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79-80页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教材地位、意图、编写特点:
1)地位作用:通过前段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体会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多少都不一样,同时也是小学阶段“观察物体”类知识的最后章节,教材所安排的内容除了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拓宽学生数学视野,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在其中,并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趣味性与广泛性。
2)编写意图:本节内容从有趣味性的情境入手,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是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数学,选择这样的情境,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编写特点:
◆从熟悉、有趣的生活背景中发现蕴涵的数学知识,既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总结归纳发现的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还要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明白观察点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逐步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练习,再现不同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试一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深化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并伴随学生的推理、想象、交流、创造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1)由生活情境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通过学生的推理、想象、验证等活动归纳得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我的思考:
本节课力图通过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象与表达活动等,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合理求知策略与方法的思维动力,然后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前段的学习,已经深刻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如站在同一栋楼不同的单元里,看到的小区外景致的范围各有不同;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司机在座位上向前看,有些范围就看不到;人在路灯下影子的长短各有不同等,只是并没有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所以掌握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积累,找准与数学内容的衔接点,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理解并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而才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与策略。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通过前段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体会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多少都不一样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通过测评、了解,知道学生已经对于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理由,并通过回忆、交流,发现其它类似的现象。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用语言能解释生活中观察范围的大小,并不代表就能用数学的方法、策略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眼睛抽象为观察点、视线抽象为直线,并用点线来确定观察者的观察范围需要一定的抽象能力,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图,更要侧重于将生活与数学对等起来。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高年级学生属于“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侧重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思维条理性和方法多样性。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借助情境和探索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交流中感受由生活现象抽象为数学的过程,进而形成有条理地思维方式,用数学眼光对待生活中的现象。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提供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同伴交流,在交流对比活动中学会用数学思考方法参与学习,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5.我的思考: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自我的迫切愿望;并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附:测验、访谈了解方案
◆谁看到的景物多?说说你的理由和想法!请你动手画一画。
A
B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学生20人,同学们都知道站在窗户前看到的眼前景物多,在阐述理由时,能说清楚是因为A同学眼睛看到的范围大,B同学眼睛看到的范围小,有10名同学能用线描绘出两人看到的范围,2名同学能说出谁看得多,但在描述理由时比较含糊。
◆一辆汽车停在路边,我们不应在停止的汽车的哪些区域玩耍,你知道为什么吗?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学生20人,同学们都知道不能在汽车的前面、后面和下面玩耍,原因是因为司机叔叔看不到那些位置,很容易出危险。
◆说说生活中你在观察物体时还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呢?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主要有:
1)站在六楼比站在二楼看到的景物多;
2)晚上在路灯下散步,我们自己的影子一会儿长,一会儿短 3)两个同学家在同一栋楼上,单元位置不同,看到的小区外的景物也不同。
4)站在楼下,永远没有办法看到楼上有什么,因为被楼挡住 调查学生20人,大家都能从生活中发现类似的现象,并能用语言说清楚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三、学习目标: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励努力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说一说,联系生活实际(3分钟)
师:双休日同学们都到了哪些地方去观察,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如:站在不同的楼层看到的学校就不一样,我们在六楼,真是站得高看得远啊。
晚上在路灯下散步,我们自己的影子一会儿长,一会儿短 两个同学家在同一栋楼上,单元位置不同,看到的小区外的景物也不同。
站在楼下,永远没有办法看到楼上有什么,因为被楼挡住 师:通过大家的举例,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小结:站在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景物的范围也不同
【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与衔接点,有利于突破难点,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活动二:画一画,观察想象交流(12分钟)
师:要说攀高,这可是小猴子的特长。请看,有只小猴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它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试想一下小猴能看到哪儿?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师:怎样确定小猴到底能看到哪个位置的苹果呢?请大家在纸上画出草图。(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
师:通过刚才的画图,如果我们在树上确定一个点,(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小猴在树上A处时,那它能看到的地方应怎样表示?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小猴在树上A处时,它能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为A》。
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你能表示出它能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分别应该在哪儿吗?
