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时间:2020-04-12 04:4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反馈旧知

1.填空。

图中有()把椅子;图中有()张桌子。

2.选择

图中有()个草莓

A 1 B 3 C 5 D 4

新知探究

(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生表示愿意去,兴趣高涨。

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5的数字),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看苹果模型,观察模型上面有什么?1.2.3.4.5.五个数字。

二、师生共同探讨新知。

(一)摘苹果,提出问题。

1.说明游戏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摘下来,告诉大家上面的数是几?表示什么意义?然后再把它贴到黑板上。

2.找几名学生上前摘苹果。摘大的,摘小的.最后,树上没有了。

3.提问:苹果摘完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能不能把这些苹果排排队?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解决问题。

(预设)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

交流想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像这种一个也没有,我们用数字0。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教师总结,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我们用“0”这个数字来表示。(板书“0”)

(三)生活中的“0”,学习写“0”。

1.现在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0呢?(门牌号码上的0、电话号码上的0、直尺上的0出示有0的图片)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0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直尺、台秤、计时秒表、温度计的图片)。

2.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1)课前同学们也准备了直尺,拿出直尺,放在桌上。找一找0在哪里,小手指向0。你能大声的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遍吗?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这些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从0 开始的)这个0表示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温度计)。

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生尝试说)

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所以这里的0表示分界点。(板书:分界点)小结:0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分界点。

3.学习写0

(1)写“0”同学们看“0”像什么?你会写吗?试一试,看谁写得最漂亮!(学生写后,教师在田字格上演示写“0”的正确笔顺,再让学生在课本田字格里写几个“0”,同桌相互比一比,议一议。)

(2)现在,我们的数字大家庭里又添了一名新成员:“0”。把它排到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一起按顺序读一读这些数:(0,1,2,3,4,5,)。

三、巩固练习:

1.写一写(自主练习第 1 题)盘子中各有几个苹果呢,请你数一数,写一些。看谁写得最漂亮!

2.补充按顺序填数(自主练习第 3题)你们看,这些调皮的数跑没了,你们能把它填上吗?如果你填对了,就会得到一份有趣的礼物!快开始吧!

四、抽象概括。

1.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

2.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边学边练

(一)填空题。

拿走5块糖还剩(0)块。拿走3块糖还剩(2)块。拿走2块糖还剩(3)块。

巩固训练 1.看图写数。

2.看图写数。

3.看图写数。

3拿走2,还剩1。

4拿走3,还剩1。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0 ”表示一个也没有2 3 4 5

“0”表示起点分界点

教学反思

1.教材出示了直尺图,这是前面用点子图讲数的顺序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直尺图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教学时让每个学生自备一把直尺,在直尺的左端找到0,说明0是起点。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0的右边一个数是几,最后一段一段地数数。这里只是认数和掌握数的顺序,还不是认识米尺,所以不讲厘米等长度概念。

2.教学0的写法的时候,应向学生说明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教学生练习的方法可以参看前面教写数的教学建议。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分类青岛版数学教学设计

2.青岛版数学课件

3.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与比较》教学反思

4.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5.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6.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7.青岛版初二上册数学比和比例教学计划

8.青岛版四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9.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室》教学设计

第二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连加连减是在教学1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练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初步感知连加连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非常高兴能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孩子们的口算能力是不是很棒呀?(是)非常有自信!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出示口算课件

师:孩子们的口算能力真棒!真是个口算小能手!仔细观察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汇报:每组题目,两道口算题都是用前面算得的得数接着加或者减。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好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教学例题

(一)教学连加

师:上周末,老师去了一趟农场,在农场里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华华。你们想认识他吗?展示图1,瞧!他在干什么?

生:他在喂小鸡。

师:华华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想)那么在家里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吗?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课件,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华华喂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1只。

师:你表达得很清楚,真好!那么,地上的小鸡由几部分组成?(三部分)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5+2+1=8)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带读)

板演:5+2+1=

师:5+2+1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加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加,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加。

师:像5+2+1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叫它做连加。(板书:连加)连加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强调: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说,老师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2、教学例题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课件,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动画演示)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师: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刚才的画面?

生:华华原来喂8只小鸡,走了2只,又走了2只。

师:你表达得很精彩,真棒!

师:草地上还剩几只小鸡?(2只)谁会列式?

(生说,教师板演8-2-2=4)

师:8-2-2=4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减法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以前学的是有一个减,现在学的是有两个减。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你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连减。

师:你们给它起的名字与数学家起的名字是一样的,你们真像个小小数学家。

师:像8-2-2=4这样的减法算式我们叫他做连减。(板书:连减)连减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

那么,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板演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减起来的算式,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三、巩固深化

1、做一做:65页最下面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65页最下面第二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2、课外延伸

①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②口算比赛:连加连减(直接说得数)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3、4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连加算式表示什么?连减算式呢?怎样计算连加连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

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

9、计算4+9=? 9+2=?,你是怎样算的?

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

12、练习:9+3= 9+7= 9+8= 9+9=

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5、小组汇报。

16、填一填:9+=1()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学反思:

崔小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2页。

二、教学目标:

1.掌握

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探索得出

8、9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四、教学难点:

掌握并领悟

8、9的分与合的规律。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准备:

学生边摆小棒边说

6、7的分解与组成。

(二)探索

8、9的分与合:

活动一:8个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用小棒代替)

1、学生动手操作边分8根小棒,边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请学生上前演示自己分的方法,并说清楚分的结果。

3、随着学生的`演示与汇报,教师把分法写在黑板上。

4、引导学生观察8的分解情况,可以一对一对的记忆,这样既方便又快捷。

活动二:让学生用9根小棒分一分,看看可以怎样分?

1、学生动手操作边分9根小棒,边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有序的分,一对一对的记录)

2、请学生上前演示自己分的方法,并说清分的结果。

3、随着学生的演示与汇报,课件出示9的分解与组成。

(三)加强记忆,牢固掌握:

1、对口令游戏:同桌两个同学进行对口令游戏。

例如:生1,5和几可以组成9;生2,5和4可以组成9。

2、找朋友游戏:学生每人手中拿一个数字,找出组成8或9的好朋友。

3、摘星星:

4、连一连: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呢?

5、快来帮小猴子摘下合起来是9的桃子吧?

四、应用练习,加强理解:

1、分一分:喜羊羊与懒羊羊分吃9个草莓,他们能吃同样多的草莓吗?为什么呢?8个草莓可以吗?

2、原来有8块糖,大头儿子吃了一些,还剩下3块糖,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一猜大头儿子吃了几块糖呢?

五、综合拓展:你会填吗!

六、布置作业:

边摆小棒边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8、9的分解与组成。

七、板书设计:

8、9的分与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方法与过程:

1、首先,通过选题,让学生发现选择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训练学生清晰加以表述。

2、其次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步骤。

3、最后,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实际操作环节,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解决问题的成果。

4、总结、反思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成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收获或体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并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

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一 “议一议”

目的: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以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等。

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你能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吗?你们的教室里、校园里又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

(1)分析:面对这样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应该这样解决呢?

(2)讨论:看看淘气的校园,画面上的数学信息非常多,我们怎样做才能有条理的找到更多的数学信息,并且做到不遗漏呢?

(学生讨论)

(3)分工:为了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分工合作。

①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谁来做呢?又该怎样做?

②以一个小组为单位,教师示范如何分工。

③所有小组进行分工。教师要对个别小组进行帮组。

(4)指导学生怎样记录。

二、活动二 “做一做”

目的:通过合作等实际操作环节,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解决问题的成果。

过程:完成三个数学活动。

1.分组找一找淘气校园里的数学信息。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

2.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1)学生汇报。

(2)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说出有效的数学信息。

3. 数一数,填一填。

(1)数出在操场上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在表中,完成任务。

(2)鼓励学生尝试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全课总结:

通过交流的方式总结全课。关键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出下节课将要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二、活动三“想一想”

1、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数学信息?

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活动总结、反思并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金额解决问题的成果。

(1)确认小组内的分工,重点提醒组长、记录员的任务。

(2)提出要求。

(3)小组活动。教师随时指导活动。

(4)交流汇报。

2、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银行。

3、总结小组活动,对表现好的小组提出表扬。

三、带学生到操场进行数学活动。(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此活动)

1、你的校园里有哪些数学信息?想不想调查一下?

(1)先在教室做好分工,提出要求。

(2)带领学生去操场进行观察、记录。

2、把学生带回教室。

3、小组内先进行整理。

4、学生交流汇报。

5、根据调查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

(2)解决部分问题。

6、活动总结。

四、自我评价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1、通过两节课的数学活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能否从倾听、交流、以及在活动中能否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等方面,对自己的表现给予合理评价。

2、学生自评。

3、同伴互评。

五、全课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2《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准备

1、预习新课,制作图片学具。

2、回顾加法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引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来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2页的《连加》。

2、讲解“连加”的.意义

我们现在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主题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原来有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是2只)

(出示课件:最后跑娅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是1只)

现在我们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我们可以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在数学上叫“连加”。

3、现在我们来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这样5+2+1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摆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数是4+3=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是7+1=8根小棒,因此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摆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数是4+3=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7+2=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3+4+2=3+1+5=3+2+1=

6、小结:

同学友们,我们一起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课题:连加

1、引入语

2、讲述连加的含义小明喂鸡图

小棒图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三角形图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5、巩固练习

6、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

2.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组大家听?

