八.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他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致敬!
九、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插上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500字以上。
第四篇:月夜刘教学设计
构思奇巧,情真意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东莞一中 陈丽红
教学目标:
1、鉴赏《月夜》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巧
2、鉴赏表现主题的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4、拓展学习这种奇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重点:
1、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2、艺术特色:构思奇巧
教学方法:
引导法、比较法、想象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导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望月倍思亲。月亮总是撩人思绪的,我想同学们最早学的望月思乡诗,应该是李白的《静夜思》了。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首诗好吗? 一个比李白小11岁的人,在他45岁时,叛军攻进潼关,他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他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一个夜晚,他望月思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这首诗,叫做《月夜》,这个人,叫做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
【诗歌解读】: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这句写的是谁思啊?(抓住“鄜州、闺中”)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举头望长安夜,低头思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不说己思家,却说家中妻思己,更见思家心切啊。问: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可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忆长安”的原来是妻子,孩子还太小,以致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又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更加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
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会不会受凉呢?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肤,或許也感到一丝寒意了。问: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发出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呼声。“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问: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小结:战乱时期,饱受相思之苦的又何止杜甫一家?杜甫只不过是发出了广大人民盼团聚、盼和平的共同心声而已。无怪乎称杜诗为“诗史”了。诗歌把夫妻的聚散和时局的安危结合起来,写出了乱离时代亲人别离的痛苦心情和强烈盼望,这种痛苦、这种渴望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这首诗歌也一直引起读者的共鸣。(全班再次自读,然后一个同学有感情的读。全班背诵)
【重点鉴赏】
问: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和李白的《静夜思》是否一致?如果不是,那么又有何不同?
李白:直抒胸臆
杜甫:含蓄委婉,构思奇巧,不说己思妻,却说妻思己,不说己思儿女,却说儿女不解母亲之思。
这样更见己思家之情真意切。
其实像这样的侧面暗示、落笔对方的奇巧构思我们在以前的诗歌当中也见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的思乡之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除了上面学过的,我再补充两首,大家一起欣赏一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高适的《除夕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让学生说出哪些诗句是落笔对方。)
【拓展练习】
同学们长年住校,一定常常思念家人,请用杜甫这种奇巧的构思写一段自己思念家人的文字。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说《望月怀远》和《月夜》在艺术手法的异同;如何理解“披衣觉露滋”的“滋”。
板书设计:
月夜 杜甫
(线索)思念家人情真意切 月
落笔对方、构思奇巧
(此文获2006东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篇二:《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 彭亚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
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
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
4、掌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 《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原因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囫囵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句、统篇的能力。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乘胜追击带领学生多学一首好诗。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学生一起欣赏诗歌,同时让学生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养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 不老的情怀
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小学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管这是不是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别的情感,她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
1、教师分析学生预习提问作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仔细阅读推敲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知识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
2、纠正错误读音,展示创作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
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