好,请打开书79页在图上直接画出来。同学们都画出来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看到小猴的3次观望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也越多。看来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同学们真不简单,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这一现象了。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还要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明白观察点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使学生通过学习,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三:想一想,丰富经验积累(2分钟)
小猴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做猴子捞月,同学们听说过吗? 那是怎么回事呢?想一想,谁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生活中观察范围的现象很多,利用学生熟悉的猴子捞月亮的故事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积累,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励努力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四:试一试,运用理解知识(13分钟)
1、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师:想一想,能告诉我你们的理由吗?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思考:当车继续向A行驶时一直到过了建筑物A,所观察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的变化。
3、如图,按要求完成,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通过有针对性、由易到难的练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在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拓宽思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活动五:教学效果评价(10分钟)
1、智力比拼: ◆ 解释现象: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说人们为什么认为坐井观天的青蛙目光短浅呢?
◆动手操作:
小强坐在二楼看电影,小丽在一楼,小丽坐在哪个位置才能被小强看到呢?请你画一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验评价:
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与感想。◆回味体验:
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类似观察范围的现象?
【通过“智力比拼”测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与理解程度,及时反馈调控,并肯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精彩表现;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想,回味学习活动中的乐趣,体验探究中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师反思:
教学是需要设计的,最后达到寓教于“无形”之中。在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及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学习过程时,不仅要考虑学习内容如何实施与展现给学生,更重要的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基点,巧妙地设计并开展教学,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背离课时学习目标,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有更高的发展。我在设计本课时之前,根据自己对学生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及知识基础的了解,结合课时学习内容设计访谈、测评方案,充分发掘、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基础,为新课内容的合理组织做好铺垫,并全面考虑部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或思维障碍,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观察、想象、操作、交流、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暴露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反馈调控,真正实现设计为学习过程服务的目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既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的,更有考查方案,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状况,通过不同类型、不同角度问题的思考,全面掌握学生的思维现状,及时反馈,并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吸取各自的知识积累,大家共同提高,寓教于无形之中。
六、点评:
◆本课时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时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有条不紊地逐步展开,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站在不同的楼层看到的学校就不一样,我们在六楼,真是站得高看得远啊。
晚上在路灯下散步,我们自己的影子一会儿长,一会儿短 两个同学家在同一栋楼上,单元位置不同,看到的小区外的景物也不同。
站在楼下,永远没有办法看到楼上有什么,因为被楼挡住 ◆从熟悉、有趣的猴子摘桃子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经历由经验抽象到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内在的魅力,领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策略。◆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点,侧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深层次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观察、想象、操作、交流、创造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说人们为什么认为坐井观天的青蛙目光短浅呢?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类似观察范围的现象?等等。
第二篇: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课件出示,齐读。)
师:诗人在登楼赏景时,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观察的范围》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向里张望。师:小猴站在大树下能看到地上的桃子吗? 生:不能。
师:小猴要想看见桃子,它该怎么办? 生:爬树。
师:如果小猴爬到树上A处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说说原因吗?
生:能(或不能)
师:谁知道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哪一点? 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A′。师:小猴在A处时,还可以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指名回答。
通过比较,是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师: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到B处和C处,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它看到的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C′。并想一想它在B处和C处时又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 生:学生画,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画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全班交流,课件演示。)
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点上看到的桃子最多?
想一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观察点的高低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师小结: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试一试第1题。(课件出示)
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2、试一试第3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独立画一画,交流汇报时说说是怎么画的?
3、判断题。(课件出示)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者的眼睛 障碍物
(被看做数学中的点)(确定视线经过的有效点)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 经过障碍物找到观察范围
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到的范围也在变化。
第三篇:《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2.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比比看谁的记性最好,把这首诗朗诵出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能告诉老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要想把千里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城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和这句诗有密切的联系------观察的范围。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秋天到了,张大伯家院子里的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听说了,馋得在院墙外直流口水,想看看地上到底落了多少个桃子。想一想,小猴要想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可以怎么办?
2.探究交流、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猜一猜,小猴爬到二楼,能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吗?
(2)想一想:小猴要想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应该怎么办?(3)小猴来到了三楼,现在他能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了吗?你能想办法确定小猴现在能看见多少个桃子吗?(学生动手在作业纸上操作)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1)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四楼和五楼时,能看到多少个桃子。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3)反馈方法: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前两点,确定范围。
4.交流讨论、总结新知。
(1)比一比:小猴在三楼、四楼、五楼时,看见的桃子数量有什么变化?