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进行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a.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想不想做?准备5根小棒,看谁动作又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起点,采用开放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b.交流展示。

指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前面来展示。

①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个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

②(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

[在发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发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比较扎实。]

c.全班学生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d.小结。

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

e.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那么我们看到5能想到什么呢?(推小棒)

2.做一做

a.老师还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大家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①(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背后,左手出示2个)右手有几个?

②右手藏1个

③右手藏2个

刚才大家猜的都很准。那老师要问一问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有什么办法?

b.抢答。

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反应快!对口令。

3.小组自学4、3、和2的组成

a.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编出了5的组成。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和2的组成。

板书)

b.填方框(第19页下面)。

看图边读边填。指名板演。做完的同位检查。订正。

[把练习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5的组成,突破了难点。4、3、和2的组成就可以完全放给学生,采取小组使用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层次清晰。]

4.指导看书。

边说边填。指名板演。订正。

5.做一做。

a.动手操作。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学生摆学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用5的组成连线。

b.对口令。

巩固练习

1.男女分读组成。

2.第8题。

边说边做,做完同位检查。全对的、书写好的可以各得一个小印章。订正。

[本节课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找规律、做游戏,使学生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教师教法灵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意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注重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5以内数的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并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其教学目的是借助分小棒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同位交充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都接触过,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说出组成。

本节课我没有使用课本资源,而是对教材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娱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学生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学生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学生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的。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比赛、排队的次序、汽车站牌、动物在树上的位置、左右手的作用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语言和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难点是体会位置的相对关系。

前后

位置与顺序:上下

左右

教室(前后、上下、左右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方位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不同情境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本单元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位置活动,从中感悟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从而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上下、左右以及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及学生对左右位置与顺序的确定。

教法与学法:

1、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对于“前、后”、“上、下”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左、右”的相对性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对“位置”的教学,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来描述。

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前后、上下、左右。

2、结合观察、操作和游戏等活动,逐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样题1)

2、体验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样题2)

教学时数:4课时。

前后———————————————————————————————1课时

上下———————————————————————————————1课时

左右———————————————————————————————1课时

教室(前后、上下、左右综合应用)———1课时

教学时数:4课时左右。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能确定前后的位置,并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他们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过程能力和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仔细观察,准确用“前后”描述。

教法:观察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车站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又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愿意)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遇到了什么难题。

(教师播放淘气的录音)“我总是忘记自己站队的位置,聪明的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师:哪个热心、聪明的学生来给淘气出个主意?

生1:只要记住自己排在第几个就行了。

师:是个好主意,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2: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不会错了。

师: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跟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教师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讨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教师边说边出示挂图,教师在挂图中没有呈现出动物。)

师:咦,运动场上怎么没有运动员?到底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别着急,教科书第62页有一张小动物比赛的照片。

(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

师:请一名同学先按顺序介绍一下正在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吧!

生:美丽的长颈鹿、可爱的小白兔、还有小乌龟、小松鼠和小蜗牛。(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出示各个小动物,但是没有按顺序出示,随意粘在图上。)

生:(学生发现顺序不对,纷纷举手发言)不对,老师把它们的顺序弄错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说说正确的顺序应该怎样呢?

生:小鹿跑第一,是排在最前面的。

师:你来摆放吧。

生1:小松鼠在小鹿的后面。(学生边说边摆)

生2:小白兔在小鹿的后面,但松鼠是排第二,小白兔排第三。

生3:蜗牛在最后

2?小组竞赛。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能用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小动物们的位置与顺序。每个小组选一种你们最喜欢的动物,然后讨论一下这个动物的位置有哪几种不同的说法,比一比哪一组的说法最多。

(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

3?播一播。

(1)先播放狮子大王的邀请信,再出示赛车图。

师:谁愿意接受狮子大王的邀请,来当赛车比赛的解说员。

(学生模仿体育解说员解说)

(2)课件演示,运动员们的头上显示问号。

师:你们能帮每个运动员提一个问题吗?

生:我想帮小兔提个问题:“我的前面有几辆车?”

生:我帮小熊猫提个问题:“我的后面有几辆车?”

(学生之间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说一说。)

(3)指导看书,把课本中的填空补充完整。

三、游戏巩固

1、乘车游戏。

(1)请5个同学当5个站牌,再请一个同学当司机。

(2)请每个上台表演的同学都要提一个和前后有关系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同学就可以上车来提问下面的同学。

2、排队游戏。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学自行排队,其余同学帮助排队:××同学站在最后面,××同学站在最前面,小红站在××的前面第几位,小明站在××的后面……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行排队,师生互动后,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要求排队。)

3、排队比赛。

(1)每组5人分别戴上5种动物的头饰。

(2)按照屏幕上的游戏规则排队,看哪一组又快又好。(小组长公布位置要求,其他同学按要求排队。)

四、数学故事

1、引导学生观察图,编出故事。

师:认真观察图,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编编故事。

2、学生交流反馈。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师: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得到。同学们课后要多留心找一找,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还会用到“前后”的知识。

六、课后小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上下”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学惯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上和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别上和下的位置关系,并能语言表达。

教法:演示法、观察法。

学法:实践操作。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等。

一、基本训练

同学们,知道老师站在你们的'什么位置吗?老师的后面是什么?

同学们能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分别是什么吗?

二、探索新知(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

1、屏幕上出现小鸟图片,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

老树说:“行啊。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小鸟又说:“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

同学们愿意帮这个忙吗?那么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

(2)学生4人一组交流合作:把3只小动物的图片,合理地安排在各层房间里,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

(3)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③其他。

2、深入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突破教学难点。

(1)同学们看图,现在3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能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这种位置关系来说吗?那么它们又是怎样的一种位置关系呢?

现在请同桌之间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学生反馈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在上面。②小松鼠在上面。③小松鼠在下面。④其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评价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2)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①指名说。②同桌互说。

贴: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位置关系(出示课题)。

现在,同学们对“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理解了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指图说)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4)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跟小鸟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

(5)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看准跟谁比,是这样吗?

3、举实例,加深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相对性的理解。

看来,同学们对“上下”的位置关系理解得不错,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咱们身边有许多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问题,请你选几样自己喜欢的东西,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1)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2)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说)

学生观察反馈的结果可能是:

①书在桌子的上面,桌子在书的下面。

②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

③橡皮在铅笔盒的上面,铅笔盒在桌子的上面,桌子在铅笔盒的下面。

④其他。

(在学生充分运用“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正确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再创造的愿望。)

三、实践应用

1、运用新知解决疑问。

(1)看图提问解答。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学也带着他喜欢的东西来到了课堂上。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①这是什么呀?书柜有几层?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外面呢?(小狗、小镜子)

②看到这幅图,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生四人合作:一生问,余生答。

③汇报。

(2)听要求写答案。

老师发现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问题提的、答的都非常好。现在老师有一道题想请你们做一做,行吗?

2。律动(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1)请同桌面对面地说一说五官的位置关系。

(2)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指五官。

(3)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五官的位置关系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师配乐示范说)

(4)请学生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两只小手伸出来,上上下下分明白,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我们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长在鼻子下,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3、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1)看图说位置关系。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南方吗?没去过南方的同学别遗憾,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南方的风景画。这幅画美吗?美在哪儿?对!小桥、流水、小船、人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结合图说一句话吗?

①人在桥的上面,桥在人的下面。

②河水在人的下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③其他。

(2)数学游戏:分房子。

在大连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瞧!美丽的森林动物园又为小动物们盖了一座新房,管理员叔叔正准备把房子分给四只小动物,可是小动物各有各的想法,你们能帮小动物按照它们的想法住进新房吗?

大象说它太重了,想住在最下面的房间;小猫说它想住在最上面的房间;小兔说它想住在小猫的下面和小狗的上面,小狗说它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同学们,请你帮它们安排好房间好吗?

师小结:由于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小动物们都高兴地住进了新家。它们夸你们真是一群热心助人的好孩子!

4、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聪明屋。

老师带你们到聪明屋去看看,今天它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难题?

有三个小女孩分别叫小红、小兰、小英,她们住在同一座楼里,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请你猜猜看小兰住在哪儿?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写有三个小朋友名字的卡片,请看小兰到底住在哪?

学生根据题意讨论,按楼层摆卡片。

全班交流反馈。

(2)正反口令游戏。

①听老师口令,学生指方向。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上”。

②听老师口令,指相反的方向。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下”。

四、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小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2、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

经历“左右”空间观念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左右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在生活中体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难点:相对下的左右位置确定。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

学法:合作探究,交流探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师:刚才我们鼓掌用的是什么?

生:我鼓掌用的是左手和右手。

师:对了,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方向举起右手)。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情?

生1:我会用右手拿筷子吃饭。

生2:我会用右手写字。

师:再举起你的左手,你会用左手做哪些事情?

生1:吃饭时我用左手端碗。

生2:写字时用左手压本子。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请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生:左眼、右眼,左耳朵、右耳朵,左腿、右腿……

师:刚才大家举了那么多有关左右的例子,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初步感知身边的“左右”

1、师生共同活动。伸出你的左手转一转,伸出你的右手转一转;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拍一拍。

2、动作游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机器人的游戏。老师做遥控器,你们来做机器人。遥控器发出指令后,看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快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左拍拍,右拍拍,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前拍拍,后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三、实践操作,理解“左”和“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师:你们摆的和屏幕上一样吗?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起,橡皮是第几个?从右边数起,橡皮是第几个?

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排第几却不一样?

师:原来同一块橡皮,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说一说。

师: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提问回答”的游戏。

师:××同学,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尺子的右边有什么?

