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前方 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 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
教学过程:
一、由《前方》照片导入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请生自由发言)
曹文轩看到这幅画面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投影课题)
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投影)
二、整体感知,清文章思路
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
《前方》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思路,我们一起看。请大家小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思路。
明确:文章第一段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段开始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
三、文本研读
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说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后,小组商量讨论一下,回头派代表回答。(自由发言)
师小结: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的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投影)
探讨三个问题
1.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投影)
为什么说这句是核心观点?
明确:因为这句有很强的统摄性。它统摄了下面若干个段落,比如离家走向前方人类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广大而且精彩,家对自己身心的压抑,还有前方对人的召唤。所以这是核心观点。
2.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①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在原文中有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明确:“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②“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
明确: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的状态。
③“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实质上”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上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
3. 人的悲剧性实质
①“人的悲剧性实质”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投影)
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的或已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②齐读,体会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
4.我们前面学的几篇课文都是思念家乡的,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明确: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四、交流评点
昨天我已布置你们对每一段中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最后三段。先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你们组最好的我们全班一起来欣赏。
五、小结本文
本文是从照片切入,然后展开联想,最后又回到照片。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 与评价〉上相应题目
篇2:前方教学设计
前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发掘“家”“前方”的深层内涵,探究其生命意义。
2、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悲剧性,进而明确本文的人文关怀。
3、以悲天悯人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生活状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前方的深层内蕴。
2、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思考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在80年代,有一首歌叫《橄榄树》,是台湾歌唱家齐豫演唱的。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意境曾经深深的打动过一代人。
人类为什么要流浪?人类是否找到了他们梦中的橄榄树?人类梦中的橄榄树又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似乎将永远伴随着人类自身,直至终老。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摄影散文——《前方》,作者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诠释人类渴望前方的心理症结,可惜的是他虽然找到了人类的病症,却永远也不可能拿出医治的良药。因为,人类的这个病如果彻底的医治好了,那么人类就真正的死了。
二、关于作者
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曹文轩也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可惜他留在了大学,做起了教授,搞起了研究。不过一个学者和一个作家到底谁更有意义,这恐怕只有曹先生自己去回答了。
三、本文体裁
这篇散文从其文体来讲,应该叫“摄影散文”,这是一种兼有摄影和散文两类功能的新兴文体,值得大家关注。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四、本文思路
既然是摄影散文,当然要从照片本身出发,大家看看文中哪些内容与照片有关。
1、8、10、12节
撇开8、10两节,我们会发现,文章采用是从照片出发,中间联想到了许多东西,最后又回到照片这一思路。
那么中间到底联想到了一些什么呢?
【提示: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家;路
“路”在“家”与“前方”之间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纽带或者桥梁。
“前方”仅仅是相对于“家”而言的。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
照片
家————路————前方
照片
五.课文研究
1、作者关于“家”的思考到哪一节?
2——7节
2、关于“家”
无家————————————迁徙
家 前方
———————————外面的诱惑
有家 ———————————在家的无奈
———————————前方的召唤
作者从人类祖先的如动物般的迁徙说到人类离家的种种原因,思考不能说不深刻、不周全。
离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最具典型的当数游侠诗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还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而冰心,最早也是作为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关注。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销魂、很有诱惑的了。
3、关于“路”
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路?
曹文轩不愧为“学者型作家”,喜好哲学,使他对人生有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坚持或者重视“悲悯情怀”,表现出了他的人文关怀,读起来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厚重。文中写道“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显然,这里的“路”,并非实实在在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人来到世上,是命运所主使的。
思路:路——人生之路——苦旅(照片、《围城》、丰子恺)
4、家园之思的深层内涵
接下来,作者从哲学层面来探讨人类精神状态的悲剧性。
这个“家”是个什么家?