(2)议一议: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区域就越 大。
(3)联系古诗:古诗中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A、B两座楼。
(1)当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看到B楼的哪些部分?请在图中标出来。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能看到的B楼的哪些部分?
(3)从位置①到位置②,司机能看到B楼的部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有趣的影子。一天晚上,玲玲在路灯下行走。(1)请画出玲玲在不同位置的影子。
(2)比一比:玲玲在行走的过程中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4)课外拓展 a.坐井观天 b.一叶障目 c.月食现象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第四篇:《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教 材】 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出版社)第34—35页
【课程标准】 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部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设计本课的主导思想。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借助画图、操作等多样化的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学习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学习过程】
一、品读古诗,引入课题
师: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下面我们再来品读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课件出示古诗,学生齐读。
师: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王之涣登山临水时的感受呢?
师: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需要“更上一层楼”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由回忆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观察概括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秋天到了,桃子都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小猴闻
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师:看,小猴子爬到了A点的这个位置,它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那它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师指墙角下一点:这个位置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它的视线受到了墙的遮挡。
师: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又该如何表示呢?(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
师介绍:
在A点时,我们可以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 观察点)。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它的最高处在哪里?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并延长至地面A’处,A’是小猴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地方,这条线实际上就是猴子的视线,视线是直的,视线AA’把墙内分成看得到的部分和看不到的部分(盲区)。所以说从A’点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是看不到的。
强调:①观察AA’这条视线,它有什么特征?(是直的、虚线)
(2)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你能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和它所看到的区域吗?
①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②集体汇报
(3)如果小猴子爬到了C点,你还能找到吗?请你快速的完成在作业纸上。
①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②集体汇报
师小结: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师:可见,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3、变化的楼房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都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那接下来我们去公路上看看吧。(出课件)
师: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位置1),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
师: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如何确定呢?
生:车是观察点,A楼顶一点是阻碍点
师:接下来有两个问题,谁来读题?
(1)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
生:逐渐缩小
(2)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第五篇: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课件展示稿
一、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在网络环境的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本课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整合网络课程资源,以文、声、图、像的形式,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查阅知识、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交流的能力。
三、课件运用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过程谈一谈课件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课件出示眼睛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2、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
二、体验过程
1、活动一:做一做(配音)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好)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笔袋放到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笔袋吗?为什么?
师:不准移动你的数学书,不准移动你的笔袋,也不准变换自己的位置,你能想个办法看见笔袋吗?(站起来就能看见了)为什么现在就能看见了呢?
师总结:刚才我们坐着的时候,视线受到了数学书的阻挡,所以我们就看不见笔袋,而当我们站起来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我们就能看见笔袋了。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2、活动二:画一画 课件出示桃子图片(老师读)秋天到了,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了,真着急呀,没关系,爬树可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去看一看吧。(提高学生兴趣)
师: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它是从这一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观察点,我们把它确定为点A,那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从A》点到墙角之间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不能看到呢?
师:我们可以把小猴子的眼睛看做一个点,墙的最上端看做一个点,在这两点之间进行连线。
(学生很直观观察到两点一线,眼睛位置到障碍物的最高点)
师: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题:指名画,并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题:(学生边汇报边课件展示画法,节省课堂的上订正时间。)总结板书: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齐读一遍)
活动三:试一试
1、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猴子的观察范围,那你们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注意过)那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我发现自己的影子在路灯下忽长忽短的。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这里有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 生自己练习画
师:指名画,你能说出你是怎么画的吗?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师:如果我们把这四根同样高的杆子看作一个人,那刚才的问题你能解释了吗?为什么人的影子在路灯下会忽长忽短呢? 生解释。
同学们真不简单,都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那接下来我们去公路上看一看吧。
三、应用知识
活动
四、说一说
1、(课件出示),有一辆小轿车在公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如位置①),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
师: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接下来还有两个问题,谁来读题。(指名读题)(1),如果小轿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2)小轿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生汇报,师演示。
2、(出示课件)师: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请你先在小组内部交流一下。愿意到前面来画一下? 生到前面画并说清楚是怎么画的。然后指出哪个范围是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哪个范围小猫能够看到。
师课件订正。我们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代表小老鼠谢谢大家了。
3、课件出示判断,节省练习时间。
4、课件展示思考题,生动形象清楚。
5、课件出示,了解生活现象。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