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铅笔),尺子的右边有铅笔盒(小刀)。

师:学老师的样子,同桌进行互相提问题(互相回答)的游戏。

4、练一练。

(1)按老师的指令做一做。

师:把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左边,把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学生跟随老师的指令操作。)

(2)说一说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生:我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是××,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3)电脑出示课本P60情境图。

师:你们愿意帮助淘气解决一个问题吗?星期天,淘气到同学家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在几号房呢?

生:小明住在7号房,因为7号房在淘气的左边。

师:小东家住在三楼的右边,那小东家住几号房?

生:小东住在9号房,因为9号房在淘气的右边。

师:可见学会了左右,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想一想。

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用右手拿着东西与下面的学生面对面站着,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这位同学拿着东西的手在你的左边还是右边?

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引导同桌同学进行讨论、实践和验证活动。

得出结论:因为这个同学与我们面对面,方向相反,所以这位同学举的右手和我们的右手方向也相反。

2、比一比。

学生面对面一起举右手,一起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3、动动脑。

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分小组到楼梯上走一走。

4、教师小结。

方向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而且平时在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按次序走,以免发生事故

五、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

你能用今天学的左右来介绍我们教室的左边和右边有些什么吗?

2、数学游戏。

教师请一些同学扮演小动物(戴上小动物的头饰),由一名学生发口令,如“小猴请站在我的左边”“小兔请站在我的右边”“小猫请站在大象的左边”……小动物们按照指令站到对应的位置,并让坐在下面的同学进行评价。

六、课后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物体所处的位置确定前、后、左、右、上、下的物体。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方位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根据具体情境确定具体位置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确定教室内摆放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左右关系。

教法:情境教学。

学法:探讨交流,多角度训练。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我说你摆(由慢到快)

同学们准备好尺子、文具盒、橡皮擦、数学书。大家按老师要求排放好各种物品,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把文具盒放在最前边,数学书放在文具盒的右边,数学书的上面放一把尺子,尺子又要在橡皮擦的下面。

二、活动二:说一说

1、找一找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自己摸一摸,说一说。

2、小朋友们,你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一看我们教室前面、后面分别有什么?上面、下面呢?左边、右边呢?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中的教室里摆放了哪些东西?大家要想像自己就站在图中,面向黑板,然后说说各种物体的位置。

4、这位同学说得很有条理,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让你们当我们班里的“形象代言人”向别人介绍我们班教室,谁来试试?

师小结:大家把教室里的物品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好,可以使我们的教室更整洁、更美观。

5、教室是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个人的家?介绍的时候,要说说你家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他家是什么样的?

三、活动三:做一做

小明搬新家了,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房间里物品的摆放位置,小明不知道怎样摆放最好,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他一下吗?

师小结:学了“位置与顺序”,可以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成为一名小小的设计师,真了不起!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四、活动四: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第67页练一练第2题图,课前已把学生的桌子分成六组,每一组之间留着可以让人通过的路口,而且就把每个组命名为习题中的建筑物。

老师扮成游客让学生带路,每到一个“建筑物”就让学生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了,用“前后”“左右”说出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很快,其他的小朋友就意识到还有别的路也可以到达火车站,老师马上请一个学生扮演旅客,另一个学生扮演带路人,让学生充分投入到问路和带路的情境之中。

课件出示课本第67页练一练第3题,你看笑笑玩得多开心,请你坐在笑笑的对面,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如果你在笑笑的位置上,你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交流。)

为什么笑笑跟我们说的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我们和笑笑是面对面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

五、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回家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房间的物品按一定的位置顺序摆放好。

六、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师:我们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生活中有这样的钟表,钟面上1个数也没有,不好看时间。(课件中出示实物照片)请你们大胆猜一猜钟面上的时刻?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应用的意识;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

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对,是植树节,这一天人们都要种很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环境。在植树节,淘气和笑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到公园里去种树。阳阳种了8棵树,蕊蕊种了6棵树。你们能根据植树的情境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集中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几棵树?(课件出示:有几棵树?)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学生独立探究

师:哪位小朋友能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学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

师:8+6=14,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你们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树,摆一摆,算一算8+6等于几?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

2、汇报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后面一排有8棵,前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

方法(2):先把6给8两个,还余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

方法(3):从8棵接着往后数6个数,一共14棵。8+6就等于14。

方法(4):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总共就是14棵树。

方法(5):根据9+6=15,8+6就等于14。

方法(6):根据10+6=16,8比10少2,所以8+6=14。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加6等于14。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师:刚才,老师听到机灵狗说,他喜欢第二种计算方法:把6分成4和2,2加8得10,10加上4等于14,它还给这种方法取了个名字,叫“凑十法”。在刚才的几种方法中,欣欣的方法“把8分成4和4,6和4加起来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也叫“凑十法”。同学们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4、试一试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了,刘老师真为大家开心,现在请同学们在这么多方法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书上第74页下面的试一试,做完之后要认真检查一遍,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细心。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计算完了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代表交流,集体订正。

师:小朋友们,这三道题你算对了吗?有错误的小朋友请你再算一算,更正过来。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们累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机灵狗给我们带来的小儿歌,放松一下吧!(课件播放:

8加几,不用怕,借2个,凑成十,再把余下的加上来,计算起来对又快。)

师:我们也一起来念一念吧!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师: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蝴蝶在花间跳舞。(出示蝴蝶图)花丛中有8只蝴蝶,飞来了7只蝴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问。可能有: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师:小朋友们,要求一共有多少只蝴蝶?我们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并计算:

8+7=15。

师:花丛中不但有蝴蝶,还有蜻蜓呢,请你看看这幅图编个数学故事,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学生编故事,提问题。

师:一共有几只蜻蜓,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呢?

学生列式计算:4+8=12或8+4=12

师:我们刚才只是看到了漂亮的花园上面的景物,其实在花丛的下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说悄悄话呢。他们是谁?又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小蚂蚁搬家)哦,小蚂蚁在搬家呢!

师:我们怎样做能帮小蚂蚁找到自己的家呢?

学生说方法,并算一算。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小蚂蚁找到了自己的家,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2、购买食品。

师:老师决定奖励给大家一些美味的食品,请你从中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他们!小朋友们,这么诱人的美味,你想要吗?赶快选一选,算一算吧!(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汉堡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习8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3、游戏:夺红旗(书上第76页“夺红旗”游戏)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8+?”的计算方法,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64至65页,练习九1至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0的分解和组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若干、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老师要带大家去广场走一走。那我们就赶紧出发吧!(出示P64页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二、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10的含义。

师: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师:请大家打开书P64,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师:好了,停下来。画面上有多少个人呢?你是怎样数的呢?(让一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师:大家数了9以后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一共有多少只鸽子?哪位小朋友来数一数,(让一位学生出来数一数)

师:你数得真准,能告诉大家从哪数到哪吗?还有谁根他是不一样的吗?

小结:看来无论从哪开始数,只要我们不重复,不漏数,就能把它数正确。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数鸽子的只数和师生人数,并从中抽象出数10。

师: 刚才同学们数到了10个人,10只鸽子,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用小珠来表示10?(让几个摆的不一样的同学到黑板上摆一摆)

师:咱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同学摆的,他们摆的都是10个,他们摆得怎样呀!

小结: 10个人,10只鸽子,和刚才摆的10颗小珠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师: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数量可以用10来表示,看看我们的身体,哪一部分的个数也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小朋友以后数到数量是10的物体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平台,通过学生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知道了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10以内数的顺序

师: 老师把计数器也请来了,看这有几颗小珠,可以用数字几数表示,有办法让他们变成10颗吗?现在是几颗?也就是9添上1是10,10怎样变成9。

师:这10可真顽皮,一下子又跑到了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来找一找,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师:哪10前面一个数是几?9的后面一个数字是几?

师:找得真准,请小朋友把尺子放在桌面上,老师也找来一把尺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数字,倒着来读,这样读是从小到大排,倒过来读是从大到小排。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10比9大,9比10小。

师:能把第10颗找出来吗?

设计理念:利用计数器上9颗珠子再增加1颗的演示过程和从直尺上找10,让学生明白9个再加上1个就是10个,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让在学生充分认识了6和7,8和9的基础上,放开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9与10,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知数的顺序;紧接着让学生指出这一排中有10颗珠和第10颗,体验“几”和“第几”的区别,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建立数感。

(三)、比大小。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看,这各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请观察一下点子图,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9和10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打开书P65页,跟他们比比大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如果不看点子图,10除了大于9外,还可以大于几?师:10大于9,10大小8,谁能把它全部说出来呢?也就是10比排在它前面的数大。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10了,我们还发现了9小于10,10大于9。

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观察点子图,直观地比较出数10与相邻数的大小,再放手让学生说出10比排在它前面的数都大,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也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四)、10的组成。

1、游戏激趣

师:今天大家学得真认真,现在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想玩吗?那就快点坐好吧!瞧,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小球,请一位小朋友随便抓一把,我只要看还剩几个就能马上猜出他抓了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还有谁想试。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吗?那就快点拿出十颗珠子,看谁拿得最快。先听清楚要求,老师说开始才开始,分一分,想一想10可以分成几和几,比比谁摆得又快,想的方法多。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分成作好铺垫,同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也有一个课堂调节的作用。

(学生动手分一分)

2、动手分一分

师:分好了吗? 老师这也有10个回片,我请一个同学来分一分。(请一个学生上台分,一边分老师一边记录)

师:10的分成有这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记住呢?(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老师也编了一首凑十歌来帮助大家记忆:小朋友,拍拍手,大家一起来唱凑十歌,9凑1,8凑2、7凑3来、6凑4、55凑成一双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女同学来说一次,读得真好听,男同学来读一读,记住了吗?