显然,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它是流浪者的一种沉甸甸的恋旧“回归”情绪。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相辅相成,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一颗心总是在漂泊与回归间沉浮与徘徊。
作者总结了人类精神状态的'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自身心灵和精神的关照,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这种追寻犹如对宗教的皈依,圣洁,虔诚,庄重。人的精神的回归是漂泊的延续和结果。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是在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人类精神状况的这三重悲剧:
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人无法回家;
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作者在文中举到了崔颢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知道,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不算太远,为何会如此发问?因为“他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即使回了家,仍旧感到“无家可归”。这种体验少年离家的游子最为真切。宋之问《渡汉江》中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句子。离家多年,思乡情切,一旦得归,理应更喜,然而诗人已经意识到,现实中的家恐怕并不是心目中所构建的温馨的理想家园。作家孙犁曾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种情怀的感慨和抒发,他说,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然而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如今,生活的快节奏和瞬息万变,使人们忙于现实,很少关照内心,精神的活动和追求被忽视,被冷漠,被挤压,被流放……使人们逐渐远离了率真与本真的天性,富足的物质世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极度孤独和空虚,从而人的一生始终存在着的愿望就是还乡——寻找精神的家园。也有许多的文人在虚构着自己内心的家园,如陶渊明的“桃花源”,李乐薇的“空中楼阁”,琦君的“方寸田园”,他们都在找寻一方恬静的家园:适合心灵散步,眼睛旅行,能安放疲惫的心灵。
四、总结
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
附:板书设计:
全文思路:
篇3:《前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思路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
教学
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从曹文轩">从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中寻找答案吧。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感悟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三、探究感悟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五、评价检测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教师总结:
家园不仅是抚平创伤的温暖港湾,心灵的栖息地,还是精神的归宿,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在心的家园里,撒下爱的种子,前方怎会是旷野?做一个有高贵灵魂和高远追求的人吧!不要让心灵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开满精神之花的家园才是心灵最好的安放处。
1、学生思考: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3、评价学生表现,引导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精神的家园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
六、小结作业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板书
设计
篇4:《前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知道其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字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重点
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学生说一说对印度的印象。(可能答案:人口众多、贫困?)
展示照片,让学生说说对该图片的理解(什么内容、怎样的生存状态、由此的联想等)。
总结学生所述,归纳出共同关键词,可能有:家、在路上、前方等。介绍照片背景: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的摄影师拍了这张照片,取名为《前方》,曹文轩先生看了之后,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了这篇摄影散文。(板书:题目、作者)介绍摄影散文:(板书: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摄影文学的一种,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的表现,运用散文语言,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鉴赏时主要抓住2个特点:
1、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
2、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二、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全文并思考:
1、文中哪几段直接写照片上的内容;
2、其他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3、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1、直接描写照片内容:第1段、第12段(第8段稍有提及);
2、其余10段均是由照片展开的联想以及作者的感触。
3、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照片切入,引出下文中间10段展开联想展开联想,抒发感触。
第12回到照片,呼应开头
(二)研读文本,分析重点难点
A、文章的第二部分,即作者展开联想这一段用了大篇幅的手笔,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文章第一段里讲到: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说明了人们有离家之举,那么人离家的原因,文中有交代吗?
明确:3、4段)迁徙的习性离家原因:(第2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5段)外界的诱惑第6段)无奈的选择7段)前方的诱惑克制不住的体现:
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第3段)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第5段)
B、作者点出了人有离家之举,也说明了离家的原因,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让学生阅读7-10段,并分析。
明确:
前方召唤
思考:“前方”的含义――理想行在路上
“苦”(第10段):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抛锚无法修复(皮肉之苦)
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精神之苦)
人生之路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实质上”三个字是否可以去掉?
不能,它限定了是从本质上说。因为从生活现象上说,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不一定都是“苦旅,正如文中作者所举的例子:坐游艇、飞机、火车等等,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因此不能去掉。
精神苦旅
C、有钱的人也好,没钱的人也罢,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是一个悲剧,那么这悲剧又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地而不能到理想难以实现人的悲剧性实质(第11段)在外思家无法还家精神无法寄托还家无家这里面四个“家”,分别有什么含义?前三个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家,而最后一个是指精神家园。
小结:
三个重点词
前方:在这儿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在这里不单单指现实中的路,更指人追求前方的过程,指人生之路。
家:既实指现实生活中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人的精神家园,精神的栖息地。
三个关键句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三)回顾全文,领悟反弹琵琶
A、反弹琵琶
这个专题呢称之为“月是故乡明”,也就是思家怀乡的意思,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写去前方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儿?
明确:
文章表面上虽是写离家写远行,但是人去前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理想,追求精神的寄托,追求精神家园。因此,这篇文章自然是可以放在这里的。曹文轩的这种写法被称为“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优点:突破传统思维,立意新颖,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B、虚实结合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因此文中既有对照片的真实描述,还有作者的联想。
本文中除首尾两段是直接对照片进行描述外,还有第八段中的“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十段中“拥挤不堪”、“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和茫然。”等。
虽然作者对照片的描述虽不是很多,却很传神,更重要的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以自己充满悲悯之情和深刻人文关怀的文字阐释了人生哲理。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这篇摄影散文没有被摄影作品所束缚,更没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
篇5:《前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3、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学思路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主要教学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感悟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三、探究感悟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四、拓展提升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五、评价检测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六、小结作业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板书
设计