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
(2)妻子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
(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朗诵诗歌,深化认识
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请一位学生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3、交流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原因有哪些?
4、教师小结:(1)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
(2)富于想象 构思巧妙 炼字精准
5、教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
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
六、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我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技巧千万,但总离不开字词句的揣摩分析。有了这种习惯,诗词鉴赏的能力就能逐渐养成。高一的诗词教学,与其一篇篇囫囵吞枣,然后苦口婆心教技巧,不如在每一篇的教学过程中花更多心思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当然,只告诉学生鉴赏方法,而没有细读练习也没用。在这里,教师在诗歌解读上的示范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这节课如果说有什么实效,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方法引导,一步步读懂了对基础薄弱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的一首诗。想取得更好的成果,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篇三:月夜教案
《月夜》教案简案 教学设想:注重依循诗歌内容,依托学生生活,发挥想像,真切体会诗歌意境,产生审美感受,得到思想陶冶。并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学习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本诗的炼字精准
3、了解本诗的曲笔写法
4、了解此诗在当时的典型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活动法、引导学生想像、析读法、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学生背有关明月的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得出明月能激起人的思念之情。
②背景介绍:身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也在一个月亮皎洁的晚上,面对似乎能说话,惹人相思的明月,因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月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载,当时杜甫被“安史之乱”叛军俘虏,押到长安,而妻子和女儿因避乱暂住鹿 州。自己被俘长安,生死未卜,妻儿与自己长时间分离,挑起家庭的重担,在明月之夜,杜甫看着那一轮圆月,缕缕思绪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二)通过想像,体会意境
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注音释义:鹿 鬟(预习完成)虚幌
1、“今夜鹿 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指的是妻子。“闺中只独看”这一句,哪个字最能突出杜甫妻子的形象?强调“独”,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 或:是一个“独”字,这幅大画面中,最突出的就是妻子那孤独的望月形象,我们能具体想像一下他妻子那孤独的望月形象吗?大家闭上眼睛,和我一起想像:杜甫站在月下,望着明月,想像的翅膀飞到了鹿 州,飞到遥远的妻子那里,那是一个山野里的小村子,小村子的周围长满了许多阴森森的树,在树的包围中有一个破旧的草房,草房前是杜甫妻子那孤独的身影,月光透过树枝的空隙照下来,照在杜甫妻子的身上,只见这个孤独女人正仰首凝望明月,身后,在皎洁的月光照亮下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显得那么清瘦。周围一片寂静,只听见夜虫的鸣叫,还有远处传来的不安的几声狗吠。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些什么呢??? 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似乎又在回忆着什么,她回忆着什么呢?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介绍曾在长安的时光并猜想杜甫妻子此时的心情: 安史之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其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
忆是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鹿 州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时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同看明月的情景。而如今,只有妻子一人在凄凉孤寂的羌村独看明月,独自回忆与丈夫一起在长安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那一段岁月中,虽然丈夫仕途不畅,生活困顿,但夫妻可以共同看一本书,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同赏一轮明月,共同商量解决生活困难的办法。那时生活虽然困顿,但夫妻俩会相互体贴,互相关爱,所以可以说,那时的生活虽然有些酸楚,但也不无幸福;虽然有些艰难,但也生活得安宁,她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向往之情。而如今,却只有她一个人独在羌村,看月,孤孤单单;生活的困境,需要她独自一人承担。当房子坏了,需要母亲自己去修补;当家里人的衣服破了,需要母亲一针一线地去缝补;当锅里没米没菜了,需要母亲自己去地里一棵一株地种植??母亲必须承担家里所有的负担,更令母亲忧心的是,孩子们的父亲,自己的丈夫,现在何处呢,身体还好吗?在安史之乱中,在那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的日子里,丈夫是死是活呢?这正是她此时独自望月的忧愁啊,当她想到这些,她一定会——潸然泪下。(以教师说前句,学生说后句的形式)②可是,明明有小儿女,为什么说她是“独看”呢?
虽然有小儿女,但他们能理解母亲的心吗?想想这帮天真幼稚的小儿女们,他们面对母亲的忧思,而对母亲的哭泣,也许会说些什么样的话?做些什么样的事? 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与父亲离散后,母亲的辛苦?
回扣“怜”字。(炼字)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从“香雾”“云鬟”“玉臂”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你能根据诗句,大体描绘一下吗?
教师用语言完整描绘:
②假如明月你有情,请你(明月)??动作
假如明月你有情,请你??语言
回扣“独”“怜”(联系资料信息)
4、虚:妻子这些独自望月时的可怜场景,诗人杜甫都亲眼看到吗?(想像中,是写)曲笔:
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想像着妻子独在鹿 州望月时的凄冷形象,不由伤心落泪,于是发出长叹:“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典型意义:联系杜甫其诗其人,得出杜甫的思想境界,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名句
“国破山河在??”