3、游戏巩固

(1)师:其实刚才老师这有10个小球,只要我们记住了10的分了就能猜出来,想玩吗?好我请一个坐得最棒的小朋友来抽,谁来猜?

(2)对口令

师:我们再玩个对口令的游戏,你也要把手指伸出来好吧!。(师生对口令)

设计理念:先让学生玩一玩、猜一猜的游戏,再让学生用手中的小珠代替老师的小球,充分动手分一分进行验证,最后还通过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这不仅将原本枯燥的分合练习形象化、趣味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对数的直觉不断增强,强化了数感。

(五).学习10的写法。

1、师:这么快就记住了,那10该怎样写呢?首先观察10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1”,右边是“0”,因此在写10时要占两个“日”字格,在左边格子里先写1,右边格子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请大家打开书P65也来写一写。

2、展示几个同学生写的本子,集体再次强调在写10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的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在数轴上独立地填好数再交流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

2.练习九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电视上看到的神七发射时的情景,然后模拟从10数到1发布发射命令,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学生先独立完成第3题,然后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4、补充练习

圈一圈。

(1)圈出左边的10个图形。

(2)从右边数起给第10个图上颜色。

通过圈一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基数与序数的意义区别。

四、小结

今天大家学得开心吗?学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回忆这一节课所学到了一些内容后老师作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掌握11-20以数的认识、10加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的知识和技能是以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将对今后的计算产生直接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认识了20以内的数,并掌握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既能联系巩固旧知识,又能更好地为学习“8加几”、“7加几”等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

2、通过圈一圈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评价:

1、针对目标一,主要采取观察、比较、交流计算9加几,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2、针对目标二,注意采用交流性评价和样题评价。通过观察、比较、练习等方法,能准确计算9加几的结果。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求环节一,回忆旧知,情景引入1、复习旧知: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10+210+310+410+5 10+610+7lO+8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3、闯关成功的我们可以去运动会场了。能快速说出2-9的分成和组成,能正确计算10加几的得数。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1、图片上有什么数字信息?2

2、箱子里有几盒牛奶?箱子外面有几盒牛奶?

3、提出数学问题。

4、列算式。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1、带着问题,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给适当地指导。能找出图片上的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会列算式。环节三,汇报交流,梳理方法课本练习第89页例题。

1、说说你是怎么算的?2、

2、画一画,圈一圈,掌握算法;

3、说说圈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法;

4、做一做1题。1、指导学生说算法;

2、指导学生圈一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3、指导学生说算法。学生会画,会圈,会算。环节四,对比分析,感悟优法课本第89页做一做第2,3题。说说你的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做练习,总结发现:结果都是十几;得数十几中的几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掌握此规律会计算得又快又对。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总结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环节五,体会应用课本练习二十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规律。会用凑十法较准确计算。环节六,全课小结,拓展方法学生尝试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或者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凑十法的方法是什么?能说出凑十法即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36—37页的内容,《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解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2、能不能找到长方形呢?

3、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用摸、描、印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汇报交流,说一说图形形的样子。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长方体等有什么不同?

5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1、淘气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淘气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摸一摸,说说感觉,看一看形状,

在纸上印出来。

说一说长方形的样子。

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汇报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讨论,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涂一涂。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卡片、图片、胶棒或胶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学习左右的必要性1.由上下楼引入教学

教师: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下图)

你知道他们应该靠哪边走吗? 2.出示课题

教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和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与右1.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1)认识右手。教师: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上课发言要先举手。我们发言时,举的是哪只手?请你举起来。(学生举手。)

教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举的是哪只手吗?

教师:在举手发言时,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老师看看你们局的是不是都是右手呢?(教师巡视纠正,纠正后放下右手。) (2)做动作记右手。

拍一拍:让学生用自己的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让学生生出右手,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并说明我们在握手的时候也要用右手。敬队礼:学生模仿教师行队礼。 (3)认识左手。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看一看,这就是我们的左手。用左手把铅笔盒摆正。 (4)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区分左、右手。

教师: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右手做什么?(举手、写字、拿筷子、握手、敬队礼......)

教师:请你模仿写字的动作。右手写字时,左手在做什么呢?右手拿筷子时,左手在做什么呢?

教师:请你再说一说,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 (5)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下面的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6)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面。

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与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边指边说。

(左腿右腿、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

教师: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有右眼、右耳、右胳膊、右腿、右脚等。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有左眼、左耳、左胳膊、左腿、左脚等。

教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你听口令做动作。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怕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2.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1)找邻居。

教师:我们的身体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们座位我左右也有我们的好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

学生可以一组一组地做,教师观察,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2) 整理书桌。

教师:请把铅笔盒摆在书桌的上面,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左面。 (3)建立课堂习惯。

教师:起立发言时,我们都应该站在书桌的右侧。

教师:下面请大家起立,站到书桌的右侧。你站对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活动,从身体的左右扩展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三)操作中辨别,加深对左右的理解1.摆一摆

学生拿出下面的图片和水果(香蕉、苹果、桃子、南瓜)卡片,听老师要求动手摆一摆。

要求:(1)香蕉摆在南瓜的右边;

(2)苹果摆在西瓜的左边; (3)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

学生摆完,教师观察,发现问题,予以纠正。然后用课件像同学们展示。(课件左右第5页,如下图。)

2.完成教科书的第13页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集体交流后再利用课件演示。(课件左右第7页,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小蚂蚁吃南瓜的题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

(四)解决中运用,感受实用性

教师再次出示开始上课时呈现的上楼梯图片。如下图。

教师:刚开始上课的时,这两位同学要上楼,靠右行走。指一指,他们应该靠哪边行走呢?教师:只要我们靠着自己右手这边走,就是靠右行。我们平时在走路、开始时,都要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靠右行驶,这样才会安全、有序。看来左右不但在我们身体上有,教室中有,生活中也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五)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不但认识了左右,而且还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关于左右的知识吗?请你自己去观察一下!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入

播放《生日歌》,投影显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今天是谁的生日?

再问:你能很快地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了几种颜色的花?这些客人各有多少?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在学生迟疑时,设疑引入:怎样才能很快地回答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评析:课始,在乐曲声中展示以大象生日为主题的例题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注意把握时机,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导入新课,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又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统计的心理需求。]

二、积极参与,经历过程

1. 整理动物的只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提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呢?

再问: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知道?(可以把大象家来的客人排排队)

讨论:我们怎样帮大象把家里的客人排队呢?

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排队,有几种动物就排几排;可以竖着排,也可以横着排。

拿出几种动物的头像,谈话: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看着例题图说动物的名称,另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把小动物排一排。指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排,一个竖着排,另一个横着排。

提醒:一人报动物名称,另一个人在黑板上贴,报一只,贴一只。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分类整理的情况。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见教材第76页)分别填上三种动物的只数,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多,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少等。

小结:把几种动物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 整理花的朵数,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大象过生日,客人们送来了许多美丽的鲜花。怎样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来整理客人们送来的鲜花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几种鲜花图片,仔细观察例题图,把花分颜色贴在课本第77页的虚线框内,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图和表,相互交流整理的过程。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并回答哪些问题?

讨论:刚才我们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了动物的只数、花的朵数,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评析:以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问题为切入点,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逐步体验、领悟统计的过程。特别是在分类排列动物时,对着图有序地报一只,贴一只,慢镜头式地处理,清晰地演示了怎样分、怎样排,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1. 完成想想做做。

谈话:小朋友们为大象统计了客人和送的鲜花的情况,为了感谢大家,大象准备买5种水果招待大家。在这5种水果中,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请大家分小组统计一下人数。(出示统计表)

先按小组统计,再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汇总,填在统计表里。

提问:我们班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少?

再问: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2. 实践活动。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提问:如果要统计学具盒中的物体,可以怎样分一分?(按颜色或按形状分)

组织学生按形状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评析:想想做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整理统计学具盒中四种物体的个数,既巩固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又渗透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体验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整理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分类统计数据,你还想统计什么?课后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第三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吴惠

匆匆忙忙又一年,平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年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过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半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我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工作方面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虚心请教,提高教学水平,做好备课上课。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更加贴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习惯。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课前准备:备好课。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水平、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教学活动,4、教学中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提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合理组织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4、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三、培优补差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针对各种问题,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在本学期,我所担任的一年级3班的同学有一个同学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本班级学生成绩发展不平衡,在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有待今后努力。

3、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工作有得有失,今后我一定会取长补短,力争做到更好,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四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海底世界 数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海底世界情境图。教学目标:

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知道正确的数数方法。

2、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具准备:

海底世界挂图,数数用的表格,各种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去过“海底世界”吗?看来大家对“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去海底世界看一看吧。(出示挂图或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资料。)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情景图,师生共同数数。

(1)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2)同位相互说一说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

(3)谁想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一只鲸鱼)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只鲸鱼的图片。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水母、条纹鱼、虾等的图片。(4)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 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在学生数的过程中,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顺序地数,并且渗透有关位置的知识,让学生不但数清数量还要讲清楚在图钟地位置。

2、学生独立数数。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数数,下面老师给每个同学数数的机会,并把数的情况记下来,好不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数数)

师:跟同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了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数了什么?各有几个?(学生回答时,教师把黑板上图片贴完,并对应写上数字。)

三、联系生活,练习数数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数数,那么现请同学们数数我们的教室里的东西?

师:谁来说说你数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里认识了许多朋友,还学会了数数,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五、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快乐的校园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数10以内的数;读、写10以内各数;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是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难点是写1-10各数。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选取以儿童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通过“科技小组活动”、“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快乐的课堂”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情境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科技小组活动”,通过提出“天上有几架飞机”的问题,引起学生数数的兴趣,图中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数一共有几架飞机、有几个小朋友在参观等,教材只选取了其中一个问题做引导,通过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并借助自主练习中数“天上大约有几只小鸟”渗透初步的估计意识。第二个信息窗是借助学生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数扎小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同时通过理解穿红上衣男孩“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序数的含义。在自主练习中,借助“饭前准备”的画面,学习2个2个数的方法,初步渗透按群计数的方法。在“贴一贴”练习中培养学生简单找规律的意识。第三个信息窗是学生喜爱的“拔河比赛”,借助学生已有的游戏经验,引起学生的争论。两边人数不相等不能开始比赛,同时这幅图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跑过来的小朋友的加入使两边人数相等可以进行比赛,从而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四个信息窗是“快乐课堂”,以两幅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借助树上苹果数量减少到一个也没有来认识有关0的问题。同时图中借助直尺、温度计上的0,进一步体会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自主练习中又设计了“按顺序连线”的内容,进一步熟悉0—10各数的顺序。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3、充分利用自主练习,扩大学习空间。

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5、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8课时。第一课时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1、3、6题。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抽象和理解数字的意义。

3、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

2、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树”、“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

4、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 如:“天上有几架飞机„„”(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看图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天上有几架飞机?”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天上有5架飞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4、1、2、3„„除了表示1个太阳、2个火箭、3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5、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3、自主练习第3题,给熊猫画五官。

4、自主练习第6题,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看第六题的小鸟,学生估一估天上有几只小鸟?看谁估的最准。估过之后,数一数验证一下。再让学生观察图上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快乐的校园

1—5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数字的写法,“自主练习”第2、4、5题。教学目的:

1、会写1-5各数。

2、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学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会了数数,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今天就来和它们做好朋友,学会写这些数,好吗?

二、观察字型,学习书写

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书空,记笔顺。

4、描红,并尝试书写

“1”这个数字让学生自己来写一写就行了。“2”和“3”先让学生观察观察数字在格中的位置,教师在黑板的“田”字示范,学生描红。最后在空格中再书写两个。“4”、“5”这两个数字先让学生观察,再书空练习,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比一比,同位互相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按照题目设计,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再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点子图,最后进行1-5写数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旁边的表格要我们干什么?学生能填对数就可,不做过多要求。

3、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观察,让学生把题意先看清楚,说一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根据给定的数涂出对应的圆圈个数,只要涂的个数与数字对应就可)再引导学生找出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

四、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1、2、3、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

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在课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2、我们的操场上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二、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1)独立看图(2)汇报观察结果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序数问题,如“扎辫子的小女孩排第几?”(教师随机板书问题)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进一步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如:穿白衣、黄鞋的男孩排第几„„ 全面解决图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我们很快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1题 谜语导入:你猜猜谜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区分颜色和给彩虹涂颜色。

3、自主练习第2题

按数序连线,连后说说象什么?

4、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把图意说清楚,解决黄色的小鸟有几只?绿色的小鸟排第几?然后比较两个4表示的意义。

5、自主练习第8题

按题目要求数一数说一说小动物的只数和顺序,再填一填。渗透有关位置的初步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快乐的校园

6—10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6—10的写法及自主练习2、4、5题。教学目标:

1、学写6—10各数。

2、初步渗透数的组成、按群计数和简单的找规律。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数学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原来数字娃娃在开会,6、7、8、9、10 五个数字有意见,因为1-5五个数早和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家都会写这五个数了,可6-10 还没机会和大家作好朋友,它们都等不及了,你看它们来了。(板书:6、7、8、9、10)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1、师: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学会写这些数字,把它们写得很美,它们就会和你成为好朋友。

2、学习6的写法

(1)看字型:你看小6先来了,出示6(在田字格中的写法)。看看它象什么?(生说,表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写法:看一看、说一说它在格中的位置和布局(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说)。(3)写一写,自己试书空,师指导书写。

3、学习7、8、9、10的写法

(1)师:7、8、9、10也等不及了,它们在书上第9页等着你哪。

(2)看书自学:学生自己观察字型,他们分别象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充分交流。

(3)自己学习各数的写法。先书空练习,再尝试书写。

4、你学会了吗?有问题吗?你觉得哪个数字最难写?请学生当先生进一步指导书写。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4题

写数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弄明白后然后再正确地写数。

2、自主练习第5题

借助碗和帽子图,渗透数的组成。练习时,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来理解数的分与合。在此基础上,扩大练习量,教师再自行设计其他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3、自主练习第6题

饭前准备筷子的情境图。主要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两个两个的数,渗透按群计数。练习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填空“准备了()根筷子”。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一双一双地数,还可以根据碗的个数来确定。此题可利用学具帮助数数。数完后,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数数方法。

4、自主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放手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再到附页中找到对应的图来贴一贴,然后同位互相交流排列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信息窗三及自主练习1、2题。教学目标: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

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3、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1)数一数(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

(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10,10>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

8○6

5○8

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

四、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快乐的校园

比较大小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14—15页自主练习第3-6题及聪明小屋。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2、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回顾

还记得前一节课我们认识的三兄弟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二、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先独立数叶片,然后说说后面的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可以怎样填。

2、自主练习第4题

涂一涂,比一比。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比较的是什么,谁多谁少。前两道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3、自主练习第5题

找规律画一画。引导学生找规律时,要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说说后面的比前面的多几。

4、自主练习第6题

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三、聪明小屋

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随笔 第七课时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信息窗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

2、能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

3、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教学重点:0的含义。教具准备:苹果树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2、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10的数字),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说要求,你来摘苹果,看谁听得仔细,摘的正确。”

“谁能摘下数最大的苹果?” “谁能摘下数最小的苹果?”

“谁能摘下比6大比8小的苹果?”

“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教师板书。“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提要求来摘苹果?” 指名让学生提要求摘苹果,直到摘完为止。

4、教师:“现在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表示方法 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2、0的其他含义(1)、教师:“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用0表示,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你在哪儿看到过0?”(尺子、温度计、车牌号、电话号„„)(2)、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3、0与其他数的比较。

“0与1,2,3„„等数相比,是大还是小?”怎样排队? 4、0的写法(1)教师:“既然已经认识了0,那么,你会写0吗?”

如果有的学生说会写,就让他到黑板上写一个,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写的怎样。(2)0的形状像什么?

(3)教师在田字格上教学0的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5、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个题主要是巩固0——10的数序。先按顺序连线,再看像什么。

2、补充按顺序填数。进一步巩固0——10的数序。()1()()()5()()()()8 7()()()()

3、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

4、自主练习的第3题。

这是一道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在明确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教学随笔 第八课时

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回顾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并加以巩固。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教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不完整或遗漏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巩固练习

结合教科书第18页的情境图,说说自己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都学会哪些知识。

1、会数、读、写10以内的数,0的认识。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有关数数的知识吗?”(图中有什么?各有多少?)数数的时候,注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数完后,将结果统计在图下的统计图中。(图中没有小狗,因此小狗的只数是0只。)

2、比较数的大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数了图中各种东西的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重点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1)统计图中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每人至少写出5组。(2)补充练习:

5()6

8()5

0()1

3、基数和序数(1)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和第几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从图中任意寻找有关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对于合适的和能解释得通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最后引到图中的一排小花上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的两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全班解答或同位解答。(2)练习:

请第一列第五个同学站起来。请第三列的前四个同学站起来。学生提类似的问题进行练习。

三、丰收园

1、教师:通过“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否积极发言了?在小组和同位合作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你提出过问题吗?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认真思考了吗?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回忆自己的表现,教师指导学生把相应的苹果涂上颜色。

四、教学随笔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9页,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主练习”第2题的挂图。学生准备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

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师板书:男

女)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妈妈的小帮手

比较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22—24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的1、2、3题。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活动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2,并提出问题。(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二、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2、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 谁最长,谁最短?)(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3、巩固

(1)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2)自主练习第3题:

① 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② 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4、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1)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5、引导学生独立总结:

谁能说一下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三、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教具学具:

投影、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

二、巩固练习

1、分一分(投影出示)

红苹果

绿桃子

绿萝卜 绿苹果

红萝卜

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2)按颜色分成两类

(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投影出示25页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三、解决问题 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2、汇报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五、教学随笔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6课时。

第一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信息窗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5只,我再拿出5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5和3合起来 „„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5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3)认识加号。(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5+3”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七、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2、在观察、操作中积极地思考。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游览花果山,我们学会了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今天我们进行比赛,看谁的本领大。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图意,并列出算式。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口算结果外,还可以制成口算卡片,经常性地进行口算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3、自主练习第3题

分类说算式的练习活动,通过变换练习的形式,引起学生口算的兴趣。可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想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它学生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4、自主练习4题

算式与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去做,然后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5、自主练习第5题 小老鼠找鼠标的情境,根据得数连算式。练习时先让学生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并弄清图意,再做题。根据屏幕上显示的“3+4=7”,找出得数是7的鼠标与电脑连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连其他的鼠标,屏幕上可以怎样更改?

6、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的信息窗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野餐全景图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3只小猴;左边树上有5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二、提出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3+4=7

4+3=7

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5、巩固练习

4+1=

5+4=

6+2=

7+3=

1+4=

4+5=

2+6=

3+7=

6、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四、走进生活

你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训练10以内数的加法。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班小朋友那么聪明,为大家准备了好多小礼物,还带来了问题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索

1、教师以《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呢?(讨论)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得数是9,就一定能回家了。”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小白兔走的是哪一条路,你知道吗?