“
板书设计:
月夜
只独看
忆 怜思 香雾 云鬟 玉臂篇四:
3、春江花月夜(刘会贞)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第1页(共7页)
第2页(共7页)
第3页(共7页)
第4页(共7页)
第5页(共7页)篇五:第八课《月夜》教案
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课《月夜》教案 2011-11-30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词:追月 彩云 听辨 切分 彩云追月 民族乐器 板书 音节 下册 月夜
《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课“月夜”教案》摘要:能听辨出各种民族乐器特有的音色。教学重点: 切分音:xx x ; 切分音节奏:xx x x x。教学难点: 处理好歌曲中含有切分音节奏的部分;欣赏乐曲时能听辨出民族乐器的音色。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板书皎洁...相 关: ◇ 北师大:《栽蒜苗二》教学 >>详细 ◇ 北师大:《栽蒜苗二》教学 >>详细 ◇ 人教实验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详细 ◇ 一年级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八 >>详细
教学内容:小精灵网
歌曲《彩云追月》、欣赏《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学习切分音、切分音节奏xx x x x,充分感受切分音的特点,并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含切分音的节奏。
2、怀着真挚的感情,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理解作者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
3、欣赏富有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了解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并能听辨出各种民族乐器特有的音色。
教学重点:
切分音:xx x ; 切分音节奏:xx x x x。
教学难点:
处理好歌曲中含有切分音节奏的部分;欣赏乐曲时能听辨出民族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板书“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2、学生齐读板书。
今天,老师来当一回明月,邀你们这些彩云们一起参与这节音乐课。但是,首先得读准这个节奏哦。
二、认识切分音
1、出示节奏卡一。
节奏卡一:x x x x a、学生自己练习。b、指名边打拍边用“da”读出节奏。c、集体用“da”读节奏。
2、增加难度,在第二第三两个音符上添加连线,再请同学读一读。
⌒
节奏卡一:x x x x ↓↓ ↓
节奏卡二:x x x 再把中间两个半拍的音符合并成一个一拍的音符,出示节奏卡二。a、第二个音:是前一拍中的弱部分。
第三个音:是后一拍中的较强部分。b、这个一拍的音,是从前一拍子的弱部分开始,延续到后一拍较强的部分,改变了基本强弱关系的这个音叫做切分音。(x x x)c、学生读一读节奏,说一说什么叫切分音。
3、出示带有切分音节奏的节奏卡片,请学生读一读: a:x x x x x b:x x x x x x
三、歌曲教学
1、找出课本歌曲中带有切分音节奏的歌谱,并唱一唱。
2、听歌曲范唱,着重注意歌曲的节奏。
3、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4、请学生找出有困难的乐句,单独练习。
5、全班演唱歌曲,老师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并练习。
6、分组演唱:女生唱第一段,男生唱第二段。
7、小结。
四、欣赏教学
1、听听用民族乐器是怎样来表现“彩云追月”的?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一)、这首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有哪些特点?看课本相应的选项并做出选择。
(二)、主旋律部分用了哪些我们熟悉的民族乐器来演奏的?
(播放音乐,老师巡回提问:主题音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2、讨论并回答问题
(一)。
节奏平稳的;情绪抒情的;速度稍慢。
3、讨论问题
(二)。
小结:第一三主题是竹笛独奏,二四主题是二胡齐奏。乐曲用竹笛独奏来代表明月,二胡齐奏代表彩云,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迷人景色!
五、结束课业!
《萤 火 虫》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萤火虫》
2、创设歌曲带来的表现夜晚迷人的意境——肢体语言
教学目标:
情感—— 让学生欣赏女声独唱《萤火虫》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启发学生从小树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认知——通过表演各种助人为乐的小品的过程,更进一步升华学生从小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观察、模仿、合作能力。
拓展——通过一些与《萤火虫》相匹配的舞蹈肢体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即兴创作的多元化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欣赏女声独唱《萤火虫》,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启发学生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2、能哼唱《萤火虫》歌词,并能跟着音乐即兴舞蹈肢体的表演,表现夜晚迷人的意境。教学背景:刚踏上工作岗位,见习期间,担任小学三——五年级的音乐
教学全息过程:
(一)导入 分 析
在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用歌唱的形式问好,似乎更好些。
让学生自己来想象夜晚的景象,而不是让老师来告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
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刻要给予肯定
让学生自己课外收集萤火虫的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让它们自己知道关于萤火虫的答案。
在歌曲的情绪回答中,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在这里就能够看出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是很丰富的。在此教师立刻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这里的歌唱不是学唱而是跟唱,因为让学生有预习歌曲的,在唱的过程中学生的节奏不稳定,教师就立刻纠正。以打节拍的形式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在优美的歌声中让学生总结萤火虫的优秀的品质。从这里接开始启发了学生的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来编演,切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的灌输。教学过程很自然的就进入到学生的创编过程。学生的创编内容就是一个“扶盲人过马路”,这个内容与萤火虫用光亮点燃来照亮黑暗的精神内涵很贴近,学生也很聪明的领悟到里这一点。他们表演的非常精彩,有的学生还用两个侧面来表演这内容,很现实化,也很具体化。
还有一组学生用对白的形式让大家一目了然。
预备铃声响学生进教室——背景音乐《月光曲》
(在进音乐教室后能够随意就坐,制造一种自由的气氛,仿佛孩子们就在田边等待萤火虫的出现。)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小小音符真的了不起,能够描写阳光,描写大海也可以描写 夕阳。你听:悠远的钟声里,有一抹晚霞滑过草地。请你们展开想象的 翅膀,有语言勾画一幅夜晚的景象?