2、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小白兔回家的路线(教师可提供如下的算式,也可以适当补充算式)。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2+6=

4+3=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看图,并写出算式。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2、自主练习第4题:我踢哪些球?

练习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3、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4、自主练习第6题

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数学国王对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下面,请小朋友接受国王的礼物吧!

五、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 页信息窗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减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教学具准备:

水帘洞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花果山看到我们喜欢的小猴子,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野餐,今天,我们再到孙悟空的水连洞参观,好吗?

出示水帘洞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都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刚才洞口有8只猴子,现在有3只了,有几只钻进洞里去了?

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吃,现在树上有7个桃子,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树上原来有9个桃子,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吃,树上还剩多少个桃子? „„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加法的,也会有减法的,加法问题随时解决,减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还剩几个香蕉?。你能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好吗?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师: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说全班同学听吗?

教师适时总结: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7个香蕉,给小猴子吃掉4个,还剩几个?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7 – 4 = 3(个)

(2)认识减号。教师演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最后学生容易看到去掉的和剩下的部分,而原来的数不容易看到,因此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是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要把这个数写在减号的前面。

三、巩固发展,应用问题

1、学生自己其他的减法问题,并把想法说给其他同学听。

2、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装进问题口袋。

四、教学随笔

第六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减法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初步培养与同学共同学习的习惯。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看懂图意,正确列式解答;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游览了孙悟空的水帘洞,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重要的本领,认识了减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说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具体指导语言:

你看图之后,讲一个故事;独立列式;集体交流:学生说图的意思,学生连线,同桌看看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3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写得数,后请小博士交流

教师读题,学生说得数。

3、自主练习第4题

小鸡回家,连线找得数。六所房子中有的住了一只或两只,有的没住小鸡。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口算,争取全算对。

三、走进生活

1、自主练习第5题

小猴分桃图,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把分得过程用等式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汇报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以及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具体过程如下:

(1)学生看图说图的意思(2)师生一起摆学具(3)看学具列算式(4)同位交流

(5)师生一起把算式分类找规律

2、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幅包含多信息的情景图。其中有小鸡吃虫子、兔子吃萝卜、小鸟飞走了等信息,是加减综合练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充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加减法独立提出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相互交流。

3、课外延伸

聪明小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拿实物或学具摆摆看。

四、教学随笔

第七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信息窗4。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0的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关于零的减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让学生观察图。

二、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4,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

1、编一个小故事给同学们听。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为什么这只小猴子最后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呢?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

3、根据故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三、探究问题

1、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

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列出算式。

2、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可以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给予提示:3-()=()个

四、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花儿上还有几只蝴蝶?

2、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在问题口袋中。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随笔 第八课时

走进花果山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上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长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观察彩图,说说图意,列出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口算,如有个别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辅导(可用卡片)

3、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自己看图,边说图意,边列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的故事。

根据树上的七星瓢虫或树上的叶子等内容来编;分合作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三、拓展延伸

教师讲一个数字娃娃的故事。你能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四、教学随笔 第九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42页。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第41页信息窗5挂图)

1、师:一些小朋友观看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不仅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还引起小青蛙,小鱼的注意,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② 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 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④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⑤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走进生活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教学随笔: 第十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4页的自主练习。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观看猴子跳水的情境图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题。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自主练习第2题。

提供了学生用彩纸做纸花的情景,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做了多少朵纸花?”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张彩纸?”只要列出正确的算式就行。

3、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直尺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5、自主练习第5题。

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是对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鼓励学生借助图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提出多种有关连加、连减的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共享。

6、自主练习第6题。

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理解,独立解答,发挥想象。在交流中弄清楚“2+2+2+2”和“8-2-2-2-2”的含义,并尝试口算出结果。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十一课时

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信息窗6。教学目标:

1、结合“小猴子学钓鱼”的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用多种算法去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交流算法过程中,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了花果山,游了水帘洞,看了小猴子

跳水,还美美地野餐了一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猴子是怎样钓鱼的呢?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图上都有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编出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组内交流完后,教师指名一至两名同学讲一讲他们编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全班解决提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

(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结合图中的说明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别列出各种算式。

5-1+2

5-3+1 让学生看算式,每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2题。

(1)观察此图: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提出:湖里有几只天鹅?(3)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8-2+3

8+3-2(4)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第1题。

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式。关键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随笔: 第十二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48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小羊过河”、“运算卡片”、“小猫钓鱼”、“讲故事”、“做公交车”等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研究了“小猴子学钓鱼”的故事,又解决了一些问题,同学们很棒!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走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要求二人合作:一人读算式,一人作答。然后判断,错误的改正。

2、出示“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 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3、同学们,你们做过公交车吗?出示53页图:(1)引导学生观察: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引导提出问题:3路车上一共有多少乘客?(2)合作解决:车上一共有几人?(3)汇报结果。

适当渗透思品教育:坐公交车一定要注意安全。靠站停车时先下车后上车,尊老爱幼等。

4、出示小猫钓鱼图片。(1)、引导观察图片:画了什么?小猫做什么?能钓哪条鱼?(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 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5、出示48页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十三课时

走进花果山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探索规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信息,独立思考,发现隐含的规律,初步的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习惯。

2、合作交流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注意倾听、欣赏他人的想法,共享探索成果,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对探索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表达,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的知识更有趣,比比看,谁学的最好,发现的规律最多。

二、自主探索

1、出示49页第1题

(1)3+2=5,那么2+3=几?

再出示几个类似的例子,学生解答后,让学生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总结规律: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

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出示几个类似的但数很大的题,让学生利用学习的规律解决。(2)教师出示蘑菇+苹果=9,根据刚才学习的知识,你能想到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2、出示49页第2题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下面的瓜应该是什么颜色?下面呢?下面呢?最后一个呢?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题。

3、出示49页第3题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应该填几?为什么?

4、出示49页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篱笆呢?再涂上颜色。

三、聪明小屋

请同学们走进“聪明小屋”,看你能发现什么?明天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四、教学随笔: 第十四课时

走进花果山

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3页回顾整理。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加减混合口算的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观察加法算式分类。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教师准备:

未完成的加减法表格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海底世界的奇特风光!(电脑播放海底世界录象)

【说明: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思维易被激活。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对大海无限喜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这一切即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算一算:你看,来了一群小鱼,身上还写着算式,自己会不会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在计算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3、排一排(得数是8的所有算式):你再仔细看一看,这些鱼身上的算式排的是乱七八糟的,你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给它们排排队吗?

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愿意怎样排?同位交流

4、全班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谁还有不同的排法?

5、观察再发现。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些什么?

6、读一读:那么我们把这些算式读一下,好吗?男女同学比比赛,听谁的声音即洪亮又干脆!

7、整理其它得数的加法算式

过渡语:同学们,再看又来了一群小鱼,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师:还有谁喜欢写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样吧,咱们来抓阄,怎么样?哪个小组抓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写,好吗?(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贴一贴:写完的小组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纸条帖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其它同学帮老师看一看,哪个小组帖的又快又好?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4)观察讨论、发现规律

师:你看,老师把各个小组整理的情况,也汇总成了这样的一个表,请你仔 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数学问题?自己先看看,看谁观察的有顺序,发现的问题多?(5)汇报交流。

轻轻的跟你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还有没有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让学生畅所欲言。

(6)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也可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针对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谁想评评?

【说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探

讨,完善探究规律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作了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充分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模拟情境、在玩中巩固

1、游戏——猜一猜

师:刚才大家横着、竖着、斜着看,发现了许多规律。有几条小鱼也过来凑热闹。哦,怎么把我们的算式挡住了?那么大家能猜出这些鱼挡住的是什么样的算式吗? 学生根据规律大胆的猜测。

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2、游戏——比比谁最先走过桥

过渡语: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全猜对了!为了奖励大家,这些小鱼邀请大家到它们的海底龙宫玩一玩,想不想去?可是我们必须通过这两座桥,才能到达!要想顺利通过,就要把其它的算式补充完整。大家有信心吗? 男女同学再比比赛,看谁最先走过桥? 谁想帮张老师走过桥,谁想试一试?

3、游戏——补阶梯算式,畅游海底龙宫

师:海底龙宫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可是要想打开海底龙宫的大门,必须把通往大门的阶梯算式补充完整,大家还有自信吗

(1)下面小组的同学先讨论,再去写一写。(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再跟临近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其它小组的同学跟你们组想的一样吗?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

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教师注重组织丰富的练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采用猜一猜、比一比、补一补等游戏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四、活动欣赏

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海底世界的大门终于向你们敞开了!(课件播放录象欣赏)

【说明:活动的欣赏,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高潮,课的结尾让学生意犹未尽,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七、教学随笔:

第十五课时

走进花果山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小鸟、小朋友、花、蝴蝶、苹果等从数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味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乐趣。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

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自主观察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

(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加上自己提的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四、教学随笔: 第十六课时

走进花果山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内容: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际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难点:建立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数吗?在我们周围哪儿有数?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找找周围的数。板书:找找周围的数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找找身体上的数。

找找自己身体上有哪些数?(如:1个头,1个鼻子,1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两条胳膊,两条腿,两只脚,10个脚趾等。)

2、找找教室中的数。

教室中有数吗?请你找一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数?

公共场所、体育厂、电视上等。让学生说说在不同地点,找到的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

1、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悉的环境中找出哪些数?

2、你打算怎样去找你周围所熟悉的数?让学生讨论,制定出课外找找周围的数的活动计划。

3、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都找一找周围有哪些你熟悉的数,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交流。

四、教学随笔:

第四单元 谁的手儿巧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对话的方式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 “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自主练习中,通过“连一连”、“涂一涂”、“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认识几何形体。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的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还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主动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信息窗。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教学过程:

一、自由活动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4)起名字。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谁的手儿巧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的自主练习以及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从中培养学生的

观察和比较能力。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我摸你说与我说你摸。

1、教师课前把各种形状的物体装进口袋,从口袋摸出物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说出一种形体的名称,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相应的实物。也可以由学生说名称,学生摸实物。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然后独立画在书上。

2、自主练习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自主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本题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副图,能看到几个面,分别说出是那几个面,再让学生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接着训练学生涂右面、上面、前面的颜色。

5、猜一猜

出示一个实物模型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模型?并说说为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随笔:

第五单元 海鸥回来了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

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信息窗的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素材,是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通过观察,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展开对11—20各数的认识。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各数。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填<、>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渗透估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四、教学建议: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提倡算法多样化。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4、本单元的评价除考察知识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数11—20各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信息窗。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数20以内的数。

2、进一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数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介绍背景:市南区发起“挽留海鸥”的活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不久“海鸥回来了”,让我们去看看现在海边的美景,怎么样?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3、你们看图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11-20各数

(1)根据提出的问题,数出自己喜欢物体的个数。(学生说说数的办法。)学生数出并回答,师随机板书此数

(2)继续解决其它关于数数的问题,学习11-20各数的数法。让学生把图中的数数全,把图中提到的各种信息展示完整。

2、动手操作,认识数位

(1)怎样才能把数数的更准确呢?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摆小棒学习数“沙滩上有几只海鸥?”(用小棒表示海鸥)

(2)引导学生把其中10根捆成一捆,强调10个一是一个十,让学生初步体会十进制,体会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一捆小棒加一根就是11,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一捆加两根就是12,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接着让学生按这种方法摆出11-20各数,知道2个十是20。

(4)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教师说明: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11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呢?指学生试拨。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1-20各数吗?”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65页的第1题:写一写,画一画

这是一道巩固数位知识的练习题,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画?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教科书第65页第2题:按顺序写数。

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对20以内数的排序练习:(1)从小到大(2)从大到小

(3)奇数排列、偶数排列

3、教科书第65页第3题:数学游戏

先给学生解释清楚几个名词:大、小、大得多、小得多、差不多。讲清楚规则后,让学生同位合作游戏。

五、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海鸥回来了

十几加几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十几加几的题及加法名称的认识。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十几加几(不进位加)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3、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初步的数感。

4、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5、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情境图)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海鸥图,同学们根据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没解决的我们暂存再问题口袋内,我们今天继续解决。

2、小黑板展示问题口袋内容,筛选出“现在有几个小朋友?怎样列式?(12+3)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算式:12+3(1)你想怎么算?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问题?并解决。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这些知识,例如:小明的姐姐今年12岁,三年之后,姐姐是几岁?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四、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六、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海鸥还来了

十几加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65页5、7、及补充练习教学目的:

巩固练习十几加几的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1、课本65页第5题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快速的看一眼,马上合上书,你看到了什么?(糖)几堆?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2)学生集体交流估计的数目,师:“究竟谁估的更接近一些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要想比一比谁估的更接近,必须先算出一共有几块糖。(3)学生解答“一共有几块糖?”(4)比较谁估的对,请他谈谈心得。

2、教师出示两堆小棒

(1)学生先估计一共有几根小棒?

(2)请学生数出两对小棒各有几根?(3)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盒没有用过的粉笔有几枝?全班有女生几人?男生几人?”

3、课本66页7题

(1)学生看图,理解图意。(2)学生集体交流图意,“说说通过看图你都明白了什么?”

(3)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表格提出的问题?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数一数,算一算。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选比较简便的方法,小组 一 二 三 男生 11 8 12

4、出示小黑板: 女生 5 10 7(1)通过看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2)一组有几人?

(3)你根据上述情况,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教师选出有关加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4)学生独立解决。

5、先计算,后找规律。

10+1

11+2

12+3

13+4

14+5 观察算式及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6、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7、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海鸥回来了

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4十几减几及减法算式的名称.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十几减几不退位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你看图提出减法问题吗?”

(原来有几只海鸥?飞走了几只?还剩几只?怎么列式?引出今天要解答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岩石上现有几只海鸥?”(17-4)(1)你想怎么算?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19-8

(1)学生独立解答。(2)同桌交流做法。

3、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问题?并解决。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情景?学生说说,教师鼓励学生要自己解答,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先放进问题口袋。

4、学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学生随便说一个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口算比赛。

教师出示口算题目,比一比再限定的时间内谁做的既快又对。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海鸥回来了

十几减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自主练习第4、6、8、9,聪明的小屋及根据三个数写四个算式及找规律。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十几减几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操作观察能力。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先摆小棒,再计算。

(1)师生一起摆小棒先摆16根,再从中去掉5根

(2)学生说说怎么去的?

(3)学生独立解答。

2、根据算式:19-2(1)学生自己摆小棒解答。(2)同桌交流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看图写算式:教师出示苹果图。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然后自己解答。

2、给学生三个数字,15、2、17写出四个算式。

3、先做题,后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9= 19-8= 19-7= 19-6= 19-5= 19-4=

在教学此题时,要引导学生用被减数,减数,差这样的数学术语来讲述规律问题。

4、请你写出得数是15的减法算式 19-4

18-3 17-2 16-1

15-0 在教学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写既不遗漏,又不麻烦。

5、课本66页第8题(1)学生看图讲故事(2)根据故事列算式

(3)集体交流意见。

6、课本66页第9题,综合练习。以组为单位由一人任选数字卡片,其它人分别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和得数是这个数的算式。依次轮流进行。

三、走进聪明小屋

找出与其它数不同的数,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第2组答案不唯一。

四、教学随笔

第六课时

我学会了吗

丰收园

教学内容:

第67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学目标:

1、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

2、考察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大小;

3、考察能否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等。

4、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四、教学随笔

第六单元 有趣的游戏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4、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和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和视图的初步知识。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信息窗一,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个小朋友“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画面,引起学生对左、右方位的讨论。在自主练习中,借助“二人听口令击掌”的游戏画面,扩展到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的学习。信息窗二,是利用几个小朋友一起看照片的现实情境,引起学生对汽车和小兔拍摄位置的讨论,开展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知识的学习。在自主练习中利用小鸟和小猫从不同位置看房子,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巩固。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商店„„多种场合都接触过这些事情,只是没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系统知识来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的素材外,还可以设计多种情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本课的内容。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乐于参与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习的空间,便于学生联想和交流。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初步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学会用简单的方位知识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等内容,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使其身临其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用亲身体验唤起对经验的联想,从而学会本课有关内容。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学到的知识才能扎实、灵活,学到有用的知识。由于是初步学习这些知识,只是积累直观经验,不宜作过高要求。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有关方位和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初步知识是现实经验的系统化,处处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另外,此类知识很难通过几节课,几个例子,一下子学会,只有通过不断地辨认,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变为得心应手的知识。为此,教师除重视课堂中的体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学生能经常用简单的方位知识和辨认物体形状的知识解释和描述一些周围的事物,在应用中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4、除教材提供的游戏外,教师还可联系当地学生实际,设计结合本课内容的其他游戏,进行教学,达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5、对本单元中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否正确地从上面、侧面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与小伙伴合作,主动运用知识的情况。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图形与位置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的信息窗1,及第69页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

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设想:

通过游戏展开活动,将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既自主探求,独立思考又相互结合,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和体会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好!(师用右手向同学们挥手问好)请同学们也挥一挥你的右手向老师问好,好吗?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游戏。(师可贴示板书)同学们想玩吗?

二、合作活动,理解知识。

(一)理解左、右。

1、引入游戏:

师:谁玩过“指鼻子、眼”的游戏?(有,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如没有,师可课件演示或者请一位同学帮助演示,并讲清游戏规则。)

2、同桌合作,做游戏。师:现在知道怎么玩了吗?你想玩吗?下面就请你同桌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吧。咱们还要比一比谁指的又对又快。

(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知左、右)

3、巧学方法,辨认左右。

师:同学们,咱们先玩到这儿。刚才在玩的时候,谁赢了?(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是自己)请几个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指的又对又快?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辨清左、右?(学生可能会举生

活实例,例:用右手写字、刷牙;走马路,靠右走„„)

4、反馈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请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再举起你的左手、右手。(强化训练)

师: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你还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好朋友?找找看。

5、相对左右。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师: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

师: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二)自主探究,上下前后。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呢?(让学生说,师板书。)反馈练习。

师:那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吗?(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给予鼓励)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三、课间休息: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四、巩固练习。

1、游戏,比拍手。

教科书第69页的第1题。教师可请一位学生帮助演示活动过程。(1)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练习。(2)师生比赛。(3)生生比赛。

2、找朋友。(可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大树爷爷让我们帮它找朋友。(课件展示)它的朋友就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其中一个桌洞里,用信封装着,请大家赶快帮它找一找,并把它们贴上,让他们重新回到大树的身边,好吗?

要求是:大树左边有4只小燕子;右边有3只小鸡;上面有2只蝴蝶;下面有5朵小花。

每个小组发一张大树图画。(1)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指导。

(2)展评作品。先请学生说说喜欢哪幅?为什么?教师再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3)课件展示。

四、谈体会: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趣的游戏

左、右、上、下、前、后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图形与位置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信息窗2及71页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教具准备:

信息窗2挂图,学生准备:小汽车、积本、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和各种各样的图片及照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为了留下这个美好的回忆,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领你照过好多像呢?