生:有满天的星星,美丽的月亮、还有小小的萤火虫?? 师:大家说的很好,晚上的景色的确很美,星星,月亮,还有那些可爱的小飞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听《萤火虫》
(导入新课,并出示课题)(二)欣赏《萤火虫》
教师:请听《萤火虫》感受一下歌曲的意境。(欣赏一段)
师:大家喜欢《萤火虫》这首歌曲吗? 生:喜欢。
第五篇:《刘三姐》教学设计
《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喉”等六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3、听一听、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默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刘三姐唱的山歌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
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对了,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美丽、聪明、善良、可爱,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让我们先来听听刘三姐的山歌吧!
2、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
3、教师:听了刘三姐的歌,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自由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5、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刘三姐的歌声走近刘三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要求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1)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2)按照“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深受乡亲们爱戴”、“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刘三姐与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债”、“禽”。(3)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疾恶如仇:本课指刘三姐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仗义执言:本课指刘三姐主持正义,说公道话。面红耳亦:本课形容秀才们被骂得脸和耳朵都红了。气急败坏:指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狼狈不堪;形容受窘的样子。
扬眉吐气:扬起眉毛,吐出闷气。形容长期受到压抑得到舒展后的兴奋神情。蜂拥而上:像蜜蜂一样拥上前去。恼羞成怒:由于气恼、羞愧而发怒。幸灾乐祸: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如坐针毡:好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3、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5、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2):讲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深受乡亲们爱戴。第二段(3~8):讲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第三段(9~21):写刘三姐与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
第四段(22):写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为什么会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2、指名反馈。
一是刘三姐山歌唱得好:她唱起山歌来,不仅乡亲们爱听,连那些飞鸟游鱼都会听得入迷。
二是刘三姐人品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四、学习第二、三部分内容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
(1)默读第二、三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如何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2)把刘三姐的山歌选几首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2、指名反馈。
(1)当管家仗着莫家的势力,要抢阿牛的一只野兔时,刘三姐用山歌灭了管家的威风。(2)莫怀仁想霸占茶山,做自家坟地,被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企图,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
(3)当莫怀仁提亲威胁时,刘三姐提出对山歌的要求。然后用山歌击败了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
3、教师:刘三姐的山歌真神奇,竟能用山歌当作武器同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一下山歌的威力。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教师出示山歌内容:
(1)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意思是说管家不能抢别人的劳动果实)
(2)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和众人排。横梁不正刀斧吹,管你是斜还是歪。(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得讲道理,你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站出来讲)
(3)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意思是绝不后悔,我也不怕你)
(3)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意思是说我的歌比你们的歌多得多,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5)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是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意思是你们不配做读书郎,如果是孔夫子的学生,你们这么差,一定要被打手心的)
5、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山歌。
6、教师:从这些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真是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敢于用山歌与土豪劣绅做斗争。
五、感受人民群众的品质
1、教师:同学们,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以莫怀仁为首的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人民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2、交流反馈:
(1)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大长了乡亲们的志气。乡亲们捋袖挥拳,蜂拥而上,管家在众人的嘲笑和咒骂声中急忙溜走了。人们都围上来说:“三姐,你的歌唱得好,真唱到我们心窝里了。”
(2)三个秀才和刘三姐对了一阵歌,已经狼狈不堪了,乡亲们还想戏弄他们一下,就出了个谜语让他们猜。
3、教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六、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永远深受乡亲们爱戴。(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刘三姐走遍了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七、布置作业 l、照样子,写词语。灰溜溜 弯弯曲曲
2、看拼音,写词语。
qì jí bài huài yánɡ mãi tǔ qì nǎo xiū chãnɡ nù xìnɡ zāi lâ huî()()()()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幸灾乐祸)
(2)好像坐在插满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如坐针毡)(3)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疾恶如仇)(4)主持正义,说公道话。(仗义执言)
4、找近义词。
入迷()爱戴()嘲笑()气急败坏()轻蔑()崎岖()戏弄()无计可施()
5、多音字组词。吓 难 冠 丧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因此),她深受乡亲们爱戴。
7、加标点并回答问题。
刘三姐走遍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因为刘三姐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所以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8、有条件的同学观看电影《刘三姐》,或有兴趣的同学学唱刘三姐的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