(学生回答)

2、其实啊,照相也很有学问的,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学生证、身份证、毕业证上的像要从正面拍,有的想为了美观,具有艺术性就要从侧面拍,你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吧?现在谁想当一名小小摄影家呀?(学生回答)

3、师:那么老师首先要考考你的辨别能力,你可一定要先过老师这一关呀!

二、探索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挂图:

师: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包括照片的位置)

师:仔细观察,谁能从图上发现点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小男孩左手和右手举起的两张照片不一样)

师:为什么两张照片不一样呢?其实啊!那是因为拍摄的方向不同。(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教师再说明)。师:你能辨别出它们各是从哪个方向拍的吗?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方法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辨认课前准备好的小汽车、积木、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形状,不断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后统一意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知识的交流,又是学生经验的交流,使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

2、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有效点评,重点是小汽车挂图。

3、操作练习

分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照片和起来一起分类。(从前面拍的一类,从上面拍的一类,从侧面拍的一类)教师参加各小组活动,及时指导。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画,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能解决得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在问题的口袋)。

三、自主练习

谁看到的?

学生自己读图,照图讲一个小故事,教师做简单充实,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师要引导学生把图中小鸟、小猫和两个小屋子的位置关系说清楚,比如小猫在屋子的里面,小鸟在屋子的上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上面

侧面

前面

后面

五、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图形位置——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

2、加深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体验,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感受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六单元尤其是在游戏中,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展示“我学会了吗?”

1、可以借助挂图或事物投影展示“我学会了吗?”

2、学生自己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并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图意。教师要及时点评,说明个别答案不唯一。

3、完成“我学会了吗?”下面的3道题目。

(1)第1小题,用彩笔涂色,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检查。

(2)第2小题,把小蚂蚁前面第2只涂上红色,小蚂蚁后面的第3只涂上黄色。第二小题做完后可增加一些相关练习,如把从左边起第4只蚂蚁圈起来,把右边的4只蚂蚁圈起来等等。

(3)第3小题,乌龟是谁看到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是小鸟,也有学生回答是太阳,都合理。

三、丰收园

丰收园里谈收获。

现在学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1)长本领了吗?你长哪些本领了?(2)习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随笔

第七单元 小小运动会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等为素材,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知识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而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教材只安排了9+6、6+9和16-

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把其余内容安排在自主练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的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教材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一个信息窗是“参加运动会报名”,通过提出“需要写多少码?”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并通过自主练习进行巩固。第二个信息窗是“领材料”,通过解决“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的口算方法。第三个信息窗是“投沙包比赛”,借助“谁赢了?”的问题,探索2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在自主练习中加强巩固。第四个信息窗解决“赛跑分组”情景中引出的“怎样分组?”等有关问题,加强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第五个信息窗是“领奖”,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少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本单元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编写特点

1、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五个主题情境,构成了具有横向联系的“情境串”。由情境引发一系列有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2、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

本单元在知识的编排上不再采取传统的编排方式,加法不再分9加几、8加几------4、3、2加几,即大数加小数,小数加大数;减法中也不再分十几减

9、十几减

8、-------十几减4、3、2,即先减大数,再减小数等琐碎的知识点,而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只安排了9+6、6+9和16-

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

法,其余的内容全安排在自主练习中,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材把算式从实际问题里抽出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在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教材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5、练习题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在加、减法的练习题中,多处有意识地把有关的口算题按规律排列,让学生在算出得数的同时,从中体验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与和的变化关系;感受到减数不变,被减数与差的变化,以此渗透函数思想。

6、回顾整理的创意形式新颖。

回顾整理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采取“营地式”的呈现方式。把全单元的内容相聚于“大本营”内,大本营共分为六个营区,以不同颜色的小旗为营区的标志。蓝、黄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绿、深蓝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黄、绿、深蓝营区分别对加减算式进行分类整理,为红、紫营区填写加法表和减法表作好了准备。

通过各个营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完成对整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建议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教材中的五幅情境图,展现了“小小运动会”的种种情境。教学时,教师不要静止的“观察”,机械的“问答”,要活用情境图。有的情境图如“运动会报名”、“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可组织学生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的情境图如“领饮料”、“领奖和公布成绩”,可通过看图讲故事,启发学生学习。学生们有了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就会亲切而有积极性。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思维特点不同,经验基础不同,同一道题目会提出许多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要注意鼓励、尊重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不要统一限定一种口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学习。

3、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欲、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材在“你说我讲”栏目中,虽然设计了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用这些“问题”和“方法”限制学生提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创设开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展开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探索,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应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按《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承认差别,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口算;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迅速。练习方法,开始可看卡片,逐步到听题口算,最后开火车或口算抢答。练习一定要强调高效率。

5、对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应考察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积极性表现情况。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4课时 第一课时

小小运动会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信息窗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明确运动员的选拔要求,让学生课前分组选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运动会就要来临了。开展运动会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进行运动会的报名。(出示课题:运动会报名)

师:下面请每组选出的运动员上台。(每组的运动员上台。)小组的同学能够选你们当我们班参赛的运动员,说明大家是非常信任你们的,老师也相信你们。

二、提出问题

师:凡是参赛的运动员每人都要佩带一个菜牛上号码,大家想一想,我们班需要多少个号码?

生:只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

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运动员的人数呢?

生甲:可以计算赛跑的和投沙包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9+6=

生乙:刚才这个问题也可以列式:6+9= 生丙:其实,要算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算一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问题

1、探索9+6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演示来进行。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3)组间交流:

生甲:我用数一数的方法......生乙:我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生丙:我把9看成10,10+6=16,16-1=15。......师: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动脑筋了,这值得表扬.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

2、探索6+9的算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技术2一下6+9得多少。

(1)让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教师对于由9+6=15想出6+9=15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向学生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思想,并提高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积极性。

3、探索8+7、7+8的算法。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出了要求“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还可以算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用这种方法又该怎样列式呢?(指生回答,并且说说算法。)

4、小结与回顾:过刚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计算了“需要多少个号码,并研究9+6、6+9、8+7、7+8的算法。这也是课本第72页、第73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看书,一边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将书上的方框、括号填完整。

四、练习与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用完整的一、两句话说明图意,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一共摘了多少根”把正确的列式填在书上,同位说一说算法。

2、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得数。师计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订正时,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下课铃声就要响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

2、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为了解决运动会报名的问题,我们学会了计算进位加法,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巩固应用

1、说出下面几道题的得数。

8+5 5+8 7+4 4+7 3+9 6+8 7+9 8+9 5+7 6+6 3+8 7+7 4+8 5+9 6+5 7+6

2、自主练习第2题。

小组合作,教师首先要说明要求。可以以举例的方式讲清规则,如一人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3的算式有条理地按次序说出来,9+4=13、8+5=13、7+6=13、6+7=13、5+8=13、4+9=13。

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尽可能地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说一说。

3、自主练习第3题。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动物?为什么把小猫和袋鼠连在一起?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

4、自主练习第5题

一共有多少萝卜?学生自己看图,列算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5、自主练习第6题。

让学生看图编个小故事,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让学生尽情地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交流时,先组内交流,再组间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小小运动会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信息窗2。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借助“运动会分饮料”这种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出示76页信息窗2,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让学生理清情境图中所包含的种种信息,通过研究书中提出“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与交流。对于当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写在问题口袋里,留待以后解决。

三、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引导学生写算式的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次序写算式。为了扩大练习量,可灵活增加8加几、9加几、5加几„„的算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2、自主练习第2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每个学生手里拿一张算式卡片。出示贴有得数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小椅子。每个同学手里卡片

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找几号小椅子。得数10是多余信息,没有对应的卡片。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指名说。

四、走进生活

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老师领同学们到商店去看看好吗?出示准备好的标有价钱的物品,引导学生说出每样物品的价钱。你需要哪两样东西选好后,算一算需要多少钱?需要帮助的同学请举手或找同学帮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现在,我们先来比赛,好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看谁算得快。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投影学生课间活动的游戏图。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看一看画面。然后,拿走投影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大约有几个小朋友?再数一数,看看谁估计的最准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可完全放手,训练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5题

两队少先队员进行交流活动的情境图。练习时,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补充,互相学习。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小小运动会

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信息窗3。教学目标:

第五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算熟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包括以下内容:

海底世界——数数;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实践活动;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换牙了——统计;雪山乐园——总复习等内容。

二、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熟练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或=的含义,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5)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6)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2、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2)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海底世界

——数数„„„„„„„„„„„„„„1课时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8课时

二、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3课时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14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四、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2课时

五、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3课时

六、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3课时

七、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6课时

八、我换牙了

——统计„„„„„„2课时

实践活动

——大蒜有几瓣„„„„„„ 1课时

九、雪山乐园

——总复习„„„„„„ 5课时

下载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 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通过学生们在校园活动的画面,以浓厚的兴趣数这些物体的个数。而且教材还把从综......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学设计 汪李红 教学内容:数学乐园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迷宫图每人一张、画笔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1)、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Fpg 一年級數學上冊——解決問題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全冊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能根據圖畫和文字找出題目所給の數學資訊以及所要解決の問題,選擇恰當の方法來解決,鞏固對加減法含......

    一年级数学上册跳绳教学设计

    《跳绳》教学设计 侯秀娟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及相应的练习学习目标 1、会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3、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

    一年级数学上册《自选商场》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自选商场》教学设计 自选商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14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会写“巾”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看图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江县第二小学 教师:覃英凤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题图1、第四题图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阶段......

    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学设计 段纯小学 张兔林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图形(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